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2023-09-28 07:03姜家丽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姜家丽

摘  要:通过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深层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先人智慧和民族精神等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灵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包括古诗词传统文化专题内容、古典名著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以及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专题内容等。文章针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路径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制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注重技巧,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合理评价,多方式呈现可视化学习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和思想启蒙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其思维和行为会产生深远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璀璨瑰丽,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然而,仍有部分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以背诵、默写等内容为主,忽略了让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应用。让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迫在眉睫。

一、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作用

1. 积累语言知识

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可以慢慢形成文化积淀,逐渐开阔学习视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内容中有蕴含丰富哲理的古诗词,有嵌入先贤智慧的历史典故,也有包含风尚习俗的民俗故事。这些内容中的名言名句在形式上对仗整齐,在语言上平仄工整,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无论是课堂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还是课后对名言名句不断积累,都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2. 提高认知能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辨析能力。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阅读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可以认识新字、生词,学习写作的方式、方法,学会情感表达,对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会发现许多内容都是托古喻今,体现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学生学习寓意深刻的内容能够提高辨析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 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中华文化表现在节日、习俗、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既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又能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进而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主题内容丰富多彩,富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通过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洗涤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含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1. 古诗词传统文化专题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千年来情感的寄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直观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就是学习古诗词。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多为永世流传的千古绝句。

(1)古今遥望,知先人情感。

先人们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歌咏风物、展现童心童趣等方式,传递出炎黄子孙世代传承的中华文化元素。教师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例如,教材一年级下册《静夜思》这首诗将思乡之情顷刻间化作纸上珠玉,以墨色流传经过千年岁月来到我们身边。地上的霜是月色留下的幻影,翩翩跹跹踏过离人的心头。教材二年级下册《咏柳》这首诗中,高高的柳树布满新叶,柔柔的柳枝垂头低鸣,就像轻轻飘动的万条绿色丝带,犹如它们彼此轻柔的缩影。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作者通过农村中一家人舒适的生活剪影,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机与情趣的农村风俗画,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教材二年级下册《村居》这首诗中,黄莺击破了初春的沉寂,小草从润土里渐渐发芽生长,动情地诉说着万物复苏的喜讯。春光正好,趁着刮起的东风,顽皮的孩子也放起风筝,把他们的童年放飞在天空中,让春风携着一起飘向远方。这些古诗词给学生展现了昔日人们的万千情感,带领学生领略不同时空的古今之情。

(2)继往开来,传文化精髓。

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例如,教材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这首诗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作者直抒胸臆,主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即使死亡也要做“鬼雄”,才算得上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最后两句使用典故,字字珠玑,成为千古传诵的五言绝句。教材五年级上册《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绝笔诗。诗人通过曲折的用笔、多变的行文方式,直抒胸臆,用最平淡的语言传达出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和自己的拳拳爱国之情。教材四年级下册《塞下曲》这首诗风格雄劲,气概豪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金戈铁马的图画。无论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陆游的《示儿》,还是卢纶的《塞下曲》,都表达了诗人浓厚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是饱含深意的爱国,既包括立志做“人杰”“鬼雄”的爱国,又包括战士在塞外奋勇杀敌、勇往直前的爱国。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这些浓烈、深刻的情感之后,更要让学生将所学精髓予以发扬。

2. 古典名著传统文化专题内容

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古典名著的传统文化学习尤为重要。对于古典名著的学习,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架起学生与教材的桥梁,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名著的热情。

(1)兴趣为师,深入探究。

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深入探究古典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抓住学生在该阶段的发展特点,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用来跟曹军作战,诸葛亮却答应三天就能将箭造好,甚至立下了军令状。后来诸葛亮借了二十条船,第三天趁大雾天气命令船队在江上造势,曹军中计,发射了十万多支箭给他。课文中的诸葛亮胆识才智过人,正是学生应该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学会挖掘古典名著中人物的伟大智慧,带动学生思考、学习。周瑜与诸葛亮的博弈、诸葛亮与曹操的博弈,都是能够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情节。在兴趣为师的情况下,学生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

(2)以点入手,多方结线。

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既要注重阅读的数量,更要兼顾阅读的质量。在开展群文阅读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仍以《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为例,诸葛亮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流传千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与《三国演义》相关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以点结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体会、汲取古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

3. 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专题内容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民风、民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各地的民风、民俗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1)以学为主,了解民俗文化。

通过学习传统节日,可以加深学生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印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展示出了老北京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既有除夕的喜庆热闹,又有舌尖上的美食文化,体现出了浓浓的节日氛围。爆竹声中,春风送暖,新桃旧符。除夕之夜,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一声声炮鸣,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无数情思。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深入了解与春节相关的一系列农历节气与节气活动,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熬腊八粥”“做腊八蒜”等民俗内容。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藏戏》这篇课文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藏戏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是藏文化的“活化石”,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了解它沉淀在中华历史中的精髓。

(2)以写为主,书写民间文化。

在系统地学习当地的民间文化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家乡民间风俗的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家乡民间风俗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后习作,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剪窗花》这篇课文时,通过列举梅花、雪花、喜鹊等多种形状的窗花,展示剪窗花这种传统技艺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写作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剪窗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进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民俗的了解。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想剪出哪些形状的窗花,也可以请教父母和家里长辈,了解还有哪些民间风俗并写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进步,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印象,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成果。

三、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路径探究

1.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唐诗宋词、神话故事、经典名著、历史插画等。如果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要想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是相对便捷且有效的途径。而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学校,可以通过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间特色文化,丰富其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通过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教学任务,推进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同时,教师教学也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融合性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并能做到深刻理解、内化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 教学过程注重技巧,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分学段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各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技巧。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初步学习、认识汉字,体会汉字的方正美。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要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感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领悟、感受蕴含在传统文化背后的意义。

3. 合理评价,多方式呈现可视化学习成果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除了常规性评价,教师也要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注重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照片、文字等方式将学生的活动过程记录下来,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优势给予积极评价,针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总的来说,不仅要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内涵的把握、精髓的领会等,还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探究能力、成果表现等。通过多角度的合理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文化,热爱学习传统文化。

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诵读意境优美的古诗词、阅读闪烁着灿烂光辉的古典名著、了解各类风俗的民间习俗,不仅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之美,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因此,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學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路径。

基金项目:滨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研究(BJK13520-127)。

参考文献:

[1]崔文真. 浅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5).

[2]詹燕焮.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 厦门:集美大学,2021.

[3]周新艳.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有效策略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