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思想对现代父母的启示

2023-08-20 00:46张莉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家庭教育

张莉

摘 要:“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无论对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简要梳理了“活教育”的内容、方法,并总结了“活教育”思想对现代父母的启示,旨在呼吁全社会,尤其家长,都要重视家庭教育,科学认识儿童,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陈鹤琴 “活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

对幼儿园教师来说,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并不陌生,可是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活教育”可能是个陌生的概念。其实,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源头就是家庭教育。陈先生为找到儿童教育的心理依据,以长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观察与研究,从而孕育了“活教育”思想。可见,在幼儿教育的两个最主要阵地——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教师要熟知“活教育”思想,家长也应对此多了解、多学习。“活教育”思想对现代父母的启示将对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一、“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活”的儿童

陈鹤琴先生提倡“儿童中心”“一切为儿童”,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浪漫”。[1]他反对“死教育”,反对“打气”“塞鸭子”式的教育,主张要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让儿童动起来,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的教育,尽量地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把儿童的聪明、可塑性与创造力发展出来。所以,“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把儿童看成“活泼泼”的儿童,强健他们的体魄;把他们从传统的死记硬背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在与活生生的社会中,学习与他人相处、与人团结合作、互相包容;了解活生生的世界,知道“大自然是如何运动着的,大社会是怎样在发展着”[2]。想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先生根据对一鸣的观察,归纳了儿童心理的七个特征: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3]正是这些研究促成了陈鹤琴先生儿童观的成型,提倡要科学认识儿童,要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这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儿童观,眼中没有“活泼泼”的儿童,家庭教育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二) “活”的教育内容

杜威先生提倡“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提倡“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些教育理念虽提法不一,但都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在与生活的接触中、在“做”中获得经验的积累。陈鹤琴先生说一鸣小时候经常到街上玩,“凡他喜欢看的东西,我们就止步看看。什么驴子磨豆,什么机匠织布,什么衣庄里卖衣,什么市场里卖菜……看的时候,他有不懂的地方,我告诉他。因此他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了……所以做父母的应当常常带小孩子到街上去看看,以丰富他的知识,以增进他的经验”[4]。陈鹤琴先生还说,小孩子应有与动物玩弄、种植花草、玩水玩雪等机会,这样才“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丰富些”。同时,陈鹤琴先生还特别教导父母怎样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阅读的环境”,反对条条框框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6寸高、8尺阔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5]可见,陈鹤琴先生非常重视生活中的教育,也深知教育契机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书本是小世界,社会是大世界,丰富多变、绚丽多彩的大自然、大社会才是儿童学习的最好场所。

(三) “活”的教育方法

关于“活教育”,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虽说是教学原则,对家庭教育也同样适用。关于制定十七条原则的目的,陈鹤琴先生意在“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这十七条原则是: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③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④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⑤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⑥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⑦比较教学法;⑧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⑨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

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分組学习,共同研究; 教学游戏化; 教学故事化; 教师教教师;

儿童教儿童; 精密观察。[6]

这十七条原则中,有的家长一看便会理解,有的家长会认为跟家庭教育没有关系。实则不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很多方法跟学校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第七条原则“比较教学法”,学校里会用到比较的方法教孩子学习知识,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陈鹤琴先生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天,有个圆圆脸孔、雪白牙齿、干干净净的女孩到家里来玩,先生就问:“你的牙齿多么白,怎么会这样白的呢?”女孩说:“我天天刷牙齿的。”又问:“你一天刷几遍牙?”女孩说:“早上起来刷一刷,晚上要睡觉了再刷一刷。”女孩回去后,先生就问自己的小孩:“刚才来的小朋友可不可爱?她的脸总是笑眯眯的,她的衣服干干净净的,她的牙齿雪白,你要像她一样可爱吗?”小孩说:“要的、要的,我要有笑眯眯的脸孔,干干净净的衣服,洁白的牙齿,每天早晨刷一遍,晚上刷一遍。”[7]

没有批评,没有说教,孩子自然而然地在比较中学习做人、做事,而且对所学的事物既有兴趣,又印象深刻,自然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活教育”思想对现代父母的启示

(一)眼中要有儿童

说到“眼中要有儿童”这一点,很多父母可能会说:“父母眼里怎么可能没有儿童呢?”是的,家里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眼里都是儿童。可是,他们眼里的“儿童”只是一个没有自主能力、事事需要帮助、时时需要被人照顾的“小人儿”。其实,儿童是小,但他们是能干的、是有主动性的、是有伟大想法的。父母眼中应该有这样的儿童。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以及服务的能力。所以,父母如果没有科学的儿童观,溺爱、过多包办代替,或者过度保护,就会使孩子失去动手锻炼的机会,缺乏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人合作。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多引导、支持、鼓励孩子,让他们有思考、创造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有充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与外界接触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丰富孩子的各种感觉,强健体魄,增长知识,愉悦精神,寻找、发现自己的真知识、真世界。

(二)科学看待幼儿的学习

不是只有在学校和课外班里才能学习,相反,儿童周围的世界都是学习发生的场所。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主张让孩子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这一理念对现代父母有很大启发意义。纵观周围儿童,每天放学后被父母带来带去奔波在各种兴趣班之间,周末的时间也被各种昂贵的辅导班填满。家长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多学点,不浪费时光。而在陈鹤琴先生看来,虽然书本的知识也是若干经验的代表,但不如大自然、大社会的知识鲜活,就如想让孩子学习认识蜜蜂,但只是让孩子对着图片认识蜜蜂,却不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找一找、认一认蜜蜂一样。

陈鹤琴在自己家里办了一个幼稚园,在天气还好的时候,就带孩子们外出游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取乐”。等孩子大一些,就让他们辨菽麦、识斗秤。包括菜市场的蔬菜、鱼虾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同儿童研究鱼怎样游水,怎样呼吸,怎样食物,也可以把鱼解剖开研究鱼鳔,或者观察鱼生活在不同的水里会有什么不一样,这些观察不仅能让孩子对鱼有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培养孩子的研究精神。家长还可以带孩子走进户外,感受四季的不同;和孩子一起种植物,或者养小动物,让孩子照料植物、动物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体会到人和周围世界的紧密联系……这些事情看似不是学习加减乘除、认字写字这样的直观学习,却可以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素养:善良、责任、研究精神,而这也是真正有意义的、有长远价值的学习。

(三)让孩子有动手、动脑的机会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很多父母都知道这首儿歌,有的也给孩子教过这首儿歌。可在生活中,父母有没有把这首儿歌的精神融入教育呢?看,一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拿勺子吃饭,大人怕孩子弄脏、怕孩子吃不好,连忙包办代替,喂孩子吃饭;孩子进入小学,家长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务全包;把孩子送到学习辅导班,不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只要把知识灌输进去就好……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父母切不可包办,或横加干涉。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的唯一门径。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重视孩子的力量、发掘孩子的潜能,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比如儿童想了解“浮、沉”的关系,父母可以给他提供一盆水,以及不同大小、材质的物体,让孩子自己去亲身实践;如果儿童想了解有关种子的更多知识,家长可以提供种子让孩子用去种植,看看植物从种子到发芽,甚至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即使是看似枯燥的家务劳动,也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如在洗碗的过程中孩子慢慢能学会如何能把碗洗干净、如何洗能节约用水,甚至在干家务的过程中学会统筹安排时间等等。只有让孩子动手、动脑,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他们才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在做中学习、进步。

(四)做父母也需要学习、需要智慧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需要父母不断学习,用智慧之花育教育之果。陈鹤琴先生的“十七条原则”中就有很多教育的智慧值得家长学习。

原则五是“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没有小孩是喜欢被批评的,家长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学习做家务,那么孩子做完,哪怕做得不好,家长也不应该说“你看这孩子,什么都不会做”,而应该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比如“你这次主动扫地,我很开心”“你能帮家里做事了,真是长大了”……这样的鼓励可以促进孩子进一步主动做家务的兴趣。相反,如果父母眼里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常常因此批评孩子,时间长了不但不能达到使孩子改正缺点的效果,还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

原則十三是“教学游戏化”。游戏是孩子都喜欢的,但是人们总是把“游戏”和“学习”对立起来,这其实是不对的。“教学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的方式,既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又能使孩子学习有兴趣。这种方法在家庭中同样适用。比如在孩子二、三年级时,家长可以用“算24点”的方法跟孩子一起玩扑克牌,既好玩,又能提升孩子计算的能力与速度。

原则十六是“儿童教儿童”,即儿童教育儿童,儿童指导儿童。如今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不少,这也是“儿童教儿童”的天然优势。父母可以请老大帮忙读书给弟弟妹妹听,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加深了感情,同时大孩子也锻炼了读的能力,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读的内容,体会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增加责任感。所以,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随意的事,需要父母的智慧。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及“活教育”思想中蕴含了很多有关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智慧,值得父母们学习、研究。

三、结语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历经岁月至今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家庭教育》的序言中所说的,如果父母们也能读一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了解一些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那么小孩子就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

参考文献:

[1] 陈秀云,陈一飞. 陈鹤琴全集:第1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007.

[2] [5] [7] 陈秀云,柯小卫. 活教育[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18,29.

[3] [4] 陈秀云,陈一飞. 陈鹤琴全集:第2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27,630.

[6] 陈秀云,陈一飞. 陈鹤琴全集:第5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6.

猜你喜欢
活教育陈鹤琴家庭教育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