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及文化传承

2023-11-09 18:52张轶梁
东方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要:《簪花仕女图》历来被视为我国仕女画的经典之作,其描绘的是唐代装饰华丽奢艳的五位贵族妇女和一位侍女在庭园中闲步、赏花的生活片段。贵妇们头簪牡丹花、海棠花、荷花、蔷薇花、芍药花,反映出不同的人物地位,展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体现了当时的簪花艺术。文章在对《簪花仕女图》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画中的簪花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析画家运用牡丹花、海棠花、荷花等的意蕴所反映出的人物地位,继而分析古代簪花文化的发展、传播,体会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簪花文化;文化传承

在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多数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总是纤细、苗条、柔弱、恭顺的。而在唐代,仕女画实现了巨大发展,画中女性华丽雍容、丰腴健硕,如此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并不是出于现实中女性体态上的丰满,而是一种审美表达,是女性地位提高的展现,更是唐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体现。当然,提到唐代仕女画,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为唐代画家周昉,其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高超绘画技巧、精美的细节表现等都令人赞叹不已,可谓是我国仕女画的旷世之作。周昉精心描绘了宫中五位衣着华丽奢艳的贵族妇女和一位服饰艳丽的侍女在庭园中漫步、赏花的闲适生活场景。《簪花仕女图》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尽管反映的是当时贵族妇女们闲暇的生活状态,但掩盖不住她们空虚的精神世界,正如艺术史学者梁庄爱伦(Ellen Johnston Laing)所言:“中国古代仕女画所描绘的往往并非古代贵族女子怡然自得、高傲自持的神态,而在于传达出这些女性源于心底的空虚寂寞与不安全感。”[1]

《簪花仕女图》运用的整体构图方式为“平铺列绘式”,其设计过程别具匠心,在每个人物的线条绘制过程中讲究笔锋精致细腻、笔力浑厚,因此人物表现栩栩如生。卷首和卷尾中的女子眉目传神、顾盼生辉,整幅画卷的人物活动首尾呼应,展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六名女性的主次、远近安排十分和谐,再加上小狗、白鹤、辛夷花连接画面,构成了一幅十分美妙的画卷,画中也通过簪花、配饰、服饰等透露出她们的身份及生活特点。当下的许多学者集中在对画中服饰、色彩、艺术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阐述了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簪花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元素。

一、《簪花仕女图》的簪花艺术表现

通常来说,画家画花所表现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花,而且通过花来对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隐喻,借花抒情,以花来区分不同的人物品格。《簪花仕女图》主要运用花的元素来表现宫廷贵族妇女的富贵之气,体现出当时的簪花艺术。画中除了侍女外,五个贵族妇女头上皆簪花作为装饰,用笔遒劲干净利落,显得美艳绝伦、流光溢彩。但是,每个妇女头上所簪戴的花都有不同的意蕴,画家画的是花却又不单纯只是花,更多的是反映其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意义,值得探究。

(一)簪花艺术表现

簪具有固定发髻的作用。簪花通常又叫插花、戴花、簪戴,是把鲜花或者用其他材料做成的花朵插在发髻之间,还有别在官帽之上,具有装饰功能,其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簪花仕女图》中妇女梳着高耸云髻,头上戴着较大的花朵,显示出她们的高贵华丽,体现着她们的尊贵身份,姿态迷人。贵妇头上所簪之花从右到左依次是牡丹花、海棠花、荷花、蔷薇花、芍药花,都是作为装饰,丰富了画面,同时也突出了主题。

最右侧的女子头上簪有牡丹花,而画面中间的侍女所执的扇子上也有牡丹的图样。牡丹历来被视为天姿国色,是中国的本土花卉,其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份开放,绚丽灿烂、雍容华贵、端庄富丽,为世人所喜爱。周昉用牡丹花进行刻画,能够彰显该名贵妇身份的尊贵,牡丹花的运用暗示其备受宠爱。

右数第二位贵妇所簪的海棠花,似从远处巧移莲步而来。她拈花持扇向右缓缓而行,凝神所思。海棠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此处的运用,正是反映画中女子高贵的气质。唐玄宗曾用“海棠睡未足”一语比喻杨贵妃酒醉后还没有醒的样子,后人则通常用海棠花来形容美丽的女子,足以看出海棠花在花界的地位。

居于画面正中间的女子头上簪有荷花,荷花又称水芙蓉。她头上的荷花正在怒放,足以说明其地位的处尊居显,也体现出她所用的头饰等级之高。荷花的花期在每年的六月份到八月份之间,这位贵妇不仅头上戴着荷花,手里还捻着一朵石榴花。石榴花是春夏季开花,具体花期在五月份,可持续到七月份,石榴通常具有多子多福、红红火火的含义,也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贵妇手拿着石榴花,一副正在思考的样子,想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的吧。

右数第四位贵妇所簪之花形态较小,有学者辨认其为蔷薇。蔷薇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花期在每年的四月份至九月份,它在古代并不算是名贵的花。遵从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作画布局进行分析的话,学者推测这暗示着该名贵妇的地位不如其他四位,这也呼应了画面中这位贵妇的体形比其余四位要来得小。

右数第五位贵妇髻插芍药花,右手捏着一只刚捕捉到的蝴蝶,左手提起帔子,侧头注视着跑来的小狗和白鹤。表面看起来自在优雅,然而心中却是寂寥哀怨的。芍药花被称为“花仙”,千百年来都具有较高的美誉和地位,地位不亚于牡丹、海棠和荷花。同时,芍药的意象带有悲情的色彩,一般来说,芍药象征着“多情”“殿春”,又被称为“离草”,反映出“安史之乱”过后贵妇们的落寞与凄凉,体现出宫中贵妇虽身着华丽的服饰,但在繁华轻松的表面之下,内心却是寂寥幽怨的空虚。白居易在《感芍药花·寄正一人上》中写道:“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这描述的正是《簪花仕女图》中头戴芍药花的女子,诗中的悲伤情感正对应着头戴芍药花贵妇的心境。可见,此处用蝴蝶和芍药花来进行表现,寓意是一致的。

(二)簪花具有象征意义

上述均为主花,还有簪戴的白色小花,学者推测此花应为茉莉花。茉莉花在宋代之前只在皇室贵族中出现,因此,《簪花仕女图》反映的正是宫廷妇女生活主题。多数学者推断,这幅画描绘的场景极可能是春夏之交的“花朝节”,但《簪花仕女圖》中女子所戴的各色花朵实际上花期不一,因此也推测是绢花之类的仿生花卉[2]。中国古代女子所簪花卉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以花寄情、以花喻人,体现了古人含蓄又热切的情感,也赋予其不同的人物气质,凸显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寓意。

二、簪花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簪花是指头上插花、戴花,将花朵插在发髻之间、戴于耳朵之上或是别在官帽之上的一种现象,也是作为装饰或礼仪的一种风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簪也”,它表现的是一种簪发用具,也是一种比较早的发饰,通常有茱萸、蔷薇、梅花、茉莉、牡丹、菊花等。不同时代的簪花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彰显人物高洁傲岸的美好品质。

(一)唐代以前的簪花文化

在战国时期,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簪花”,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对以花作为配饰来表达内心有了相对模糊的认知。后秦始皇规定,在正式场合中嫔妃和宫女都要戴花。再从汉代墓葬出土的人物俑可知,当时川蜀地区的妇女已将簪花视为时尚,如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执镜陶俑,头部一左一右分别簪花。在魏晋时期,人们将花作为配饰也有相关记载,簪花的种类和内容逐渐丰富,男子簪花也成为寻常。在帽子上插几朵鲜花,如“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所写,这种现象便是当时的生动写照。在晋代,人们常将茱萸插在头上,以防御寒气。

(二)唐代的簪花文化

在唐代,簪花习俗受王公贵族自上而下的影响,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风尚。佛教的广泛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簪花艺术的发展,如在王处直墓浮雕和敦煌壁画中,簪花的天女、舞伎、女乐形象与《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模样十分相似。盛唐时期花卉大量引进,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全唐书》中有记载:“路旁桃李花尤嫩,波上芙蕖叶未开”,这就使得赏花成为备受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活动。皇室贵族常在御花园赏花,《开元天宝遗事》中写有“明皇于禁苑中,初有千叶桃盛开”的内容,可见簪花已经成为仕女之间流行的配饰,“斗花”亦成为贵族女子的爱好了。孙玉荣在《花草与唐代女性休闲》一文中描述唐代女性的休闲活动,有逛花市、赏花、簪花等,这是唐代女性生活的日常写照。可以看出,对花的崇尚首先在皇室贵族间兴起,后来促使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向花卉文化倾斜。

在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宴游享乐的现象,使得赏花之风甚浓。不论是在卷轴画还是在壁画中,这种簪花仕女形象普遍可见。簪花在唐代女性中常见,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簪花,一方面是因为簪花能够增饰自身的美丽,使美的表达更富有活力;另一方面,从女性簪花的深层次心理来讲,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有取悦男性的意味。李白在《宫中行乐词》中提及“山花插宝髻”,就是对这种发式的描述。簪花的风气与当时崇尚浮华的审美心态有关,这种高装花髻高贵华丽、夺人眼目,在唐代妇女妆容当中十分流行,甚至有愈耸愈高之嫌,也为宋代“花冠”的流行开创先河。此时也出现男子簪花的现象,不过多与礼制有关,通常是唐代皇帝为大臣赐花,只是赐花的种类与官员品阶相关。

在唐代历史上,簪花所表达的还有重阳节中的一种风俗。王维在其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插茱萸”表达的就是重阳节里鬓发插花的风俗。此外,重阳节除了插茱萸,人们还有戴菊花的风俗。在重阳佳节,人们登高游玩之时,通常也要把菊花插满头才能回家。

(三)宋代的簪花文化

进入宋代,簪花成为一种特定的礼仪,并且全方面地融入社会当中,相关的礼制也更加成熟。从王公贵族到平民阶级,发髻上插花极为盛行,可以说是簪花文化发展的顶峰。在宋太宗时期,皇帝就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并簪花,而皇帝赏赐的花,人们必须戴着。这一时期,女性不但喜爱用花来打扮自己,还常常随着季节搭配不同的花朵。同时,男子簪花也非常兴盛,可谓达到鼎盛,成为当时的独特文化。赐花、簪花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当时社会各阶层不管贵贱贫富、年龄老少均可自由簪花、戴花。宋代大文豪苏轼就非常喜欢簪花,他在《答王巩》中写道:“子有千瓶酒,我有万株菊。任子满头插,团团见花不见目。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可见,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宫廷礼仪形式。

(四)宋代以后的簪花文化

元代由游牧民族建立,因此宫廷的簪花之风不像宋代那般鼎盛,簪花的热情逐渐衰减,对于男子簪花现象也难以接受,但在某些地区的部分人群中依然有所保留。

在明清时期,簪花习俗虽然不再盛行,簪花风俗的范围慢慢缩小,但是簪花现象依旧存在。比如,明代有关簪花习俗的记载,主要出现在立春节日、科举及第、婚礼民俗、出征远游、生活休闲等社会活动中[3]。不过,御宴簪花之礼已经不再开展,此时的男子亦不再簪花,女性成为簪花的主体。

三、结语

“社会的变迁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在题材、创作思想、作品功能性上的变化。因此,对一幅作品形式或内容的分析,必须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4]经济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簪花仕女图》作为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簪花艺术表现不仅是技法运用的问题,更是文化精神的体现。簪花历史悠久,簪花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反映出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簪花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分析,感悟不同时代的簪花艺术表现技法,进而深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含泱.且将幽绪赋簪花:从《簪花仕女图》头饰说开去[J].美成在久,2019(06):86-95.

[2]任鹏宇.《簪花仕女图》所见仕女服饰的晚唐五代元素[J].大观(论坛),2018(11):182-183.

[3]庞雅静.《簪花仕女图》的色彩美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2(08):63-65.

[4]赵连赏.明代男子簪花习俗考[J].社會科学战线,2016(09):128-132.

作者简介:

张轶梁(2002—),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书画艺术。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