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郧关辨析

2024-01-05 15:57陈敬华蓝晓玲姜星宇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郧县郧阳汉江

陈敬华,蓝晓玲,姜星宇,陈 君,陈 静

(1.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一中;3.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湖北 十堰 442500)

“郧关”古老而又神秘,其得名和地望,是汉江流域古方国文化及汉水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历代史地学者对此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以及主、客观因素,对郧关因何而名,遗址在何地尚未定论。本文根据古籍、地方史志、考古等文献史料和田野考察,通过方位位置、得名缘由、价值和意义的辨析过程,寻根探源话郧关,得出郧关在今郧县城西,得名于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的楚伐绞“城下之盟”,是楚国秉执“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策,设在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堵河与汉江交汇地的军事建制命名。

一、方位位置

1.最早记载郧关地理方位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南阳西通武关、郧关。”[1]虽然后世有地理学家如张守节、王应麟、段玉裁等人,根据“南阳西通郧关”的“西通”,错把距郧县城西约五百里的陕西省旬河口(旬河与汉江交汇地)的旬关当成郧关,但南阳西通郧关,已达成史学界的共识。

图1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

2.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汉中郡,秦置。…… 武陵,上庸,长利。有郧关。”[1]记述了郧关的属地。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王应麟在《困学记闻》中对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地理志》宛西通武关,而无郧关。‘郧’当为‘洵’。洵水上有关,在金州洵阳县。”[1]的说法,断然否定:“愚按:《汉志》汉中郡长利县有郧关。长利,今商州上津县。武关在商洛县。《正义》失之”[1]。据史学家考证,汉代汉中郡长利县遗址,在郧县城西约二百里的今郧西县观音镇;古长利县与南阳郡武当县为邻,古武当县遗址在郧县城东百里,即今丹江口市西北均县镇关门岩村;虽然古代两县的边界,今无法勘定,但根据古代“因关设县,以固险要”推理,郧关不应该被边缘化,远离长利县邑。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境于此,故谓之琵琶界也。”[2]此段话虽没说出郧关在郧乡何处,但其“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句却引发了郧关在郧县城东琵琶滩的说法,形成了后来郧关在郧县城东还是城西的争论:(1)郧关在郧县城东说。清嘉庆二年(1797年)《郧阳府志》:“郧关,在郧县东城二十里琵琶谷”[3],清嘉庆(1820年)《湖广通志》对此存疑,删除琵琶谷并加附注:“郧关在县东二十里。谨按史记货殖传:南阳西通郧关”[4]。当下也有人据此持此论,如《十堰晚报》2020年的《郧县之“郧”来自古郧国》以及网易·秦楚古今的《“郧关”:我在汉江郧阳段的琵琶滩》。(2)郧关在郧县城西说。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潘新藻著《湖北省建制沿革》和《湖北省志》:“郧县,春秋绞国。郧关在县西。”[4]35;自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郧阳志补》之后,历次的《郧阳府志》、《郧县志》,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国学大师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编撰的《水经注疏》均用此说。

然而从《水经注》这段话的语言环境来看,前一句讨论的对象是郧乡县故城——今离郧县城西三十五里的郧阳区城关镇马场关村前的郧乡滩,由此引出下句长利之郧乡,地理志说有郧关……。后一句“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与前一句已经没有关联了。后人以此认为郧关在郧县城东琵琶谷或琵琶滩,有断章取义、混为一谈之嫌。而且要说明的是,嘉庆二年(1797年)《郧阳府志》之所以记述“郧关,在郧县东城二十里琵琶谷”,以至于误导清嘉庆1820年《湖广通志》:“郧关在县东二十里。”缘于该志主修人郧阳知府王正常。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正常授领郧阳知府,当时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起义,八路兵马总指挥襄阳王聪儿倡乱,王正常率兵勇剿之,在距府城东二十里郊外的琵琶谷派兵驻防,“戎马中稽文献成府志二十余万言”[3]。其修志中所曰的郧关,应是当时郧阳府军事布防的郧关,而并非是《史记》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楚汉之郧关。

4.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国学大师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编著《水经注疏》云:“会贞按:《方兴纪要》郧关在郧阳府西。《史记》所云南阳西通郧关者也”[2]。杨守敬被史地学者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其《水经注疏》博采群籍,考证精详,是历史地理学知识的结晶,是明清以来郦学地理学派最高水平代表,被誉为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为现代舆地学界推崇。从其编绘的《水经注图》中可看出,郧关在堵河与汉江交汇地。该处东距郧县城仅十六公里,距郧乡县故黎(今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马场关村)二十里,西距上游(西北)郧西县观音镇即长利县遗址约一百里,正是长利之郧乡有郧关这一特定情景、特定话语中含义的郧关。与武关同属秦岭东南麓,在东经110.38线上,相距仅90公里,关前关后,道路相通,就地缘交通和维护关内外安全而言,此地的郧关与武关融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揣度司马迁《史记》:“南阳西通武关,郧关”,言下之意,隐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先招抚南阳太守,后降郧关守将,经郧关攻取旬关、屠武关,入关灭秦的战史。

图2 清·光绪二十八年杨守敬编绘《水经注图》

5.古绞国所在地亦可作为郧关所在地的依据。《左传》精细周详的记载了楚国为实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5]韬略,趁大败随国,又败郧国于蒲骚,结盟贰、轸二国,国势强盛之机,倾国之力发起伐绞之役,巧施计谋拿下兵家必争的绞城,设置“控秦巴而抚荆襄,踞堵口而望长安”的郧关,纳庸、麇、汉中等方国为附庸。嗣后厥貉之会、麇子逃归,楚大饥、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联巴、秦灭之,皆倚仗虎踞龙蹯、占据特殊地理位置的郧关。而自郧关取代绞都后的建置沿革,可参见十堰市地方志办原副主任张培玉先生《十堰市建置沿革》配图,以及荆楚学刊《古绞国辨考》等文献。从《十堰市建置沿革》配图可见,古绞国位置与《水经注图》中郧关位置基本重叠。

6.堵河与汉江交汇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其被设置为津关的可能性。《秦汉关隘制度研究》:关津是指水陆交通必经的要道,关口和渡口,泛指设在关口或渡口的关卡。津关,水陆冲要之处所设的关口。一般情况下,关津与津关可以通用,其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是指在水陆交通(往来)必经要道(集结点和枢纽处)所设的关卡,是霸主国为达到政治、军事、控制交通、征收关税等目的,在大江大河交汇地设置以有利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的关卡,其地位是由地理形势、交通枢纽位置所决定。堵河与汉江交汇地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是郧关选址的良好区位。且不说干流汉江的军事、物流交通作用,仅就堵河支流而言,据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堵河——中国鄂西北生态与文化之河》中所云:“起码自西周以来直至20世纪中后期,三千多年里堵河一直是一条繁忙的水运河流。堵河的水运兴于山货、巴盐和绿松石。” 这些珍贵的物资,是朝廷贡品,亦是周围列国的必需品,通过堵河与汉江交汇地这冲要——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所设的关口和商埠,运往关内关外。王朝政权在扼守汉江堵河两水之要害,“上通陕川,下达荆湘”,史称“秦楚走廊”、“楚蜀通道”交通枢纽处设置关卡,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政治、军事、经济等利益,与比邻的上津关、漫川关、旬关、武关相比,汉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地的郧关,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于此建关,以有利的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是楚图谋强国的必选。

7.考古发掘证实堵河与汉江交汇地应是历史上是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之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考古,先后发掘堵口区域的郧县孙家湾遗址、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认为:是楚文化发源地)、郧县店子河遗址、郧县韩家洲遗址、郧县前房遗址等,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其中《郧县店子河遗址》是国内少有的环壕聚落遗址。考古勘定了以堵口为中心,自前房、后房至孙家湾河段沿江几十里的古墓带,足以稽定该区域历史上是中国南北、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通道及楚文化的发源地。

二、得名缘由

郧关是楚国在秦巴山水交会地堵口设置的军事建制命名。对于郧关的郧字由来,或者说楚武王为什么要用郧字命关,史学家作过深入细致的研讨,留下了很多文史资料,归纳起来,需要加以辨析的说法主要有:

1.最早的旬关说。来自唐张守节给司马迁《史记》作注的《史记正义》:“郧关当为洵关。在金州洵阳县。谓郦商传之旬关,即郧关可也。”[1]“武关在商州。地理志云宛西通武关,而无郧关。盖‘郧’当为‘徇’。徇水上有关,在金州洵阳县。”[1]继后,牵合附会的饱学之士很多,详见王一军教授《历代学者训“郧关”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1]。然而,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津关令》,经专家论证,颁布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至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间,是皇帝诏令给有执法特权的扜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的命令。《津关令》还原了历史上扼守在秦楚汉江航道上的郧关,至此,历史上的郧关,证据确凿,不辨自明,“郧关”即为“洵关”一说,寿终正寝。

3.陨石说。来自民间传说和郧籍作家梅洁文学作品《山苍苍、水茫茫》。此说的前提是洵关说、郧子国说被史学家否定后,对与郧字读音相同,部首相同、位置不同的形近字陨字,由想象产生的假说:“郧”字来自“陨”字,由陨落之地得名,后因陨犯避忌,把“陨”字换了偏旁,诞生了“郧”字。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是可以运用想象、虚构、夸张、抒情、杜撰等艺术加工手法,来圆满文学创作上需要;但作为史实,就时间和空间而论:郧国之郧字在先,郧关之郧字在后,由陨到郧,亦无演变稽证。况且,陨落现象遍布全球,以陨字命地,确属罕闻,因此,郧关之名来源于陨石之说,不能成立。

4.郧人徙绞说。见十堰市著名史志学者张培玉先生著《郧阳古国》楚郧蒲骚之战:“郧国即然战败,一部分郧人跟随绞军北徙至绞国,在绞地驻留,保留了‘郧’的称谓。”[4]赞同此说的有:十堰历史学者冷遇春先生著《郧阳抚治两百年》,郧阳地方史学者曹相进先生的《地名与郧阳》,郧阳文化研究学者邢方贵的《引经据典话郧阳》等等。 在春秋时期,国以地为名,人以国为姓,地名随方国迁徙而漂移前提条件是,在诸侯国兼并战争中,弱国失去家园而被迫迁移到他处。然而,楚郧蒲骚之战,郧国的军队驻扎在郊区蒲骚,楚军趁联军没到,突袭打败了郧军,黜兵与贰、轸两国结盟后回国了。此战郧军只是在郊区吃了败仗,没有丢失国土、国破家亡,郧人没有任何理由跟随绞军北徙至绞国;再说,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绞国从国家安全方面考虑,不会收容郧人在绞地驻留,因此,郧人徙绞说不能成立。

需要说明的是:楚郧蒲骚之战,郧国为何远交绞国,盟国排名中、绞为何位居随后?次年,楚又为何用倾国之力远征绞国?原因是汉东之国随为大,汉中诸邑绞为首的绞国国势、汉江腹地位置和楚“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国策所决定。绞是汉江中游大国,《古绞国辨考》论证:在“汉江水道串联的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三市(县)区域内。”[7]20疆域宽阔,城邑位置得天独厚,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左传》罕见的楚伐绞之役的役字,可鉴知绞国强大,学者切勿被骄矜自傲的大楚莫敖屈瑕讦言“绞小而轻”所蒙蔽。楚在绞城设置郧关军事基地,沿着汉水流域向西北拓展势力,庸、麇、汉中、南郑等方国皆成附庸,始有麇子逃归、庸人叛楚,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等后史,证明了楚建郧关“以有利地理形势来制驭天下”。

图4 蒲骚之战.伐绞之役

5.楚国军事制说。《古郧关考》引证《左传》记载楚郧蒲骚之战后次年,即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7]19对郧关的郧字由来,认为春秋时期方国林立,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吞并六国后,从统一文字到今天,汉字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演进过程,己无从考证楚武王命名郧关的郧字,是否与郧国之郧是同一个字。但是,根据楚武王对楚都命名郢城的起例,来解读郧关的郧字,无论是楚武王依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造字命名郧关,还是选择古文郧字命名军事建制,都是取郧字具有指事、形地、明建制、记战绩、卜国运、抒情铭志、咏地喻世的美好含义而为之。因此,胸怀鸿图伟业,文韬武略、独具匠心的楚武王,将涵盖楚灭绞事理、地理、史理,形如诗画的“郧”字,与军事守卫的“关”字相匹配,赋予建制地名,“郧关”之名就此应运而生。自此以后,“郧”字落地生根,生命力极其强大、旺盛,从郧关、郧乡、郧县、到郧阳府、郧阳抚治、郧阳地区、郧阳区,一直沿用了二千七百多年……

郧关之郧的由来,自郦道元《水经注》“李奇以为郧子国”始起,到洵关说、陨石说、郧人徙绞说、军事建制命名说为止,论证郧字,历时一千五百余年,经历了五个阶梯式的研讨过程,历代无数文史学者为之锲而不舍,不懈探求,终于形成了今天客观真实、凝聚无数专家学者心血的楚武王建制郧关命名说。

三、价值和意义

郧关历史悠久,是春秋初期,楚国施行“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韬略的军事建置,钩连着汉江南北楚长城,在秦楚争霸,楚汉争雄中,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入挖掘郧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秦巴山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对于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国文化,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化,做大做强大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历史价值与意义。人类文明大体是大河文明,古老而又神秘的汉江早于长江。历史上汉江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江河淮汉。郧关位于汉江中游堵河与汉江交汇地的枢纽地,自春秋初期楚伐绞建置,就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军事、商贸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商周时期,堵汉交汇处是牧誓(西土)八国联军向牧野开拔的集结地,亦是周“昭王死于南巡追随周武王伐纣诸侯国的返回途中,溺死在堵河与汉江交汇地渡河中。”[8]春秋时期,郧关为楚西北建立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楚长城),成就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战国时代,秦始皇开创帝业,夺楚汉北郧关商於六百里之地,为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业;秦末汉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从南阳西进武关、郧关,入关灭秦,安邦治国时“脩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郧关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晋后朝代,郧关卫王畿、靖国难,在鄂豫陕川的物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郧关的历史价值是:不仅对秦楚汉政权更迭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汉江黄金水道上战略巨关,本身就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2.军事价值及意义。郧关位于汉江中游的冲要地带,地理上形成了极为便捷的交通枢纽。地理优势带来的军事价值是: 扼堵汉之交、据秦巴之险,道荆襄而东方动、入陕川而渭蓉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江水道上的军事战略要塞及军事重镇。据文献记载,历史上郧关经历的战事主要有: 春秋时期,最先拓张郧关战略价值、成就伟业的是楚武王。汉东霸主熊通在败郧师,盟贰、轸的次年,倾尽国力远征绞国,占领绞都堵口战略要地,据以西进安康、汉中,向南阳及中原地区开疆;秦亦洞知堵囗是汉江中游攻防兼备的战略要冲,出兵南下商於,与楚战于丹阳,取楚堵口、上庸、汉中郡。嗣历,尽管秦昭王母亲宣太后(楚国人,芈姓)执政,为昭襄王迎娶楚女,盟于黄棘,与楚上庸,但拒绝归还汉北商於之地。自此,汉北商於之地,形成秦楚两国争锋的焦点。秦以归还此地为铒,诱楚怀王入秦,囚卒于咸阳。末了,白起帅秦军从上庸出郧关(堵口),顺汉水而下取楚邓县、水淹鄢城,攻陷郢都。秦末汉初,刘邦从南阳挥师西至郧关、伐旬关,屠武关,入关灭秦。汉建国伊始,在陕西关东水道,重置扦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直隶中央,颁布《津关令》,对出入关中实施军事关禁制度。史实证明,津衢郧关,地理优势上的重大军事价值及意义,使之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3.文物价值及意义。郧关是秦楚争霸、楚汉争雄等重大社会活动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有釜鼎、壶、罐、釜鬲、甗、斝、尊、盂、甗、瓮、盆、簋、卜骨、刀、枪、剑、箭、矢等等,这些是对秦楚汉文化历史的实物佐证。这些内容可参见文物出版社2011年《中国考古学年鉴》,《郧县店子河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址》,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9号《郧县刘湾遗址》、10号《郧县大寺遗址》、11号《郧县店子河遗址》,《考古杂志》刊《湖北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东周遗存的发掘》、《湖北郧县韩家洲墓地发掘报告》、《湖北郧县前房遗址发掘简报》、《郧县孙家湾遗址发掘报告》等文献。

4.文化价值及意义。郧关地处汉江中游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汇融合地。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考古证明从新石器时期起,历经夏、商、周直到明清时期,历史文化环环相扣,持续不断,形成举国罕见的“生命没断线、文化没断层、历史没断代”文化链条。涵盖、囊括了山水文化、汉江文化、诗经文化、方国文化、沧浪文化、孔子文化、屈原文化,龙文化,秦巴文化、民间传说文化等。是成语“城下之盟”“津关险塞”沧浪之水“径渭分明”及《诗经·关睢》源头,郧阳文化之根之源地。

5旅游价值及意义。郧关地处秦巴两山夹汉江的中游地带,以其扼秦楚之咽喉,踞汉水之雄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奔腾在中国腹地,勾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贯通并包容着秦陇、巴蜀、中原和荆楚的多元文化载体,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是我们探寻秦巴山水文化脉络的重要旅游景点,旅游景观:一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主要有山河秀丽的风水宝地、雄伟壮丽的龙盘虎踞、“青山横北郭,北水绕南城”的景胜,《渔父》沧浪之水“径渭分明”,《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白龙山下龙蟠天池中的龙、鱼、虾、莲栩栩如生,船舟穿梭的湖光山色,天然港湾码头、渡口,碧水蓝天,渔火璀璨等景色; 二是历史沉淀深厚、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周昭王南巡往返渡江的古渡囗,汉水女神祠遗址,楚武王伐绞灭国设关,开启“中央集权制”和“楚长城”战略纪元地,屈原于此写下《渔父》;白起率秦军出堵口顺汉水东下,水淹楚鄢城,秦始皇南巡经安陆由郧关返回咸阳;刘邦自南阳西出得郧关;古战场、环壕聚落、环山城防、通衢古道、净涝等江滩、龙舟、龙庙。在这丰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地,开发旅游产业,旅游价值不可估量。

注:参加本课题调研作者还有:蓝宇航,王一行,张宇,轩锋、瞿涛,杨虎,李明善等人。

猜你喜欢
郧县郧阳汉江
汉江春晓
倾情水利作贡献 深耕水保为民生
——记郧阳区水土保持局局长郑全新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汉江之歌
水源汉江 石聚郧阳——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十堰市郧阳区中小学践行“五和”精神
湖北郧县:为6万中小学生佩戴“小黄帽”
上海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