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薅草锣鼓音乐形态探析与传承考辩

2023-08-07 16:54王艺霖陈莅菡
乐器 2023年8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王艺霖 陈莅菡

摘要:流传于四川省青川县一带的田歌①“薅草锣鼓”,是在薅二道包谷草②的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歌唱的民间音乐形式。2006年5月,“薅草锣鼓”首批入选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③。其音乐形态最大的特点在于将节奏元素“锣牌子”④与薅草过程中所念唱的唱词文本有机地契合在一起,并配以代代歌郎口头相传的三种“套词旋律”。本文在田野工作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与传承人口述,探索挖掘其以上音乐形态特点,进而思考其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传承路径的可行性与价值体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传承路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川北薅草锣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形态  传承

四川省青川县一带,流传着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川北薅草锣鼓。在已经出版的《四川戏剧》《艺术评鉴》等期刊著作里,都能看到有关川北薅草锣鼓的介绍。在各类文章与著作中表明川北薅草锣鼓映射青川人民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其作为“非遗”文化是社会文化整体性保护的对象,具有社会文化发展所存在的基本规律,即随着时代发展活态流动变化,青川县新一代年轻人外出务工成为了新趋势,川北薅草锣鼓已很少实地使用,川北薅草锣鼓濒临灭绝的危险。

一、薅草锣鼓的起源传说

薅草锣鼓究竟源于何时,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近年来,源自学者探讨与民间传说有以下观点。

(1)《周礼地官·鼓人》云:

“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田正役。”等文献载文认为薅草锣鼓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其目的为驱赶山神二击鼓吆喝,继而逐渐演变为劳动山歌。

(2)《山海经·大荒东经》云: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山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为夔。皇帝得知,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鼓,声闻百里,以威天下。”众多神话故事记述锣鼓与喊唱,通过敲锣打鼓或喊唱来吓唬野兽,从侧面反映原始村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朴素观念。

(3)青川县川北薅草锣鼓国家级传承人王绍兴陈述道:“从清末和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民间手抄本和老艺人口授心传唱本中的记述为川北薅草锣鼓源于秦代,兴于元末明初。”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实行农村农业大集体劳动,使这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广泛盛行与发展。

二、川北薅草锣鼓山歌音乐形态

“哟呵呵,上坡薅草啰。”川北青川县民间薅草锣鼓表演形式十分讲究。在整个薅草劳动中有一套固定的形制程序流程。过程中参加劳动的人数在30~50人不等,其中一歌郎边敲锣边歌唱,另一人打鼓伴奏。

(一)固定的形制程序

薅草鑼鼓的说唱内容与劳动过程可分为以下七个部分:①由村落有威望的人以命令式口吻吆喝的出工“牵线子”;②薅草劳动人听到锣鼓一声响一字排开开始锄草,称为“扎盖子”;③工前“拜五方”:青川乡镇农民相信南、北、东、西、中五方,安拜五方,祈祷丰收。④占绝大部分时间的是开工“说正文”,就是薅草锣鼓活动说唱的正文主题,有吟物颂事、讲典说诗等多种多样的形式;⑤在下午劳动者最疲乏的时候进行逗乐“耍歌子”,妙趣横生。有唱山歌、情歌对唱、对唱或接唱的猜谜语形式,无不乐在其中,是一天最精彩的部分;⑥在整个薅草劳动中最能体现歌郎文采歌韵能力的是贯穿始终的“办交接”,例如:有人偷懒掉队,这时歌郎会对其敲锣打鼓继而即兴编创鞭策劳动者的唱段;⑦最后,锣鼓由慢而快的渐强,锣鼓声、吆喝声戛然而止,不知不觉悄然而生。

(二)节奏多样的锣牌子

在锣鼓节奏方面,锣鼓音落高腔开场,在整个薅草锣鼓过程中锣鼓齐鸣与歌唱交错进行。作为川北薅草锣鼓伴奏乐器的锣与鼓,在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创造与改编后所形成的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锣鼓牌子。固定的锣鼓牌子节奏并没有文本记载,都以歌郎之间口头相传。笔者在青川各乡镇进行民间采风、田野调查,将川北薅草锣鼓省级传承人李开俊的表演加以记载。

(1)锣牌子“一条枪”

“一条枪”的锣鼓节奏为“起歌头”“扎盖子”(薅草锣鼓第二程序,薅草劳动人听到锣鼓一声响一字排开、开始锄草)的伴奏型。锣鼓齐鸣后,充当歌郎的掌锣人首先起歌头,此时所唱的歌头相当于“引子”,又叫“开场白”,一般会这样喊唱“一锤锣告天嘞, 二锤鼓告地,三锤锣和鼓喂,告你们客们哑静哑静,听我歌郎说个起令起令咯!”

(2)锣牌子“九锣锤”

“九锣锤”的锣鼓节奏为“说正文”(薅草锣鼓第四程序,就是薅草锣鼓活动说唱的正文主题)的伴奏型,在一天的薅草劳动中,占据绝大部分时间。“说正文”的唱词内容存在于古代流传下来的手抄唱本、民间口头流传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形式中:

说三国来道三国,说起三国了不得。

汉朝有个张仕平,他送兵铁一千斤。

(3)锣牌子“反五锤”

“反五锤”的锣鼓节奏为“耍歌子”(薅草锣鼓第五程序,在薅草劳动过程中用于解除劳乏的“取笑堂歌”),歌郎为了让劳动群众在“耍歌子”环节中参与其中,编创设计“择字歌”(猜谜语)、“怕字歌”等精彩段子。

人王面前一双瓜,一颗珍珠在王家。

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里图泥巴。

金玉满堂四个字,客们看看是不是。

(三)七字文的“变形”套词旋律

在歌唱旋律方面,从古至今的川北薅草锣鼓歌郎主要以口头相传为主,没有歌唱旋律的文本信息记载。笔者曾于2021~2022年两次赴青川县进行实地考察,共掌握并记录30首川北薅草锣鼓曲调,并对其进行旋律分析。

首先从音乐形态上看最主要的音乐特征在于套词旋律的多样性,以“七字文”为例,以七字为一句的唱词,有三种不同的套词旋律。

旋律一:

旋律二:

旋律三:

从音乐形态学层面来看,这三种旋律在显性声表层显现出某种变化差异,具有变异的特点;旋律一中D对G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曲调可以判定为徴调式,D上行纯四度的G与下行纯四度的A相对应;旋律二调式为D宫六声(加变宫);旋律三调式为A羽六声(加变宫)。该旋律音调核心音列是5-6-1-2在隐性的深层,又具有固定音列的模式特征。

不同的套词旋律在川北薅草锣鼓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各地的歌郎结合自己的演奏习惯和当地人的审美要求,就会对其旋律进行适当的变化选择,正如杨民康先生在阐述变体与模式的关系时认为:“尽管在每一次歌舞表演活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即兴创作因素,但这种即兴创作完全是建立在许多代人完成的无数次即兴性歌舞表演经验的基础之上。本次表演中创作因素,仅只是在前人建立的楼房上添砖加瓦而已。”⑤⑥

三、现代社会中川北薅草锣鼓传承发展与价值体现途径考辩

在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社会形态中,农耕时代是一个孕育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关键阶段。自给自足性是农耕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川北薅草锣鼓正是拥有这一特征的显性产物,其一切都是为劳动服务的,至于娱乐性则是一种附产品。但在当今时代,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民间音乐的精神拯救能力也越来越突出,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零散的象征,与当代生活融为一体,是一种从劳动生活需要到精神世界的表现。笔者通过田野调查、采访青川县文化馆以及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等相关组织及人员,探索现阶段各层面对于川北薅草锣鼓的保护发展措施,旨在为川北薅草锣鼓补充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助力川北薅草锣鼓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与旅游业相融合——经济价值体现

非遗精神以非遗产品和非遗文化作为载体传播。目前青川薅草锣鼓非遗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及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相当大。2017年,青川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18.4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23.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8亿元,增长26.9%。⑦2021年9月15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青川非遗传承群体的认可将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多元化的载体成为活态旅游业的动力与支撑。

例如:川北薅草锣鼓作为以口头形式为主的无形“非遗”在文化形态上更具有脆弱性和易消逝性,笔者认为,开展川北薅草锣鼓原生体验馆,口头形式为主的“非遗”文化首先要保证其原滋原味的特点加以保存,其后将川北薅草锣鼓的发展方式可以通过对旅游业商品精品品牌化包装为青川县青溪古镇对外宣传的靓丽名片,促进薅草锣鼓的持续发展。

(二)编创薅草锣鼓元素音乐剧——审美价值体现

“薅草锣鼓”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真实素材,可将其为内容进行编创音乐剧,它有着将“锣鼓喊唱”与“音乐剧”相融合、“真实生活”与“艺术编创”相交汇等特点。大量可用于编创的乡村田间薅草故事素材,例如“王村第八大队村民齐心协力把草薅”“阿哥阿妹田间薅草的情愫暗生”等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的故事情节元素为音乐剧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源泉。这类音乐剧既保留非遗文化元素、反映时代地方特色,更具现场的真实体验感和舞台的戏剧效果。薅草锣鼓通过音乐剧在舞台上呈现,剧中锣鼓喊唱的特色音乐感染力与舞蹈的肢体表现力使这薅草锣鼓音乐形式比其他艺术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彩与活泼生动,更靠近当代大众审美需求。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模式开辟了一条充满影响力的渠道。

(三)当地中小学安排非遗特色课程——社会价值体现

以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性地域青川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川北薅草锣鼓音乐文化的了解程度及保护意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对策。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98份。其中小学生49%,初中生 32.80%,高中生18.2%;其中学生对川北薅草锣鼓文化的认知显示:68.2%的学生听说过川北薅草锣鼓,25.1%的学生听过川北薅草锣鼓,9.83%的学生了解川北薅草锣鼓并哼唱一二。问卷结果表明当地中小学生对于川北薅草锣鼓音乐文化了解面不够广、程度不够深入。“非遗进校园”活动能够有效借助校园,借助学生教育进行非遗传承传播,助力非遗保护。

中小学是我国“育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在笔者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当地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青川县当地中小学暂无开设“薅草锣鼓”课程措施。根据国家教育“双减”政策,可以具体落实在当地中小学的课后服务的兴趣特色课程上。通过对薅草锣鼓历史沿革的学习、相关视频的赏析了解、实地田野采风、传承人的到堂讲授等方式进行非遗精神文化的传播,在校园中以届展开薅草锣鼓唱词编创大赛,提升青少年、儿童关注度,使得当地非遗文化更加富有生机。

总结

在川北薅草锣鼓的探究过程中,关于青川方言在川北薅草锣鼓歌唱的字腔音调关系,笔者曾在《川北薅草锣鼓中的“正字”关系》文章中有所论述。本文主要从音乐形态角度对川北薅草锣鼓进行记谱留存以及微观探究,希望通过这一记载能初步探索川北地区薅草锣鼓古文化特有的风貌和音乐特征。由于历史脉络不清晰的原因,川北薅草锣鼓的发展也没有其固有的记载形式存在。青川整个旅游项目可以作为修复“非遗”文化传承断层的中流砥柱,通过当地中小学课堂授课、新时代下新媒体的传播等丰富“非遗”文化传承的方式,形成同辈群体的横向传承和长幼之间的纵向传承相交织的传承形态。以保留薅草锣鼓内容为基点,丰富薅草锣鼓音乐形式为目的推出受众面广的经典音乐剧等方式途径,共同促进“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

注释:

①田歌指长江、珠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

②包谷草指生长在玉米林中的杂草,为了减少杂草在生长过程中吸取农作物玉米的养分,劳动者在薅一道包谷草过程中去除杂草幼苗,劳动时间较短;两个月后,劳动者进行薅二道包谷草工作,因薅草工作量大,故此编创薅草锣鼓鼓舞干劲、减轻疲劳。

③湖北长阳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调查(是否引用:否)覃远菊,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图书馆,443500;《湖北省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2012-12-21

④锣鼓二类乐器依曲词伴奏形成不同节奏的节奏模式统称。

⑤臧艺兵.试论音乐学知识体系重构[J].中国音樂,2020(05):5-16+36.

⑥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年,第77页

⑦青川县统计局关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青川县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贺佳贝.乡村文化振兴中“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9(19):30-31.

[2]王艺霖,陈莅菡.川北薅草锣鼓《二面麻柳叶》中的“正字”关系[J].音乐生活,2022(07):88-90.

[3]梁敏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霍童线狮的保护与传承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书面交流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1:263.

[4]程芙蓉.现代社会语境下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悖论与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4):87-92.

[5]熊晓辉.薅草锣鼓:土家族歌乐到说唱的过渡形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4(06):15-22.

[6]左尚鸿著. 薅草锣鼓.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