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2023-09-01 03:25卢芳婷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大单元教学

卢芳婷

内容摘要: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围绕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责任与担当”单元,探讨高中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实践问题。教学要打破传统单篇教学桎梏,在单元整体设计基础上,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单篇或群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群文教学

在双新背景(新课标、新教材)下,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讨论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对具体教学策略的研究浅尝辄止。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教材为落实新课标,突出学习学习任务群的作用,设计了任务群与人文主题双线组织的单元。教师在这种背景下,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固定的单篇教学模式,但对当前大热的群文教学也不可盲目实施,应从宏观的角度,根据任务提示来选择相应的资源,按需施教。本文将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责任与担当”单元为例,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思维,整体规划

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是指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等实际情况确立的“学习单元”,不是“教材单元”,也不是“内容单元”[1]。大单元的“大”不是内容增多,也不是难度增大,而是强调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教师应有整体意识,从更高的角度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合理选择与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对单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单元目标。

(一)分析课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2]。这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围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展开。

(二)分析教材

单元导语要求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判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本单元的作品文体多样,有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有反驳对方、表明决心的书信《答司马谏议书》,有铺排描写、夸张扬厉的《阿房宫赋》,有逻辑严密气势充沛的史论《六国论》。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也给出了许多教学指导,如,教学中应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守自我”等问题;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是否相符;选择任务写一篇文章表达见解等。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教学指示,指明了教学方向。

(三)分析学情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发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必修上下册中共有三个单元,各单元之间是相互联系,分别完成该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几个单元的梯度性。本单元属于必修下册的第八单元,学生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两个单元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对论说性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了一些论证方法,但学生的论证技巧还不够,并且质疑批判思维还有待发展。本单元的教学要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层层推进,不能一直重复教学。

在研读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可以将本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理解文章大意,积累谏、书、赋、论等文体常识,积累实词、虚词,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勇于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二读书的责任意识

3.把握作者观点、及其阐述观点的语言、技巧,鉴赏文章说理艺术。辩证思考作者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判断对的批判性思维

4.学习写议论文,学会选取恰当的论据、采用合适的论证方法,用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单篇教学,从整体到局部

新课标颁布以来,关于群文教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大单元教学并一不定都要进行多篇教学,而是需要根据实际任务来选择单篇或多篇教学。单篇教学仍然十分重要,但与以往知识碎片化、教学内容重复的单篇教学不同,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应该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视野来看每一个单篇,综合考虑怎么组织教学。“即使是“单篇教学”也要放诸单元整体去观照,把“这一篇”读精。”[3]做到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单元中的选文虽然都关于相同的人文主题,但侧重点却不一样。并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为文言文,如果在不理解单篇的基础上强行进行多文本阅读,反而会使学生一知半解,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王荣生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确定教学内容,教材不是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每一篇都当作“定篇”来教,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大量的讲解又会使大单元教学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单篇教学要基于单元目标与“大任务”,站在更高位去设计。

(一)结合思维导图,理清立论思路

《谏太宗十思疏》是盛世臣子对君王的劝谏,技巧与文采兼备。此时唐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十余年,天下太平,百业兴旺,作为君王的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魏征为天下百姓着想,写下了这篇奏疏劝谏唐太宗。文章由君道之根本讲起,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君主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善始善终。接着提出“知足”“知止”“谦冲”等十思作为“积其德义”的策略和方法。且文章极具劝谏艺术,善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布局严谨,理论步步深入,坚实有力。由此设计学习任务清单:1.结合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之后,找出作者的中心观点。2.借助思维导图,分析行文思路。3.思考为什么魏征的进谏能够被唐太宗采纳?在当今社会文本有哪些现实意义?基于单元大任务,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文本有所思考是教學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并思考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式是否能够说服太唐宗,以及思考自己在写议论文时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否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说理技巧,以及体会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本设计的重点在于借助于思维导图辅助教学,理清说理思路。文言文学习的语言障碍经常会让学生重翻译而轻文章。认为学习重点是文言知识,能够翻译全文就算学懂了,经常忽略了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为千古名篇的文本内涵。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整齐排列晦涩难懂的文字中找到事物的关联,使文章的思维可视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立论思路。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整理文言虚词等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真实情境创设,培养思辨能力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论说文,全文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辞采丰富,造语精工,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景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景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2] 教学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设计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项目规划。你作为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你的领导打算修建阿房宫,让你负责项目规划,请依据《阿房宫赋》中的内容,从面积高度、地势走向、建筑密度、舞殿效果、居住人员、生活条件等角度收集信息;任务二:成本核算。阿房宫旅游项目规划立项后,领导让你进行成本核算,请结合《阿房宫赋》内的描述,计算所需梁柱、钉子、砖瓦、栏槛、乐器等物资,并进行成本估算。任务三:劝谏领导。由于阿房宫建造需要巨额资金,你打算向领导进言取消该旅游规划,你认为领导会同意吗?结合《阿房宫赋》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语文学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工作、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高中生已经接近成年,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也会有一定的憧憬与幻想。而不管学生以后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语文知识将陪伴其一生。创设旅游公司这个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语文学习。

三.群文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群文教学要立足于单元,群文是单元视域下的群文,也要厘清群文和其下的单篇之间的多种关系。”[4]群文教学不能是简单重复的单篇教学叠加,要根据单元教学整体设计,对多文本进行求同比异进而建构整体理解规则。基本课型有“举一反三式”“求同比异式”“互文解读式”“综合解读式”。在文本“個性”的基础上,提升“这一类”文本阅读能力。在本单元,设计了以下两课群文教学,打破单篇课文各自为政的传统思路,以“单元学习”为引领,在深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提升思维品质。

(一)“君子和而不同”,《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群文阅读

根据两篇课文的内容,可以将群文议题确定为“君子和而不同”。并设置教学任务一“知人论世”,补充背景资料,让同学们了解王安石变法。任务二:反驳艺术。让同学们细读文本,逆推司马光信中内容并且扩展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译文,学习王安石的驳论艺术。任务三:学会理性发声。让学生设想,如果你生活在北宋中期,你会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并依据史诗给出理由,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写出写作提纲。

王安石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虽然简短,却构思精巧,对事理的分析论辩一两句话就能揭示问题问题的实质,非常坚定自己的主张。此任务群的设计把握《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课文是一封回信,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可以推断出司马光来信的主要观点,理解王安石不因循守旧、坚持变法的立场。而历史是错综复杂的,两人的观点没有高下之分。同一件事情,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一样,很难用对错去判断。学生一方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其观点,另一方面也要接触其他观点,理解其观点的局限性,从而全面认识事物,培养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要完成以上学习任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史料,了解熙宁变法的背景;梳理司马光的三封书信,了解司马光的立场;组织讨论,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

本单元旨在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根据本单元的“大任务”倾听理性的声音,如果学生们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接受观点的阶段,那么本任务群就不算完成。教师应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史实。六国被灭掉的原因,古人有许多种不同的看法,角度不同目的不同,分析则不同,学生不能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分析。扩展阅读《阿房宫赋》与贾谊的《过秦论》。

任务一:梳理文章信息,明确说理思路

让学生用表格整理出三篇文章的文体、论证方法、文章观点以及写作目的。

如苏轼的《六国论》是论述性散文,运用了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文章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改供为战、救图存亡;杜牧《阿房宫赋》是赋体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中心观点是“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表达了借古讽今,讽刺唐统治者穷奢极欲;贾谊《过秦论》是政论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认为六国破灭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告诫汉文帝关注民生、施行仁政。三篇文章一起学习免不了学生觉得杂乱无头绪,而用表格整理,可以把三篇文章的关键信息清楚地展现出来,也可以锻炼学生自己提取信息的能力。

任务二:找出三篇文章中的说理漏洞,养成大胆质疑、缜密判断的批判性思维。

任务三:为何面对同一件事情,三篇文章的观点各不相同,你赞同谁的观点或者有什么其他的看法?

这三个任务的设计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这三篇课文,这些文章不是史传,而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议论文,有其以史为鉴的特点,也有观点不全面、不客观的不严谨之处。能够辩证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才能提高思辨能力。

基于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们从立论、驳论、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学习了说理技巧,并且锻炼了思辨性思维。本单元在学习之初便创设了“青年成才能力提升与责任担当哪个更重要”辩论会的情境。设计这个辩题,也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对“责任与担当”的单元主题有更深刻的思考。最后,让学生总结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复习前两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内容,写一篇议论文,并设计举办一场辩论会。让学生基于真实的情景,把书本上的知识及时地运用进行学习迁移,实现从“做题”到“做事”的转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双新背景下,教师必须要舍弃旧模式,学习新思路,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水平。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大”,而忽略了构成语文知识的基本的“小”,要做到以大单元统整,转变教学思维,整合教学资源,以单篇精读、群文教学相结合施教。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

[3]褚树荣.穿越概念迷障,践履“中庸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2022(11):10- 15.

[4]朱诵玉.“单元”视域下的群文教学与单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1,(07):23-25.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大单元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读解
SOLO分类评价法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