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与传播现状调查研究

2023-08-14 03:51白元敏陈文凯
东方收藏 2023年6期
关键词:外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元敏 陈文凯

摘要:基于文化强省目标及“翻译河南”工程实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工作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以禹州钧瓷为例,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与传播现状,着重分析其外译与传播的难题及原因,并从跨学科视角提出新媒体背景下非遗外译与传播策略,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传播;禹州钧瓷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惯等”,其英文表达“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首次出现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

非遗外译是非遗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促进非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表述中国价值体系的重要方式。河南文化底蕴深厚、非遗项目众多,自2006年起,河南省先后参与了五轮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截至2021年7月,河南计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因此,研究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查询中国知网,以“河南非遗翻译”为关键词搜得4篇文章,其中与钧瓷外译相关的论文仅有1篇。吴敏(2016)以钧瓷为例,从顺应论视角分析了河南非遗外宣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杜敏(2019)分析了传播学视角下非遗名称外宣翻译特点,提出非遗外宣的基本原则,建议非遗翻译采取完全音译、音译加注解、直译和音译加直译;汴彩霞与杜莹莹(2019)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出发,分析了异化策略在河南非遗翻译中的可行性;贺剑瑜(2022)提出了河南非遗在外宣具体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建议深化对非遗产地生态文化的阐述。

然而,上述研究存在三个共性问题:第一,用单一视角或方法研究非遗外译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受限于其研究视角;第二,有关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现状陈述,一笔带过;第三,没有结合当下软实力建设及讲好河南故事需求;第四,河南非遗种类繁多,其中钧瓷极具代表性,但有关钧瓷文化翻译的研究并不多。总体来说,河南非遗的外译与传播相关研究缺失。基于此,本文以禹州钧瓷为例,研究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现状,着重分析其外译与传播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并从跨学科视角提出在新媒体条件下非遗外译与传播的策略,为河南非遗的外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界定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河南非遗的外译与传播,数据为2012至2022年间非遗翻译相关论文、河南非遗翻译相关论文、国内其他省份非遗翻译研究资料、河南非遗书籍外文译本、河南代表性文化网站及官方非遗外译机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利用中国知网及可视化工具,收集非遗相关研究论文数据。在本文撰写过程中,采取田野调查法,前往禹州神垕古镇参观非遗相关博物馆、探访钧瓷生产与销售企业、参与钧瓷制作过程,深入了解钧瓷历史与现代化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笔者对比其他省份非遗外译与传播案例,为禹州钧瓷及河南省非遗外译与传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发现

总体来说,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非遗外译资源规模小、外译动力不足等问题。首先,相关外译论文成果少。笔者以“非遗翻译”“河南非遗翻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主题栏中检索2012年至2022年间的论文成果,此外,又检索了同为文化大省的陕西省,并随机搜索了广东省非遗翻译相关论文情况(见表格)。

统计结果表明:1.河南非遗外译论文成果少且质量不高。有关“河南非遗翻译”论文仅有4篇,皆刊登在省级期刊;2.河南非遗外译论文成果获支持度不高。在这4篇论文中,仅有2篇获得省级基金支持;3.河南非遗外译论文成果发展劲头不足,相关论文发表年度较为分散;4.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论文成果地域发展不平衡。笔者检索相关成果发文机构,仅有洛阳师范学院与河南科技大学两个发文机构;5.河南非遗外译论文成果研究视角有限。梁娟、李志伟(2022)提出了广东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与英语教学探究相结合的建议;蒋丽平(2022)以广东省为例,从建设非遗平行语料库的必要性、语料构成、来源、标注与检索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非遗双语语料库的创建方法。河南非遗外译却无相关论文成果。

其次,河南非遗书籍外译不多。由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翻译河南工程项目” 成效显著,该项目组织译介的“中华源河南故事”双语系列丛书是河南省迄今唯一以河南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中英文双语套书。钧瓷类书籍众多,译本却鲜少。目前,查询亚马逊、当当等知名图书销售平台,以“钧瓷”为关键词搜索,再经人工筛选,共得8本钧瓷类双语图书。

另外,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未能有效利用网络媒体。为了解河南官方文化网站在非遗外译与传播中发挥的作用,2023年3月,筆者浏览了在河南文化传播中具有代表性的网站,包括“河南文化与旅游厅”“河南文化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文化馆”“洛阳文化馆”,发现这些网站主要面向国内读者,为纯中文版面,虽有非遗保护内容,却无相关外译信息。此外,笔者还浏览了禹州钧瓷相关网站,并未发现有相关英译或者其他语言介绍。

但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非遗外译传播机构已陆续在高校建立起来。笔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河南省内12所高校联合共建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河南省中原文化与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等14个外译与传播研究机构。其中,涉及河南主要非遗项目外译与传播研究的有河南省少林功夫外译研究中心、河南省太极文化外译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可以说,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河南非遗外译及传播问题

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河南非遗语料库尚未搭建。河南非遗数量众多,却没有一套非遗术语统一标准的书籍。2.河南非遗有关翻译存在翻译不当的问题。例如,钧瓷素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点,笔者在钧官窑址博物馆发现此句译为“a single color in and numerous colors out”,原句中“窑”并未被译出,外国人看到可能就会有误解。3.河南非遗翻译人才数量偏少,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编译非遗要求译者对非遗文化有大量积累,高水平专家译者可谓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河南非遗翻译与英语教学结合甚少,河南各大高校外国语学院很少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开设非遗翻译课程。4.河南非遗文化对外宣传不足。浏览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网站,内容皆以中文为主,仍是以内宣为主。5.河南非遗文化宣传丰富度有待提升。如禹州钧瓷,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化因素鲜少被译者关注,如“钧都”也为“药都”,“钧都”也是“大禹的受封之地”。

此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制约钧瓷的外译及传播,主要包括文化差异巨大、专业工艺复杂且术语繁多。

四、河南非遗外译及传播策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非遗文化传播主要面向内宣,未能较好地嵌入外宣体系,尚无法更好地满足其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要求。因此,突破原有模式十分必要。基于此,笔者从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學、传播学以及经济学视角提出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策略,以期在新时代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优势,让河南走向世界,让世界理解河南,提升河南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河南力量。

(一)统筹构建河南非遗语料库

非遗承载民族文化基因,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其语料库平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非遗的国际传播效果。据胡开宝教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与传播学术研讨会”(2022年12月10日)上所作发言,中国非遗语料库或数据库尚未开始搭建。河南省应加快河南非遗语料库建设,整合河南非遗语料资源,添加汉语单语语料库、英语单语语料库以及汉英平行语料库。参考国外非遗语料库建设,附带搭建河南非遗新闻报道语料库,包括汉语新闻、英语新闻等。搭建河南非遗保护法规文件语料库、河南非遗研究文献语料库,力争为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提供更加便捷和更深层次的服务。

(二)高度重视河南非遗翻译语言

非遗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也是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时,译者要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的艺术,既要保留非遗作品的民族特性,又要贴合外国读者的阅读审美。此外,为进一步促进本土非遗的可理解性,李锦和廖开洪(2005)提到为更好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译员可借助注释或增添解释性词语来补足原语的文化信息,即用增补(amplification)或必要时用改写(rewriting)、删减(omission)等翻译方法来补译。熊兵(2014)认为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非遗翻译需着眼于每一句的设计,严格翻译规范,及时纠正错译、死译,既要确保语言简约、准确,又要保留艺术性与灵活性。

(三)着力培养河南非遗外译人才

力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将非遗翻译相关课程纳入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系,综合考虑河南非遗资源特点,探索非遗翻译及外宣提升空间,强化翻译人才储备,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河南非遗外译与传播纵深发展。此外,鼓励非遗宣传进校园,助力非遗研学相关活动在高校有条不紊地开展,让学生走近非遗、理解非遗、爱上非遗,从而更好地宣传非遗。现阶段,河南相关高校已计划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有机地融入非遗外译与传播,以期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河南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

(四)夯实提升河南非遗外宣能力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非遗对外传播的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首先,把握非遗外译传播内容这一核心,如在译介某一特定非遗文化时可加入对发源地及当地特色故事的介绍,这样既可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也可从更宏观的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再次,拓宽对外传播渠道,鼓励对非遗文化开展多语种视频宣传,鼓励开设更多英文宣传网站,丰富非遗外译与传播途径。同时,明确非遗外译传播范围,以求精准施策,根据具体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灵活外译与传播。定期对文化外译与传播效果进行考量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非遗外译与传播的质量。

(五)加快促进河南非遗产业化发展

非遗产业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河南应发挥地域优势,更广泛地参与进出口博览会,利用外贸促进非遗文化输出。以非遗外译文本为媒介,吸引外国友人深入了解河南的非遗文化,搭建非遗外译及传播链条,促进更多双语、多语非遗文化作品走出去,助力河南经济发展。

结语

非遗外译与传播是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非遗走向世界能有效树立中国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对非遗进行外译及传播符合我国进入对外开放新时期的要求,对于促进中国乃至世界非遗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立足于中原沃土,发挥资源优势,让河南非遗成为外交名片,从多个角度更好地呈现中原特色,向世界传达中国理念,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吴敏.顺应论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钧瓷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0):204-206.

[2]杜敏.从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策略——以河南非遗名称为例[J].海外英语,2019(09):121-122.

[3]卞彩霞,杜莹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非遗术语外宣翻译的异化策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术语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9(09):118-119.

[4]贺剑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文化产业,2022(13):140-142.

[5]梁娟,李志伟.香云纱非遗文化翻译与英语教学探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2):76-78.

[6]蒋丽平.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02):118-124.

[7]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5(02):49-52.

[8]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5(03):82-88.

作者简介:

白元敏(200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 :翻译 。

陈文凯(1966—),女,汉族,河南遂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

猜你喜欢
外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