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两机制”: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机制构建探究

2024-01-03 00:59朱晓红陈莉文张改亮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体化职教办学

朱晓红,陈莉文,张改亮,王 涛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现代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有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萌芽[1]。早在17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形式,即由企业和培训学校、教会学校联合培养技术工人的“学徒制”。现在各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虽各有不同,但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国际上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较为典型且成效显著的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的“TAFE”等,其办学经验值得国内职业院校参考。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中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和实践平台,自1992年以来经历了萌芽起步、零星发展,协调组织、探索发展,规模扩张、快速发展,提质增效、内涵发展四个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简称“职教集团”)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如集团发展存在盲目性、组织结构过于松散、深层次合作欠缺、成员之间协调不畅等问题[2],陷入“僵尸化”运行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教集团的办学成效。本文提出职教集团“三观两机制”实体化运行机制,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一、“三观两机制”理论阐述

(一)“三观两机制”概念解读

“三观”即宏观政策、中观组织运行、微观工作推进三个层面;“两机制”即中观层面的“一体两引五驱动”机制和微观层面的“一端一链六模块”机制。

宏观层面,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及管理部门和省级管理部门相关规章制度为指导,在国务院职业教育部级联席会和省级政府部门引导、在行业组织引领下开展工作,本论文仅作关联性关注。

中观层面,构建“一体两引五驱动”的实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即职教集团这一由政行校企研组成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两引”就是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引领;“五驱动”就是企业、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五方需求驱动。从图1 可以看出,在中观层面,职业教育集团是政府、行业组织、学校、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着各方主体以产教融合为聚合平台,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职教集团也是产业、教育两大领域的信息融合加工场,将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岗位等需求合成转化后进入教育领域;同时,职业教育集团将教育领域的教师、学生、人才培训体系输入到产业领域,形成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培训中心等,达到资源外溢递增、产业与教育效益互溢的效果。

图1 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态势图

微观层面,按照“一个产业需求端,对应一个人才培养教育链,由六个模块工作推进”的思路,构建了“一端一链六模块”实体化运行机制。“一端”就是产业需求端;“一链”就是“人才链”;“六模块”就是产业端需求预测模块、职业侧岗位对接模块、“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块、“三对接四融入五位一体”科创服务模块、“诊断+改进”质量评价模块、文化引领品牌建设模块。由图1可知,在微观层面,通过职教集团秘书处,发挥地方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引领、企业主导、职业院校支撑、专业(工作)委员会主抓的作用,以产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五方驱动,实现六个模块围绕产业端和人才链耦合发展,最终达到各个主体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二)“三观两机制”形成的理论基础

1.链式理论

马尔可夫链的数学模型理论认为,链式反应是一系列反应,其中反应产物或副产物导致发生其他反应。职教集团建设的“链式理论”设想,就是从链式反应机理得到启发,站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设计建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试图解决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问题。

2.组织架构理论

借鉴组织架构理论,吸收权变理论观,将职教集团看成是一个由各分系统组成的“权变变量”相融合的系统关系模式。本文对常见的组织架构中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委员会六种形式进行优劣取舍,提出了“一体两引五驱动”和“一端一链六模块”创想。

二、“三观两机制”实体化运行机制构建

(一)中观层面:构建“一体两引五驱动”组织运行机制

在集团运行中观层面,合适的组织架构是保障集团高效运转的关键。职教集团组织架构的搭建关键是要解决其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难点问题,这是职业教育走上实体化道路的关键。

1.“一体两引五驱动”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职教集团作为合作教育培养人才的载体或单元,组织架构模型设计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产教融合共同体原则。职教集团是由政行校企研组成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各方主体之间应团结共生、合作共赢。

二是政府、行业“两引”原则。职教集团应充分体现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引导作用[3],同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产业领域的引领作用。

三是适应需求,驱动发展原则。适应企业、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等各方需求,形成内生驱动力,互为促进,推动职业教育、产业行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共同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应注重资源共享,实现集团内部优势互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4]。

五是协同创新、持续改进原则。职教集团的健康运行是一个多元利益相关主体互动共生的过程[5],应注重协同创新,通过持续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2.“一体两引五驱动”组织架构设计核心

职教集团组织架构的设计应当遵循“七个一”核心,“七个一”分别是一个围绕、一个引导、一个引领、一个主导、一个支撑、一个抓手和一个服务。

一个围绕,即围绕产业需求。职教集团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承担着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一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因此其组织架构的设计应当以产业需求为核心。

一个引导,即地方政府引导。地方政府在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实施和执行的同时,能激发产业、行业、企业等职教集团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助力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集团组织架构的设计应当用好地方政府这一指挥棒。

一个引领,即行业协会引领。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产业领域的影响力,引领各参与主体共同推动职教集团专业化发展。

一个主导,即以企业为主导。企业应充分参与职教集团化办学,将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推动职教集团人才培养岗位化。

一个支撑,即以职业学校为支撑,融合各方参与主体资源,支持职教集团成为人才的蓄水池、孵化器。

一个抓手,即以专业(工作)委员会为抓手,通过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开展具体工作,将职教集团产教融合项目落地。

一个服务,即通过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提供服务。职教集团内的各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借助科技创新平台,根据产业需求开展科研合作,服务产业发展。

3.“一体两引五驱动”实体化运行机制组织架构设计建议

建议职教集团采用理事会、理事长联席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的组织架构(如图2)。

图2 “一体两引五驱动”运行机制组织架构示意图

一是设立理事会,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最高决策机构[6],通常由集团成员单位的代表组成。理事会主要负责制定职教集团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审定年度工作计划,以及监督和评估职教集团的各项工作。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若干名,负责主持职教集团的日常工作。

二是设理事长联席会,作为集团理事会的常设决策机构,对理事会负责。理事长联席会可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参加。理事长联席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执行集团理事会决议,全面负责职教集团的管理工作。

三是设立秘书处,作为职教集团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处理集团日常事务。秘书处一般下设若干职能部门,如综合办公室、发展规划部、教学管理部、学生工作部等,分别负责集团行政管理、发展规划、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

四是成立专业委员会,作为职教集团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机构[7],负责专业建设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

五是成立特别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作为由职教集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执行机构,负责落实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决策、任务,组织实施各类项目和活动。

(二)微观层面:构建“一端一链六模块”实体化运行机制

在集团运行微观层面,工作推进落实机制是保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转效果的关键。职教集团的实体化运行定位为产教融合,各模块工作推进的重点是要解决需求端和供给端的耦合问题。

1.盯紧“一端”:产业需求端

放眼全国,现阶段走活产教融合机制下人才供给端办学之路的例子不少,如广东工贸职教集团的多元化办学四举措[8]、嘉兴欣禾职教集团的多元化校群(区)合作办学模式[9]、上海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间就业信息互联网络、南阳职业学院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等,都走出了符合区域产业需求及学校发展实际的特色路子,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现阶段在产教融合机制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人才供给端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人才链条的培育仍有较为薄弱之处。如针对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投资方利益博弈对集团化办学形成阻碍、运行机制问题对集团化办学创新发展的影响等。

2.完善“一链”:人才培养链

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条与产业需求端尚未完全耦合,要打破这一困局,实现产业链、企业链、就业链、教育链、专业链、教学链、生源链、信息链等多链条有机融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引导社会办学资源进入,实施动态调整的多元化办学主体;二是要明确多元化的、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产业最新的技术人才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同职教集团相适应的多元化办学体制;三是要引导设立动态调整的现代学徒制企业实践岗位;四是要用好评价指挥棒,基于办学质量评价构建职教集团多元化管理评估体系,引导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3.构建职教集团模块化运行机制

(1)模块一:建立需求端预测模块,形成动态调整的产教融合新机制。首先,对职教集团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其次,对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情况进行分析;再次,对河南省就业结构状况与产业端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最后,在区域内高职专科教育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当前职教集团相关联专业设置现状与特点,结合专业产业匹配情况和人才需求预测情况,给出职业教育供给侧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方向和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模块二:建立面向职业侧岗位模块,实施“中+高+本”一体化融通培养。现阶段中高职人才融通培养的模式并不算少,但分段培养模式中仍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设置、职业技能训练过于重复、中高职对口升学模式倾向于应试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融通中很少涵盖职教本科等一系列不容小觑的问题,职教集团可以利用平台汇集资源,建立集团一体化融通的“中+高+本”人才培养体系。

中高职、职教本科均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又属于同类职业下不同层次的教育,在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系统考虑融通性和知识技能的递增性。融通“中+高+本”人才培养方案需在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课程体系衔接、教学内容衔接、行业指导衔接、教师培养衔接、校企合作衔接等方面着手,进行一体化融通设计,形成“中+高+本”人才融通培养工作体系[10]。

(3)模块三:凸显“岗课赛证”模块,深化“一引领三改革”综合育人机制。首先,在行业组织的引领下,构建集团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服务产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集团标准或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群、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或培养目标,探索模块化教学,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实现教学和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其次,深化“三教”改革,实践“岗课赛证”育人机制。为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职教集团应以“三教”改革为契机,从“就业导向”迈向“产业需求导向”,将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中高端技能人才确定为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胜任力。再次,通过“1+X”证书制度、岗位技能大赛,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生态。融合职教集团平台资源,对接职业标准、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将“1+X”证书制度落到实处;通过岗位技能大赛检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有效实现“双证融通”。

(4)模块四:打造“三对接四融入五位一体”模块,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产业机制。建立产业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职教集团服务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对接四融入五位一体”模块化发展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产业机制的有效构建路径。其中,“三对接”指的是紧密对接当今科技发展新趋势,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求;“四融入”指的是将技术开发与创新融入产业,融入行业企业,融入学生培养,融入教师成长;“五位一体”指的是“政行企校所”在人才、场地、设备、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协同一体创新。

(5)模块五:建设“诊断+改进”模块,形成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基于工作诊断与改进的质量评价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工作闭环评价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路径。集团可采用多样化管理手段,建立全面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真正形成紧密对接、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促进各办学职能主体的协同作用,发挥集团评价机制的多种功能;二是注重梳理多元主体的不同职责,发展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激发集团多元主体的多元活力;三是减少“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杠杆效应,以基准性评价、信息公开、长期性评价等方式,形成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6)模块六:建设文化引领品牌模块,持续提升治理能力。文化建设不仅对职教集团打造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达成集团治理使命的重要路径。文化建设要搞清楚由谁建设、如何建设、效果怎么评价三个问题,在集团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具有产业背景的师资队伍,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营造具有产业特色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与推广职教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

三、“三观两机制”实体化运行机制实践运用

河南省轻工纺织骨干职业教育集团采用“三观两机制”实体化运行机制,搭建了中观层面“一体两引五驱动”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和微观层面“一端一链六模块”的工作推进机制,组建了由集团理事会、理事长联席会、秘书处、行业组织、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组成的特色组织架构,设定了顾问、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五类成员单位,拟定了行业组织、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非骨干职教集团四类工作机构,致力于将集团打造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产业发展共同体,有效保障了集团运行职责明确、统筹有力、有机衔接、高效运转。

在集团筹建和成立以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中,坚持“围绕一个专业群,对接一个产业链,依托一个行业组织,联合一批专业强校,合作一批优势企业,培养一批适岗人才,服务一个主导行业,促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工作方针和“以小切口大联手、小步密走扎实推动”的工作原则,取得了显著效益,充分发挥了集团群体优势和组合效应,有力提升了集团办学活力和产业服务能力,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产生了明显效果。

猜你喜欢
实体化职教办学
宿迁宿城区推进乡镇安委办(消委办)实体化运作 落实基层监管责任
徐州市推进网格“实体化”布密风险“感应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国实体化电子商务的区域发展问题及策略探讨
SEG沙特公司正式实体化运行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