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中学生品德塑造与形成机制

2023-12-18 12:02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孝稚
成才 2023年18期
关键词:奖惩品德中学生

■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金孝稚

一、品德的概念界定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一般来说,品德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个体品德的差异性特征主要通过个体行为的异质性凸显,中学生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会盲目追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往往体现在核心价值体系外,差异性的价值观会由内化的观点、看法逐渐外化为行为。个体的行为又不断地加强个体价值。这样的过程会逐步固化个体的价值观念,即品德。

二、中学生品德塑造的特点

在社会实践与课堂学习中,学生会不断接纳较为良好的道德方面的指导,使得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逐渐一致,形成较为稳定的道德习惯。在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相互作用下,有机协调并逐步发展成更完善的品德结构。中学阶段是奠定一个人价值认知底层逻辑的最佳时机,因此中学生的德育、品格塑造不能只停留在学校这一空间维度,家庭、社会也应参与其中。时间维度也不应停留在课堂内,应延伸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之中。

(一)中学生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依靠社会的制约、内心信念和风俗习惯影响逐渐内化形成的。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从阶段,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受青春期影响,表面上服从学校规范,内心却存在抵触情绪。他们按照要求行动只不过是简单地随波逐流,是一种从众心理,或是基于来自教师或家长的压力。第二阶段是认同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榜样的言行进行模仿并在内心主动接受其思想行为和情感态度。第三阶段是内化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具有坚定性,能把与其他人共有的看法与观点加以融合,变成属于自己的新的价值体系。

(二)品德塑造的一般模式

有效的说服教育。教师所进行的说服教育要有理有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原有想法,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渐提高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态度诚恳、情感真挚地与学生交流。一旦理论形成价值观念,并付诸行动,将会进一步固化成品德对学生个人产生深远影响。

榜样的价值引领。榜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榜样示范既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不能脱离实际。教师更要注意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利用自身特质吸引学生,引起学生认同,给学生做好道德标杆和行动指南。树立有代表性的榜样既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趋同,又要具有中学生群体鲜明特征,做到核心价值与群体特征二者的统一。

群体约定法则。中学生都有自己社交的固定人员和范围,在一个个小团体中,都会有其规则和约定。中学生在选定个性化的团体的过程中,更注重兴趣爱好的相近性。以相同或相近爱好组建的团体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生在相同爱好的活动中可以产生良性的互动,良性互动后对共同兴趣的交流,则体现出个体的价值差异。良好的群体可以形成相同的价值趋向,团队成员在群体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的价值,会一起努力奋斗。

恰当的奖惩机制。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教师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及时对学生正确的言行举止给予肯定和表扬,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学生因此会将追求进步逐渐提升为道德意志,有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加强。其一,对中学生的德育,应选择恰当的奖惩机制,学校家庭二者应协调一致,学校给予学生宏观上的奖惩,家庭教育应注重微观奖惩。家庭与学校的奖惩机制不应相悖,部分家庭奖惩机制缺失,会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趋于情感化教育,缺乏理性。学校在奖励学生时家庭往往能形成良性的互动,但学校给予学生惩罚时家庭往往给予学生庇护,这就造成学校与家庭二者的奖惩机制相悖,极大的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率。其二,部分家庭缺乏奖惩机制,对学生错误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不能及时纠正,长此以往会放任学生的思想行为。社会的奖惩机制具有强制性,付诸于法律和暴力机关。若学校和家庭二者不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错误行为及时纠错,社会对学生的惩罚机制一旦启动,会给学生的人生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三、新时代中学生品德塑造的实践路径

(一)以爱国主义涵养家国情怀

以国家为模式的共同体形式保障了每个个体在国家中自由安全地发展,国家的组成是由家庭为单体构建起来的。在中学生国家观念塑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沧桑,荡涤出的民族精神,凝聚了数以万计的家庭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应上升到对民族的自豪感直至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对新时代中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品德的塑造更应着眼于时代大势,厚植家国情怀。中学生品德塑造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品德塑造提供凝聚力。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应形成合力,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中学生凝心聚气,激发爱国热情、强国志向。

(二)以党性教育引导德性教育

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红色文化、红色故事,感受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有利于中学生塑造坚忍不拔、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在对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学习过程中,要培育中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以理论教育带动实践教育,学校可以组织中学生走近自然感受祖国山河大地的壮美,走进当地文化展馆、战役纪念馆、博物馆,让学生切身体会红色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当前,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途径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信息繁杂,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中学生要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己,敢于抵制互联网中的不当言论、不正之风。

猜你喜欢
奖惩品德中学生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的奖惩系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论如何正确对待高校学生奖惩工作
我国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