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窑建盏的工艺特点和造型风格探析

2023-12-09 13:25严柳煌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建窑龙窑窑内

严柳煌

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严柳煌建盏陶瓷工作室 福建南平 354207

一、建盏的历史文化

“建窑”这个名字起源于福建北部的建州“建宁府”,它是制作建盏的发源地,因而所生产出的陶瓷被叫做建盏。建窑的制造工艺在唐朝开始启动,宋朝时期达到鼎盛,然而在元朝开始走下坡路,一直到明朝才逐渐落寞。在唐朝至五代之间,主要生产的是青瓷和青白瓷。但在两宋时期,建窑开始改变材料的使用,转向生产黑瓷,而特有的釉色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改良,由青釉、酱釉变为普通黑釉,最后演变为顶级的建盏窑。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中,唯有宋朝中有“一窑一器”的窑烧技术,即一个窑洞只烧制一类工具。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使得对黑釉茶盏的火候控制能够更加准确,使得它展现出精细和光辉。因此,宋朝的黑瓷不仅是建窑黑瓷的最秀出的展示,也是中国黑瓷类型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太 极》

黑釉盏,作为建盏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黑色釉面陶器的标志性样本。早在古代,我国就开始烧制黑釉陶器,与青瓷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均以铁元素作为色彩添加剂。根据收藏者和考古学家对宋代窑址的研究发现,黑釉陶器曾占据了宋代全部陶器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的大部分黑釉盏都出自建陶窑生产。然而,由于大众对黑瓷的重视和影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模仿建窑黑釉盏的活动,但由于窑的特性差异,因此产生的作品各具特色。因此,不能把所有的黑釉盏都视为建盏,也不能让建窑系列的黑釉陶器混肴视听,误以为是建窑建盏。

二、建盏的造型风格特征

(一)造型风格彰显实用主义

在宋朝以前,制瓷风格更倾向于奢华和繁复,生产的瓷器大部分是金银镶嵌、雕刻精良的艺术品,常常忽略了瓷器的实用功能。然而,建盏的出现引领了一个全新的制瓷风格时代,这种思潮对人们的设计和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宋朝的陶瓷特点是朴素的。设计风格简约经典,极少繁复的装饰,使得人们能感受到清新的自然美感。对于实用性的考虑,主要体现在建盏的多样形态中,主要集中在四种,包括束口、敛口、撇口、敞口,每一种形态都具有独特且突出的特点。束口盏是建盏中最普遍的形态,辨认束口盏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其口部下面有一个名为注水线的凹槽,用于调整茶汤的量,防止溢出,现有的四种曜变天目都是束口盏。敛口盏的外貌和束口盏类似,但形态更丰满,内壁没有注水线。撇口盏的外壁向外翻,腹部较长,有一个曲线;而敞口盏的特性则是腹部较短,外壁均匀直立无曲度。这四种建盏形态各有优点,自宋代以来就已经成为了最优质的斗茶器具。

(二)实用主义在龙窑上的体现

龙窑的设计位置紧邻山脉,能够借助自然的抽力来平衡窑内的气流和火势。这种特别的建造方式,有助于在制陶过程中精准控制烟火的快慢和方向,既能使用烟雾对陶艺胚体进行预热,也能逐渐提升火势的温度,调节以维持适宜的焰度,有效创建理想的窑内烧制环境。多个窑室一层层地叠加,不只是避免了南部雨季的湿气作用,也让热气能够逐层升腾,极力提升热量的使用效率。整个设计思想充分发挥了制陶的特性,主要强调效果,舍弃了一些复杂无效的手段。因此,实用性不仅是建盏文化中个人力量的审美理念,更多的是强调物品服务于人、以人为中心、不受外部复杂因素干扰的思考方式。

(三)建盏的极简风格

现在,追求精简且适用的设计观念正在广泛流行,这一理念侧重于人本视角,一直力图兼并用户的需求和美学喜好。这便告诉我们,简洁的设计理念并不等于简单的元素堆砌,相反需要通过一系列对人类使用和审美有益的特征,塑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作品,其间也致力于简化工艺难度和削减生产费用。这些设计原则实则在寻觅实用和美观的交叉点,以在满足使用便利性的同时,兼顾到其他相关因素。这种追求简洁适用且富有美感的审美倾向,在宋代的建盏中已经得到体现。与其他陶瓷工艺在烧制完成后才进行上色和雕刻不同,建盏的色调和图样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展现出自然美的独特魅力。这种在几百年前的宋代就已经风行的精简美学,让建窑建盏成为了跨越时代的艺术珍品。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蓬勃兴起的极简运动,它最早在绘画中涌现,并迅速对设计、文学、建筑等多个领域构成影响。该运动主张抖掉繁复华丽的装饰,以简练明晰和实用主义为设计核心,这与建窑建盏的设计理念惊人地契合[1]。

三、建窑烧制中的柴烧之美

在中国,大量的精致陶瓷是由熟练工匠在后阶段精细绘制和雕刻而成的,但是建盏的釉色并不是这样产生的。建盏还拥有各种丰富的颜色和纹理变换,这是由于使用的胎土不同,以及窑中的金属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下,烧制出的陶瓷拥有金属的自然颜色,以及在制作过程中随机组合产生的多种变化,这给人带来一种自然的美感。

柴烧艺术品的独特之处和主旨均来自于柴火焚烧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的差异性塑造了建盏独有的、丰富多彩的釉色。柴烧是一项古老的陶艺烧制技术,其不可预测的特性正是其独特之处。每一个进入窑内的作品都涵盖了工匠深厚的创作情感,每一个都未来不明、独一无二。甚至是由同一个工匠制作的模型,一旦堆叠入窑、封闭窑门后,窑中会发生什么就完全无法预计,同样的,开窑后会出现什么也无从得知。这正如“竭尽人力,听天由命”的意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之美及朴素之美。这就是它所展现的沉静、质朴的自然美和朴素美[2]。

四、龙窑之妙

观察我国陶瓷烧制的历史长流,过去的窑炉主要分为圆窑和龙窑两者。圆窑,也被称为“馒头窑”,常常在平地上以环形的底部和半球形的顶部进行建设。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景德镇蛋壳窑就是圆窑的一个类型。接着在圆窑和龙窑的比对中,龙窑通常位于山区,借助于山势的自然倾斜,看起来整个窑体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样态,像一条火龙下山,因此得名龙窑。

《暴雨梨花》

在宋代,建窑建盏艺术卓越非凡,以至于大批仿效此艺术的人冒出,理所应当地,仿效建盏的窑口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批的黑陶窑口开始模仿建窑建盏的制作。尽管如此,建窑建盏在黑烧陶瓷繁多的领域中卓尔不群,不仅因为其拥有独一无二的陶土和釉料制作技术,其中,龙窑烧瓷工艺同样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龙窑作为建窑建盏的核心烧造技术,它巨大的影响力既体现在烧造过程中,又展现在它的结构之中。龙窑的建造位置依循山脉,利用山的形状构建窑身的斜度,自然调节进窑的空气和火焰。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调控烧制过程中的烟火速度和路径,既可以利用烟气预热造型,又能一步步提高火焰的温度,进行火候的调节和维持,有效地控制窑内的气氛,从而保证了建盏的最终烧制效果[3]。

通过龙窑制造过程中对燃料的应用以控制火的温度,同时借助匣钵,都对制作出卓越的建盏扮演了关键角色。对匣钵在窑内的放置方式和排列序距有特殊的考量,高矮不一,适宜的距离排列的匣钵,能使窑内的火焰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下。与此同时,每一个匣钵因为其原材料的比例有所区别,火焰的温度也会有所不同,都在发生各自独有的转变,这样使得每个建盏被赋予了独特的属性,这就是建盏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建盏是一种充溢着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工艺,让人体验到一种自然而特立独行的奇妙感。它完美地展现了实用观念,以及人、自然和器物间的和谐共生,经历了历史的演绎,它简洁而质朴的外形使现代人追求返回自然本质的美更加热切。这样独有的风格致使建盏备受推崇,建盏身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在当代也有着很大的潜力,如若能够抓住机遇,深入挖掘建盏造型风格,那么它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建窑龙窑窑内
浅议龙窑的结构特点及其烧制优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浅谈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对窑速的控制与调整
预分解窑结球原因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