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大型启动之旅

2023-11-05 15:49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论著论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导读

⊙ 温儒敏(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要求通读,估计有些同学拿起这本书,翻几页,会觉得难,读不下去。以前课文是一篇一篇的教,现在要读整本,又是很少接触过的学术专著,感到难,属于“正常反应”。

《乡土中国》的确有点难。这是社会学的经典论著,学术性强,即使这方面的专家,读起来也要费一番心思的,何况我们中学生?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对于当今许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是那样遥远,农村的学生也未见得就不感到陌生,这也会造成阅读障碍。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选择某一本书,必须先确定是什么类型的书,希望从中得到什么,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阅读姿态与方法。像《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性论著,一般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目的性强,往往要带着专业的问题去和书“对话”,吸收或者质疑其中的观点。第二种是普通的非专业的阅读,主要是充实知识,拓展眼界,提升素养。两种阅读并非截然区分,有交叉,但各自的阅读取向与方法有所不同。教材中“整本书阅读”所要求我们的,主要是第二种读法,旨在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扩展知识面,因此标准不宜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书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些体验和印象,就可以了。如果还能探索一下阅读这类书的门径,甚至引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探究,那就更好。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老师可以给一些阅读方法的建议,主要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必要和单篇课文教学那样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布置很多“活动”和“任务”。阅读可以促进写作,但读书又不能处处指向写作,也不要老是想着考试,那会败坏读书的兴趣。好的办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给自己设定一个大致的计划,打“歼灭战”,集中一段课外时间读完,即使在一些具体的论述上不是很懂,也不要紧,不必死抠,无须步步为营。

读书宜先“粗”后“细”

阅读社会科学论著,宜“粗读”与“细读”结合,先“粗”后“细”。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那里往往会提出观点;看到那些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可能比较重要,顺手就圈画下来;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数行,“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就往下读,别停留。这样蹦蹦跶跶读完全书,“第一印象”有了,有些疑点和兴趣点呈现了,阅读的期待自然也发生了。“粗读”是必要的头道“工序”,为整个阅读做准备的。

要紧的是“抓概念”

“粗读”之后,就进入了“细读”,主要是分析性阅读,在整个阅读中占大头的,要花更多的精力。“细读”时最要紧的,是“抓概念”。比如,《乡土中国》中就有“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差序格局”“无为政治”等概念,“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特别是那些核心概念,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

《乡土中国》的后记、目录中都提到一些核心概念,要留心记下,把它“抓住”。社会科学论著一般都附有“内容简介”,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前面也会有“摘要”和“关键词”,其中都会标示出核心概念,方便我们去“抓”。更重要的,是要在正文的阅读中时时留意概念。碰到概念,就要停留一下,琢磨这么几点:这些概念是在哪些部分、什么“语境”中提出的,其内涵如何,属于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围绕概念展开论析,等等。凡是提出概念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有画龙点睛作用的,要顺手圈画下来。读完全书,回头再看那些圈画和琢磨过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排列一起,这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

厘清论证理路:“对话” 与“命名”

阅读社科类论著,最费功夫的,还要厘清其论证理路。《乡土中国》十四章,每一章都有一个“分论点”,诸多“分论点”汇聚并支撑起层级更高的主旨论点。每读完一章,合上书,把内容过过脑子,想一想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最好还能用书中的一两句话或者自己的语言小结一下。对于初学者来说,“小结”不容易,这需要化繁为简,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但这种训练对于思辨性思维的养成很有效果。

《乡土中国》原来是作者上课的部分讲稿,带有“通论”性质,但没有写成面面俱到的教科书,也没有满足于陈述一般知识,而把重点放到与学术界既有的观点“对话”,带出问题与新的见解,这就是论述。其论述特别重视做的是两件事:一是质疑与“对话”,对既有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二是“命名”,在阐述自己的发现或见解时,给出一个“定论”,或者是自成一说的“说法”。阅读时可以挑选其中一二,重点琢磨分析,主要看其论证的逻辑推理。

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

读《乡土中国》一般都会对其中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还应当注意观察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费孝通的“拿手好戏”是筛选案例材料,提煉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材料一经筛选提炼,典型性和代表性凸显,就往“现象级”提升,以便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该书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站位和厚重的学术分量,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任何理论的炫耀。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好书就是这样,总能引起无尽的思考。

语文学习能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

阅读《乡土中国》是需要一些社会学知识的。不过对我们中学生来说,也不必在专业知识方面花太多精力,结合语文学习来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更加必要的。《乡土中国》以调查和科学论证为主,但写得很有文采,充满人文关怀。文中渗透着对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是“杂”而化之。能做到科学、严谨而又好读,这种文体风格背后,需要多学科整合的开阔视野,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术论著的一种境界。从语文的角度看,也是一部可圈可点的美文和范文。

这本书论述非常简洁有力,有几点很值得借鉴。一是论点鲜明,每一章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尽量把论点凝结为一种“说法”,一个概念;二是论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强调“对话”,和学界不同的看法“对话”,以此凸显自己的观点;三是论证的求实,靠材料说话;四是大量引证传统典籍材料,有些引文是人们所熟悉的,但纳入本书的论述系统,就可能“翻新”出新的涵义。此外,还有许多写作经验也富于启发。比如议论文在论证推理的同时怎样能更生动而且有可读性,观点与材料如何结合,叙述和论说如何平衡,以及如何摆脱从概念到概念的“八股味”,等等。

《乡土中国》其实未必那样遥远。读完了,也许就从中学到如何阅读社科论著,如何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如何做一个有头脑、有见识、有担当的青年。

(摘编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乡土中国》第一章导读)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论著论点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Relative Expression of Indicators for Wound Age Estimation in Forensic Pathology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