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策略

2023-08-07 09:38梁海军
求知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班级管理

摘 要:针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班主任要积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教学实际,积极调整班级管理方式方法,以辅助学科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文章对如何借助激励管理方法,促进学生在班级管理事项中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并支持班主任的各项管理安排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班级管理;激励机制;主人翁精神

作者简介:梁海军(1980—),男,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通化学区。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的重要责任。学校除了在科目教学中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各层管理活动也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成效。班级管理不仅包括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约束和关爱,还涵盖对小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引导,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内在动力。激励管理是一种以言语或行为上的刺激鼓励为主的管理方法,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积极完善激励机制,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班级各项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与原则

激励机制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管理者为了保证整体任务目标的达成,利用言语或行为等方式激励被管理人,促进被管理人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高效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激励作用和主动意识,旨在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被管理者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的实践验证,充分发挥了促进管理的重要作用。相应地,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作用过程也是如此,并需要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尤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面对的管理对象是不具有成熟思维理念的低年级学生,对于他们的激励方式方法又有所区别。具体来说,首先要充分注重被管理对象的发展特点,也就是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喜好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激励方法。其次,该管理模式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则。小学是培养学生正向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品质影响都极为关键[1]。公平原则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的根本。最后,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不同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教师不能在激励管理中一概而论,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管理班级各项事务。

二、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激励机制的作用过程主要从激发被管理者的动机开始,促进主动行为的产生,从而达成根本管理目标。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不仅需要重视教学成效的提升,还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尚不成熟,对待事物的评判能力也缺乏标准。与高年级阶段的班级管理不同,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要实行柔性策略。过于直白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小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或厌烦情绪。而以激励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积极向上且和谐的班级氛围。如此一来,才能让班级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友好氛围。而且该管理模式能够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具有更强的向上牵引力,能加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另外,鉴于小学生的思想特点,他们对班主任的思想感情主要以尊重和敬畏为主,而班主任采用激励机制管理班级,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学生在班主任的鼓励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从而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完成学习活动。最后,该管理模式也能够促进班级和学校管理的深化改革,侧面推动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2]。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策略分析

(一)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在小学阶段,竞争是一个良好的催化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尤其以班主任为核心展开的竞争机制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性格特点,以竞争激励机制展开班级的各项管理活动。一般来说,想要发挥竞争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第一步要了解清楚小学生的根本思想意识,找准小学生的兴趣点,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竞争激励管理活动。教师在找准学生的激励点之后,就要着重开始设计合理的激励任务,以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而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时,除了明确激励目标,教师还应该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这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原则,即遵循公平性和针对性。同时,还要将这种竞争激励的管理方法逐渐转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能够适应并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发挥主人翁精神。

例如,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意识,使其积极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将部分班级管理事项划拨出来,交给学生管理。为了在班级内部营造积极向上的管理氛围,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且为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全权负责该小组内所有同学的日常学习活动、值日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影响管理成效的事项。同时每一名组长也要定期向班主任汇报。一段时间之后,班主任还可以考核三名组长的管理能力,考核工作可以由班主任和班级同学共同完成。对班级管理做出优秀贡献的组长和组员,教师应该积极加以鼓励,并引导其他组長和组员向该组学习。通过这种竞争激励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事项的热情,使其树立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在竞争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3]。

(二)充分发挥榜样激励作用

无论在哪项管理活动中,榜样的力量都是极其明显的。优秀的参考范例能够激发被管理者的自我提升意识,使其形成正向发展、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榜样的激励作用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小学会在每一个学期期末设置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等奖项,这不仅是一个正向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在班级内部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且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价值或理想目标方面尚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对自我的要求较低,而通过榜样的树立,能够让学生找准发展方向,从而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努力向榜样靠拢。总的来说,班主任要慎重树立班级的优秀榜样,比如每一个学期的优秀学生、班长、各层管理干部都是班级的一种榜样力量。班主任必须做好考核工作,避免班级内部的榜样人物受到质疑,产生负面的导向[4]。

例如,班主任在日常管理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正向的模仿对象,从榜样身上获得更为优秀的思想品质,利用自习课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并让学生认真观看,在观看完后,选取其中一个人物事迹,完成一篇观后感。而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多会被各个人物角色的事迹所感染,这对学生情绪和思想的正向引导作用十分明显。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时,发现几乎所有同学对《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事迹感触颇深,也积极表达了自己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向这些榜样致敬,成为国家优秀的栋梁之材。另外,尤为重要的一点,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直接领导人,需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班主任还要与家长保持畅通交流,引导家长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管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正向发展氛围。

(三)落实目标激励

明确的目标也是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明确的目标导向不仅能够为学生指引行为方向,让学生有所期盼,也能适当地降低管理难度。而且目标就像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灯塔,以目标为导向才能让管理工作更有实效,直达病灶。在实行目标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在管理目标的设置方面也要遵循可实现性原则,确保目标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难度过大的目标,容易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难度过低的目标,又无法促进学生形成内在驱动力,对达成任务的成效并不明显。因此,教师在利用目标激励机制管理班级各项事务时,首要关键就是设置合理的目标,包括班级的共同目标以及每一名学生的个人目标,班级的目标要与学生目标相互协同,才能发挥“1+1>2”的激励功效。

例如,学校为了提高学习环境的整洁度,会定期开展卫生检查活动,这也是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免疫力,并且环境氛围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做好卫生管理工作,班主任在班级内部开展以“我爱干净整洁的班级”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要求全部学生参与进来。活动中,班主任着重为学生讲解学校对于卫生的各项要求,并告诉学生具体的扣分项和加分项,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如何让班级被评为优秀班集体,通过哪些行为能够提升班级的卫生环境,获得更高的评分。通过这种目标激励的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能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找到学习目标规划的方式方法,并将主题班会上获得的知识内容举一反三,迁移至其他科目学习活动中。这种目标激励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重点。

(四)善用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也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激励模式,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完善班级的管理活动。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而班级的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利用评价激励的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成效的提升,形成良性的管理循环。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各项管理活动或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只有合理的评价模式才能形成正向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班主任的管理下,不断优化自身的意识和行为,更好地进行其他文化科目的学习。另外,评价激励还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根据预设的评价指标,对同学的学习或管理活动做出合理的评价。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参与评价的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达成任务的关键。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评价的正向引导作用,如果教师采用不妥的评价语言或评价方式,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无法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5]。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现有的学情特点,综合围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

例如,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班主任制订如下评价标准:学生每完成一件班级的管理事项,包括扫地、擦黑板、锁门等事情,可以加1分。而当分值积累到10分时,可以向班主任要一朵小红花。而所有的小红花和学生的名字都将以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在班级后面。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随时关注到自己的日常表现状态,知道自己获得几朵小红花,以及想要被评为优秀学生,还要再做哪些事情才能有资格参与评比。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每参与一次也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最后,在每学期的期末教师会总结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红花数,数量最多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奖励,而数量最少的学生要在下学期主动承担起擦黑板的任务。通过这种评价激励方式,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正向氛围,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形成责任意识。同时,这种自主评价的方式还能够充分凸显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对评价管理机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结语

總的来说,激励机制的应用对于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班主任应该积极探寻激励机制的作用路径,合理创新班级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各项管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更全面地辅助学生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张宝燕,李常波.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建设策略[J].华夏教师,2022(23):43-45.

刘海艳.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实施[J].才智,2018(27):113.

刘学倩.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华夏教师,2016(1):88.

于剑英.现阶段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20(增刊2):43-45.

杨俊.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构建激励机制[J].中国新通信,2019,21(17):204.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班级管理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