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五通”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研究
——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提升工程2.0培训实施为例

2023-12-06 02:13张福臣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五通进修学校三联

张福臣

(颍上县教师进修学校, 安徽 颍上 23620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随着“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提升工程2.0”)在各地的深入开展,混合式校本研修在提升工程2.0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没有高品质的混合式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也就难以提升,课堂教学难以改变,提升工程2.0也就很难真正落地[1]。

为提升区域研修实效,推动提升工程2.0在各地深入实施,用信息技术撬动区域学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颍上县教师进修学校以教学问题为导向,以结构化思维设计校本研修行动路径,构建了“三联五通”校本研修模式,促进学习者深度交互,实现深度联通。

一、“三联五通”研修模式的内涵建构

从全国各地实施提升工程2.0情况来看,混合式校本研修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很好的运用,多处于零散的、局部的、碎片化的研修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没有起到对提升工程2.0应有的促进与推动作用,致使部分地区与学校将提升工程2.0视为工作任务,草率完成了之。即使很多学校也都积极组织与开展了混合式校本研修,在实施中也出现了诸多堵点,如认知、操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为此,我们构建了“三联五通”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以解决混合式校本研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三联”的内涵

“三联五通”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中的“三联”主要指横向上的区域与学校的联结,将人与事联结,人与事并重。具体内涵如下:

1.正视差异,同步与异步联结

以颍上县为例,县内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的学校共43所,占全县学校总数的9.66%,由于教师人数少学校的校本研修难以开展,另外还存在学校硬件条件不均衡、骨干教师分布比例不均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校本研修的障碍。为此,颍上县从区域层面加以统筹,列出了联结清单,组成了研修共同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采取区域同步研修与学校异步研修交错开展的方式,将问题研讨、培训引领、集中反馈等内容在区域内统一实施,在能力点的选取与确定、实践与研讨、反馈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组织与实施。

2.关注达标,目标与评估联结

开展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主题明确、目标清晰,并要求各基层学校按评估标准自我评价,时刻关注是否达标,离目标还有多远,还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力争达标。提升工程2.0背景下,校本研修的主要目标是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2]两个方面。围绕两大目标,聚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力,开展“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各校依据教学模式确立相应能力点,通过研修能力点应用优化教学环节、改变教学序列,达到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目标。

3.重视迁移,学习与应用联结

在学校层面,教师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应用能力点,要在实践中验证、调试。通过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用”促“学”,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区域层面,积极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搭建多维的成长平台,对于各校在提升工程2.0实施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典型案例,进修学校通过片区展示、县级表彰的做法,萃取校本研修成果,梳理典型融合案例,形成一批优质区域资源,并将这些经验转换成可以传承的知识,供广大教师借鉴学习。

(二)“五通”的内涵

“三联五通”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中的“五通”,是指纵向上的校本研修流程,将混合式校本研修流程的“学、研、用、评、展”五个环节优化、贯通,联人通事,多维度、全方位打通堵点,以追求有实效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进阶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三联五通”混合式校本研修流程图

“三联”背后指向“人”的激活,通过明确目标、促进活动、尊重个性,以及基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将学习、研究、成长联结,让教师在研修中摆脱执行与完成任务,而是在激发个体参研意识的基础上,使学校与教师不断反省自身、超越自我。“五通”重点指向“事”,即理清研修脉络、优化研修流程。“三联五通”联校通区、联人通事,将人的激活与研修策略、流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师专业与课堂教学的双维提升。

“三联五通”研修模式要关注整体布局与整体观照,其主要模型建构是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这一研修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在问题的情境下,个体间的交流分享,使个体知识在碰撞中不断内化与更新,形成新的知识,在实践中检验新知识的可行性,以研修共识改进教学行为,不断循环往复,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即通过“三联五通”的研修模式,促进知识从个体向综合流动,从外在向内在流动,从理论向实践流动。

二、“三联五通”研修模式的实施流程

“三联五通”研修模式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体,不能割裂开来,其中学习、研修、应用循环反复,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

(一)区域统筹,互动共享

“三联五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在于能有效弥合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在人力、资源、组织、动机等方面的不足,在区域层面加强统筹、加强互动,共享问题、共享经验。

1.提升数字素养

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切入点,缩小教师数字素养差异,弥合数字鸿沟,重点从数字软件的应用、设备操作能力、运用数字技术搜索信息、理解和交流,选择合适的数字工具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从情感技能以及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多个角度展开,更要营造一种平等、开放、公平的数字化环境,大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在实施层面,要将区县与学校进行紧密结合,区县要确定课改内容或项目,围绕课改模式选择能力点,学习相关技术及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如:颍上县围绕微课录制、学习成果统计分析、评价量规的使用等三个方面重点组织培训,更新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遴选出一批数字素养水平高的数字教育专家到县里进行指导,积极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策略,在县内举办了教师数字素养技能大赛,制定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校和教师提高数字技术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设区本资源

在区域层面,紧紧围绕“融合能力提升和教学模式构建”两大目标,在研修平台上补充学习资源,供教师学习。

一是提供信息技术操作类的软件及资源。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首先要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如:颍上县利用研修平台,发布常用的教学软件,软件分“基础工具类”“系统安全类”“资源获取类”“图文处理类”“媒体制作类”“学科教学类”等六大类共70余种,要求基层学校信息技术主任采取自学、互学等多种方式教会本校教师相关技能,同时,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主任每学期至少上传一个技术工具,以补充及更新平台中的技术工具。

二是提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相关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培养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需求,转变教学方式不仅需要理念支持,更需要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如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等。

三是提供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案例资源。重点是县内外优秀的一线教师将理念落地的常规课、精品课,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范例,教师通过观摩、研习,将实践与理念对接,进一步内化思想理念,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3.问题导向学习

学习关键在于知识产生流动,使知识在各主体间扩散和转移,知识流动的实质是促进知识资源的有效组合[3]。区本的培训资源再丰富,也是静止的。为促进新知识与教师自己内在的知识联结,并形成新的知识组合,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利用研修平台,实行两级问题管理,促进知识的流动。

一是校级问题库。为了增强学习实效,县区进修学校要求基层老师针对学习资源,每人每月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学校负责组织研讨与答疑,要有教师问题汇总清单以及重点问题解决策略。每个学校在此基础上,每月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在平台上发布,进修学校根据提出问题的类型,组织教研员进行解答。

二是县区级问题库。对于基层学校有价值的问题或区域层面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腾讯会议等研修平台,加强资源、学校、教师间的互动,有目的地组织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研讨与解决,扫清了教师的障碍,包括心理情绪障碍,在教师间产生了积极了影响。

(二)整校推进,研培双导

整校推进时,主要以学校为实施主体,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主体学校结合自身思考、谋划,将指导置于问题、将研培融于思考、将主体还于学校。

1.选择指向教学变革

各校能力点的选择,要基于学校现实的信息技术环境,也要瞄向课堂教学变革,颍上县进修学校要求各校自学完成A级相关能力点,熟练掌握优化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各基层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主动研究B级和C级支持“集体学”“个性学”的能力点,转变教学方式,形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样态。如:颍上县重点加强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等能力点的培训与指导,要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项跟随县里统一学习、制作,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2.培训指向校本问题

教师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问题,如果问题不能得以快速解决,行动就会停止,项目就会搁浅。因此,颍上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基层学校的问题,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共性问题,聘请相关专家集中解决。到目前为止,主要开展了“PPT制作方法”“微课应用问题与解决策略”“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的技术应用”“探究式学习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径”等专题培训,这些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受教师欢迎,其根本原因就是解决了教师遇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突破了教师在实践中的应用瓶颈。

根据学校的实际问题,给予必要的帮扶,指出方向、拿出策略、给出样例,并要求学校在校本研修时做到“研修前加强思考”“研修中反省过程”“研修后对比变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联五通”。

3.考评指向展示优质能力点

县区进修学校要加强对各校的成果考评,本着“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原则,提出“合格是底线、优秀是高标”的要求,在保底的情况下,上不封顶,鼓励优秀。对于优秀的能力点,县区要进行整理与汇聚,可组织召开优质能力点成果展播活动,由能力点制作者面向区县教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展示优质能力点的思考、制作,以及课堂教学应用的实践成效,区县各学校、各教师通过观看身边的案例,由迷茫到清晰、由混乱到有序、由浅显到深入,各优秀教师经过展播,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更加深入地学习与研究,并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树立和增强了用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的信心与动力。

(三)实践应用,活动促进

“学习不是复制他人的作品而进行的,也不是通过获得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而进行的,学习是在周边共同体的学习型课程中通过向心性的参与而发生的。”[4]这表明了校本研修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与同伴不断反思成长。提升工程2.0背景下,研磨能力点是为了在课堂上应用,在与同伴的共同参与中解决融合困惑,不断刷新认知,进而形成融合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

除强化能力点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外,为了开阔思维,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提升工程2.0真正落地,进修学校围绕“展”与“评”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优秀能力点评比活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大赛、混合式校本研修观摩活动、优秀能力点展播等,多样展示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以强带弱、以强促弱、以强影响弱,通过活动的设计也促进各校广泛参与、深度研修、赋能唤醒,并在活动中及时萃取相关研修成果。以此展示优秀、以评促改,起到了“搅动一池春水”、带动与激发更多的参研者积极地投入研修之中的作用,教师能力也在长时间的系统而深入的实践研修中不断生成和积累。

三、“三联五通”研修模式的关键路径

“三联五通”校本研修模式,重点在于解决对校本研修的深入理解、具体操作、机制保障等堵点问题,必须着力以下几个关键路径:

(一)找准关键人

2013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5],明确指出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提升工程2.0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关键人物也是校长,没有校长对校本研修的管理与组织,就无法实现整校推进。因此,进修学校要求各校校长,作为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的第一责任人,重点考察校长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能力,考察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能力,考察学校教师学技术、用技术、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考察学校优秀能力点的占比情况等,通过各项考察,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开展有实效的校本研修活动,校长一方面要有主观意识,做好统筹规划,另一方面要站在教师发展角度,并把教师作为中心予以考量[6]。教师是教育系统中最大的变量,没有好老师,就没有好教育。教师是第一资源,没有参与动机的教师只是肤浅参与,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研修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校长就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度参与,关注教师的自我反省能力,绝不能仅是布置任务,用考核来压迫教师,要关注且加强对人这一参研主体意识的激活,只要以教师发展为本,科学设计并切实落地,就一定会让深度研修具有深度,真正实现校本研修的功能。

(二)把握关键点

“三联五通”混合式研修模式,不能仅走一个流程,无心执行,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线上学线下练,其关键是做好线上与线下的传递与承接。

知识是核心推动力。基于教师的原有认知,不断通过学习、讨论内化群体中“流动”的知识,最终解决教学问题[7]。“三联五通”主要目的是增强学习与研修实效,避免浅表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在研修时,要特别注意线上学习反思与线下交流实践的关系,只有线上认真学习,线下的交流才会更有深度,实践也就会有效果,因此在自学阶段,学校可采取提出问题、学习汇报等多种方式方法、多种机制保障自学的有效性,前期充分学习,后续的研修才会有深度,即要注意到线上学与线下练的承接,线上学习为的是线下的研讨,线下研讨的是线上学习时的困惑与收获。在研修时,主管领导要做好前期学习的总结,为后续的研讨做好铺垫,如有必要,可请专家介入,帮助教师理解学习内容,或县里统筹,在县校两级积极建立知识共享的机制,以网络为平台,以资源库为依托,通过学习机制与相关制度的建立,全力让信息流动起来,为教师间的研讨提供更大范围的智力支持,使教师的无界学习立体生成,切不可在学习时敷衍了事。

(三)做好关键事

课改就是改课。研修的价值与意义是教学改进,这也是研修的终极目标,通过研修增强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因理解而迁移,因迁移而改变。

教学实践是研修的最后一环,也是验证研修实效的重要场域,前面的一切学习与努力都是为了教学改进,教师要在课堂实践中体现学习到的理念思想,用到掌握的技术与方法,并要做好对比实验,及时反馈效果。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是校本研修的关键事,要在实践中再学习,在应用中有了真实的困惑,再去读书、看案例,与教师们一起讨论,理解完全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能力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学,理解能力点,理解能力点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开展研修时,教师要以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等多种行动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研究过程与成果清晰地表达出来,把行动变成文字是一种思维活动,用思考引导行动,思而再行、且思且行,一步步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业型教师。

四、结语

“三联五通”研修模式在提升工程2.0中的应用,是将意识提升、行为跟进、评价反馈紧密结合,创建以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为背景,以营造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为原则,以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为路径,以课堂教学持续改进为目的,最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更新,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同时,“三联五通”研修模式也为各县区、学校开展混合式校本研修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结构框架与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五通进修学校三联
红领巾奖章“一网五通” 绘浙江最美“红绿蓝”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风采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明清小说中五通神形象
创新,让进修学校充满活力
五通神信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