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四五”规划的图书馆转型发展研究

2023-05-30 15:06季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十四五规划

季玲

摘 要: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进程,同时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必须做好战略设计工作,制定科学的“十四五”图书馆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变革和转型发展。文章探讨了图书馆转型发展及其基本原則,并在“十三五”图书馆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要点内容。

关键词:图书馆;“十四五”规划;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02-04

图书馆转型发展是提高图书馆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图书馆事业长久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切入点。“十三五”阶段,我国图书馆发展成绩卓越,为后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政策、技术运用、服务创新、资源建设资源。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应树立宏观发展格局,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在上一阶段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推动自身转型发展。

1 图书馆转型发展概述

数据时代,层出不穷的数据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为知识发现和应用创新模式,具体体现在馆藏资源、用户服务与体验、图书馆管理合作、物理空间等多个方面[1]。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本质在于重构服务体系,创新用户服务与资源建设。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完成创新改革任务。“十三五”期间,文旅部与各地政府在文化事业方面的科学规划与实施,为图书馆后期的转型发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留下了有参考价值的发展思路与政策依据。

首先,国家战略和相关法规政策打造了良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了图书馆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并对图书馆数字化、社会化和服务运营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在内的国家法规与战略规划,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其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总量在不断增加,特色和地方文献搜集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文献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如火如荼,形成了多样性和互补性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为“十四五”期间图书馆转型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再次,多项创新服务的不断推出可助力图书馆进行服务体系重构。“十三五”期间,图书馆文化服务凸显了交叉融合化、个性化、多样化等创新特征,服务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同时,总分馆制度使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有了更加丰富的结构和内涵,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和不断创新。最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有力技术保障,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应用不断推动图书馆集成服务系统和精准化服务的建设。

2 图书馆“十三五”发展成果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角色,图书馆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一系列发展成果:一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图书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根本性的发展。二是相关法律的实施使公共文化服务具备了基本的标准制度,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了法律化和制度化。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数量、内容和水平进行规范,这是图书馆服务实现均等化发展的关键战略。三是基层和农村地区是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发展的重难点,“十三五”阶段乡镇级别综合文化中心已实现全覆盖,村级覆盖率超99%,为“十四五”图书馆农村服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2]。四是社会经济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方面的财政支出已超过40亿元[3]。同时,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基层设施管理方面也有了显著进展,社会化发展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具备了更强大的动力。五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线上文化服务突破了时空限制,使社会民众普遍对图书馆线上线下和数字化服务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体会和认知。六是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十三五”期间得以深化贯彻,虽然不同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质量差距明显,但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七是图书馆和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在“十三五”期间坚持共享开放发展理念,融合各机构功能和优势,如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建立的图书馆联盟,形成了强有力的服务合力,服务效能大大提升。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开始探索与旅游服务的融合发展之路,且已取得一定成果。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应在“十三五”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全力完成转型发展任务。

3 图书馆转型发展原则

3.1 树立宏观发展格局

在提供基础服务以外,图书馆也是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图书馆承担着收集整理文化资源、开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产品、搭建推广技术平台等职责,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等全国性文化项目中,图书馆也被赋予了重要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任务。此外,各地图书馆也通过组织开展宣传推广、信息服务、文化旅游阅读推广、研学旅行服务等,为文旅融合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十四五”期间,图书馆必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和文化治理意识,积极对接国家文化治理发展的整体要求。公共图书馆要认清自身所承担的责任,由政府对自身功能进行定位[4]。图书馆转型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应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制定执行,要将本馆发展融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图书馆服务和产品,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坚持以用户为核心工作导向,凸显社会价值和大众服务功能。

3.2 明确发展定位

图书馆事业发展借力各种先进技术实现了资源重组和信息服务方式的升级,各类创新成果也层出不穷,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服务黏性以及其国家治理体系格局地位的提升仍旧不太明显。知识生产、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发展对图书馆的作用造成了巨大冲击,图书馆与各类信息服务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信息中介地位遭到严重动摇。同时,各级图书馆在服务、管理、资源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同质化,体制空传、资源浪费等问题屡屡发生,对图书馆社会形象、职责履行产生了不良影响[5]。要想实现守正创新发展目标,公共图书馆就必须明确自身在服务竞争格局中的定位,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实干,实现特色化发展。地方文献业务是最易形成图书馆发展优势的模块,图书馆应基于地方文献有效开展阅读推广、行业联盟和科学研究等,打造本馆服务优势和品牌[6]。因此,各级图书馆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增强功能架构与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性,并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配置建设资源。

4 面向“十四五”规划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要点

4.1 重构用户服务体系

面向“十四五”规划,为贯彻实现用户服务核心价值和宗旨,公共图书馆应全面落实用户服务体系的重构工作,转变服务思维,加强馆藏资源价值挖掘,提供主动化服务,优化读者体验,如通过与书店合作开展新书直借或读者选择采购书单等新型服务方式,提升读者满意度。公共图书馆要打造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围绕用户具体需求开展日常工作,充分发挥馆藏资源和馆员价值;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发挥馆内体系与资源优势,构建综合性和多维立体性的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基础和增值服务、文化和延伸服务、现实和虚拟服务、线上和线下服务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强跨界融合服务探索,优化升级服务方式、服务功能和服务空间,打造沉浸式的用户体验[7]。通过重构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将充分发挥自身继续教育、文化服务、休闲服务等功能和价值,同时借助跨界融合与延伸服务,提高智慧社会建设中图书馆的价值,最终将图书馆发展成为兼具服务体验、创新服务及知识供给的智慧共同体。

4.2 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板块,地方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从事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等所有业务的基础保障,也是打造特色服务的前提,完善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面向“十四五”规划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公共图书馆要切实提高地方文献采编率,强化走访征集、呈交、共建等工作环节的完善和质量提升;开发多样化地方文献载体,重点推进对珍贵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增强保存和开发利用的便捷性、安全性;建设专题数据库,构建多元异构检索管理系统,实现地方文献服务的智慧化和集成化;推动地方文献学术研究和出版能力的提升,发挥图书馆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地方文献和古籍的联合目录编纂工作,完善主体文献目录的整理出版[8]。公共图书馆只有开发挖掘本地特色文献,提供个性化文献产品和服务,打造特色服务优势,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增强图书馆的竞争优势,推动地区文化的发展。

4.3 创新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已经实现了广泛覆盖,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缺乏地方特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对此,“十四五”规划要求应创新性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的创新性实施应从实施思维、方法及路径等方面进行,针对现有的文化惠民工程,也应在深化推进过程中加强对方法、思路的创新[9]。以农家书屋的深化建设为例,公共图书馆应转变以往分散式的建设管理模式,将农家书屋纳入基层图书流通体系、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对其进行系统性统筹管理,增强农家书屋实施的实效性。同时,面向“十四五”规划,公共图书馆还应规划推进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弘扬新的发展理念,以弥补短板、弱势项目为重心,打造全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10]。例如,农村电影放映项目的发展重心应转至观影条件改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开展要适应当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情况。

4.4 加强智慧化图书馆转型创新

“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应保持数字化建设发展优势,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带头作用,大力推进智慧化图书馆发展,借助全流程、全资源和全空间的智慧文化服务,实现图书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在“十三五”阶段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成果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应明确转型发展方向,贯彻资源融合共享、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基于现有地区性联盟,稳步建立跨区域图书馆联盟,缩小不同地区的文献资源差距,实现数字资源配置的平衡。其次,公共图书馆要重视完善数据安全防控和服务评价机制。数据安全是贯穿智慧化图书馆建设始终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应从实践方面为数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加强数据共享过程的监管,运用EIGama、RSA等算法技术脱敏处理用户信息,完善管理系统权限设置,提高数据安全的监督力度;向用户宣传数据安全知识,一旦发生侵权问题,用户应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维权[11]。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评估并优化智慧服务流程,构建全面评价优化机制,积极搜集用户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优化升级智慧化服务项目,强化智慧服务转型发展的有效性与可执行性。再次,公共图书馆应基于多元化用户需求,利用数据信息手段,分析预测用户的潜在需求,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智慧服务的质量和文化内涵;贯彻线下线上共同发展的服务原则,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加强智慧设备使用,挖掘用户数据价值,采取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手段对用户进行建模,绘制精准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此外,公共图书馆还要构建专业化的智慧服务平台,用于支撑资源采购、服务、决策等各项业务流程,实现全流程的智慧化。

4.5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大力推动区域性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城市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如:长三角地区开发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城市阅读一卡通,北部湾经济区打造的跨城市高铁读书驿站等,均是区域性融合发展的有力实践[12]。“十四五”期间,公共图书馆应努力探索更具实践价值的区域性文化服务项目与合作机制。二是要重点探索图书馆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办法。“十四五”期间,相关机构应着力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空间,提高市民、游客的共享性。文旅融合能够有效扩大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但也要科学认识图书馆服务的功能和性质,避免发生公共文化服務和设施过度旅游化的问题。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机构的融合发展。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及美术馆等共同组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缺乏彼此之间的沟通合作。为此,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应重视公共文化机构的融合发展,以公共文化服务核心任务为中心,发挥不同机构的独特优势,实现功能融合,推动实现全民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温颖.“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智慧模式构建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6):18-20.

[2] 文嘉玲.“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策略[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6):54-56.

[3] 张宇峰.“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标准、规范)规划探究[A]//第二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线上会议论文集,2022:2-6.

[4] 秦艳婷.“十四五”规划下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实践与探索:以“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示范项目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38-41.

[5] 张朦朦.基于“十四五”规划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J].黑龙江档案,2022(1):306-308.

[6] 张娅琼.“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促进数字包容路径探赜[J].图书与情报,2022(1):118-123.

[7] 张婕,周樱格.“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网络导读服务实践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2(1):46-53.

[8] 梁征.“十四五”时期智慧图书馆建设技术路径探析:以广州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1):98-100.

[9] 孙宁.“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研学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33):174-177,194.

[10] 刘劲松.“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11):36-38.

[11] 孙鹏.我国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进展与热点聚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6):14-19,65.

[12] 查志强,姚春燕.“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1(10):45-51.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十四五规划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