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探析

2023-12-19 17:19黄超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9期
关键词:改进方法生态文明建设

黄超

黄 超.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探析[J].南方农业,2023,17(18):-51.

摘 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人们对县域自然保护地管理的要求显著提高。为了持续优化县域自然保护地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针对县域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保护区域的空间交叠、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完善体制制度,突出政府引导作用;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加强绿地与城市生态保护系统建设;空间整合优化;功能分区优化等改进意见。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8.016

近年来大气污染、气候变化、淡水资源缺乏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开始倡导碳中和,努力实现零排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自然保护地概述、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面临的问题、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4个方面,深入论述生态文明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是指面对近年来日渐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通过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采取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节约能源,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绿色发展高度,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維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初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为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定位,强调节约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相关监督管理,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2 自然保护地概述

自然保护地是指由政府依法划定的具有长期保护价值的陆域或海域,对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功能与文化价值均有重要作用[2]。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主要有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种形式。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3]。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了5个具有丰富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的国家公园,分别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5个国家公园共占地23万km2,涵盖各类特色生态资源,如三江源的高寒生态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囊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多种珍稀动物;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武夷山具有典型的南方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多丹霞地貌,有“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等美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与邻国接壤的国家公园,是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重要生存繁育区域。通过划分、建立自然保护地,保留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还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面临的问题

3.1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人类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如吉林省延边州各县域自然保护地原多是林区,存在树木森林破坏严重的问题,仅1980年吉林省木材产量就达500万m3,1949—2015年累计木材产量2.1亿m3。长期开采虽然为居民工作、创收带来了诸多机会,但也导致森林资源急剧下降,红松、水曲柳等珍贵树种数量显著减少。为改善生态环境,2015年,吉林省停伐的有林地总面积达347.9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以上,并鼓励植树造林;2019年,其森林覆盖率达44.3%、林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1%,建立了诸多自然保护地。虽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但禁止伐木相关政策的落实导致无数伐木工及相关从业人员面临失业、转岗问题。与此类似,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内有373.33 hm2露天矿山;景宁九龙地质公园、心田省级湿地公园规划区域涉及约41.58 hm2、3 395人的农村农田用地问题。人类发展需要林业、农田、矿产等基础资源,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可能导致部分区域居民丧失相关自然资源、失业、失去收入等问题,不仅对居民的工作、基础收入有重要影响,还影响地方基础发展。

3.2 保护区域的空间交叠

不同自然保护地旨在对不同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及生态功能、文化价值进行长期保护。我国地质地貌及动植物物种丰富,同一省市内可能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地质地貌,相应的生物环境及动植物种类也存在一定差异。政府在自然保护地划分过程中通常会根据某一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动植物种类特征进行划分,部分自然保护地之间距离较近,可能存在空间交叠区域[4]。例如,贵州省思南县自然保护地调查显示,自然保护地批复总面积达408.88 km2,但由于多个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交叠,使得实际自然保护地面积仅338.61 km2,严重影响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效果[5]。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重叠现象,以山东省、湖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较为严重[6]。这可能与自然保护地处于不同行政区交界处;地方政府重复申报不同类型的保护地;条块分割、多方管理体制等因素有关[7]。

自然保护地间若存在过多的空间交叠,可能导致部分保护区域存在多个主管部门,且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保护目的通常会存在矛盾冲突,进一步影响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保护效果。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也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不同部门间管理交叉严重,使得岗位职能、工作任务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频繁出现,与生态文明建设、节约资源等理念相违背,严重影响空间交叠区域自然资源的保护、监管效果。

3.3 功能分区不合理

自然保护地划分过程中还存在功能分区不合理的问题。自然保护地划分后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实验研究对促进自然保护地的维护管理有重要作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将旅游经济效益用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中,加强相关实验研究,为保护自然资源及珍稀动植物奠定坚实基础是实现自然保护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8]。在实际的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中可能存在绝对保护区、荒野区、观光区、旅游区、试验区分区不合理的问题。例如,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虽然自然保护区与城市间的距离是30~150 km的最佳生态旅游开发距离,但随游客数量大幅增长,过量游客的涌入对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还是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自然保护地的划分未能真正实现自然保护的目的[9]。

4 县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自然资源保护强度,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阻碍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优化意见。

4.1 完善体制制度,突出政府引导作用

1)完善并制定《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明确不同类型保护地的审批条件、规划要求,统一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基本监管制度,落实资金保障制度,真正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机构多方联合监管、综合执法,建立健全县域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确保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的有效落实。2)自然保护地的划分、确认需要由各级政府依法规划,政府在自然保护地划分、监管中具有重要作用。重视自然保护地所在县级行政政权的主体作用,由县级政府牵头,加强与当地居民的协调沟通,转变产业发展方向,改善当地发展与自然保护地划分间的矛盾冲突,在提供更优质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同时,保障当前居民基本就業、生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0]。

4.2 调整当地产业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念,说明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吉林省停伐后县级政府及林场尤为重视相关工人就业、转岗问题,部分伐木工转型成为护林员,《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将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区基本职能,1万多伐木从业人员的工作任务从伐木变为护林。在吉林抚松野山参省级自然保护区,周围的当地居民利用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始创业并积极参与人工种植药材、人参、食用菌等产业项目,助力打造生态绿色产业。

4.3 加强绿地与城市生态保护系统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圈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绿化工程,有利于自然保护与城市生态的和谐统一。例如,贵州省麻江县电场项目,为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地考察后合理调整公路建设路线,并利用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如湖南省永兴县有丹霞国家森林公园、东江湖旅游区等多个自然保护地,为加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全县加强污水管道改造、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既落实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又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

4.4 空间整合优化

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叠区域的整合优化,针对空间交叠面积较大、管理交叠严重区域进行准确划分。例如,景宁县自然保护地空间交叠面积达4 845.35 hm2,进行整合优化后无空间交叠问题。在自然保护地交叠空间整合优化过程中,还可通过新建国家公园、调整保护地边界、自然保护地内划转、拟撤销部分自然保护地区域面积等方式改善空间交叠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强度,使得各类自然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

4.5 功能分区优化

重视对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进行调整优化,适当延长旅游区与核心区之间的距离,避免游客对水资源、植被等造成过多负面影响,促进核心保护区域内自然生态功能的恢复。明确限制进入区及绝对保护区范围,加强对考察者、游客进入限制进入区的监管,减轻人类活动对绝对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的影响。合理划分辅助服务区,将食物、住宿、娱乐、交通等划分在统一区域,不仅利于当地居民发展旅游业、形成旅游产业链,还能提高旅客郊游的便捷性,利于当地服务人员、政府对旅客进行统一管理,避免旅客误入限制进入区、绝对保护区等问题的发生。

5 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福祉,十八大、十九大会议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还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持续优化自然保护地规划方案,调整自然保护地区域面积、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本文结合过往文献资料,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县域自然保护地现状,分析相关问题、总结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期为创新县域保护地管理优化方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战是,于涵,孙铁,等.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园林,2020,36(11):14-18.

[2] 吴亮,董草,苏晓毅,等.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我国自然保护地规划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5):94-100.

[3] 古元阳,张芳玲,梁晓玉,等.基于东北虎潜在栖息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地整合[J].生态学杂志,2020,39(5):1590-1599.

[4] 冯达,胡理乐,陈建成.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与交叉重叠特征[J].生态学杂志,2020,39(10):3421-3429.

[5] 罗红,陈磊,姜运力,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贵州省思南县为例[J].生态学报,2021,41(20):8076-8086.

[6] 马童慧.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布与整合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9.

[7] 贺光宗,汤玉喜,李永进,等.湖南省5种主要类型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特征及整合策略[J].湖南林业科技,2021,48(1):16-23.

[8] 潘晨,周立志,王晓辉,等.人类活动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影响[J].生态科学,2021,40(2):116-124.

[9] 何奇彦.基于功能分区理论的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8,43(3):141-144.

[10] 赵玉堂.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2):77-82.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改进方法生态文明建设
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控制与应变能力刍议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浅谈某电力公司绩效管理实施改进方法及成效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