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戏剧互动研究的新思维

2023-05-30 14:47翟静雅
剧作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互动关系新思维剧场

翟静雅

摘 要:在戏剧表演当中,文学是戏剧表演的根基。剧本文学与戏剧呈现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我国戏剧理论当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文学作品被作为剧本文学开发,最终又呈现到戏剧表演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戏剧表演元素之间互相接受的過程。为此,本文基于陈军所著的《“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中的观点对文学作品与戏剧、剧作家与舞台演出和剧作家与剧场的互动关系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学;戏剧;剧场;互动关系;新思维

戏剧的表演形式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依托于舞台表演的艺术表演形式,也引申为电视戏剧表演[1]。文学上的戏剧指的是戏剧创作的脚本,通俗来讲就是剧本。文学与戏剧的关系一直是戏剧理论界的重点研究方向。一般来说,文学与戏剧的关系显而易见,戏剧表演以文学为基础,戏剧将文学所描述的内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陈军所著的《“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打开了文学与戏剧之间关系研究的一个新思维。该书将文学与戏剧的关系研究对准文学与剧场的关系,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戏剧表演者的演出,强调表演者是文学与戏剧沟通的桥梁,剧场舞台是戏剧表现的最终所在,将文学与戏剧的关系转向更细致的研究[2]。本文采用陈军的观点来阐述我国当代戏剧文学、表演、舞台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文学与戏剧的互动关系

在以往的文学与戏剧的关系研究中,有很多人将文学与剧场分离开来进行讨论,不是重视剧场就是重视文学,总有一方被轻视,于是就产生了作者中心论、编剧中心论、演员核心论等错误的观点。陈军的论述观点将戏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对了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思维[3]。在陈军看来,文学与戏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与剧场相互影响,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讨论,正是这样形成了戏剧的剧场性与文学性并存的特点。

(一)戏剧以文学为基础

在戏剧中,戏剧文学、戏剧表演和剧场缺一不可。戏剧最终的作品呈现离不开精彩的戏剧文学做基础,优秀的剧本是戏剧创作的源泉。陈军认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戏剧是艺术的一种形式。现如今,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已经被改编成戏剧作品,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被欣赏、被观看。文学作品先被改编成戏剧剧本,然后再被搬上剧场舞台,组成了戏剧演出的整体。例如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等被改编成了话剧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丰富了我国的话剧市场。不难发现,被搬上舞台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贴近现实生活,戏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观众欣赏戏剧,欣赏的就是一个好的故事,文学是戏剧形成的坚实基础,不可替代。戏剧表演中演员的声、台、形、表等表演元素都依据剧本文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定。在戏剧表演当中,剧场的搭建构成了戏剧表演的场所。剧场搭建依据的是剧本对发生故事情境的规定,是剧本创作者预设戏剧将对观众产生的审美感知度而打造的,戏剧的剧场性就由此而来。戏剧的剧场通过场景设置、音响效果等与演员的表演合为一体,引起观众的感官反馈,使整个戏剧表演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4]。

(二)戏剧是文学作品的具象体现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为呈现介质的艺术,文学具有抽象性,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不会诉诸于现实,读者通过阅读后在脑海中形成具象的体现,感受其故事性、人物的形象和体现的情感。戏剧是一种形象化的文学艺术,戏剧表演将剧本文学直观地呈现出来。戏剧是由表演架构出来的,表演将语言文字符号表现出来,通过演员的表演与剧场的场景、音乐、灯光等融合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人们观看文学作品,留白想象空间较大,而戏剧将文字用固定的形象展示出来,虽然限制了想象,但是使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了具体形象的认知。戏剧展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肢体动作,生动具体,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

由此可见,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戏剧作品,其文学性与剧场性是相辅相成的。文学是戏剧的创作基础,戏剧将文学作品的抽象性转为具象性,更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文学与戏剧有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二、剧作家与导演、演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陈军认为,戏剧文学与剧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剧作家与表演者之间相互成就,高水平的剧本创作与高水平的表演相辅相成。郭沫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艺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充分证实了陈军的观点。剧本与舞台演出决定着戏剧的成功与否。剧作家是剧本的创作者,那么,剧作家就是决定舞台演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舞台演出不仅仅是表演者的表演,也是舞台导演的演出。在戏剧演出中,剧作家、导演、演员三者是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剧作家必须了解剧院、了解舞台规律,同时接受导演、演员对剧本改动的建议,才能完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成功的舞台表演。

(一)剧本创作者与导演之间的互动

导演在选定剧本之后,会对剧本进行相应的改动,这样,剧本的创作者是第一创作者,戏剧的导演就是第二创作者,分别进行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剧本的创作者与导演拥有各自独立的创作过程,但是最终又相互依存。剧作者与导演的创作性质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演出。任何一场成功的戏剧演出都离不开导演和剧本创作者的协调合作。在戏剧剧本的创作过程中,编剧长期观察社会生活,并融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作出一度剧本。导演选定剧本后需要进行再度创作,与编剧进行深入的交流协商,提出自己的想法观念,依据时代特点、剧本主题和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编排,塑造出更丰满的人物形象[5]。导演再度创作时,不能偏离原作者创作的初衷,若导演不与剧作家交流协商而进行大肆的删改,将作品改编得面目全非,就会破坏原剧本的和谐性。狄德罗曾经提出“舞台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的观点,舞台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为了整体的和谐性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因此,在剧本改编创作的过程中,导演应尊重编剧的意见,作家也应尊重导演的意见,二者应积极沟通,共同创作出好的舞台作品。例如,今年大热的《人世间》就是在梁晓声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成就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例如在原著中,周蓉并不同意冯玥与周楠的恋情,并因为反对这段恋情影响了母女的关系。而在剧中,周蓉不仅支持冯玥的爱情甚至还主动找到周楠的母亲郑娟,希望得到郑娟的支持。在母亲的支持下,冯玥与周楠这对少男少女的爱恋那么美好,却以周楠的意外身故而告终,令观众为之动容。话剧《家》对巴金的小说《家》进行改编,将视角对准觉新、瑞珏,以觉新、瑞珏婚姻为话剧的开端,瑞珏的难产死亡而告终,引起观众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共鸣,备受欢迎。

(二)剧作家与演员之间的互动

演员以剧本为表演基础,也有阐释剧本的自由,剧作家是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第一创作者[6]。实际上,對于剧作家的剧本来说,演员的表演也是二度创作,在表演中融入对人物的理解,因此,往往在同一幕戏剧的演出当中,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呈现效果,这也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一种体现。黑格尔认为剧本只给演员提供了一个框架、一种机缘,剩下来的一切都得让演员按照自然和习惯去自由支配,认为舞台上要展现的只是演员的艺术,剧本成了一种附属品。虽然,这陷入了演员中心论的误区,但也将剧本与演员的关系阐述了一二。演员的表演是剧本的体现,舞台演出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离不开剧本、导演,更离不开演员的表演。鲁克扬诺充分肯定了演员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没有演员的创作,一切舞台表演中的导演场面调度、空间布景等元素是毫无联系的。演员在对所饰演的人物进行塑造时,是在剧本对人物描述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进行表演的,这就是演员对于剧本的二度创作。演员的二度创作是从阅读剧本时开始的,是演员对剧本直观感受的体现。剧本通过对故事场景的规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述,组成鲜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以,剧本是演员表演的基础,演员是剧本的呈现者,并具有一定的间接性。

三、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陈军认为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的关系,剧本与剧院之间的生存是有联系的,文学与剧场之间的合作是刻不容缓的。古今中外的戏剧史都表明,剧院的成就离不开剧作家的创作,剧作家的成长也离不开剧院的培养。例如莎士比亚与英国环球剧院、奥斯特洛夫斯基与莫斯科小剧院和陈军书中所述的郭沫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关系等等。文学与剧场是相互依存、互相成就的。《“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通过对郭沫若、老舍、曹禺与北京人艺剧本创作之间的互动来体现剧本创作者对戏剧表演风格的把握掌控,突出了不同作者的不同剧本风格,也成就了不同的剧场风格,成就了不同的戏剧作品风格特色,将文学与剧院之间的逻辑关联和鲜明的互动性论述出来。以北京人艺和郭、老、曹三位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为例,北京人艺的别称就是郭老曹剧院,三位剧作家的经典作品在北京人艺成立七十年以来被不断地搬上舞台,三位作家的作品伴随着北京人艺一路成长。1954年,刚刚成立两年的北京人艺演出了四幕剧《雷雨》,从此,《雷雨》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看家戏,至今已经演出了六百多场。曹禺的《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也不断上演,成为经典。1958,老舍的《茶馆》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首演,至今已经演出了七百场。1959年,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被搬上了北京人艺的舞台。迄今为止,三位作家的二十多部作品先后在北京人艺演出,见证了北京人艺的发展历史。现如今,北京人艺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是中国人民文化艺术的殿堂,这离不开三位作家作品的滋养。

陈军的《“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开拓了我国戏剧理论研究者对戏剧研究的新视野,开启了新的研究篇章。此书之后,有许多学者都对文学与戏剧之间的关系有了辩证的思考,将戏剧中的剧本创作者、剧本文学、剧场、表演者、导演等表演元素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来思考,促进了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

注释:

[1]战捷:《戏剧元素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剧作家》, 2022年第4期

[2]吴周文:《文学与戏剧互动研究的新思维——评陈军著〈“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艺术评论》, 2020年第5期

[3]车晓宇:《构建戏剧研究的新范式——评〈“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

[4]苑永嘉:《浅谈戏剧的剧场性》,《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3年第3期

[5]赵光斌:《研究话剧导演艺术创作中的相关关系问题》,《戏剧之家》, 2017年第16期

[6]卢忠:《浅谈戏剧剧本与现场演出的关系》,《参花(上)》, 2020年第1期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

猜你喜欢
互动关系新思维剧场
欢乐剧场
现代调解的新理念与新思维
论《日出》的剧场性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
传媒新思维 一目了然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