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2023-06-23 13:49何海峰
求知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德育成为民族地区学校的重要任务。而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民族地区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民族地区学校的德育难题,尝试探究适合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保障制度、理论指导及实践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659。

作者简介:何海峰(1984—),男,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初级中学。

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以与时俱进的全新眼光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不断探究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寻找落实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路线,搭建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平台等方式,找到推进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认识不足

在民族地区方面,一些民族地区由于自身自然地理位置的封闭性,以及风俗习惯的特点,德育的实施不够深入,同时地区人口的素质与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如农村学校周边交通欠发达。在家长方面,农村家长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子女教育方面,普遍将分数作为衡量子女是否成才的标准[1]。在学校方面,民族地区的部分农村初中对德育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未能有效利用相关的专业指导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初中的德育有效性。

(二)部分学校“重智轻德”问题较突出

民族地區部分农村初中“重智轻德”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忽略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培养,而学生缺乏教师的管理约束,就相对容易出现纪律散乱、自我约束不到位的情况。另外,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形式简单,教育平台不够完善,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讲授德育内容。事实上,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教师的口头说教一方面不利于师生间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因形式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抗说教性”,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有效落到实处。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各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但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相较于其他中小学在民族文化上的差异性较突出,因此在开展德育时的考虑因素要更多、更全面。而一些民族地区的相关教育部门未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这也是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开展德育实践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学校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校德育则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不仅关乎着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关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更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将“立德”和“树人”二者并举,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将德育同课程教学相结合,以教育之途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2]。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传统以升学为主的教学认知,在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以此推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则符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政策方针,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德育水平

所谓教育均衡,从广义上看,指通过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从狭义上看,是以个体为单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事实上,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理论指导的不足,为其之后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促进农村初中教师德育理念的更新,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生个体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德育水平。

(三)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小学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若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校则应通过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强化师德监督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品德修养,使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实践策略,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品德的提升,使其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德育思想;另一方面则能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让学生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如此有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有效策略

(一)渗透德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育人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未能主动向学生渗透德育方面的内容。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应与时俱进,打破固有认知,重新定义课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明确自己的指导者定位,不应单纯将传授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通过拓展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表达、自主练习和自主总结[3]。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了解学生、影响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转变课堂角色,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积极向上地应对课程中的困难,最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二)融合民族特色内容,实现文化育人

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在探索德育工作实践策略时,要关注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将德育和优秀民族文化相融合,最终达到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比如,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初级中学所在地区与格萨尔关系密切,当地不仅有英雄遗迹,还有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它是相关族群社区宗教信仰、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可以说,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底蕴很丰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教师要转变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思想,将功利性的教育目标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目标,摒弃“题海战术”,以德育实践和专业发展为导向[4],在向学生讲述民族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产生浓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现实践育人

在以往的初中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思想波动较大,甚至出现叛逆情绪和异常行为。为了全面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德育活动,以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龙头琴弹唱比赛,加深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或者组织一场师生摄影展,鼓励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挖掘家乡的山水风景、民族风土人情等,以摄影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美,以此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以及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展示美的能力;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拉练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磨炼学生的意志,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怕挫折、敢于挑战、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探究校园特色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民族地区的农村初中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探究多元化的校园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最终达到活动育人的目标。

比如,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学校可以让每个班级轮流组织学生参与升旗、进行国旗下的演讲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定期开展劳动,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翻土、播种、浇水、拔草等,以让学生形成爱护校园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學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用心排练与民族文化有关的节目,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在一系列特色校园活动中,学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成长,还培养了学生的品德,最终达成活动育人的目标。

(五)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实现管理育人

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品德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校园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的一些理论把教师定义为“园丁”,意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需要的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输入,而是需要教师充当“导游”,引导学生自主经历认知过程[5],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形成对知识和思想理念的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展示良好形象,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育人目标。

(六)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实现协同育人

在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要对家校合作形式进行创新,比如举办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家访,让家长意识到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如班级微信群、家校沟通平台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家校间的即时沟通。如此创新家校合作形式,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结语

本文从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的德育现状入手,从学校实施德育工作的可行性考虑,提出从以下六个方面优化德育体系:渗透德育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育人;融合民族特色内容,实现文化育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实践育人;探究校园特色活动,实现活动育人;树立良好教师形象,实现管理育人;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实现协同育人。如此不仅能构建具有民族地区农村初中特色的德育体系,还能为学校德育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魏晓莲.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下),2018(1):18.

蔺明珠.新时期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与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9):120.

李凝.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J].教育科学,2001(2):51-52.

南锐.现代教师职能的转变趋向[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1-113.

尹建锋.从“园丁”到“导游”[J].中国德育,2013(20):58-58.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