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在减少麻醉胃肠镜检查术后不良反应的应用

2023-11-29 05:20黄丹佳王幼芳洪宝珊杨永红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镜检查胃肠麻醉

黄丹佳 王幼芳 洪宝珊 杨永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510220

胃肠镜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普遍且重要的诊疗方法,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早期胃癌等的诊断准确率[1,2]。胃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容易引起咳嗽、恶心、呕吐、疼痛等不适[3]。麻醉胃肠镜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接受度高,但麻醉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临床的关注。常规护理注重胃肠镜检查准备流程,对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缺乏针对性及整体性。前馈控制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之上,强调“防患于未然”,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事先干预,尽可能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4]。既往多项研究将前馈控制理念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对于提高护理安全质量,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针对麻醉胃肠镜检查术后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预防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基于前馈控制理念下的干预效果,为减少麻醉胃肠镜检查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进行麻醉胃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男性92例,女性108例,学历:初中及以下117例,高中或中专36例,大专及以上47例,平均年龄(67.28±10.67)岁,平均体重(59.49±11.81)kg,单纯胃镜检查39例,肠镜检查29例,胃肠镜检查132例;干预组男性91例,女性109例,学历:初中及以下69例,高中或中专49例,大专及以上82例,平均年龄(60.06±10.89)岁,平均体重(58.60±10.53)kg,单纯胃镜检查42例,肠镜检查55例,胃肠镜检查103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伦理审查(受理号:2022-291-01)。

1.2 患者的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愿意接受进行麻醉胃肠镜检查的患者;②主动配合研究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脏严重疾病(新近发生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②重要器官功能失代偿;③哮喘持续状态;④严重肺部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⑤脑梗死;⑥麻醉ASA分级为Ⅴ级[5];⑦对麻醉药物有禁忌证。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检查前1天由护士派发胃肠镜检查单,并进行相关指导,常规禁饮禁食、胃肠道准备,检查当天给予补液等;麻醉医师负责对患者进行麻醉前评估及术中进行麻醉;术后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指导,禁饮禁食及观察有无术后不良反应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理念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1.3.1 成立前馈控制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消化内科医生、麻醉师、护理组长、主管护士等,一组的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共同管理患者,由消化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所有成员开展前馈控制理念相关知识及方法的培训,搜索国内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的前沿护理资讯,开展讨论,总结既往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增强各学科间的风险管理协作,有预见性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制定出合理的前馈控制措施。

1.3.2 风险评估

医生查阅病历,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既往病史、抽血及心电图结果,及时动态评估患者的情况;麻醉师提前到病房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及进行麻醉ASA分级评估[5],负责讲解麻醉药物的种类、用法及药物代谢原理、麻醉药物引起术后的不良反应等;护士及时与医生及麻醉师沟通,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及是否存在易导致术后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进行护理风险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1.3.3 预见性护理

术前进行胃肠镜检查流程、准备方法、麻醉及护理相关知识宣教。护士通过查阅资料,制定胃肠镜检查流程图,结合流程图向患者讲解胃肠镜检查的流程、操作过程中的配合要求,使患者充分了解胃肠镜检查的流程,为患者答疑解惑,消除焦虑、紧张的情绪,积极配合检查的完成。

麻醉师进行麻醉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体重、年龄、病情、ASA分级,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计算准确的麻醉剂量及控制给药速度。术后在复苏室观察30分钟后转运回病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嗜睡状态,应卧床休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情况,给予氧疗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强化重点患者的护理,肥胖患者等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因其进行麻醉的风险较大,有相关研究提到肥胖患者在进行胃肠镜检查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减慢和呛咳的发生率高于非肥胖者[6];加强老年患者的风险管理,因机能退化,代谢缓慢,存在多种疾病及全身状况较差等风险因素,麻醉苏醒时间相对延长,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

护士应用麻醉后出院评分系统(PADSS)进行标准化评分,从生命体征、步行、恶心呕吐、疼痛、手术出血5个维度进行评估,评分≥9分[7],确定患者神志清醒,无恶心、呕吐、头晕后,进行饮食及活动指导。饮食上指导进食前可少量饮水,无恶心、呕吐、呛咳等不适后再进食温凉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

1.4 观察指标

1.4.1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头晕、低血糖等。

1.4.2 焦虑情况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该表被广泛用于焦虑情况的评估[8],评价时间为检查前30分钟。HAMA包含14个问题,每个问题包含5个项目。评分为0分(从不),1分(轻度),2分(中度),3分(严重)或4分(非常严重)。总分为14~56分,评分<7分为无焦虑;评分7~13分为可能存在焦虑;评分14~20分为存在焦虑;评分21~28分为存在明显焦虑;评分≥29分为存在严重的焦虑。

1.4.3 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置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术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能力、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人文关怀6个方面,四个维度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前焦虑评分比较

干预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焦虑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的服务态度满意度(95.5%)、术前术后提供的护理措施满意度(98.5%)及健康教育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94.5%、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单位:例(%)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患者对就医舒适度的追求,全身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9],无痛胃肠镜可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显著降低了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被广大患者所接受。麻醉药物引起的并发症,如恶心、呕吐、眩晕等,同样也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消化内镜手术麻醉专家管理共识指出对麻醉并发症采取预防措施比治疗更为重要[5]。有相关研究显示,对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提前采取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检查的安全性[10]。

前馈控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对风险因素提前加以控制,尽可能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风险事件的管理,多项研究[11,12]显示前馈控制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质量与安全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安全上有积极的意义,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前馈控制方法对风险事件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增强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及能动性,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既往患者进行麻醉胃肠镜检查,常规护理的重点在于保证肠道的清洁度,忽略了术后不良反应的预防,不利于疾病预后,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感。莫凤笑[13]等人的研究指出患者对麻醉胃肠镜检查及麻醉药物存在不同认知,缺乏相关知识,出于对未知疾病的担心,在检查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失眠等负面情绪,可引起应激反应,提高了麻醉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前馈控制模式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将风险事件控制在发生之前,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麻醉胃肠镜检查流程、肠道准备的方法及检查后不良反应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满足患者的需求,在提高患者的护理综合质量的同时,整体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4.结论

前馈控制模式在麻醉胃肠镜检查患者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可作为临床应对护理风险管理的一种常规模式。

猜你喜欢
镜检查胃肠麻醉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对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探讨
帕瑞昔布钠联合丙泊酚对纤支镜检查患者进行无痛麻醉的效果观察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