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尘:三赴南极的“最美大学生”

2023-08-04 01:25杨洋
科学导报 2023年50期
关键词:极地科考南极

杨洋

极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

“我曾经对它的概念仅停留在书本和影像资料里。我的南极行可以用3个符号代表,分别是问号、感叹号、句号。”7月26日,太原理工大学2019级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王煜尘对记者说。

极地的奥秘与神奇,极地的宁静与广袤。当王煜尘真正踏上那片苍茫的大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因为极地的魅力而深爱这份工作。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变幻莫测的极光、恢弘壮美的冰川、险峻迷人的峡湾、极端恶劣的天气……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国科考队员奔向地球最南端,革故鼎新,砥砺奋进。王煜尘三赴南极,连续参加中国第36次、38次和39次南极科考,累计工作692天,在冰原绽放青春,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

今年3月,王煜尘被评为2022年“最美大学生”。一方面,他在导师的指导下,聚焦国家极地战略,勇攀科技高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研发“填补空白”的极区专用装备5套,成功实现我国最南纬度磁层与电离层的耦合观测,创造北极高纬度浮冰区光学监测设备的最长自主观测记录;另一方面,他注重与国际顶尖科研力量携手合作,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合作研发了极地海冰监测仪器。他参与开发的“北极无人冰站”,参加了全球19个国家联合开展的“MOSAIC”计划(北极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在国际上努力争取话语权,受到普遍好评。

在极端恶劣环境中抢时间作业,王煜尘不惧孤独、勇敢坚守、奋力拼搏。南极之行不只是勇闖生命禁区的艰苦考验,更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南极科考的“种子”早在2015年就在王煜尘的心中埋下了,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师兄关于南极科考的宣讲,被深深触动。遥不可及的南极科考,原来自己也是有机会碰触的。自此,他坚持每天进行长跑训练,调整身体状态。他明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有了长期的锻炼基础,王煜尘曾经连续十多天在南极室外观测点值守排障,保证了整点任务顺利完成,还挑战过拖着几十斤设备徒步五公里的自我生理极限。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王煜尘说,“在极地升起国旗的时候,感觉到特别骄傲。”从被《南极条约》大会“请”出场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再到在南极冰盖之巅建立考察站……中国正一步步迈向极地考察强国之列。

当乘坐“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国内基地码头出征时,回想曾经的“向阳红10号”并不具备破冰能力,曾经的南极科考队员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活下去”?而如今,中国已逐渐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考研究支撑保障体系。王煜尘感慨地说道,“在南极的工作,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成就和中国人的力量!”

从南极边缘到内陆,跨越极昼和极夜,支撑王煜尘的是心中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在“白色沙漠”里日照反射到脸上,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在寒冷的极地时常被冻伤,他笑着说那是“家常便饭”;在极地气候恶劣,睡觉这等小事却成了难题……然而,这些困难在王煜尘眼里都不算什么,他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用矢志奋斗书写青春答卷,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回来后,王煜尘的肤色逐渐变白了,他笑着说,“还在恢复阶段。”回来后的他一直在忙碌,投入科研探索中,埋入写论文查资料的书籍中。如今,有了荣誉加身,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极光下王煜尘的目光坚定而有力量,回归校园的他蜕变得沉着而冷静。每一位科考队员都在困境中接受了磨砺,也锤炼出了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你愿意再去一次南极吗?”

“能够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是心之所向,只要祖国需要,我将随时做好准备。”王煜尘坚定地说。

猜你喜欢
极地科考南极
极地恐龙生存赛
可怕的极地雪融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考延期为哪般
南极大逃亡
难忘的南极之旅
极地之星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