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篮状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研究进展

2023-05-15 07:38夏林啸杨颖茵李凌华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伊曲康唑两性霉素脑膜炎

夏林啸 杨颖茵 李凌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广州 510060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 TM),原称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一种温度双相性机会性致病真菌,25 ℃时以菌丝形式生长,37 ℃时以酵母形式生长[1]。 该真菌流行于温度和湿度比较高的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感染免疫缺陷人群,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引起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TSM),是艾滋病的指征性疾病[2]。 近年来,TM 感染人群及流行地区不断扩展,其他免疫缺陷人群,例如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肿瘤放化疗患者等,发生TSM 病例数也逐年增多[1]。 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人口流动增多及交通愈加便利,TSM 流行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欧美国家相继出现病例[3]。 因而TM 日益受到重视,WHO 将其列入真菌重点病原体清单,呼吁各国加强对其应对能力[4]。

TM 侵入人体后,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播散型感染,累及多器官包括皮肤、肺、肝脏、脾脏、淋巴结以及骨髓等,但甚少侵犯神经系统[5]。 然而近十年来,国内外间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TM 感染病例报道,且呈现增多趋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TM 感染的诊断极其困难, 而且常规抗真菌效果不佳,死亡率较高,成为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 本文对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TM 感染的流行情况、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进行综述,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为今后制定诊疗规范及提高诊治水平提供依据。

一、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报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点

迄今为止,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公开报道较少,但近几年陆续增加,目前可收集到相关病例文章12 篇,其中多数(8 篇)为脑脊液病原学诊断[6-13],涉及38 例患者,包括34例脑脊液培养阳性和4 例脑脊液基因组学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阳性患者。 这些病例报道大多数来自越南胡志明市和中国南部,分别为21 例(55.3%)和16例(42.1%),1 例来自中国华东地区;和TSM 患者类似,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绝大多数HIV 阳性 (97.4%,37/38),平均年龄31 岁,76.3%(29/38)为男性。

二、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

分析总结所检索到的38 例患者,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难以与其他真菌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除了TSM 共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发热(73.7%,28/38)和脐凹样皮疹(31.6%,12/38),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还伴随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神志改变(精神混乱、躁动和嗜睡等)(47.4%,18/38)、 头痛 (23.7%,9/38)、 头晕(18.4%,7/38)、 双下肢肌力下降 (15.8%,6/38)、 颈强直(10.5%,4/38)、惊厥(7.9%,3/38)。需要注意的是,相当比例患者入院时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住院后才逐渐出现。 Le等[6]对21 例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分析显示, 仅10 例患者入院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其他11 例均因发热、纳差、乏力、咳嗽和腹泻等症状就诊,住院期间才逐渐出现神志改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其他报道涉及的17 例患者,入院时也仅有6 例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7-13]。 由此提示,当TSM 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需高度警惕是否发生了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三、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实验室和颅脑影像学特点

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CD4+T 淋巴细胞低下,所检索到的38 例患者,大多数CD4+T 淋巴细胞计数低于50 个/μL,其中越南Le 等[6]报道了21 例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CD4+T 淋巴细胞平均11(10,12) 个/μL,另外个案报道的7 例患者中,4 例CD4+T 淋巴细胞小于100 个/μL[7,9-13]。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CD4+T 淋巴细胞较高,Li 等[8]报道云南的10 例患者,CD4+T 淋巴细胞中位数104(36,224) 个/μL,其中甚至有病例高于200 个/μL。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压力轻-中度升高。38 例患者中15 例有脑脊液压力数据报道,60%(9/16)颅压升高,平均212.5(150,322.5) mmH2O(1 mmH2O=9.80 Pa)。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指标与其他真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尤其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相似,表现为蛋白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下降[8]。 归纳38 例患者的脑脊液生化结果,其蛋白质轻度升高(73.7%,28/38),中位数70(40,148)mg/dL,糖含量轻度下降(50%,19/38),中位数2.53(1.8,3.0)mmol/L,氯化物轻度下降(15.8%,6/38),中位数117(112.8,123.2)mmol/L。

目前对于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颅脑影像学报道极少,只能通过个案对之有所了解,可表现为脑室扩张和颅内感染性病变[8],也可表现脑血管炎,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双侧颞叶出血性梗死病变[13]。

四、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

由于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缺乏特异性指标, 容易误诊为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确诊金标准仍依靠脑脊液培养或脑组织病理学发现TM[14]。 脑脊液培养具有较高阳性率,在38 例患者中,89.5%(34/38)脑脊液培养TM 阳性。 4 例脑脊液TM 培养阴性患者曾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但给予抗结核治疗后病情仍加重, 之后依靠脑脊液NGS 发现TM 而诊断, 给予积极抗真菌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9,11]。 由于NGS 相比常规培养和血清学鉴定具有更高检出率,且培养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提示NGS 可能成为诊断TM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力工具[15]。除上述检测方法外,真菌血清学包括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抗原和甘露聚糖蛋白(MP1 protein,MP1P)抗原检测,也可能成为辅助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检测方法[16-17]。

五、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方案和预后

治疗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乏统一方案, 一般常规参考TSM 抗真菌方案, 首选两性霉素B 脱氧胆酸盐(0.5~0.7 mg·kg-1·d-1)或两性霉素B 脂质体(3~5 mg·kg-1·d-1)静脉滴注诱导治疗2 周,续以伊曲康唑巩固治疗10 周[17]。 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抗真菌治疗,患者死亡率高。 在所检索到的38 例患者报道中,36.8%(14/38)未及时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而死亡[6-13]。 Le 等[6]于2010 年报道了21 例艾滋病合并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2 例未接受抗真菌治疗患者均死亡。如果艾滋病患者及时接受了抗真菌治疗, 病死率可有所降低,24 例患者出院后66.7%(16/24)随访4 周时仍存活。 Li 等[8]报道了9 例使用两性霉素B 序贯伊曲康唑方案治疗TSM 的病例,均好转出院。

Kauffman[18]认为,治疗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该采用更高剂量和静脉滴注周期更长的方案,建议给予两性霉素脂质体5 mg·kg-1·d-1治疗4~6 周, 随后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12 小时服药1 次 (要求血清药物浓度需达到2 μg/mL 以上)。 由于伏立康唑比伊曲康唑更容易渗透到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有专家认为,从理论上看,将维持治疗的伊曲康唑改成伏立康唑更为合理,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临床报告可以证实。 有关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目前经验有限,今后需要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确定治疗时长和方案。

六、结语

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虽然不常见, 但近年不断有散发病例报道,并呈增加趋势。 该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及颅脑影像学的改变缺乏特征性指征,难以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真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延误抗真菌治疗,因此病死率较高。 面对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仍有多个难题有待解决。 例如,为什么TM 具有嗜神经性,其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致病机制如何? 除了培养,真菌抗原、NGS 等新方法诊断TM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价值如何? 抗真菌治疗的方案和时长应该怎样? 这些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脑膜炎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联合氯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200例临床效果分析
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治疗尿路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男性念珠菌尿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