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的历史与思考

2023-08-07 00:00黑飞龙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首例体外循环外科

黑飞龙

17 世纪医学家就了解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但在跳动的心脏手术却始终是外科医生的“禁区”。心脏是一个泵血器官,担负着全身的血液供应,这个循环的动力源一旦停止工作,人类将无法生存;而且在停跳的心脏手术,肺内就没有静脉血流过,血液的氧合也无法完成。 因此,要实施心脏手术,首先需解决手术期间人体呼吸和循环支持的问题[1]。 随着人工心肺机的发明,这一难题得以解决。 1953 年,美国Gibbon 医生完成了世界首例心肺转流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从此也诞生了一个新的专业——“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

ECC 是指用特殊的人工心肺装置暂时替代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 我国的心脏外科起步并不晚,在世界首例ECC手术5 年后,留美归国的苏鸿熙教授于1958 年完成了中国第一例ECC 下心内直视手术。 中国心脏外科的开局十分精彩,首例ECC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至今仍然健在。 从此,中国ECC 在经历了艰苦创业,奋力发展后不断进步,目前,已成为治疗心血管外科疾病的关键支撑技术,并且由ECC 衍生出的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正在危重症救治领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我国目前能开展ECC 心血管手术的医院有700余家,年手术量在1 000 例以上的医院近70 家,ECC心内直视手术已逐渐成为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普遍开展的常规医疗技术。 2021 年全年心血管手术27 万余例,ECMO 也开展了1 万余例,数量居于世界前列。 近20 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学领域的进步巨大,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不断涌现,ECC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2]。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心血管外科面对的疾病日趋复杂危重,需要ECC 专业提供更精细、更高超的辅助支持,ECC 正逐步向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ECC 专业发展也很快,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设备材料的不断改良优化,如集成膜式氧合器和新型人工心肺机的推出,使其性能更加高效、设备更加智能、对机体干扰更小,为心血管外科诊疗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术中监测技术更加快速智能,可及时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患者ECC 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决策建议,使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时,ECC 的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如目标导向灌注、综合血液管理策略、吸附ECC 及个体化预充等先进理念的引入,为患者提供了的更加精准的支持治疗。

随着人们对治疗舒适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微创治疗快速发展。 心血管外科的微创治疗是目前以及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非ECC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的逐步成熟,需要ECC 支持的心血管外科技术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对ECC 学科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ECC 规范化培训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已经建立的全国ECC 标准化及质量控制也需要进一步落实。

2023 年对体外循环来说是格外有意义的一年,今年是世界首例ECC 心脏手术开展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体外循环学会”成立以及《中国体外循环杂志》创刊二十周年。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ECC 专业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全体同道应投入足够的精力和热情,保持毅力和耐心,再创ECC 专业的辉煌!

猜你喜欢
首例体外循环外科
首例,北京出发!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首例猪心移植患者活了2个月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巡回护士护理配合
全国首例“被遗忘权”案被驳回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