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内涵、理论品格及时代价值

2023-08-18 06:43万冬冬
理论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这一思想包含了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以及共赢全球观,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真挚的为民情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严密的系统思维,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提供了科学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8-0004-05

基金项目: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統重点调研课题“陕北资源富集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22DXXTZDDYKT090)。

作者简介:万冬冬(1985—),男,南昌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理论品格与时代价值,在理论上有助于推进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逻辑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生态文明思想而逐步形成的。

1.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和类存在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人类都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既包括感性的外部自然界,也包括人自身的自然。人类通过改变外部自然界以使其适应自己、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的同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人与自然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统一,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敏锐判断力和理论创造力,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同志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家、思想家。”[3]226-227“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它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运用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它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上的一脉相承。”[4]226这一思想彰显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娴熟运用。

2.历史逻辑: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吸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前三大文明古国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但先后都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这与它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破坏自然支持系统的文明从来都不可能长久。”[5]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具有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主张通过“天意”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提出的“仁者爱人”就是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万物。佛教生态智慧的核心是“众生平等”,主张爱护万物、善待生命,认为自然万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把慈悲之心普度到自然万物,爱护自然万物,爱护一切生命;人与自然万物是有机统一、共生共存的,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自身。道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和谐之道即是自然之道。“从万物混沌到天地秩序的出现,从混乱无序到自然有序的形成,从通过统治约束而形成的强制性秩序到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自觉性秩序”[6],尽管儒释道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上有所差异,但都强调天人关系是内在的关系而非外在的关系,主张“天人和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众生平等”和“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这种吸收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所引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中,像“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等。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

3.实践逻辑: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拓展。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邓小平不仅强调对生态的保护,而且更加重视对环境的建设,指出植树种草、美化祖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指出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代代相传。”[4]19在他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突出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它要求人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7]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

4.现实逻辑:对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满足。伴随改革开放40多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联、与社会稳定休戚相关的食品安全、饮用水污染、地沟油、垃圾包围城市、森林生态大衰退、湿地大劫难,人们似乎进入一个吃化肥和添加剂的时代。”[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摇篮‘安全胶囊等重要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还有利于人民的心理健康,具有净化灵魂、愉悦身心、润泽心灵的特殊功能。”[9]36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这样的需求。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0]50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逻辑。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1.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1]167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建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习近平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2]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这“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功利化、工具化发展理念的超越,也是对自然中心主义超现实发展理念的矫正”[13]。绿色发展是理念又是举措。2021年9月,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能源发展要转化升级,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不仅为推动陕北资源富集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国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了路径。

3.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宗旨精神。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12]83习近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明确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思想观点。

4.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为有机整体。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11]12要保护好这个共同体,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构建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5.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抓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化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制度方面出现了短板。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因为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于2015年9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对制度体系作了详细规定,共提出15项生态文明制度、5项生态文明体制、5项生态文明机制,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向系统化、实效化的方向深度推进。”[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把原环境保护部全部职责和其他六个部门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在一起,组建成立生态环境部,消除了过去环保多头管理等弊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部署,阐明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战略取向。“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讲,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第一次全面呈现、系统设计,是建章立制、构建体系。”[15]

6.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原则。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尽管当代生态危机呈现的是自然环境本身的残破,但饱受生态危机之苦的却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人类自己。当代人不得不呼吸被污染过的空气,不得不喝被各种化学制剂侵袭过的水,不得不吃带有农药残留物的食品,不得不忍受温室效应带来的灾害性天气。”[16]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超越民族、国家并涉及所有人利益的世界性问题。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11]285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而美好的愿景。”[17]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从全球视野着眼,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认可。正如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所指出的:“在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当中,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18]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获得普遍认可的科学理论,既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又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1.鲜明的问题导向。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格言。”[1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12]3可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这一关键期回应现实关切的过程中产生的,彰显出鲜明的问题导向。

2.真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使然。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在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逐渐意识到要想推动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力参照,习近平同志特意学习四川绵阳地区的先进经验,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使得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在梁家河成功建成,让村民过上了家居取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生态环境友好化的新生活,这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是农村生态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不仅如此,还解决了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9]26除了建沼气池,习近平还带领当地群众造淤地坝,这说明他“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1]246。在河北正定时,习近平主张借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及推进减贫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思想。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以“两山论”为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从梁家河建沼气池和造淤地坝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思考实践,从执政福建提出建设“生态省”到在浙江提出“两山论”,再到担任总书记后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和根本大计,习近平的绿色情怀一以贯之。概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反映出他亲民、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怀。

3.强烈的创新意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系我们党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1]30。

4.严密的系统思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0]不仅如此,他还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制度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战略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现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上的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思维。”[21]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展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价值。

1.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当今时代,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回到原始文明朴素的原生态状态,也不是要回到农业文明时代有限的生态平衡状态,而是要在遵从和把握人类文明一定会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趋势中,以绿色化、生态化思维,积极建设超越工业文明状态的人类崭新的文明新形态。”[3]4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社会主义生態文明建设迈入了新时代。

2.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遵循。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历史上,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就导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消亡。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类似惨痛教训,如曾是水草丰美之地楼兰文明的陨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把生态文明建设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起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思想旗帜。

3.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主导力量。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符合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共同意愿,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发出生态文明宣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0]24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其他国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巴黎协定》获得通过,这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在全球层面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22]。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定能实现,中华民族必将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生不息,实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3]黄承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秦书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5]莱斯特·布朗.崩溃边缘的世界:如何拯救我们的生态和经济环境[M].林自新,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5.

[6]周国文.自然权与人权的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6.

[7]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76.

[8]程伟礼,等.中国一号问题:当代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11.

[9]宫长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3]赵细康,何满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22(2):5-14.

[14]杨勇,阮晓莺.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逻辑演绎和实践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22-26.

[15]吴舜泽.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化[N].中国环境报,2019-11-12(03).

[16]曹孟勤.人向自然的生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3.

[17]張云飞,李娜.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88.

[18]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孟献丽,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3.

[21]方世南.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观研究[J].唯实,2019(3):24-28.

[22]张云飞.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41-49.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