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3-09-16 18:58戴文婧山敏付帅
西北园艺·蔬菜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食用菌陕西省

戴文婧 山敏 付帅

摘   要   近年来,陕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食用菌产业在陕西省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产业发展中优质菌种供给不足、生产经营主体不强、全产业链结合不紧密、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快构建菌种繁育体系、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延链补链工作、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与示范推广、探索绿色循环发展等措施,促进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关键词   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食用菌是集高效、循环、低碳于一体,并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依托“3+X”千亿级设施农业项目等政策支持,扎实推进特色产业,我省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发展现状

2022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05万t,产值86亿元,食用菌产量居全国前列,主要分布在陕南三市,产量约占全省的76%。食用菌产量最高的地市为商洛市,产量5万t以上的县区有商南县、商洛市商州区、杨凌示范区、山阳县、柞水县等7个县区。全省逐步形成以香菇、平菇、木耳等大宗食用菌为主的品种结构,其中香菇产量55万t,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53%,主要分布在陕南三市;平菇产量21万t,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20%,主要分布在商洛、宝鸡、咸阳;木耳产量12万t,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12%,主要分布在陕南三市。

全省有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2 641个,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有柞水中博农业、陕西众兴高科、洛南岭南生物等5家,年产值5 0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品牌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全省已获得“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安康山珍食用菌”“味见汉中”4个区域公用品牌,“柞水黑木耳”“留坝香菇”“宁陕猪苓”等11个品牌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巧姑妈”牌香菇酱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汉阴香菇”“陇县香菇”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   存在问题

2.1   优质菌种供给不足   菌种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弱,科研人员少,优质菌种缺口大,品种类型少,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菌种生产管理相对滞后,质量差参不齐,如一些菌种企业因条件简陋,母种存储不当,引起菌种退化、老化问题依然严重,影响了菌农产量稳定和效益提升,降低了食用菌产品市场竞争力。全省从事菌种生产单位少,目前全省有菌种场183个,其中一级菌种场24个,二级菌种场35个,三级菌种场137个,每年要从河南、浙江、湖北、福 建等地购进一级菌种7万余支,二、三级菌种  7 000余万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2.2   生产经营主体不强   工厂化食用菌生產企业较少,占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到1%,规模大、技术好的“链主”企业在全国竞争力不强,目前还没有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主体小而弱的现状尚未实质性改变,冷库、保鲜库、冷链运输、工厂化生产等配套设施建设参差不齐。

2.3   全产业链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目前全省共有食用菌加工企业123个,年加工量(鲜品)9.3万t,其中初加工量(鲜品)7.3万t,大部分食用菌产品以鲜品、初级烘干的形式供应市场,产业链条延伸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全省围绕农旅融合所建成的农旅体验区、科普文化馆及研学教育的示范样板较少,一二三产结合不够紧密。

2.4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人员知识更新慢、自身动力不足,缺少懂技术、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容易跟风,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等学习接受运用能力弱,参与食用菌生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和水平不能满足高标准生产作业需要。

3   目标定位和潜力分析

3.1   目标定位   食用菌属于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具有“五不争”(即: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优势和特点,自2018年被纳入“3+X”特色产业工程后,发展成效显著,现已成为我省区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潜力分析   陕西省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更多的小木耳、大产业式的乡村振兴新产业。始终坚持“扩规模、强加工、创品牌、增效益、促融合”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陕南、渭北(陕北)、关中三大食用菌板块,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板块化、集群化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菌种研发和生产水平,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提高产能和效益,增强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补齐弱项短板,夯实产业链基础,促进食用菌产加销、科工贸融合发展,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30年全省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50万t以上。

4   思考与建议

4.1   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   我省陕南林木资源丰富,渭北陜北果园面积大,可就地取材,以陕南和渭北陕北为重点,以关中为补充,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真正形成陕南以木腐菌(干菇)为主、渭北陕北木腐菌草腐菌(干鲜)结合、关中以草腐菌(鲜食)为主的三大食用菌板块。可在陕南遴选一批食用菌大县,试行整县推进;关中渭北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打造新型现代化产业基地,以点带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面发展。目前,全省食用菌仍以香菇、平菇、木耳三大品种为主,三种食用菌年产量约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84%,珍稀菌规模较小。可在稳定现有大宗食用菌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域特色、调整品种结构,丰富食用菌种类,积极发展羊肚菌、灵芝等珍稀菌类,天麻、猪苓等地域特色药用菌,多菌类结合,增加生产效益,提高菇农种植信心。

4.2   加快构建菌种繁育体系   加大对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投入,鼓励开展食用菌新品种选育试验,围绕菌种繁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培育力度,大力实施科技兴菇战略,坚持以研发适宜本地种植、可示范推广、经济效益高的食用菌菌种为突破口,筛选出适合全省不同区域栽培的优良品种,在区域内建立菌种生产示范基地。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延安大学、榆林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等多家单位,重点开展菌种繁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我省不同区域栽培的优良品种,改造提升菌种检验检测及生产设施装备水平,提升菌种生产能力,使优质菌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3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以平菇、金针菇、木耳等不同菌类栽培为主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基地,推广区域内扩能增效显著的生产技术,引导食用菌企业向自动化生产、工厂化制袋、智能化示范迈进。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修订栽培技术规范,不断完善食用菌生产标准体系,将生产管理一线主体纳入标准起草人选,推动地方标准与生产不脱节,全面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如商洛市积极制定发布省市地方标准,“塔式木耳种植架”获发明专利和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建立柞水木耳生产和质量“两个标准”,检测、追溯、诚信“三大体系”、大棚吊袋栽培等“四项规程”,建立木耳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和柞水木耳“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推动实现木耳产品“数字化”“身份证”管理。“柞水木耳”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小岭镇木耳基地入选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4.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设立省级财政专项,支持龙头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挥信贷担保、地方融资基金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解决资金难题。积极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食用菌产业,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如长安银行行领导亲自挂帅包抓食用菌产业链金融服务,各地分行行长作为链条具体责任人,专门服务团队进行“一对一”产业链专项服务,扎实推动 “一链一长”“一企一策”金融服务。探索并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把农民利益紧密镶嵌在产业链中,实现互利共赢。如旬阳市国桦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企业做两头,农户做中间)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基地就业务工、“送棒收菇”发展、基地孵化创业、资产收益分红等途径,共带动建档立卡脱贫户512户1 658人,户均增收6 360元,人均增收1 817元。支持“链主”企业生产设施标准化、工厂化、数字化改造提升,打造高标准示范基地。

4.5   推进延链补链工作   针对食用菌产品加工短板,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统筹发展食用菌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产品多元化开发、多环节增值。支持产地初加工、龙头企业深加工,建设预冷保鲜、烘干包装、灌制炸制等商品化处理。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做大用好“陇县香菇”“凤翔羊肚菌”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做强“益珍禾”“关山”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利用国内各大农业展会平台,加大食用菌品牌营销推介力度,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不断提升陕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陕西同心创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订单农业打造了“长忆菌”品牌,推出菌汤包、养生菌菇等特色食用菌加工产品,以产品展销、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多种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加强预警监测和生产风险防范,引导科学合理发展种植规模,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促进产销顺畅。

4.6   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与示范推广   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龙头企业等资源优势,组建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开展科研攻关,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及瓶颈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如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团队、北京中陌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商洛学院,柞水相继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新型设施、现代农机装备与先进农艺三融合,探索完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针对菌袋生产质量不稳定,影响单袋出菇产量和效益问题,推广工厂化集中制袋、高温灭菌、无菌化接种、智能化养菌生产示范,建立完善社会化产业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新模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如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加挂陕西省食用菌研究所牌子,与企业联合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加强适宜地方生态条件的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研发。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技术指导与交流培训,培养职业农民,培育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7   探索绿色循环发展   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废弃菌包的循环利用研发,在食用菌生产集中区域规划建设有机肥加工厂,采取果菌循环模式和物物交换方式,达到废弃物闭合循环高效利用。如商洛市加强香菇废弃菌包和受污染菌包回收,用于平菇等其他食用菌生产或加工成饲料、生物质燃料、无土栽培的基质,鼓励企业回收加工利用废弃菌包塑料袋。依托果业、设施蔬菜等产业,形成“果—菌—肥—果(菜)”“果树枝条(农作物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食用菌菌渣无土栽培设施蔬菜—种完菜废基质还田生产优质粮食”“菌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果树枝条—代料—菌袋—出菇—有机肥—果树”的“果—菌—肥”等绿色循环产业模式,推动菌果菜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示范基地,探索食用菌多元化生产和菌渣有机肥清洁生产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如榆林市形成了“农业种植—食用菌栽培—沼气能源”的清洁农业循环模式。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食用菌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