全球安全倡议的多维阐释

2023-04-20 14:01涂成林杨丽红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安全观倡议共同体

涂成林,杨丽红

(广州大学 国家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2022 年4 月21 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讲话,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全球安全倡议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彰显了中国为推动全球安全倡议成为现实的责任和担当。 全球安全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和解决全球安全治理困境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从大国担当、共同安全和中华文明传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维度做出解读和阐释,以彰显全球安全倡议的理论价值、文化特色、实践张力与世界意义。

一、大国之维:应对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

全球安全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应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安全局势和解决安全治理困境贡献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坚持”为核心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围绕当前国际安全挑战和安全治理难题,提出了全新的安全治理理念、原则和路径,体现了全球安全治理的新需求,为加强全球安全治理、携手国际社会共同合作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全球安全倡议超越了西方传统安全观,彰显了中国安全治理理念的新高度,展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一)全球安全倡议展现了中国承担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大国形象

安全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诉求和愿望。 在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人类安全面临一系列复杂严峻的共同挑战。 现有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非但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反而因其治理理念的落后以及西方国家的霸权思维,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使得国际安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 因此,亟待提出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安全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对策。

第一,全球安全局势正在遭遇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挑战,亟需各国共同应对。 一方面,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依旧猖獗、泛滥,地区热点问题持续发酵、升级,经济安全、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趋增多。 另一方面,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呈现出相互交织、叠加共振的态势。 “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向纵深演化,既带来了地缘政治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也带来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已严重落后于新的时代要求,亟须推进全球安全治理理念的创新。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国家安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造成了“安全泛化”的现象,更是加大了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的难度。 持续演化的全球安全挑战给现有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问题又愈演愈烈,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短缺、新型疾病蔓延、跨国犯罪和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持续发酵。 因此,国际社会对有效治理全球安全的需求十分迫切。 但在现实世界中,现有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出现超载、过载等现象①肖晞:《全球安全倡议的中国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0 月13 日,第3 版。,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和功能“倒挂”压力。 特别是目前全球安全问题的联动性呈现出突出且复杂的局势,传统安全问题往往会滋生和转化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样地,非传统安全问题也能引发和转化为传统安全威胁。 譬如,由地缘政治冲突而引发的传统安全问题,也导致了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 这种错综复杂的世界安全局势给现有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

第三,传统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与国际发展格局不相匹配,明显缺乏代表性和民主性。 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建立的,表现为“中心—外围”的权力等级结构特征。 这种体系“虽然赋予每个参与主体公平‘发声’的权利,但掌握最终话语权的却只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②刘同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第9 页。,本质上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诉求主导设计的“霸权秩序”,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其世界霸权的基础。 在“中心—外围”式的治理体系中,美国等西方国家处于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心”位置,占据主导地位,主导着全球治理的理念原则、规则制定和评判标准,实际上是假借“‘治理之名’行‘统治之实’”。①孔艳丽,韩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凝聚》,载《社会主义研究》2021 年第3 期,第150 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治理边缘,更多扮演着“敬陪末坐”的边缘角色,他们的诉求被忽视、轻视。 21 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际发展格局呈现“东升西降”态势。 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速度减缓,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都在下降;另一方面,有意愿且有能力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却囿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而无法作为。 这说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力量格局变化之间存在严重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安全治理赤字。

第四,在当前世界安全格局中,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秉持“零和”博弈、恃强凌弱等霸权思维、冷战思维,对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改革带来重重阻力和严峻挑战。 合作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出路,尤其是大国合作更应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关键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21 世纪,而一些西方大国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②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105 页。这些国家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和思维不“进”反“退”,甚至从“零和”思维蜕变为“负和”思维。 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地缘政治竞争思维处理外交关系,热衷于“拉山头”,搞“小圈子”和“小集团”,拒绝多边主义和全球主义,以谋求自身及其盟友的绝对安全。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相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核武器贸易条约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条约,对外战略全面转向大国竞争、集团扩张和集团对抗。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和最严峻的长期挑战,发起贸易战,并通过科技围堵、金融遏制、贸易争端等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这些行为导致整个世界面临“新冷战”、分裂的危险,全面加剧了全球安全治理赤字。③参见阚道远:《全球安全倡议:推进全球安全治理的中国智慧》,载《湖湘论坛》2023 年第4 期,第11-20 页。

(二)全球安全倡议彰显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中国智慧

全球安全倡议既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也回应了各国共同的安全关切,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第一,全球安全倡议明确了全球安全治理的理念。 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超越了西方旧安全观的自私自利、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等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是全球安全治理的基本理念和顶层设计,为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共识和原则指导。 首先,坚持共同安全回答了“安全为了谁”的根本问题。 坚持共同安全表达了全球安全治理的目标是遵循安全问题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要求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尊重、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④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版,第362 页。坚持共同安全纠正了西方国家搞各种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小集团”“小院高墙”等以损害他国利益来换取自身安全的错误观念。 其次,坚持综合安全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安全”的现实关切,指出了全球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渗透性,将非传统安全摆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位置,改变了以往忽视非传统安全领域,片面追求传统安全领域的安全治理思路,体现了安全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再次,坚持合作安全回答了“如何实现安全”的问题,指明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关键路径在于合作,有力抵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舍他保己、自私自利的安全价值观和以邻为壑、冷战思维的安全治理思维。 “团结就是力量,分裂没有出路”①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2022 年11 月15 日,巴厘岛)》,载《人民日报》2022 年11 月16 日,第2 版(要闻)。,坚持合作安全意味着世界各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要以合作来谋和平、保安全。 最后,坚持可持续安全回答了“安全何以持久”的问题。 将可持续与全球安全相衔接,既指明了可持续安全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发展是全球安全的保障。 构建新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需要统筹全球发展与全球安全。 一方面,夯实全球安全基础需要全球发展的成果来支撑,全球安全治理要为全球安全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没有全球发展成果的加持,全球安全的根基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因为贫瘠的土壤开不出全球安全之花。 另一方面,实现全球发展需要全球安全的坚强后盾,全球安全治理要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塑造有利的安全环境。 没有安全的保驾护航,全球发展也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 美国等西方国家片面强调安全规则和实力秩序,忽略全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掠夺全球发展成果,以此建立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全球安全倡议确立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原则。 现行由美西方大国主导建立起的全球安全治理原则是建立在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基础之上的,奉行的是自我安全或绝对安全原则,不仅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初衷和原则背道而驰,也加剧了全球安全困境、全球安全赤字。 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为目标,确立了优化全球安全治理的原则。 首先,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强调全球安全治理的首要原则就是尊重世界各主权国家的自主权和独立权,尊重世界各国正当的安全权利。 其次,全球安全倡议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原则,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 这一原则根植于真正的多边主义治理理念,明确了全球安全治理必须发挥联合国作为核心的多边机制作用,明确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奉行单边主义、伪多边主义,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表面上高唱“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搞“家法帮规”“长臂管辖”“小院高墙”。 最后,全球安全倡议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坚持重视世界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强调世界各国在维护本国安全时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安全关切,既要追求自身安全也要实现共同安全,坚决反对西方大国以维护本国安全为由损害他国合理安全权利,超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追求片面安全和自身绝对安全的利己主义原则。

第三,全球安全倡议构设了全球安全治理的路径。 全球安全倡议为全球安全治理开出的一剂良药,即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热衷于使用武力,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道义贫乏、理念苍白的表现”②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 年6 月28日)》,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8 页。,制裁和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矛盾和争端的根本之道。 一国通过制裁或战争方式解决与他国的矛盾,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抢占道义的制高点,反而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危机和灾难。 只有以对话协商凝聚共识的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才是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有效途径。 显然,以和平方式解决全球安全危机,既突出了人类维护和平的共同价值追求,也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搞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等行为的坚决抵制。 通过对话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通过建立和增进互信来解决彼此纷争,这才是实现人类共同安全的正道。 因此,全球安全倡议坚持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路径。

二、安全之维: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空间拓展

全球安全倡议,不仅提出了中国应对全球安全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全球安全领域的实践运用,既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全球视野和开放特征,也体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和平发展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安全倡议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空间拓展和世界实践。

(一)全球安全倡议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目标追求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2014 年4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关国际安全、共同安全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内和国际双重视野,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双重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再到“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4-5、13 页。,不断丰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意涵。 在2020 年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必须做到“十个坚持”,强调“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明确指出“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391 页。这个重要讲话充分展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全球安全倡议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全球安全倡议的着眼点就是破解全球安全困境,谋求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共同福祉,因为“全球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③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 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2022 年11 月15 日,巴厘岛)》,载《人民日报》2022 年11 月16 日,第2 版(要闻)。,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022 年11 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指出,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是为了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④习近平:《共迎时代挑战共建美好未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2022 年11 月15 日,巴厘岛)》,载《人民日报》2022 年11 月16 日,第2 版(要闻)。可见,无论是坚持“安全不可分割”的总体安全原则,还是对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的坚守,抑或倡导以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冲突,都可以看出全球安全倡议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延伸和空间拓展,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精神、主要原则与根本目标的阐发和弘扬。

(二)全球安全倡议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主要内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之初就明确“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强调“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4-5 页。这说明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一开始就是立足于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来解决国际国内共同安全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基本前提、根本遵循、重要原则、必然路径都贯穿着总体国家安全观“五个统筹”“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的原则主旨,是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来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实践方案。 譬如,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涵盖了全球安全倡议“六个坚持”的“坚持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蕴含了“六个坚持”的“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关切,秉承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等核心内容。 可见,从主要内容上看,全球安全倡议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实践运用和空间拓展,凸显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创新本质、实践特征和世界意义。 总体来看,全球安全倡议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运用的全球范本,也是应对当前国际安全挑战和全球安全治理乱象、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三、文明之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的继承和弘扬

全球安全倡议既是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构建国际共同安全的中国方案,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的继承、阐发和弘扬。 之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源头活水和生成基因,既是因为在全球安全倡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诸多内容的吸收、创新与创造上,也是因为在全球安全倡议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天下观、和平观与大同观。

(一)全球安全倡议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发展演进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这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 全球安全倡议吸收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浸透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彰显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历史底蕴和解决全球安全困境的中国底气。

第一,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合作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基本原则。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坚持“和为贵”的理念,主张不同国家和平、和谐、和睦相处,以止戈为武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强调与邻为善,反对以邻为壑;主张以对话协商化解冲突,反对浇油拱火等卑劣行为;坚持各界各国互相尊重、协同合作,实现共同安全,反对相互对抗、零和博弈和追求自私自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理念在全球安全倡议中无疑得到了充分地运用。

第二,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安全理念异曲同工。 万物生而有别,当前世界是由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组成的统一体。 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不同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时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不同民族在强调自身的习俗特色时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特色,不同文明在推崇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时要认可和尊重其他文明。 只有秉持交往交流、文化互鉴的立场,坚守和而不同的精神,做到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相互借鉴、聚同化异,才可能破解当前的全球安全困境,实现世界共同安全与和平发展。

第三,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和共同安全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和合共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共同安全思想一脉相承。 当前,世界已成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地球村”,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只追求自身绝对安全而“独善其身”,更不可能以无端凌辱和侵略其他国家来实现所谓“自我保全”。 我们必须秉持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安全利益与安全关切,以“和合共生”的理念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

第四,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可持续安全原则,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的诸多智慧。 比如,“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安全理念,与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坚持可持续安全、统筹发展与安全等主张息息相关。

(二)全球安全倡议弘扬了中华民族追求天下大同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倡导天下为公、追求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作为中华先贤构设的人类社会理想目标,引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深情描绘和不懈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既蕴含着不同国家、民族、人种皆应平等的人文立场,也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 只有秉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宽广胸怀,中华民族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其他国家、民族的广泛交往和文化交流,才能以“和为贵”“和天下”理念应对周边和世界的安全挑战与威胁。

应该看到,追求“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既不是中华民族先贤们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从中国史书典籍里随意拈来的僵死词汇,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宏大理想,是中华民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先贤们既倡导天下大同的理想,也践行于实现天下大同的事业。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并不只是描绘人类大同的理想世界蓝图,也不只是呼喊建设“天下大同”的宏伟口号,更是在追寻通过“知行合一”实现天下大同理想的现实之路。 由此可见,全球安全倡议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秉持天下为公理念、追求天下大同的目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所呈交的时代答卷。

同时,中华民族长期秉持的天下观,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视天下大治为己任的世界眼光与天下担当。 毛泽东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定义为追求人类解放的事业,明确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7 页。;邓小平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时,把促进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明确贯通起来。②参见陈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由来及发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 年第1 期,第4 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初心不改,使命不怠,敏锐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和世界格局深刻演化,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不断追求国际共同安全和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强调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10 月18 日)》,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 页。面对日益严重的世界安全赤字和全球安全困境,我国积极履行世界大国的责任,回应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关切,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作出中国贡献。

全球安全倡议的出发点是破解全球安全困境,但其最终成果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所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 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奉行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原则,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行为相比,高下立判,截然不同。 全球安全倡议是根基于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长期奉行的传统天下观的时代张力和世界意义,也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安全、人类共同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理想之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全球安全倡议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不仅是为了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满足人类共同安全需求,也是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案例。 当今世界,全球化潮流汹涌,世界各国交往密切,地球村蔚然成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理空间形态已然存在,但这个“共同体”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全球安全倡议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案例和基本前提,也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全球安全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贯通,也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

(一)全球安全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案例

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不仅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主张,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当今世界,国家间、地区间经济、文化、科技交往十分频繁,世界各国处于“同一时空”,人类社会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2013 年3 月23 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明确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72 页。世界各国人民应以这种相互依存的物理空间状态为基础,以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求同存异、安全相互依存等为宗旨,打造命运相连、荣辱与共、普遍安全、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坚持胸怀天下”的原则,践行“把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 月18 日)》,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58-59 页。这里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深切反映出中国对全球安全困境的担忧和对世界和平的期待。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深陷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 一方面,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交织融合在一起,面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一枝独秀,幻想脱离世界共同体来实现自我绝对安全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霸权思维和新干涉主义支配下不断挑起地区冲突、文明冲突,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亟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根基。 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人类安全共同体。 只有保障人类“共同体”处于安全状态,才能推进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迎挑战、谋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所倡导的理念,更是中国身体力行的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安全倡议。 “落实”二字表明,中国不仅提出倡议,而且付诸实践,做到了知行合一。 中国不仅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行动派,是维护多边主义、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标,在经济、生态、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推动各国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治理观上,提出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全球治理观;在经济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政治上,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在生态安全上,提出了“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文明观;在文化上,提出了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理念的“全球文明倡议”。 这一系列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行动,一方面彰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特色;另一方面,也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多元复合的系统工程,而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工程。

(二)全球安全倡议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全球安全倡议提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基本目标,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的实践运用,也是对马克思关于“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诞生“秘密”的基础上,明确批判和否定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构建的“虚幻的共同体”,并站在解放全人类的立场上,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真正的共同体”。 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 页。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无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不切实际的预测,而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那里既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也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为了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剥削统治,创建未来的美好社会。 马克思深入研究并剖析了资产阶级社会私有制的剥削本质,强调未来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 显然,马克思关于“天下大同”“四海一家”“自由发展”的思想,不仅为当下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且蕴含着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打造人类安全共同体的思想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60 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和重要方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 在这个共同体里,人类社会相互依赖、休戚与共、共享安全、共同发展,因而是人类社会最高层次、最为广泛的共同体,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真正的共同体”矢志不渝的探索与追求。

五、结语

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人类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前提,需要国际社会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坚持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同时变革旧安全观念,由此使全球安全倡议的建构成为必要。 全球安全倡议与时俱进地融入了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建构需要的安全理念,吸收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安全理念和智慧,承继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安全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安全基础。

综上所述,全球安全倡议的多重意蕴,是由该倡议所涉主题的复杂性、实践领域的宏阔性和观察视角的多元性所决定的,既有维护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大国责任和大国胸襟,也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当代价值。 因此,从大国之维、安全之维、文明之维和理想之维来阐释全球安全倡议,有助于彰显该倡议的价值内涵、文化底蕴、实践张力与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安全观倡议共同体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爱的共同体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