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相对论到文字相对论的研究转向
——《文字效应:思维、认知、文化的潜在驱动力》评介

2023-05-12 21:56广东工业大学
外文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范式书写文字

广东工业大学

郑楚越 陆志军

1. 引言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发端于Brown &Lenneberg(1954)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术语。该假说就语言、思维和现实三者关系提出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差异论遭受了某些曲解或误读,还受到了普遍语法理论(Chomsky 1975)的挑战,因而陷入发展停滞期。这种局限性以及1991年牙买加“语言相对论再思考”会议的召开促使语言相对论的研究议题转向为Lucy(1992)和Pinker(1994)等倡导的新沃尔夫假说(Gomila 2015;陆志军 2021)。这种研究转向旨在持续发展沃尔夫的相关经典观点,并将语言相对论重新确立为一个研究平台,“更好地体现研究者的理论创新性、语言相对论研究的内在批评性以及研究范式的学术驱动力”(陆志军、曾丹 2018:12)。其中一个研究议题就是深度探讨言语范畴在符号学层面对非言语行为的具体影响程度及其关联作用。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心理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Pae(2020)的专著《文字效应:思维、认知、文化的潜在驱动力》(ScriptEffectsastheHiddenDriveroftheMind,Cognition,andCulture)就是在符号学层面对语言相对论研究的一次“理论创新、内在批评”以及“研究范式”尝试。该书是施普林格出版社“文字研究: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及教育视角”系列的第21卷。该书提出文字相对论(Script Relativity)作为语言相对论研究的范式转移,将“语言影响思维”观点转向为“文字影响思维”,并结合一系列研究来证明文字相对论。

文字影响人们的注意力、感知力和问题处理能力。从识字开始,人们的大脑就产生特定回路以满足人们识别文字信息的需求,这就是文字效应(script effect)。文字相对论表明,不同书写系统具有不同特点,长期习惯地阅读和使用一种书写系统,极有可能受这种书写系统的影响,从而产生特定的思维方式、认知意识和文化见解。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大脑适应文字刺激的信息处理过程。在阅读英文的过程中,语音意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汉语阅读的过程中,形态结构意识起着更大作用。语音意识、形态结构意识以及正字法意识在不同的阅读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阅读处理机制,这与文字相对论是直接相关的。

另外,文字差异导致认知思维差异,这可能与文字特点影响文化因素有关。作者从书写系统差异的角度解读宗教、哲学等多个文化维度的差异,认为文字效应是思维、认知、文化形成的潜在驱动力,而文字相对论或许可以解释跨文化差异。

2. 内容概要

该书共十二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章)简述语言、文字与认知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提出从语言相对论到文字相对论研究转向的缘由,为文字相对论观点提供论述基础。

第一章分析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各自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影响、读写能力对思维认知的影响等,由此引出语言与认知关系研究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第二章详述书写系统的出现和发展历程以及英文字母表的起源,进而简述英文字母表成为一种书写系统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回顾语言相对论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到新沃尔夫假说的沉浮历史。作者引用了相关言语和非言语研究证据来说明文字相对论与语言相对论的相关性。文字相对论是语言相对论的研究新范式,其核心对象由较为广泛的“语言”概念转向为更加具体的“文字”范畴。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九章)介绍各种书写系统(中文、日文、韩文、英文)的特点和异同,展示多个领域已有的实验研究证据,以便对文字相对论展开进一步说明。

第四章根据书写系统的特点对不同的书写系统进行分类,并提出理想的书写系统应该具有表征性(representability)、产出性(producibility)和诠释性(interpretability)。英文字母表以有限的字母排列表示大量可被认知的组合,被认为是一种兼具高效率与高产性的书写系统。尽管缺乏形象性,英文字母表仍被广泛应用和赞扬。

第五章分别简要介绍汉字、日文和韩文这三种东亚文字的发展历程、文字特点,并对三种书写系统的异同进行比较。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韩文以表音文字为主,而日文由于保留了部分汉字,成为了混合的书写系统。作者比较东方人和西方人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并指出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影响学习者和使用者对信息的认知,进而可能影响思维认知。

第六章详细阐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即外在的显性差异(建筑模式、服装打扮、日常习惯等)和内在的隐性差异(文化认同、价值体系、思考习惯等)。作者认为早期哲学观念和长期意识形态会造成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从生物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视角解释这些文化差异。作者指出,鉴于文字符号的起源时间比哲学等文化起源的时间更早,研究不同书写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使用者思维认知的差异或许能为解释一系列的东西方文化异同提供新视角。

第七章基于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的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进一步提出阅读生态模型(Ecosystem of Reading),从个体思维的微观层面和文字阅读的中观层面探讨阅读文本与大脑、思维认知等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但人的读写能力并不相同。通过完整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并表达出来是一种读写能力,这种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思维的差异。由此推理,阅读相同内涵但不同文字的文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意识和思维认知。作者引用一系列相关的脑神经研究(Perfettietal. 2007;Dehaene 2009;Kimetal. 2016)证明这一观点,以此进一步说明不同书写系统确实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意识认知。

第八章从语言学角度详述文字与阅读之间的关系,Perfetti(2003)依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为阅读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of reading)赋名,突出阅读过程的普遍性,其中包括两个阅读的普遍原则,即普遍书写系统约束(universal writing system constraint)和普遍音系原则(universal phonological principle)。前者指所有的书写系统都以书面符号的形式表达口头语言,进而假定书写系统反映口头语言的特性;后者指书写系统的语音意识在阅读过程中会被激活。Perfetti &Liu(2005)提出的系统调节假说(System Accommodation Hypothesis)进一步阐释相关神经元网络和结构在阅读过程中做出反应和调节以适应阅读过程。作者以这两个理论为框架,从使用原则(表音或表意)、文字的结构形状(线性或块状排列)、文字的复杂程度(简体或繁体)等语言学角度论述不同书写系统之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以此探究书写系统对阅读的影响作用。作者引用关于不同书写系统使用者元语言意识差异的实验研究,说明文字对思维认知存在影响。

第九章为文字相对论提供神经语言学证据。以Dehaene(2009)提出的神经元循环假说(Neuronal Recycling Hypothesis)和系统调节假说(Perfetti &Liu 2005)为理论基础,作者探究了不同文字对大脑活动造成的差异。相关成像技术的实验研究表明,读者在阅读不同文字系统的过程中,其大脑的相关脑区被不同程度地激活。虽然缺乏支撑文字相对论这个新范式的直接证据,但是相关实验研究(Lee 2004; Choetal.2014; Wolf 2018)表明,文字对思维认知的形成确实会产生影响。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章)分析文字相对论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态势。

第十章主要描述大数据时代的新表达形式对认知产生的影响。人脑的不同部位能够处理不同的工作。实验研究表明,人脑某些神经组织结构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会发展变化。Dehaeneetal.(2010)研究表明,文盲在获得阅读能力前后,其大脑某个脑区会对文字产生不同程度的敏感,获得识字能力以前对文字不敏感的脑区经过阅读训练则变得对文字敏感。而且,阅读不同形式的书写系统可能会导致神经结构产生程度不一的变化,进而影响认知,这一发现间接为文字相对论提供证据。大数据时代盛行的“文字+图像”新形式比纯文字形式更具直观性、具体性和整体性,对文字效应是否会造成影响有待进一步考究。

第十一章讨论数字文本带来的具体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屏幕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阅读方式。相比传统的印刷文本,数字文本更为简略和直观。作者指出传统印刷阅读和新兴屏幕阅读的优缺点,以及这一转变对人类注意力和阅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会使文字相对性的作用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屏幕阅读不能像传统阅读那样给读者带来极其丰富的联想体验,从而影响读者的思维习惯。

第十二章概括地回顾全书内容。作者简要回顾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并得出结论:文字是推动认知和文化发展的潜在驱动力。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人类阅读内容、方式和理由呈现逐渐统一的趋势,认知也走向互补与和谐的状态。该章以该书的局限性以及对文字相对论的研究建议作为结尾内容。

3. 撰写特点

1)研究新范式

现有文献关于语言相对论的研究大多围绕“语言结构影响说话者认知结构”进行讨论。而该书作者独辟蹊径,提出文字相对论这一新假说,即“文字影响思维认知”。Lucy(1997)将语言对思维认知的潜在影响分成符号学、结构和功能三个层面。该书的观点与Lucy(1997)的符号学层面密切相关。该书指出文字相对论可以看作是语言相对论的延伸,并且指出全球化时代人类思维认知趋同可能会对语言相对论或文字相对论的研究造成影响。

以元语言意识对阅读的影响为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音节分析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语音意识会对阅读过程产生影响。由此说明,语言本身可能是阅读过程多样化的来源,因为语言会限制书写系统中结构形态意识和语音意识之间的相互映射水平,这为语言相对论向文字相对论的研究转向提供了论述基础。

文字相对论是语言相对论研究的新范式。这个观点的提出并非试图推翻已有概念,而是提供新视角来解释文化差异产生的潜在驱动力。随着信息媒介的变化和书写系统的渗透化,人类的思维认知有可能会走向趋同状态,这在之前的研究文献讨论中是鲜少被提及的。

2)研究跨学科

在该书对文字相对论的论述中,作者从语言学、心理学、神经学等不同学科回顾已有的实验研究结果。例如:不同语言对颜色分类的差异导致语言使用者对颜色的感知差异(Gibsonetal.2017);特定的语言环境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运动位置变化的感知(Athanasopoulosa &Albright 2016);中、日、韩三种东亚语言中的数字表征方式有助于数字认知和算术学习(Miuraetal. 1994)

文字相对论假说的提出也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例如,Luietal.(2021)根据文字相对论的观点,考察英汉两种书写系统差异对使用者的言语工作记忆广度、非言语智商和算术能力等的影响作用。该实验表明,双语读写能力更强的群体普遍比单语读写能力强或双语能力弱的群体拥有更广的记忆容量、更高的非言语智商以及更好的算数能力,这说明识字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Pegado(2022)指出,大脑结构和认知塑造书面语言习得能力的同时,书面语言的习得也会影响大脑功能与认知。文字相对论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证据支持,这一观点的提出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研究课题。

3)研究前景广

文字相对论是基于各个领域中言语和非言语的研究结果而提出的假说,这些研究结果都支持文字相对论的科学合理性。首先,该书不局限于原有已被广泛讨论的材料。该书提出的文字相对论作为语言相对论的研究新范式,同时也为相关语言学领域提供了思路。其论点概述为:不同书写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方式,并导致认知差异。

其次,该书为学界提供不少实用性较强的研究信息。例如,该书对中、日、韩文字发展历程的详述能够让读者了解汉字与日文和韩文之间的渊源关系。汉字对东亚许多国家的文明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汉字进入日本后,经过长期传播,虽然发展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假名书写系统,但仍保留了多数汉字以及汉字形近字。该书提出的文化异同及其与思维认知之间的关系也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提供了翔实信息,这将会引发更多学者的关注和探究。

再次,该书的论述结合了其他学科的相关实验研究证据。例如,作者引用神经学实验来解释不同书写系统是如何刺激使用者的大脑结构进而影响思维认知的。这一系列相关的实验研究都表明该假说具有极大的研究前景和空间。

4)研究的局限

首先,如作者所言,书中使用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具有笼统代表性,如West 主要表示美国文化,East Asians主要表示中、日、韩文化等。作者同时使用二元对比,比较文字内部与文字之间的差异。

其次,该书详尽阐述了文字相对论这种语言相对论研究的新范式,用文字相对论解释各个维度的差异。然而,该书未能以文字相对论假说为直接理论基础的实验研究为证据,缺乏一定的信度。但是,该书涉及诸多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结果,以此辅助证明文字相对论假说的成立,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再次,该书的讨论对象主要为作者熟悉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语言和文化,作者的观点有一定的文化偏见之趋。但总的来说,该书为相关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思路。

4. 结语

《文字效应:思维、认知、文化的潜在驱动力》一书提出了从语言相对论到文字相对论的范式转移,引用多学科实验研究证据以表明文字阅读会影响大脑回路进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模式、认知能力以及文化见解。该书不仅提出从语言相对论到文字相对论的研究转向,而且提出思维差异研究的新视角。该书主要讨论中、日、韩三种东亚书写系统和英语书写系统,结合一系列交叉学科的研究证据,以说明文字对思维认知的影响。

猜你喜欢
范式书写文字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文字的前世今生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用什么书写呢?
热爱与坚持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