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古代文献考证与分析

2024-01-10 06:55郑陆峰李鸿涛陈广坤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垣普济牛蒡子

郑陆峰,李鸿涛,陈广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疫病是由感受疫疠之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易广泛流行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1]。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古代医家在治疗疫病的历史长河中曾创制了许多治疫名方,其中普济消毒饮作为治疗上焦热盛、风热肿毒侵袭所致大头瘟的代表方剂,至今在临床中仍发挥重要作用[2]。本文基于中医古籍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组方原理、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其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文献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检索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典》《国医典藏》及读秀数据库,以“普济消毒饮”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将检索出的中医古籍文献录入Excel2021,同时查阅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图书进行内容审校。

1.2 文献筛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1911年及以前出版的中医古籍文献;②文献记载内容涉及普济消毒饮的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量、炮制法、制剂法、煎煮法、用法等;③同一出处文献,选择较早的古籍文献;④同一古籍不同版本,选择较早版本的古籍文献。

1.2.2 排除标准

①只检索到普济消毒饮方名,而无其他相关信息的文献;②记载方名为普济消毒饮,但组成、功效主治完全不同的文献。

1.3 数据信息规范

将普济消毒饮相关文献信息录入Excel2021中,包括方名、出处、成书年代、主题段落、方剂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制法、用法、药物用量、炮制方法等,采用双人录入核对,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以下简称《药典》)和《中医大辞典》[4]进行规范化处理,如“黍粘子”规范为“牛蒡子”、“白僵蚕”规范为“僵蚕”等;“清热解毒”“清热消毒”“退热消毒”规范为“清热解毒”;“大头天行”“大头疫病”“大头伤寒”“大头病”“大头瘟”“大头热毒”“鸬鹚瘟”规范为“大头瘟”,“时行疫疠”“时疫”“时毒疫疠”“时行疫疠”“疫疠”“疫邪”规范为“疫疠”;“咽痛”“咽喉肿”“咽肿”规范为“咽喉肿痛”,“头肿”“面肿”“头面肿”规范为“头面肿”。

1.4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普济消毒饮的药物组成、组方原理、药物基原、炮制和剂量、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等进行频次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经筛选,得到普济消毒饮相关古籍文献235条,涉及中医古籍139部(含日本古籍2部),其中,元代、明代、清代古籍分别有2、29、106部;内容涉及医经、诊法、本草、推拿、伤寒、温病、综合医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养生、医案、医论、杂录等。

2.1 普济消毒饮历史源流分析

普济消毒饮系李东垣临证之经验效方(金·泰和二年,1202年),经其弟子罗天益辑录整理而成《东垣试效方》[5],成书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东垣试效方·卷九》:“泰和二年,先师以进纳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遂处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如楫,不令下行。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又后附方:“黄芩、黄连(各半两),人参(三钱),陈皮、玄参、甘草(生,各二钱),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各一钱),僵蚕(炒)、升麻(各七分),柴胡、桔梗(各二钱),上共为细末,服饵如前法,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之,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者,宜砭刺之。”

《东垣试效方》详细记载了普济消毒饮的药物组成、组方原理、主治病证、加减运用、剂量用法等,另外书中关于普济消毒饮的药物组成和用法存在些许差异,这对后世医家对于普济消毒饮的认识产生了不同影响。

《东垣试效方》成书以来,有26部古籍中的普济消毒饮药物组成与其基本相同,主治大头瘟,并有所扩展,如明代孙志宏《简明医彀》[6]、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7]、清代尤怡《金匮翼》[8]等,其中王肯堂《证治准绳》[7]的普济消毒饮证发病机制、组方原理、药物组成、用量、煎服方法、加减运用等条文记载与《东垣试效方》完全相同。

后世在继承《东垣试效方》记载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如清代吴瑭《温病条辨》记载:“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病证因温热毒邪炽盛,以清热解毒为主,文中方以普济消毒饮加减为主方治疗温毒咽痛喉肿。又如清代邹汉璜《寒疫论》记载:“普济消毒饮去人参加薄荷,用于治疗大头瘟和寒疫胸满、上脘痛而发热。”

2.2 普济消毒饮的药物组成分析

在235条关于普济消毒饮的文献中,有药物记载的文献104条,其中与《东垣试效方》药物组成相同的有28条(占26.92%),即黄芩、黄连、人参、橘红、玄参、生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僵蚕、升麻、柴胡、桔梗共14味;加减药物记载共69条,涉及薄荷、大黄、白芷、荆芥、防风、人参、陈皮、板蓝根、僵蚕、升麻、柴胡等24味中药,具体加减情况见表1;另外7条药物组成与原方相比差异较大,经综合考虑不予记录。

表1 69条普济消毒饮相关文献加减药物频次

原书方解并无人参,而医案后附方有人参三钱。在后世医籍中,有45部古籍去人参(占记载药物组成的65.22%),59部古籍加薄荷(占记载药物组成的85.51%),其中有40部古籍去人参加薄荷。可见后世医家对于本方药物组成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去人参和加薄荷上,可能由《东垣试效方》中病案所用药物与后附方所列药物存在差异所致,但也有一些书的药物剂量遵从后列药物。如清代邹汉璜《寒疫论》记载,普济消毒饮中药物组成由去人参,加薄荷一钱,黄芩黄连减至五分,用于治疗大头瘟和寒疫胸满、上脘痛而发热。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认为“时行疫疾,虽由热毒所染,其气实之人,下之可愈,气虚者概下之,鲜不危者”。故东垣先生制为此方,用人参甘温补气,以救气虚者。清代沈善谦《喉科心法》中提及普济消毒饮与东垣方相比,加薄荷七分而余药剂量大致相同,另外他认为“元泰和二年,大都瘟病,东垣制普济消毒饮,活人无数,所用皆清凉解散之品,惟肺有热者,须减去人参”。现在看来,用参与否,不可拘执成见,不必泥定古方,当因人而宜,辨证论治,随法施用。

另外在原文中提及“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但笔者在历代医家医籍中并未发现有加入当归的记载,可能因金元时期的本草著作延续《神农本草经》中当归的记载,可用于温疟,但明清时期本草著作中的当归功效主治及用药禁忌与《神农本草经》相差较大,已去掉关于温疟的记载[9]。

2.3 普济消毒饮的组方原理分析

在235条记载普济消毒饮的文献中,涉及组方原理分析的文献27条。

《东垣试效方》记载普济消毒饮证是由时行疫疠所致,后世医家多承此说,并对其组方原理进行了阐述。如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提到“凡大头温初发,必先恶寒,烦热头痛口渴,颈面赤肿,延及满头。然须分经辨证,其肿在耳下及面颊者属少阳,肿在面膛及鼻额者属阳明,肿在头顶及颈项者属太阳。亦有满头俱肿者,为三阳合病,古称大头瘟。亲戚不相访问,恐其传染。东垣制普济消毒饮,最为得当。其用芩连苦寒降火,升柴辛凉升阳。犹恐芩连之苦寒,直入肠胃,俱用酒炒,借以上行,且合升降之机,而成不易之法。更兼薄荷大力祛风,连翘、元参清热,蓝根、马勃解毒,桔梗、甘草载之上行,僵蚕引之入络”,明确指出大头瘟虽然表现为满头俱肿三阳合病,但其病变症结在上焦。以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入上焦心肺,即以黄连、黄芩之苦降,升麻、柴胡之升举,诸药并用,则病症自解。

对于普济消毒饮方中的君药,历代医家普遍认为黄连、黄芩应为君药。在有方解的23条文献中,涉及君药的文献19条,认为黄连、黄芩为君者16条。以黄连、黄芩为君者,乃因“苦寒泻心肺之热”,如清代吴仪洛《成方切用》曰:“芩连苦寒,泻心肺之热为君。”清代戴天章以病位为依据选择君药所属,在《广瘟疫论》记载:“古方以普济消毒饮为主:发在耳后,以柴胡、川芎为君;在项下,以葛根为君。”

综上分析,历代医家普遍认可黄连、黄芩为普济消毒饮中的君药,但对其配伍特点的认识大同小异。普济消毒饮药味虽多,但组方配伍严谨,苦寒清宣并用,药至病所,火郁发之,诸药配伍,疏散风热、清解疫毒,则上焦肺卫气分病症自愈。后世师其法,随症加减广泛用于上焦风热疫疠之邪。现行方剂学教材将普济消毒饮归于清热剂中。

2.4 普济消毒饮药物炮制和剂量分析

2.4.1 药物炮制

涉及普济消毒饮14味药物炮制方法的文献有76条,其中以黄芩、黄连、甘草、僵蚕炮制方法的记载较多,共占总炮制记载的77.93%,人参、玄参、板蓝根未有相关记载。药物炮制方法及频次见表2。

表2 76条普济消毒饮相关文献药物炮制方法及频次

结果显示,僵蚕(炒)、黄芩、黄连(酒炒)最多,陈皮(去白)、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较多,其余药物炮制次数较少,建议生用。故建议普济消毒饮中马勃、升麻、柴胡、桔梗、人参、玄参、板蓝根和甘草为生用,僵蚕炒用,黄芩、黄连酒炒,陈皮去白,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

2.4.2 药物剂量

76条有药物剂量记载的普济消毒饮文献中,将原文内容按朝代及煎煮剂型对其药物剂量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元代2条,皆为煮散剂,用量与《东垣试效方》一致;明代19条,15条煮散剂中药物剂量绝大部分与《东垣试效方》中记载一致,而汤剂用量不一,有4种不同规格;清代53条,30条煮散剂中药物剂量绝大部分与《东垣试效方》记载一致,其中以牛蒡子(一钱)48.28%的占比最低,陈皮(二钱)91.30%的占比最高,23条汤剂中每味药的平均用量较煮散剂减少一半以上,而且各位医家对此剂量差别较大;本2条文献中,1条煮散剂与《东垣试效方》中记载一致,另1条汤剂在用药剂量上普遍较东垣方减少一半以上,医家对剂量理解也差别较大。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10],将元明清3个朝代的剂量按照现代单位进行换算,其中日本2本古籍成书相当于清代,按照清代进行换算。元代1斤相当于610 g,一两相当于38.125 g,一钱相当于3.812 5 g,一分约为0.381 25 g。同时清代度量衡与明代一致,明清两代度量衡按照现代进行单位换算,明代、清代1斤约为596.8 g,一两约为37.3 g,一钱约为3.73 g,一分约为0.373 g,故以此作为剂量换算依据。

每味药按照现代换算(保留2位有效数字),元代普济消毒饮的2条方剂中,黄芩、黄连为19.06 g,人参为11.44 g,陈皮、玄参、甘草、柴胡、桔梗为7.63 g,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为3.81 g,僵蚕、升麻为2.67 g;明代15条煮散剂中,黄芩、黄连为18.65 g,人参为11.19 g,陈皮、玄参、甘草为7.46 g,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为3.73 g,僵蚕、升麻为2.61 g,柴胡、桔梗剂量医家存在争议,故取平均剂量,柴胡5.20 g,桔梗5.25 g;清代30条煮散剂中,黄芩、黄连为18.65 g,人参为11.19 g,陈皮、玄参、甘草、柴胡为7.46 g,僵蚕、升麻为2.67 g,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桔梗剂量医家存在争议,故取平均剂量,连翘8.79 g、牛蒡子8.04 g、板蓝根6.37 g、马勃5.56 g、桔梗8.87 g。根据普济消毒饮现代换算用量可知,普济消毒饮药物剂量在明清时期较元代略低,而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和桔梗用量在清代较元明时期略高。

普济消毒饮在明清时期有汤剂的应用,但由于医家用药习惯不同,剂量差异较大,故普济消毒饮的汤剂剂量取2个朝代的平均值进行换算,即黄芩7.97 g、黄连6.73 g、人参4.53 g、陈皮4.61 g、玄参5.00 g、甘草5.25 g、柴胡4.35 g、桔梗4.37 g、连翘5.16 g、牛蒡子4.98 g、板蓝根4.44 g、马勃2.90 g、僵蚕5.68 g、升麻2.07 g。由于煮散剂剂量与现代临床用量比较接近,现提供历代煮散剂的平均剂量以供参考,黄芩16.96 g、黄连17.00 g、人参10.40 g、陈皮6.91 g、玄参8.94 g、甘草7.32 g、柴胡5.69 g、桔梗7.80 g、连翘6.53 g、牛蒡子7.96 g、板蓝根5.23 g、马勃5.03 g、僵蚕3.92 g、升麻3.04 g。

2.5 普济消毒饮功效分析

在235条文献中,有23条记载普济消毒饮的功效,其中,“清热解毒”“清毒”“清火”“清透”等功效频次共17次,“散邪”“疏散”“疏风”“泄风”等功效频次8次,其余功效出现频次相对较少,见表3。表明古代医家比较认同以“清热解毒”和“散邪”为代表的功效,也与《方剂学》中普济消毒饮功效提到的“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相符合。

表3 23条普济消毒饮相关文献功效频次

另外,清代张正《外科医镜》提到“凡时毒愈后,再宜养阴调理,兼清凉解毒为主”,时毒侵袭咽喉,并二便闭结,虽愈后,但体内阴津耗伤,需养阴生津,再兼清热解毒以疗时毒。

2.6 普济消毒饮的主治病证分析

在235条普济消毒饮有效文献中,有主治病证记载的文献230条,涉及感染科、口腔科、皮肤科、内科、耳鼻喉科、眼科等,可用于上焦热盛所致的大头瘟、疫疬、咽喉肿痛、发颐、头面肿、项肿、喉痹、头痛、目痛等24种病证,见表4。结果显示,以感染科病证较多,如大头瘟(146次)、疫疬(50次)等;耳鼻喉科次之,包括咽喉肿痛(14次)、发颐(13次)、喉痹(6次)等;其次为皮肤科疾病,包括头面肿(13次),项肿(6次),腮肿、身肿(各3次)等。

表4 230条普济消毒饮相关文献主治病证及频次

2.7 普济消毒饮用法分析

涉及普济消毒饮用法的有84条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用法:①不加其他药物,不做其他特殊处理(19条),如清代怀远《古今医彻》[11]记载仅用水煎服处理药物等;②加入其他药物(15条),如清代张璐《本经逢原》[12]记载加生蜜入水调散,不浮,后煎服等;③原书病案记载用法类(29条),即“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蜜为丸,噙化之,服尽良愈”;④原书附方记载用法类(21条),即“上共为细末,服饵如前法,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之,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者,宜砭刺之”。

《东垣试效方》在病案及附方中有2处记载普济消毒饮的用法,附方中不仅包括病案中所载用法,而且提及药物处理、煎煮法及服用方法的描述较为全面,故以此作为普济消毒饮的用法。

普济消毒饮的用法相当于现在的煮散剂,其用法在后世医家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如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记载:“共为细末,半用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尽良愈。或加川芎、归身。㕮咀如麻豆,每服五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后稍热时时服。如大便硬,加大黄(酒煨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宜砭刺之。”同时,对于普济消毒饮用法的认识,张卫等[13]认为,宋代时期人们对于煮散剂的频繁广泛使用达到顶峰,金元之后使用汤剂逐渐取代煮散剂,明清以后煮散剂运用趋稀少,这与普济消毒饮的历史用法演变趋势相当,从明末万明《万氏家抄方》[14]开始,剂型转变为汤剂,用水煎服(即汤剂)逐渐取代煮散剂的使用。

在《东垣试效方》中并未提及普济消毒饮煎煮加水剂量,故以明清时期加水剂量为参考,同现代计量单位换算。《感症宝筏》《普济方》《伤寒广要》《古今医统大全》《医宗必读》《医学正传》《杂症会心录》《外科选要》《立斋外科发挥》《保命歌括》等医书中有提及加水剂量,普遍为“水二盏/钟,煎一盏/钟”。而根据张誉腾等[15]研究,明清时期“盏”“钟”对于现代剂量相近,如明代“盏”为300 mL、清代“盏”为304.74 mL、明代“钟”为306.14 mL、清代“钟”为311.63 mL。因处方整方质量按现代剂量约为116 g,考虑实际煎煮情况以1盏/钟体积按300 mL计较为合适。故普济消毒饮的现代用法为14味药研末,一半用汤调服,一半用蜜丸噙化,每服18.65 g,水400 mL,煎至100 mL,去滓,饭后服。

3 小结

本文通过对记载普济消毒饮的古代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确认普济消毒饮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之方,后经其弟子罗天益辑录整理而成《东垣试效方》,药物由黄芩、黄连、人参、陈皮、玄参、甘草、连翘、牛蒡子、板蓝根、马勃、僵蚕、升麻、柴胡、桔梗14味中药组成,其中以黄连、黄芩为君药,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上焦热盛所致的大头瘟、疫疬、咽喉肿痛、发颐、头面肿、项肿、喉痹、头痛、目痛等疾病,用法以煮散剂使用为主。后世历代医家、医籍对普济消毒饮引用、论述多是对《东垣试效方》中所载方的继承与发挥。本研究可为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制剂研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东垣普济牛蒡子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刘邦东垣是与非
东垣灸法浅析
唯余一朵在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
普济疮疡纳米银喷雾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菌性研究
牛蒡子中牛蒡苷测定方法的优化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临证运用东垣代表方剂经验
牛蒡子中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