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场域下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

2023-12-15 08:11崔诚亮
南方论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道德教育网络空间

崔诚亮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凝聚思想共识、促进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形势下道德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1]新时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度应用,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图景。数字化生存场域中的多种话语思潮对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建构既要把握时代特征,也要遵循基本原则,这对提升德育工作的效度,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整体功效,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时代原则:主导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构成社会形态特有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主导性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前提。所谓主导性,是体现道德教育话语的方向和性质,在道德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定向作用的行为选择。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不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客体之间边界不清、角色模糊,呈现出一种共存、共享的特征。在我国,坚持主导性原则是由道德教育的目的决定的。道德教育的目的性要求道德教育话语必须服从政治性。道德教育话语创新是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能否始终保持其政治的主导性,是决定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本质上就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话语权。”[2]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主导性原则的集中体现。作为兴国之魂和先进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决定着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发展方向。

话语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实现创新发展的动力。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John·Elias)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3]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研究“需要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以便能形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学术视野”[4]。在借鉴、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时,我们应注重与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共性特征,发掘学科优势,实现交叉融合发展,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时代内涵。尤其在数字化生存场域下,开放性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与国外的道德教育话语进行有效的对接与合作,“不断加深与西方各种思潮话语、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接触,汲取它们的有利因素和有用资源”[5],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定位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国际地位。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主导性与开放性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建构应坚守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指导方向,抵制其他非主流价值观的渗透、侵蚀,筑牢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主阵地,掌控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话语权。同时,还要不断完善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汲取创新动力,为新时代道德教育注入新鲜的适合时代发展的话语内容。

二、理论原则:人文性与价值性相融合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个体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必须体现个体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一种道德价值取向,人文性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的时代需求。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要增强说服力、提升引领力,必须在其话语创新中坚持人文性原则,注重人文关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6]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增加了“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的新内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8]的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鲜明态度。因此,数字化语境下的“人文关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建构民主、尊重、关怀的道德教育话语模式。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是一种具有目的性、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基本职能是实现育人价值。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话语创新与育人价值具有内在联系,是实现育人价值的有效载体和手段。道德教育的目的性根源于人的内在需求。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考量的就是话语内容、目标以及实施效果的价值评价与反馈,用以判断话语所产生的影响和社会效益。传统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过多强调道德教育的服务和义务功能,过分关注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发挥,从而形成了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话语价值观。事实上,道德教育话语除了作为实践的工具理性以外,还应该拥有其自身所涵养的价值,也就是道德教育话语的理性价值。道德教育话语价值只有统一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时,才能形成完善的自我创新机制,实现自觉地发展。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目标就是在引领受教育者思想发展过程中,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只有达成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时,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内容应“创设受教育者易于接受、具有人文关怀的话语情景,把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现代性紧密结合,才能全面凸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并为引领人的发展提供更加相应的社会基础”[9]。

三、方法原则:实效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实效性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能否成功、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基准和标尺。“提出和创新一种方法,不能以直观意义上的新与旧来判断,也不能单纯从其产生或提出的时间先后来下结论,而只能从其是否真正具有新意,是否产生实效来判断。”[10]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首先是作为工具载体而存在。“工具的创新是否适合主体的意图,能否完成主体的目标,不能简单以工具是否完善、是否改变来判断,应该以其是否能够有效地推进主体实践的发展为主要标准。”[11]否则,没有效用的话语不会对道德教育实践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要立足时代特征、满足人民需要、形成中国特色。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还应坚持针对性原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做工作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12]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也应坚持针对性原则。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的针对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所决定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不是简单的自然人,而是社会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必然造成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教育对象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思想层次性等特征。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3]人的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中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基本驱动力。教育对象个体的差异性又与教育内容的层次性紧密相联。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思想内容的复杂性,这些都可能导致个体的政治信仰、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着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另外,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也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觉悟程度的层次性,从而产生了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态势,形成了道德领域的多层次状态。因此,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现实思想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分层教育,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作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重要范畴的话语创新,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才能增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基础,实效性是针对性的目的。现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之所以要有针对性,是由其话语的实效性决定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要具有实效性,就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话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14]。

四、实践原则:生活化与科学性相协调

生活化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途径。“知识来自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才有价值,才有意义,离开了生活世界,知识便是无根之木。”[15]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它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总结和概括,并能有效地传播和输送,使话语内容与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合融的状态,实现人们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目标。因此,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应逐步改变以往的话语来源方式和传播重心,重构话语场域,拓展话语形态,活用话语资源,重塑话语方式,优化话语内容,应用和提炼出更多表现时代生活气息的新鲜话语,更新和扬弃过时的传统话语,提升话语的生动性和解释力,实现传统道德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力求实现话语的科学化、通俗化、生活化,形成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和适合受教育者特点的话语资源,从而增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影响力。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实践,需要教育者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与受教育者形成共同话语,经过提炼和总结,用受教育者熟悉的、生活化的、反映受教育者内心发展的话语来呈现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内容,生成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道德教育话语资源,拉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科学性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的客观要求。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实践,能够有效指导、服务主客体间的活动。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科学性源于道德教育内容的真理性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灵魂,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价值实现的特定方式和重要途径,其话语内容只有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实践的有效性。因此,实现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内容的真理性,要求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所灌输的理论、传播的思想、宣传的道理等要符合马克思主义道德原理,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规律。只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指导新的道德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理论在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中的指导性作用。科学知识是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内容的重要来源,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德的形成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受教育者常常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需求、价值取向来选择、接受道德教育话语内容。这就要求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内容“不仅要注重思想性、理论性,也要注重知识性、人文性”[16],并以此实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科学的组织实施上。教育者要“根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适应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确立与设计”[16],把握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对应性,以保证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话语内容的有效接受。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是生活化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坚持生活化,就是要坚持人本原则,从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出发。但不能陷入生活神圣化的误区,把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完全消解于生活化之中,以生活化取代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同时,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创新还应遵循科学的规范与规律,实现生活化与科学性高度和谐统一,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的力量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7]互联网内容建设离不开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离不开话语的有效表达。在数字化生存背景下,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话语建构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群策群力,久久为功,才能营造绿色网络空间,提升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道德教育网络空间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