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梯田地堰现状及樱桃栽培效益研究

2024-01-08 04:56徐田兰
江西农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莒南县管理区梯田

徐田兰

(莒南县自然保护地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莒南 276600)

梯田地堰立体开发,亦称农林复合经营、农林间作等,可以充分发挥农林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交互作用,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并可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梯田地堰多处在山丘地区,而这些地方大都比较缺乏耕地,充分利用梯田地堰,可达到“还林还果不退耕,林粮齐发展”的目的。

莒南县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1752 km2,山地、丘陵面积占71%。区内低山连绵、沟壑纵横,全县平均海拔高度为200 m,最高点的海拔高度为662.2 m,坡度大,土层薄,立地条件差,山区陡坡地(坡度25°以上)是全县造林绿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全县梯田地堰面积为200 km2。

1 莒南县基本概况

在梯田地堰上栽植樱桃,经济效益颇为可观。为给开发利用梯田地堰提供依据,2017 年4 月至2021 年1 月,我们对莒南县梯田地堰开发利用情况比较好的典型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设在坪上镇厉家寨,该地土壤均为沉积岩形成的褐土,土层厚度40 ~60 cm。效益调查采用标准段法,选用有代表性的25 m 样段,调查不同树种的产量、产值和梯田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地堰宽度不一致,为便于比较,将长度25 m 乘以地堰宽,再推算为每亩地堰面积的效益。其产值按2021 年当地市价计算。

为合理开发利用全县梯田地堰,对全县梯田地堰的资源、现状、土层、植被及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并提出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议。

2 调查方法

2.1 梯田的坡度分类

25°以上的为陡坡梯田,15°~25°的为斜坡梯田,3°~15°的为平坡梯田。

2.2 地堰面积和耕地面积的比值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标准地50 块,每块1 亩。计算出标准地内地堰的面积,据此求出地堰面积和耕地面积的比值。

2.3 全县地堰面积

根据各类梯田标准地的平均比值和全县各类梯田的面积,求出地堰的面积,算出全县共有地堰200 km2。

3 地堰现状

3.1 面积大

全县土层较厚的山丘多数都开垦成梯田。随着梯田加地堰与耕地面积的比值越来越大,有的1 亩耕地内有2 亩地堰。

3.2 水土流失严重

厉家寨共有6 万条地堰,地堰上的植被多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破堰种植的地堰有4 万条。厉家寨雨后地堰的泥沙含量达0.4%~0.6%。

3.3 地堰没有开发利用

全县可开发利用地堰200 km2,已栽树压条的只占其中的5.3%。

3.4 经济效益典型

有一批地堰种植取得了较高经济效益。在山区,因为梯田的海拔较高,坡度大,土层薄,重点发展了用材树和灌木,在下部及阳坡、半阳坡土层较厚的地方,栽植了柿子、板栗、花椒等干杂果。该地区的地堰开发模式为我县开发利用地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地堰开发规划

4.1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重点营造以樱桃、板栗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突出产业优势,切实提高治理成效,确保农户长期经济收益,从而提高山区村民造林、护林积极性。

4.2 长短利益相结合

加大政策宣传,积极向上级申请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扶持资金,由基层林业站提供技术支持,选择性地引导山区农村中有知识、有先进观念的农户自主对低产出、低收益的坡耕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特色经济林,在短时间内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农户的发展。

4.3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选好林种、树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确定并主推几个优势明显、适宜当地气候、助农增收潜力较大的生态经济兼用材树种。

4.4 加强领导

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71%,是全县造林绿化的重点、难点。政府各级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陡坡地造林绿化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监管到位。

5 地堰开发效益

搞好地堰开发利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自2017年以来,我们对地堰栽植的樱桃进行了增产技术开发试验,经过4 年的努力,厉家寨的樱桃产量增加了3 倍,现将技术开发情况总结如下:

5.1 种植区的基本情况

5.1.1 自然概况

种植区设在厉家寨。该区土壤母质为钙质岩,属棕壤性土,pH值6.7~6.8,有机质含量为0.7%,全氮含量为0.045%,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 ppm、4 ppm、60 ppm,平均年降雨量735.9 mm,平均气温11.2℃,无霜期为173 天。

5.1.2 栽培情况

开发树为10 ~30 年生的结果树,全部栽植在梯田地堰上。2017 年前,沿用分株繁殖、自然生长、粗放管理的经营方式,新梢生长量4.5 ~7.2 cm,株产樱桃2 ~10 kg,平均株产3.5 kg。

为对比种植效果,我们在厉家寨的种植区划分了综合管理区和对照区,并对综合管理区的樱桃采用培土、施肥、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管理,而对照区的樱桃则采用分株繁殖、自然生长、粗放管理的经营方式。

5.2 主要技术措施

5.2.1 树干基部培土

每年冬春结合整修地堰,进行一次树干基部培土。培土方法:选择树干外围肥力较高的表土,填入树干基部,根据树体大小,培土直径一般掌握在80 ~150 cm,培土厚度为40 ~60 cm。

5.2.2 加强肥水管理

每年落叶后,株施土杂肥50 kg 左右,适当混入氮、磷、钾肥。发芽前,3 月中下旬株追施尿素0.5 kg,结合小麦返青情况,浇1 遍大水,之后再根据墒情浇水。果实采收后,株追施尿素0.3 ~0.5 kg。

5.2.3 合理修剪

每年冬夏各进行一次修剪。冬剪以疏为主,疏缩结合,修剪直立、重叠、交叉、结果能力弱的多年生枝和过密过弱枝,逐步回缩衰老果枝,复壮树势,改善风光条件。冬剪不宜操作过急,防止伤口过多过大,造成树势衰弱。夏剪多在采果后(5 月下旬)进行,以截为主,截缩结合,剪去先端结果后光秃部分,促进下部枝条在6 月至7 月萌发新枝,回缩衰老果枝,促进下部枝条旺长,形成花芽结果。

5.2.4 病虫害防治

每年冬季清扫一次树下残留物,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减少越冬病虫数量。樱桃生长期以防治舟形毛虫、刺蛾、金龟子、红蜘蛛等食叶害虫为主,6 月-8 月根据虫情发生情况,人工捕捉卵块和尚未分散的幼虫,喷布50%的1605 乳油1500 ~2000 倍液,或喷2.5%溴氰菊酯3000 倍液。

5.3 主要效果

5.3.1 根量增加

树干基部培土能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平均每株综合管理区的樱桃比对照区的樱桃增加不定根175 条,其中根粗直径在0.5 cm 以上的29 条,0.2 ~0.5 cm 的146 条,不定根从培土顶部以下10 cm 左右处生根,向下延伸生长,且较对照区的樱桃而言,综合管理区的樱桃的根系分布厚度增加30 ~50 cm。

5.3.2 春梢生长量增加

通过对比发现,综合管理区樱桃树叶的长、宽分别比对照区的樱桃树叶增加2.07 cm、0.83 cm,增长率分别为28.7%、20%,综合管理区樱桃的叶色浓绿且春梢生长量比对照区的樱桃增加3.32 cm,增长率为49.1%,见表1。

表1 樱桃叶片、春梢生长量对比情况表

5.3.3 每花序坐果数增加

应用综合管理技术措施的樱桃,平均每花序坐果数比对照区增加0.42 个,增长率为16.7%,见表2。

表2 每花序坐果数对比情况表

5.3.4 单果重增加应用综合管理技术措施的樱桃,果实个头增大,果实纵横径分别比对照区增大0.13 cm、0.06 cm,单果重比对照增加0.29 g,增长率为21.96%,见表3。

表3 果实个头、单果重对比情况表

5.3.5 单株产量增加

综合管理区每平方米投影面积樱桃产量比对照区增加0.14 kg,增长率为50%,单株产量(4 年平均值)增加10.42 kg,对照区单株产量为5.68 kg,增产4.74 kg,增长率为83.4%,见表4。

表4 单位投影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对比情况表

5.3.6 经济效益分析

每亩地的地堰平均栽樱桃树15 株,应用综合技术措施,5 年后平均单株产量达到了7.5 kg,每亩地堰收樱桃112.5 kg,收入337.5 元,平均每米地堰收入6.45 元。地内小麦亩产360 kg,玉米亩产430 kg,与同类不栽樱桃树的梯田地堰相比较,地内小麦不减产,玉米减产80 kg,少收入48 元,兑除少收部分,每亩增加收入289.5 元。

地堰栽植樱桃,应用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4 年内单株平均较对照多收入13.48 元,见表5。若再开发地堰栽培5 万株樱桃,可实现年增加经济收入67.4 万元。

表5 地堰樱桃栽培收支情况比较表

自2017 年以来,地堰新栽樱桃树60 多万株,由开发前的10.5 万株,发展到71 万株,绿化地堰6.45 万条,控制面积5.46 万亩。推广综合管理技术,实现总产量由20年前的15 万kg,提高到60 多万kg,增加收入135 万元,总收入相比20 年前提高了3 倍。同时,运用综合管理技术也起到了改善自然条件、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作用。

猜你喜欢
莒南县管理区梯田
新型采油管理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推进全域发展 建设美好西湖——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纪实
星空下的我们
闲散生活
《山区修梯田》
区域中心 农业公园——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侧记
区域中心 农业公园——常德市西湖管理区侧记
秀美梯田
2016年莒南县城镇化发展状况简析
梯田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