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

2023-05-31 11:40张妍彤
国际公关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人民群众文化建设

张妍彤

摘要: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否繁荣兴盛,已经成为评判这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方位,也对国家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强国;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文化形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的战略定位愈加清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在新时代,面对国际文化环境的复杂多变及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文化建设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使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着更加与时俱进的要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与时俱进,提出许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发展政策。马克思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方向,在新时代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文化建设始终保持中国特色,才能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我们要建设和发展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以看出,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繁荣可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广大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可以让国家在国与国的竞争中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底气,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百年文化建设的首要经验。回顾百年文化建设历程,在文化建设事业中出现的所有思想偏颇和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国家的文化建设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因此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不动摇。在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阵地中的领导地位,同一切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潮作斗争。

文化强国建设坚持怎样的方向是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先进、人民群众思想先进的保证,要注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好我国在文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二、以意识形态工作凝聚民心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成为了国家斗争中的主战场之一。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支撑,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文化强国的性质不变。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凝聚民心,形成共识,只有当意识形态工作赢得民心时,才能使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如果意识形态工作做不好,人心涣散,则根基不稳,何谈建设与发展。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主体,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意识形态工作要发挥凝聚民心的强大作用,首要的就是要重视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我们能够看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对人民群众思想造成的冲击。西方的文化霸权企图通过自身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同化其他国家的文化,达到从精神领域控制其他国家、主导全球文化发展的目的。西方的文化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威胁,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为这些错误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新的传播力更强的平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长期且复杂的,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斗争,我们必须占据主动地位,用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民心,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讲好中国故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了我国社会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与价值诉求,是符合我国社会与公民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价值理念对我国价值体系进行冲击和威胁的有效途径。意识形态工作在很大层面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价值引领和培育,体现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引领能力。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完善国家治理、推动事业发展” 的时代性作用,在新时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国民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体现在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上,也体现在国民的素质中。因此,国民素质也是国与国之间文化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民素质不仅代表了国家形象,更体现了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强大的人才资源。文化强国建设要注重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国民素质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乏文化素养颇高的先进知识分子作为人民群众的领路人,他们的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独立、改革开放而不断与时俱进,既保留了中国的传统特色,又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在他们的带领下,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进步与开放,国民素质随着时代的更迭也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也能从需求中感受到国民精神领域的丰富。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物欲膨胀,充斥着拜金主义、权力至上思想。部分人民缺乏信仰、道德观念淡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育较从前更有担当、不辱使命的高素质国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让每一个公民都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身发展,真正将爱己和爱国统一起来,将自己建设成为高素质、高修养的公民。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要形成一股培育高素质国民的合力。政府要建立起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和对高校的帮扶,引导社会形成崇尚终身学习的风气;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市场主体切记不可利欲熏心,自觉承担起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学校作为更加重要的一环,要注重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的全面培育,针对青年学生的强可塑性,在他们步入社会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富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撑。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是文化强国建设中凸显中国特色的重要命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优势之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创新与创造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思想和文化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传统文化中仍然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部分加以改造,赋予其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创新性发展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协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同时也注重与文化精髓的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阐述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封建与保守,而是让中华文化面向现代化和世界,展现出时代光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要利用好其内含的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引领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切实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是中国的名片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也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展示中国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4]从古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从分裂融合到抵御外族入侵的精神力量,其传承至今,已经成为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切文化创新的基础与源泉,具有强大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之源。

五、在世界舞台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经济实力有目共睹,但是在文化形象塑造方面还有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内在力量,在世界舞台塑造国家文化形象不仅顺应了国家的文化建设要求,也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展现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形象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交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各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可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个过程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机会。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与珍惜和平的价值观。中国想要更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而在新时代塑造国家文化形象,要掌握新的方法,一味强调中国的古老是不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在新时代依然可以焕发光彩,并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元素离不开这个国家的人民,文化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出人民的力量。中华民族是勤劳、坚韧的民族,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是国家文化塑造的根基所在。几千年来,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创造从未间断。如今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依然离不开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活动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同时,人民群众也要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播的义务,坚定文化自信。

在世界舞台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不仅对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六、结束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建设与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息息相关。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上的文化冲突也更加激烈,文化上的竞争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途径。面对这样严峻的文化发展环境,我国需要重视文化发展战略,在文化竞争中保持文化独立性,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青海交通科技,2020,32(1):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0.

[3]    杜尚澤,颜珂,张晓松,朱基钗.“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记“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EB/OL].[2022-04-11].http://m.xinhuanet.com/2021-03/27/c_1127261096.htm.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EB/OL].[2017-02-13].http://cpc.people.com.cn/xuexi/ n1/2017/0213/c385476-29076543.html.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人民群众文化建设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