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与提升:美国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研究

2023-12-22 11:00陈新忠朱晓燕
关键词:加州大学转学加州

陈新忠,朱晓燕

(1.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昆明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加州大学被誉为“公立高等教育的典范”,建立了美国第一个集规模庞大、结构完整和职能分工合理等特征为一体的多校区高等教育系统——加州高等教育系统。加州高等教育系统主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研究型大学的加州大学系统,简称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统,包含10所分校;第二层次是属于教学型大学的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简称CSU(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系统,包含23个校区;第三层次是属于两年制专科学院的加州社区学院系统,简称CCC(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系统,包含119所分校。作为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承担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的使命,在为社会提供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促进学生转学进入加州大学系统内的本科院校,推动了加州乃至全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扩张,有力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质量提升。

一、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嬗变历程

转学是指学生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学习,是学生为求学在校际间转换学籍的一种行为。转学教育是加州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加州高等教育总规划的特色之一[1]11。转学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初级学院,是新生初级学院的一种主要职能。具体而言,转学教育是指高中后学生在两年制初级学院完成规定课程后获得副学士学位,以此为基础提出转学申请,经同意后进入四年制本科大学三年级学习[2],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初级学院的转学教育是大学本科的一种过渡性教育或预科性教育,一方面可以让那些“无法继续学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学生”[3]将此作为终结性学习;另一方面有助于本科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大学高年级教育。从转学功能的强化与改造来看,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经历了初建、拓展和健全3个阶段。

(一)初建阶段——以提供转学教育为中心

社区学院初名初级学院,萌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高教系统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劳动素质参差不齐。为培养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美国各州纷纷创办初级学院。受教育平等、民主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既是权利也是公平的体现,这种思想推动了美国各州初级学院的建立。在此背景下,美国各州的初级学院应运而生。始建于1913年的富勒顿初级学院(Fullerton Junior College)是加利福尼亚州持续经营的最古老初级学院,1972年更名为富勒顿学院。1913年首次开课后,富勒顿初级学院快速成长为美国最优秀的社区学院之一,获得了美国西部高等教育协会之社区及初级学院认证委员会的认证。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富勒顿学院拥有90个专业,设有68个职业证书课程,授予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文学副学士学位和理学副学士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州教育行政当局的重视下和大学领导人及学者的推动下,该州发展成为美国初级学院最多的州。1921—1922年,美国有70所公立初级学院,登记入学人数达8 349人[4]。1925年,初级学院总数量接近400所[5]3。初创时期初级学院教育集中于文理学科(General Liberal Arts)课程,类似于高中教育延伸和四年制大学通识教育,承担着转学教育的职能。初级学院转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升学做准备,即高中后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后具备到四年制本科大学继续学习的能力。富勒顿初级学院是加利福尼亚州初级学院毕业生向四年制本科大学转学比例最高的学院之一,每年向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输送大批毕业生。在加州100多所社区学院中,富勒顿初级学院转入加州大学及加州州立大学的学生总数排名第7。其中,富勒顿初级学院转入加州大学系统的学生总数排名第2,转入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的学生总数排名第25,转入南加州大学的学生总数排名前10。作为初级学院主要职能,转学教育调和了美国高等教育构建研究型大学过程中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需求增长的冲突,填补了美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空白。

(二)拓展阶段——以提供技术教育为突破

至1941年,全美拥有初级学院610所,加利福尼亚州仍是设立初级学院数量最多的州,共有64所初级学院[5]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实现更大范围的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总统委员们建议将初级学院改为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并将社区学院作为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和提供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机构[6]。《1947年总统高等委员会报告》中正式提出社区学院这一名称后,“初级学院”的称谓逐渐被“社区学院”所替代。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新出现的美国技术密集型企业急需大批生产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初级学院”提供的转学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的直接需求,人们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投向初级学院的教育培训功能。1944年,美国政府通过《军人权利法案》,鼓励参加二战的美国退伍军人重返校园,到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以打破社会阶层隔阂,通过高等教育成为快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顺应美国社会的时代需求,加州初级学院逐步扩大职业化教育,由主要承担转学教育任务变成转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重的社区学院,甚至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转学教育受到冷落,职业教育受到学生热捧。美国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社区学院仍有60%~70%的学生选修转学课程,而20世纪60年代末选修转学课程的学生降至43%,修学职业教育课程的人数超过了转学类课程人数[1]12。1964年建立的加州中心社区学院是顺应转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需求而产生的社区学院,是加利福尼亚州一所规模较大且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的高等院校。该学校开设审美艺术、辩论学、工程学、生物科学、化学、政治科学和新闻学等多个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超过2万名,提供100多个副学士学位和证书学位,并颁发60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此时社区学院具有转学教育、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社区教育和补偿教育等多方面职能,并以满足经济社会市场实际需要作为发展指向。尽管如此,转学教育仍然是这一时期美国社区学院的一项基础而重要的职能。

(三)健全阶段——以完善转学职能为旨归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削弱了转学教育的主导地位,社区学院对学生现时职业的功利性追求引起了不少国人和学者的忧虑。随着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美国州政府和民众逐渐意识到提高教育层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3年,美国成立“终身学习者之国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a Nation of Lifelong Learner),制定终身教育政策和计划,以期发挥终身教育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针对社区学院转学教育职能衰退现象,美国政府及高教界高度重视,将转学教育由先前院校之间的行为逐步转变为州一级的行动方式。作为美国高教改革先锋,1986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立法正式承认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的伟大使命。同时,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评论联合委员会,通过签订衔接协议加强了社区学院与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的衔接。2015年7月7日,加州大学系统推出名为“转学通道”(Transfer Pathway)的项目,项目覆盖人类学、生物学、化学和经济学等10余个加州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加州大学系统对社区学院申请转学学生的专业、个人需求、成绩等各方面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了透明的学分转换政策,设定略带倾斜性的录取标准,确保大学提供的各项服务与转学生的需求相匹配[7]。

二、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运行机制

加州社区学院学生能够自由、顺利地转学,得益于加州完善的转学系统和配套政策的支持,以及各级政府、社区学院和州立院校共同商议形成的转学教育运行保障机制(见图1)。

图1 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运行保障机制

(一)院校“共通”机制——实行学分互认

美国高等教育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实施为测评学生成绩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标准。社区学院和大学间的学分互认和学分转移是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得以实行的基础,而学分互认和转移的前提是对核心课程的认定。核心课程是社区学院学生获得学分必修的基础课程,其建立是为避免各院校设置不同课程造成学分认证工作的混乱。加州大学系统、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以及加州社区学院系统共同实施的转学课程项目——IGETC(Intersegmental General Education Transfer Curriculum)涵盖了语言、数学、自然科学、人文和艺术、社会和行为科学5大领域,社区学院学生通过学习IGETC项目中规定的通识课程,修满转学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提出转入加州大学系统内学校继续深造的申请。此外,加州对核心课程的学分和等级作出了统一规定,各社区学院和本科院校对核心课程目录进行统一分类和编码后公布于学校官网和招生目录,课程编码为各院校提供了统一的课程认定符号,使学分互认转移的过程更加规范和高效。

(二)校际“合作”机制——签订学制衔接协议

签订学制衔接协议是各州学校进行转学认定的最普遍做法,协议的具体内容因州而异。为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转学,加州社区学院与加州州立大学签订了学制衔接协议(Articulation Agreement),学制衔接协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列明社区学院哪些课程的学分在转学时大学予以承认;二是鉴别社区学院的哪些课程能够满足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普通教育的具体要求;三是指导转学学生如何将已修课程学分转化为互认学分[11]。学制衔接协议明确说明了申请转学的社区学生必修课程及分数要求,达到要求的学生在申请审核通过后就可以转学至加州州立大学中的任何一所学院学习本科三年级的课程。学制衔接协议定期更新,为转学学生解答转学程序和课程方面的各种问题。

(三)转学“保障”机制——政策立法促进转学

加州通过设立《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法》强制推行社区学院与本科院校的学制衔接[12],采用一系列转学政策推进州层面转学教育的相对统一和连贯性(见表1)。《转学录取保障协议》(Transfer Admission Guarantee)对学生在转学前需完成的课程和达到的GPA成绩作出规定,由加州社区学院、加州大学和学生本人三方共同签订。加州圣马特奥社区学院与伯克利学院、旧金山州立大学签署了《转学保障协议》,学生在社区学院修完两年的课程毕业后,可凭GPA成绩申请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业,《转学保障协议》的签订为学生能够顺利转入本科院校学习提供了保障。学生如果在转学过程中觉得自己在学分认定、个人成绩材料鉴定方面受到歧视或者不公平对待,可以通过转学申诉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向社区学院的申诉官员和大学生事务机构提出申诉,确保自己获得公正待遇。

表1 美国部分州采用的转学政策

(四)信息“公开”机制——公布转学数据信息

加州转学教育的成功实行离不开健全便利的信息渠道、加州政府的政策及举措辅助。在加州政府的支持下,该州在州立大学及社区学院设立转学中心,并配备专业的转学咨询人员为学生提供转学咨询及指导,如转学目标院校的选择、转学需要选修的课程、转学院校申请表格的填写和转学录取保证协议的签订等。对于有转学意愿的学生,转学数据信息的获取非常便捷。加州大学自1985年便创建了在线学生转学系统,发行了集手册、倡议书和资料库等为一体的《转学指南》,公开转学的具体要求,解答转学过程中各种疑问。加州大学在学校官网开设了转学专栏(SPOTLIGHT—Transfer Students),学生可以在学校官网获取关于转学最新官方信息,具体到每年从各个社区学院转学至加州大学的学生人数及转学录取率、转学申请开启日期和截止日期、贫困生的教育经费资助和转学资格申请的审查等。转学数据信息的公开方便了学生对转学目标院校的选择,也为加州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完善转学教育提供了参考。

(五)财政“激励”机制——奖助奖励政策资助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加州政府财政对社区学院的拨款超过了加州大学系统和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为社区学院办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确保学生不因缺乏教育资金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政府及社区学院为转学生设立了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和低利率贷款等各种形式的奖助奖励。各种奖助学金、校园贷款等申请每年都在申请开始之前于校园网络平台和校园布告栏上进行通告与宣传,让学生知晓。奖助奖励的受助面广泛,不论是成绩优异的普通学生、经济困难学生,还是综合素质强的学生、特殊人群都有涉及。对于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的转学生,加州政府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评估后确定对学生的资助金额。例如,加州大学2022-2023学年学费为14 500美元,家庭年收入范围在0~80 000美元的加州籍学生就有资格获得经济援助,不需要支付任何学费及其他费用[13]。这些奖助奖励措施提高了社区学院学生转学至大学继续更高层次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转学率的提升。

三、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实践功效

1971年,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多是推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原因。加州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规模与结构的协调、高校职能与定位规范等方面问题。截至2000年,加州社区学院的注册学生总人数超过1 000万[8]。社区学院作为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实现的重要载体,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学教育对提高高等教育灵活性、增强培养人才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州社区学院转学至加州大学学习的学生持续增长

学生在社区学院学习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再通过转学教育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这一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在时间上实现合理分流,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加州乃至美国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2011—2020年十年间,申请从加州社区学院转学至加州大学继续学业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转学生的录取率趋于平稳[9],转学教育成为社区学院学生学历晋升的重要通道。

(二)加州大学每年本科新生中三分之一为社区学院学生

社区学院规定,凡年满18周岁且在美国居住的美国公民均可免试申请入学。低门槛的入学条件和灵活的招生政策吸引了大量美国公民到社区学院就读,从2011-2020年近十年加州大学入学学生类型结构来看,加州大学每年入学的本科生生源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社区学院转学学生(见表2)。截至2022年,美国社区学院的数量达到了1 043所[10]。社区学院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数量增多,流向本科院校获得学士学位教育的渠道畅通是加州乃至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直接原因。

表2 2011-2020年社区学院转学学生与加州大学新生变化(人)

(三)加州大学系统9所大学均为社区学院提供入读名额

加州大学系统内的9所大学无一歧视社区学院生源,且每年都会为加州社区学院学生提供较多的入学名额。排名世界高校前列的Berkeley大学为有继续接受高深教育意愿的社区学院学生提供了高等教育机会,2011—2020年间每年入学的学生中有超过2 000名来自加州社区学院的转学生(见表3)。

表3 2011-2020年加州大学系统录取社区学院转学生情况(人)

转学教育有力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不同系统间的流动,社区学院的转学功能将加州专科层次的副学士教育与本科层次的学士教育连为一个统一整体,为社区学院学生搭建了学历提升通道,争取了更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四、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中国启示

加州社区学院与州立本科院校之间完善的学制衔接最大程度利用了教育资源,不同类型、层次和性质的高校共同协作促进了高等教育整体优化。“专升本”作为我国的教育模式之一[11],既是社会个体能力差异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客观现实条件下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国家和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到,要通过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少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仍不能满足需要。如何为专科学生打通、搭建升学通道是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之一。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为社区学院学生提供了学历晋升通道,我国的“专升本”教育可借鉴其有益经验,逐步建立起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制衔接制度,为专科毕业生创造更多“向上流动”机会。

(一)打破报考限制枷锁,拓宽多元升学渠道

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独特贡献在于:为所有有意愿接受本科教育的人开放,为起初不能进入四年制本科大学就读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人才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我国对各种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专科学生提升学历的需求非常迫切。目前,我国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中,50%左右是专科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每年入学学生的“半壁江山”[12],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主要力量。然而,我国应届专科毕业生只能通过参加统招“专升本”考试获得升学机会,招生人数根据当年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报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全国普通高校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来确定,基本控制在各省当年普通全日制专科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及以内。除此之外,报考学校、报考专业及考试机会次数的限制为专科生的升学之路设立了层层门槛,阻碍了其向上流动。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失去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机会,这对专科院校学生而言有失公平。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再次放宽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全日制教育招生考试报考条件。面对日益增多的专科学生和专升本考试对学生设立的层层门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放宽对全日制专升本考试报考条件的限制,适当增加招录名额,认可学生跨省报考、跨专业报考,允许往届毕业生报考。

(二)增强专本院校协作,强化专、本学制衔接

加州社区学院与加州大学及加州州立大学建立了高校合作联盟,共同推行学分互认制度,共同认定核心课程,通过签订学制衔接协议保障学生顺利转学,促进了社区学院学生向本科大学流动,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我国近些年有高校在学分互认和课程互选方面做出了尝试,但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分互换制度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等,学分互认与转移制度涉及的规模不大,仅停留在同层次高校间互认。我国可以借鉴加州社区学院经验,密切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间的联系,加强两者间的沟通和合作,由省教育厅牵头组织成立高校合作联盟,各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根据自愿、互惠和可能的原则加入该联盟。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可共同协商签订学制衔接协议,在学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后,综合平时成绩予以录取[13]。在学分互认与转移方面,我国应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统一的课程标准,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根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通识类课程,经双方协商后在通识类课程上达成一致,认定共同核心课程,并对其编码后公开;同时,制定合理的学分转化标准,推行学分互认制度,形成转学机制,为专科院校学生转学提供可能。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要经常合作举办学术交流或实践活动,让专科院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前感受本科院校的校园氛围和教育资源,增强专科学生“专升本”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建立学位保障体系,规范人才培养定位

学位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是国际通认的学习程度认可做法。社区学院副学士学位的建立,增加了学生入学的机会,提高了高等教育入学率。我国目前授予的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等级,专科毕业生没有相对应的学位,只有大专毕业证。没有学位证书,缺乏学位体系保障是导致“专升本”晋升通道难以延伸的原因之一。我国可以借鉴加州社区学院做法,针对专科院校毕业生设置副学士学位,以此规范和明确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励更多专科毕业生通过“升本”获取学士学位,提升学历。

(四)公开升学数据信息,优化升学咨询服务

加州社区学院通过线上学校官网数据公开和线下转学中心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有转学意愿的学生提供转学服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转学体验感,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转学过程的透明公正。我国“专升本”招生计划、招生章程等信息公布较迟,学生获取报考相关信息的渠道不够通畅。借鉴加州社区学院为学生提供转学信息的成功做法,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要出版“专升本”晋升通道指南,为有“专升本”转学意向的学生作出官方解答,详细说明“专升本”程序及课程学分转换的问题;设立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专升本”相关帮助。普通本科高校可通过到专科院校开展讲座宣讲、课程培训班等手段,加强学历晋升政策的宣传。同时,专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都应重视学校官网信息专栏建设,及时更新学历晋升政策内容,公开招生数据,便于有意向到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同学知晓。

(五)健全转学统筹管理,助力教育机会公平

转学教育表象为学院与学校之间的衔接,实质上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州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能够随社会需要而不断更新发展,得益于国家及州政府制定的健全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为推动专、本学历晋升通道搭建提供便利,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教育资金保障方面,教育部门要联合财政部门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专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设施,提升师资力量。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专升本”学生的资助奖励支持,提高“专升本”学生的资助比例和金额。其次,教育质量保障方面,专科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宗旨,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校教育特色,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再次,教育内容保障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建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共认的课程体系及学分评判标准,夯实“专升本”的教育基础。第四,教育管理保障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统筹管理,鼓励普通本科院校接收符合标准的专科院校转学生,专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共同商定出台管理制度,明确各自在学生升学过程中的职责。最后,教育监管方面,我国要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对“专升本”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控,提高过程透明度,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以确保专科学生在升学方面享有与普通教育毕业学生平等的机会。

猜你喜欢
加州大学转学加州
见证!草鱼、加州鲈再度崛起
我们的故事
加州鲈肝脏养护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美国一流大学财务收支状况研究
转学的烦恼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从外国转学来的老史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