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英译方法探析

2023-05-14 16:53唐书哲
关键词:术语英译译者

唐书哲,陈 雨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国传统建筑融技术和审美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取向和风俗习惯。中国传统建筑为外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其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但和哲学思想经典、文学名著、医学典籍相比,中国传统建筑经典的英译还不多见[1],包括《营造法式》在内的大多数建筑典籍目前还没有英译本,严重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这一背景下,笔者阐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英译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传统建筑英译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住房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15世纪,商朝人就建造了城市和房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建筑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建筑设计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体系之一,故宫、布达拉宫、苏州园林、曲阜孔庙等传统建筑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追溯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史,他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九大特征:第一,单个建筑由台基、房屋和屋顶3个部分组成;第二,布局通常围绕轴线对称展开,并考虑采光等因素;第三,以木结构为主;第四,常用斗拱;第五,常用举架;第六,屋顶融实用和审美于一体;第七,大量使用颜色和彩绘;第八,构件接合处的艺术化处理;第九,建筑材料以木料、石材和瓦当为主[2]。这些特征和工艺为传统建筑从业者所遵守,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它们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法”,各种建筑构件按照九大特征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就像词汇按照语法规则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2]。虽然中国传统建筑的“文法”有基本规则,但匠师们可以进行细微调整,自出心裁,就像作家发挥个人才能、创新文学传统一样。

2.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也反映了传统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传统建筑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建筑最初源于人们的居住需求,但随着建筑与居住者以及社会文化的互动,建筑逐渐被打下了文化的烙印,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取向。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和景观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例如,中国古代皇帝被认为是天子,咸阳宫的布局就模仿了神话传说中天帝的居所——紫微宫。秦孝公以降的历代秦王按照紫微宫的星象位置来为咸阳宫选址并设计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3]。其次,中国传统建筑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伦理观和等级制度。在中国传统家庭建筑中,房间通常按照家庭成员的伦理等级关系进行分配,典型的做法是将正房分配给老人,厢房由年轻人居住。王国维认为,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家庭的理想居住形式,它能使家庭成员形成紧密的共同体,维持封建社会中家庭的伦理特征[4]。显然,中国传统民居在设计和房屋分配上受到了儒家伦理等级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也渗透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刘敦桢[5]对传统民居建筑美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民居的美在于其造型、意境和环境。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多种极具地方和民族色彩的建筑,如圆楼、吊脚楼、土楼、窑洞等,这些建筑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传统民居通常以象征的方式通过布局、建筑构件、装饰图案等表达人们的审美观和期望。例如,浙江苍坡村的建筑布局就采用了“文房四宝”的寓意。苍坡村平面呈长方形,象征纸;村南的水池和岸边的条石分别象征砚和墨;村子附近的山岭呈笔架形,村中一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街与山岭相对,远望就像一支搁置在笔架上的毛笔。村子的布局折射了村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知识的尊重。在传统民居中,人们还经常借助动物、植物、器物以及谐音的联想和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对财富、健康和好运等的追求。例如,夫妻房间中的鸳鸯戏水图寓意夫妻恩爱,私塾和孔庙的门头上刻的鲤鱼跳龙门图案传达了对学子登科及第的美好祝愿。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传统建筑英译不仅是信息的传达,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转化和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中西文化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二、中国传统建筑英译面临的挑战

中国传统建筑文本,尤其是融技术性和介绍性于一体的传统建筑文本英译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的两个挑战来自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藻饰华丽的文风。

1.大量的专业术语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比较专业化的领域,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往往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例如,“泥道栱”“瓜子栱”“令拱”等建筑术语出现在宋代,最早记载于《营造法式》,如果直译成英文,西方读者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建筑术语具体所指,更遑论其文化内涵了。除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建筑术语英译之难还在于术语不统一、多用修辞和缺乏平行文本。

(1)受地域习俗文化等因素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某些术语不统一,甚至令人费解,对译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同一种建筑构件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南方,建筑的屋檐瓦被称为“滴水”,而在华北地区,则将其称为“瓦当”。皖式建筑中,木制扶手椅称为“美人靠”,而在苏州,其则被称为“吴王靠”。术语不统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英译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否则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概念混淆,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对外传播[6]。与中医等其他专业领域文本的英译一样,只有将传统建筑术语标准化,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建筑文本的英译和传播。

(2)中国传统建筑术语和中国菜名一样,经常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的表面意思和具体所指相隔甚远,即便是普通中国读者单看其字面意思也可能难以理解。例如,除了传统建筑从业者和爱好者,很少有中国读者能够理解“悬鱼”“雀替”“惹草”“吻兽”的含义。这就要求译者做好译前准备,熟悉那些隐喻性建筑术语具体所指,避免望文生义和误译。

(3)中国传统建筑术语缺乏平行文本,很少有权威的传统建筑英译本或参考书为译者提供参考。李家坤等[7]指出,相对于中国悠久深厚的建筑文明而言,建筑典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极为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有一些传统建筑文本有了英文版,如1984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梁思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1988年英国园林学家艾莉森·哈迪(Alison Hardie)将计成的《园冶》(CraftsofGardens)翻译成英文,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峰的《江南水乡》、丁俊清的《江南民居》和刘杰的《江南木构》系列英译本,但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文本的英译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传统建筑英译本的缺乏使很多建筑术语没有可以参考的翻译方法,增加了术语翻译的难度。

按照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对文本类型的划分,中国传统建筑文本是典型的技术型文本。虽然术语在技术型文本中只占据了5%~10%的比例,但术语翻译是技术型文本区别于其他类型文本翻译最为典型的特征[8]。所以,译好中国传统建筑术语是翻译好中国传统建筑文本的关键,译者必须以忠实易懂的方式将术语传达给外国读者。

2.藻饰华丽的文风

中国传统建筑文本英译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藻饰华丽的文风。虽然中国传统建筑文本在分类上属于典型的技术型文本,但同时又具有纽马克提出的呼唤型文本的特征,在语言上颇为考究,经常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诉诸读者的感官和想象,形成了藻饰华丽的文风,这在宣传型传统建筑文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好的译文应同时再现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傅雷就指出理想的译文应当再现原文的精神[9],但对于大多数译者来说,这个标准难以达到,他们通常不得不在意义再现和风格再现之间做出选择。Reiss等[10]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决定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中国传统建筑文本藻饰华丽的文风旨在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之精妙和设计之美观,其中大量修饰性的语言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而且对译者来说也存在难译甚至不可译的问题,因此,译者往往从目的论中寻求理论支撑,着重再现此类文本的关键信息而非其藻饰的语言风格。

三、中国传统建筑英译的方法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英译中面临的上述挑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以交际目的原则和简洁明了原则为指导,尽量选择大部分人能够读懂和接受的词汇,同时顾及目的语读者相关背景知识的欠缺,以及源语和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采用必要的补偿手段,进行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换与协商,采用借译、音译加注解、意译、图文结合、增译、减译等方法和技巧,在尽可能保留源语信息和中国文化色彩的同时,以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建筑,促进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对外传播。

1.借 译

借译(loan translation)是直接翻译的一种,是指直接用目的语中的表达来替代源语中的表达[11]。很多中国传统建筑术语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但其所指代的对象在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也就是说,中西方建筑中有同样的技术和构件,只是所用的名称不同,这是借译的基础。对于这类传统建筑术语,可以借用英文中的表达,这样可以避免重新翻译而造成的混乱。例如,西方建筑中也有“梁”和“柱”这两种建筑构件,译者可以采用借译法,将其分别译为“beam”和“column”。又如,中国传统建筑经常采用“阳刻”和“阴刻”两种雕刻方法在建筑上雕刻图案和装饰,类似的雕刻方法在西方建筑中同样存在,译者便可以直接借用“relief”和“intaglio”来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方建筑的不少建筑方式、结构和构件相同或相似,借译便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术语英译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可以避免制造新词而造成的概念混淆,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

2.音译加注解

音译加注解是中国传统建筑术语另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具有强烈中国文化色彩且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的核心术语。音译是指根据发音将源语中的书写符号转变成目的语中书写符号的翻译方法,如将汉语中的“阴阳”音译为“yinandyang”。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中的许多核心术语都采用音译的方法,这样可以保留术语的文化内涵。但使用音译法要注意3点:第一,对于那些常见的核心术语可以采用音译,不常见的非核心术语则不宜采用音译;第二,音译不宜过度使用,过度使用容易造成理解障碍;第三,音译通常需要提供注解,以便于读者了解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中除“仁”“道”“阴阳”等西方读者熟知的核心术语外,遇到必须音译的情况一般采用音译加注解的方法,这样在保留术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西方读者理解其意义。例如,“斗拱”和“木踬”可以先用音译法译为“Dougong”和“Muzhi”,然后通过注解说明其含义:Dougong——interlocking wooden bracket set;Muzhi——a wooden piece between the column and the plinth to prevent the columns from moisture,corrosion or earthquake.需要注意的是,在给术语加注解时,用词应尽量简单易懂,注解部分要解释清楚该术语所指建筑的材料、功用和特点,以便帮助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12]。

3.意 译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源语文本的词汇和句法结构等,而是以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方式将源语文本的意思表达出来,但意译并不代表译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源语文本,相反,他们必须忠实于源语文本的意义。意译法也经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术语的英译,译者在理解术语意思的基础上,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方式将其翻译成英文。例如,“间”和“进”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两个术语,前者指建筑中梁间的宽度或长度,后者是由多个院落组成的房屋中的一个庭院,那么译者便可以根据它们的意思分别将其译为“beams of width or length”和“courtyard”。又如,“重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是描述建筑屋顶形态的两个术语,译者也可以采用意译法,根据它们的意思将其分别译为“a double-eave hopped roof”和“a hipped gable roof with single eave”[12]。

4.图文结合

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意系统,在任何文本中都可以成为表达意义的核心手段[13]。某些中国传统建筑术语,尤其是建筑构造术语,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即便是将其译成了英文,西方读者也难以把握其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可以借助图像,形象地呈现所译的建筑术语,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特点和构造特征。例如,在翻译“重檐歇山顶”时,译者就可以配上重檐歇山式屋顶的图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此类屋顶的形制和特点。配有图片的译本具有多模态文本的特征,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信息,化抽象为具象,还能够增加译本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实现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5.增 译

不少中国传统建筑术语暗含比喻,仅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可能会使目标读者误解其真正含义。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件“梭柱”“月梁”“马头墙”等都是比喻性的表达,其名称分别来自于对梭子、月亮和马头形状的模仿。如果直接翻译为“shuttle column”“moon beam”“horse head wall”就会让读者感到迷惑不解。这时候译者就可以采用增译法,增加“like”“shape”等词汇,表明这些建筑构件名称的来源,帮助读者理解其真正含义,这3个术语可以分别译为“shuttle-like column”“crescent moon-shaped beam”和“horse head-shaped wall”。

与建筑构件、技法相似,一些中国传统建筑名称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需要借助增译法来诠释其内涵。例如,拙政园中的一座廊桥名为“小飞虹”,该桥为朱红色,形状宛若飞虹,故得此名。如果译者直接将其译成“Little Flying Rainbow”,外国读者很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解,这时候采用增译法,将其译成“the Little Flying Rainbow-Like-Bridge”就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6.减 译

减译一般遵循“减词不减意”的原则,把原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省去不译,其目的在于确保译文的通顺简洁,更好地实现翻译的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目的。减译也常用于中国传统建筑文本翻译,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旅游和宣传文本。这类文本修辞丰富、辞藻华丽,多用四字格,并大量引用诗歌经典等,虽然增加了文本的审美趣味和吸引力,但也给译者带来了极大挑战。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看,外国读者更倾向于客观的描述,希望了解原文的核心内容,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可以不用再现原文藻饰华丽的语言,采用减译法,化繁为简,专注于再现源语文本的核心内容。例如,“拙政园的布局主题是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十之八九皆临水而筑,文徵明《拙政园记》:‘郡城东北界娄、齐门之间,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治,环以林木……’据此可以知道是利用原来地形而设计的。与明末计成《园冶》中《相地》一节所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的因地制宜方法相符合的。”[14]这段文字中,作者不仅引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经典,还使用大量四字成语来描述拙政园的地形和布局原则。如果这段文字的受众是西方普通读者,只是想对拙政园有个大概了解,那么译者就可以采用减译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如下:The layout of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centers around water.With over three fifth of the garden′s area covered by water,most of the major constructions are built along the water.According toRecordoftheHumbleAdministrator′sGardenby Wen Zhengming,the garden was made by adjusting to the local typography where there was a large area of lowland covered by water.The same principle was explained by Ji Cheng inCraftofGardensthat pavilions should be built on highlands while lowlands were suitable for digging ponds,so the prominence of water in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s well justified.该段译文中,文徵明和计成的引用部分都被部分省略和改写,这样翻译虽然有失原文的文学性,但忠实又简洁地再现了其主要含义。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再现原文风格或试图与原文逐字对应,可能会导致译文可读性差。

在翻译中国传统建筑文本时,译者往往综合使用以上6种翻译方法,以期成功地进行跨语言转换和跨文化协商,产出兼具忠实性和可读性的译本。

四、结 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可视化载体,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建筑从业者、爱好者和普通民众。中国传统建筑英译在帮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翻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译和翻译研究还远远不够。传统建筑英译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译者应当担负起责任,正视传统建筑英译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背景知识、专业知识、翻译素养等方面做好准备,积极从事中国传统建筑英译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对外传播。

猜你喜欢
术语英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