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刍探

2023-06-16 12:08游龙俞如楠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游龙 俞如楠

摘要:劳动是个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针对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面临的教师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多维联动的劳动教育模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效。

关键词: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高职院校;劳动价值观;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6-0129-04

劳动是个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既有助于自身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积极正向的劳动价值观念,又有助于自身继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能够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且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科学构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以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念。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及专业实训活动落实劳动教育,还可以将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1.劳动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五者不可偏废。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以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为基本内涵的劳动精神;能够增进学生对“劳动最美好”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能够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增进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磨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实习、实训、实践是被着重强调、不可缺少的环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实践活动,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另外,当前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生产技术岗位和劳动实践岗位,大大增加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劳动教育是连接高职学生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及劳动观。教育活动与劳动生产活动的分离、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等使部分高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产生偏差,进而树立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拒绝“辛苦”“不自由”的职业,选择“轻松”“没有压力”的职业的思想观念已成为部分高职学生的择业、就业标准。对此,高职院校应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并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理念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促使学生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另外,专业课程教育和劳动教育形成合力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到精益求精、不懈奋斗。

(2)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院校致力于培育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及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以期使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拥有一技之长的新时代工匠。高职院校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劳动教育的实施目标高度一致。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离不开丰富的劳动实践,培养劳动精神、塑造积极正向的劳动实践观和价值观也缺少不了大量的劳动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另外,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乡村振兴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劳动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机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实现了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也逐渐增加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陆续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关于劳动的具体要求。也有一些高职院校,为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将劳动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或兴趣课程引入教育体系。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学生对劳动认识不足,劳动意识淡薄

首先,当前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大學生多数为“00后”,相校于早期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更为优越,他们参与家庭、学校、社会劳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普遍存在劳动意识淡薄的情况。其次,部分学生受社会上错误劳动价值观念的影响,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表现出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最后,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劳动常常被当作是一种强迫性、惩罚性的教育手段,学生参与劳动往往并不是出于内心自发的需要和追求,而是来自外界的一些“安排”和“要求”,因此对参与劳动表现得不积极和不情愿,这不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

2.劳动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场所固定

劳动教育的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场所固定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常为清扫和维护校园环境等简单劳动,而教育形式通常为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劳动手段,在劳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劳动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也应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另外,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所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高职院校主观上对校园以外的劳动缺少关注,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活动的难度较大、较烦琐,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通常都集中于校园之内。

3.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普遍存在重劳动、轻教育,重劳动内容、轻价值引领,劳动实践和思想教育相互分离等问题,这导致劳动教育成效不高,学生也难以从劳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另外,部分高职院校在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前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以至于顶层设计缺失或者不完善,对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方案、考核标准、经费保障、资源配置也缺少系统性的安排,这使得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呈现片面化、随意化、碎片化等状况,因此实施动力不足,教学成效不佳。

4.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劳动教育缺少联动

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作为个人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体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重要手段,体现在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环境对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巨大,某些学生的劳动认知和劳动价值观之所以存在偏差,就是因为受到家庭或社会上那些错误的劳动观念的影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却固执地将劳动教育局限于校门之内,忽视家庭和社会对培养学生劳动行为和塑造学生劳动品质的作用,在学校内开展的劳动教育同在家庭和社会上开展的劳动教育缺少联动,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及策略

1.构建系统、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

构建系统、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首先,高职院校要努力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具体来说,第一,高职院校要积极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和劳动兴趣课程,并将劳动科学的理论知识、生产生活的实践知识等以课程学习、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第二,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互融合,将专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同劳动教育的精神追求紧密联系起来,使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劳动实践。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既能增强劳动体验感、满足感与获得感,又能领会劳动的价值与精神。具体来说,第一,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第二,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培育学生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施通道,高职院校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教育科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具体来说,第一,高职院校可利用劳动教育周、主题劳动日、五一劳动节等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内涵深刻的校园文体活动。第二,高职院校可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积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和榜样,并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能手、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知名工匠等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从而充分发挥榜样先进的感召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第三,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等线上宣传平台,开展劳动宣传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劳动教育渠道,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可依托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等线上媒介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以提高劳动教育的影响力。

2.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需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完善劳动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具体来说,首先,明确劳动素养评价标准。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和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其次,构建劳动激励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学生勞动档案,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生成劳动实践和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先进个人事迹展示等活动,挖掘和宣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精于劳动的先进典型。再次,完善劳动评价方式。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以往以劳动教育管理教师单一评分为主的劳动素养评价模式,构建学生、教师、社团、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评价模式。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从劳动理念到劳动实践全方位评估学生的劳动能力,并从课程学习、校园生活、学生社团活动、实习实训等不同维度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劳动教育结果公示与审核制度,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劳动素养的评价过程公正公平,评价结果真实可靠。另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和反馈机制,保证劳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测和反馈。

3.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多维联动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场域,开展劳动教育,既要关注学校这一主要教育阵地,又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能动力量,构建家、校、社会三者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家、校、社会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具体来说,首先,帮助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以帮助学生家长从根本上认识到劳动是维持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鼓励学生家长引导学生参与家庭中的日常劳动,以锻炼学生的必备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优秀品质。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依托当前推行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模式,探索将生产实践现场“搬”到学校,让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劳动相联接的现代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走进企业,鼓励学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从而将学生的企业实习实践安排与教学工作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与社区、公益组织的联系,充分依靠社区和各类公益组织、志愿服务机构的资源和力量为学生创造走出学校、服务社会的岗位与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以促使社会维度的劳动教育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4.豐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劳动教育能够强化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在内容上,一是将劳动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当前科技发展、产业变革和行业前进的方向,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引入与现代科技条件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与行业前景相统一的劳动实践新形态,让学校教育保持与行业发展步调一致,让学生掌握与企业实践相适应的技能。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鼓励在校大学生将“创新之想法”与“劳动之实践”结合起来,以劳动创造价值,以劳动创造幸福。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将劳动法律、劳动伦理、劳动品德等劳动教育理论放在重要位置,从而为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储备相应的知识。三是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互融共促。在形式上,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劳动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劳动教育的模式要求新、求变。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将当下热门的大数据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如通过智慧化课堂、AI体验模拟企业实践劳动和生产生活劳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模式,依托自媒体、微信等线上平台,合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素材,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劳动教育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秉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教育实施路径,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的教育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3).

[2]徐静.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22(19).

[3]何桂玲.苏区精神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20(24).

[4]许涛,张依宁.论“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建构[J].劳动教育评论,2020(02).

[5]王洋.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20(04).

[6]叶蓉.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03).

[7]汪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12).

[8]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N].光明日报,2019(03).

[9]梁珺淇.劳动教育:开启个人全面发展之旅[J].职业教育研究,2020(12).

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ou Long, Yu Runan

(Mi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21, China)

Abstract: Labor is a necessary means for individuals to maintain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student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qualities. The article proposes to build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labor education, negotiate a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model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enrich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faced by teachers with single teaching forms and students with weak labor aware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labor practiceactivities;labor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labor values;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