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建筑遗产保护对贵州城镇建设发展的启示

2023-06-25 14:41杨正权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 要】建筑文化遗产是在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应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合理保护。文章通过对瑞士多个地区城镇建筑文化的参观学习,总结瑞士建筑风貌及主要特点,研究瑞士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结合中国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发展现状,思考中国城镇建设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共存,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传承;瑞士建筑风貌;建筑遗产保护;中国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TU;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引言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部的联邦国家,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其国内多山地,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大,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瑞士的建筑风貌独具特色。瑞士洛桑、日内瓦、伯尔尼、蒙特尔、拉沃、沙拉、尚倍里、植物园小村、石头镇、洛克叶、西庸古堡传统民宅等建筑文化遗产构成了瑞士文化多样性的基石[1]。现就传统瑞士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结合中国贵州省村镇建设发展等方面作简要思考,探究在国家“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发展的可持续。

一、瑞士建筑风格及主要特点

(一)瑞士城镇建筑布局风格

以瑞士第五大城市洛桑为例,总人口13万左右,虽经济发达,但市中心建筑多数陈旧低矮,街面也无奢华灯饰。城镇建筑及配套设备建设年代久远,多有较好的保护与利用,既减少盲目基建造成的浪费和污染,又形成了独特的城镇风貌,增加了当地旅游资源。当地建筑环境多依山就势,傍水而居,如洛桑、日内瓦,地处阿尔卑斯山下、日内瓦湖旁,湖光山色映衬,民居依次排列。

(二)瑞士民居建筑结构特点

瑞士乡镇建筑材料对以木、石结构为主,且多数建筑均有一定年代,如洛克叶、泽马特、尚倍里、沙拉等小镇,古色古香,朴实无华。建筑高度多为三至四层、三开间两进深,坡面屋顶,顶中央开有阁楼透气窗和烟囱。瑞士村寨建筑多为木构[2],以两层三开间楼房为多,木柱有圆形和方型。木板为横条装或长条装,未见中间枋和地脚枋。室内天花显露,由大方形木料支撑屋顶,方木未进行油饰,也未着细加工,建筑手法注重持久性,手工质量严守坚固性,细节设计周密谨慎,并无豪华绚丽和矫柔造作的浮华之风,整体建筑构造以简单、明快、朴实、耐用为主基调。建筑内装多以木材和石材为主料,石材作为基础材,木材作为装饰美化材料。板墙、柱面、楼梯、天花、门窗、家具均用木材,既美观又保暖。

(三)瑞士城镇建筑的文化特点

瑞士城镇和乡村都保留有众多的历史建筑,无论在伯尔尼市区还是沙拉小镇,随处可见沧桑的建筑屹立城镇中,走现代建筑室内,会发现在建筑内部仍保留有一些古老的建筑构件和历史信息。例如,在瑞士如今的每座城市或村镇,仍保留有“马槽”,这是一种瑞士古老时期,在石槽或木槽里盛满清洁的水,供过往的人或马饮用,而如今电气化时代,自来水已通入城镇各处,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这种“马槽”仍保留在市中心的主街道上。

二、瑞士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性

瑞士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取全民动员的基本方针,全体民众共同参与保护当地建筑文化遗产,并着重强调从依法保护、规划先行、全民监督三方面出发。

(一)全民依法保护建筑文化遗产

瑞士通过全民参与立法使决策合法化,使保护建筑风貌立法程序严格按照三方面进行。第一,启动立法。就立法事项的必要性进行区域性或全国性公民投票表决,表决超过半数,则启动该事项进入立法程序。第二,立法调查。开展涉及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立法调查,了解各方面诉求,利弊得失,制定协商补偿机制。第三,开展协商。任何立法项目,并非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好平均的利益分配,如某一村镇对传统建筑立法保护,利用传统建筑开发旅游业,在区位上形成不同的利益团体,临街地段建筑得利较多,偏僻建筑得利较少,这就必须相互补偿。正因全民投票参与,所以在后续的保护工作中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监管,从而形成人人参与保护,人人监督保护的氛围。

(二)全民参与落实建筑保护规划

注重规划是保护传统建筑的有效途经。一旦立法通过,则进入规划程序,瑞士的传统建筑保护规划每10年至20年作一次调整,就是说,一个完整成熟的规划至少要管10年至20年,在此期间,任何外来因素包括官员更换都不能对变更规劃或随意调整,更不能主观修改和废弃,以此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持续性。规划在立法调查过程中,将居民的诉求作全面的反映,诸如:新建筑用地、空地、道路、绿化、公益用地、建筑风格规范、立面效果、室内装饰、楼层高度、建筑材料、建筑用途、历史建筑等。对每一块土地和山林都规划用途,公布于众,人人诸知。通过公示和反复修正,最终形成执行规划,这个经反复公示修改的规划具有法律效益,必须人人遵守。

(三)全民监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

瑞士建筑之所以能较完好地保留传统风貌,取决于居民的监管和相互监督。瑞士是高收入国家,2021年瑞士年度人均GDP达93720美元,在发达国家中位居前列。通常情况,如此高的收入,必然刺激房地产业的兴起,促进房屋改造热潮,在利益驱使下,瑞士部分城市已出现现代高楼建筑盲目取代传统建筑风貌。瑞士西庸古堡是欧洲最著名的古堡之一,而在如今的西庸市区内,见高楼林立,火柴盒建筑也存在,其城市管理者未对传统建筑风貌保护与现代建筑风格冲突做长远科学规划,建筑发展随意性与列入保护的区域传统建筑形态有极大反差,保护与放任带来不同效果,缺乏保护的瑞士木构传统建筑受当地气候影响已腐朽严重。

瑞士瓦来州尚佩里市特别强调建筑保护协会的作用,协会由村民选举产生,负责全市建筑的改造、维修、环境整治的审核和批准,在批准前,协会成员要多次查看现场和图纸,对外公示,听取民众意见,反复比较各方面因素才能批示。全民参与管理和监督执行,从而使任何违反规划的行为没有市场。

三、对中国城镇建设发展过程的启示

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人均GDP相对较低,且农村人口众多,伴随着国家全面小康建设的落实,中国城镇化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多数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因城镇建设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关注,大力推动了建筑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基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逐渐增大,并结合党的十九大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激发乡村活力,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3]。

贵州与瑞士有诸多类似,如山地、木材、石材等,贵州传统建筑也以木材为主。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部分贵州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到位或执行不力,使优秀传统文化风貌严重缺失,新建筑没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历史建筑保护难度大,“千村一面,万城一貌”的现象使传统风貌严重受损。可以学习瑞士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建筑遗产保护方式。

(一)加强规划指引,将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的优势相结合

贵州小城镇的文化风格以木构、砖瓦为主[4],小城镇建筑规划应以注重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为根本内容,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外观按原貌加以修缮,遵循保留历史信息为原则,将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更换部分腐烂木构件,参考当地传统民居形制与构造,增加传统门窗细部,在屋面、檐口、门头等部分适当加以传统民居装饰。内部功能可进行适度的整治完善,以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要。

小城镇建筑丰富的历史遗存是一个脆弱并且无法替代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应加强对传统建筑的排查,全面了解和掌握物质要素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登记造册,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工作,保留场景中控制城镇整体风格特征的主体街巷格局,保护并延续乡土民风民俗以及城镇原有的生活方式,还原贵州小城镇的古朴气息和文化氛围。

(二)以人为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贵州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软肋,要保证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在小城镇优秀传统文化风格保护中,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做到对现代先进设计元素的借鉴,体现人本主义理念,因此,小城镇的新建筑不应拘于传统意义上的木材、石材,可引进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参与到城镇建设之中的。要按照规划实施,在整体格局、外观造型、街巷机理、自然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材料的选择可以灵活多样,以就地取材、价廉物美、群众接受为原则。

(三)建立传统工艺传承机制

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也可以学习瑞士的经验,加强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积极培养能工巧匠和建造传承人[5]。工匠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者和实践者,担负着建筑遗产的建造、修缮、传承和创新的使命[6]。因此,建筑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村落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建筑师傅来实践,应该根据发展需要开设专业的建筑培训内容,鼓励师徒传承方式,将传统工艺引入职业技术院校和大专院校,大力培训人才队伍。通过市场引导,让传统工艺技术升值,在保护传统建筑风格的过程中形成一批专业的工匠和人才队伍。

四、结语

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在探索从古至今、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的发展方式。但中国地大物博,地势形态各异,各地风俗文化差别较大,因此尚未形成科学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系统。通过总结在瑞士期间参观学习的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保护经验,以类似瑞士地势环境的贵州省为例,探索出贵州省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应发动共同民眾参与保护,合理制定规划,从传统建筑优势出发,结合现代工艺,建设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城镇及村落。

参考文献:

[1]沃纳·奥克斯林,汪弢,苏珊·克莱伯.瑞士建筑——建筑在瑞士[J].建筑师,2018(3).

[2]乌多·特尼森,尚晋.瑞士木结构建筑:求索于传统与创新之间[J].建筑师,2018(3).

[3]李晶晶.中国乡土建筑遗产价值认识的发展与演变[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2).

[4]黄凤苗.贵州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J].建筑结构,2022(14).

[5]刘芳超.淳朴远古的文化遗产 瑞士的木瓦与木瓦建筑[J].上海工艺美术,2017(4).

[6]吴琳,唐孝祥,彭开起.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工匠口述史研究——以贵州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为例[J].建筑学报,2020(1).

作者简介:杨正权(1963—),侗族,广西三江人,大学,贵州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馆、民族学等。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