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4-01-10 06:54金芳梅李浩林阚丽丽陈平杨娟娟张旭明杨天宁王海东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外治法发文中医药大学

金芳梅,李浩林,阚丽丽,陈平,杨娟娟,张旭明,杨天宁,王海东

1.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是一种持续高水平血尿酸诱导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在肌肉骨骼结构及其周围组织而出现的炎症性关节炎[1-2]。该病全球患病率为1%~4%[3],男性更为常见。GA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患病风险[4]。目前,西医主要利用秋水仙碱、皮质类固醇、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症状,但同时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肾脏毒性和超敏综合征等不良反应[5]。中医多采用内外综合治疗,其中外治法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而被广泛应用于GA的临床治疗,相关研究文献亦逐年增多,但针对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仍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以可视化分析的方法总结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GA的相关文献,梳理该领域当下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痛风性关节炎”OR“痛风”)AND(“针灸”OR“针刺”OR“电针”OR“针刀”OR“腹针”OR“温针灸”OR“掀针”OR“药线点灸”OR“药浴”OR“敷贴”OR“中药封包”OR“蜂针”OR“中药离子导入”OR“耳穴”OR“埋线”OR“赞刺”)为主题词,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将检索结果题录以NoteExpress格式导出。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中医外治法治疗GA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基础实验类文献;②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排除标准:①中医内治法治疗GA的相关文献;②综述类文献;③科技成果类、报纸、科普宣传、人物专访、会议论文集类文献;④题录信息缺失的文献;⑤中文数据库中检索到的英文文献。

1.3 数据提取与规范

利用NoteExpress3.6.0软件对文献题录进行去重,随后由2名研究者分别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条筛查、整理文献,将关键词及作者机构进行规范、合并,将相同含义的不同表达统一为常见表达,如将湿热蕴结型、湿热内蕴型、湿热内蕴证统一为湿热蕴结型;将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中医学院统一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筛选过程中如有分歧则与第3名研究者协商。将最终纳入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

1.4 数据分析

利用NoteExpress3.6.0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文献发表年份进行统计,并利用Excel2019绘制发文趋势图;使用VOSviewer1.6.18软件绘制核心作者合作视图、发文机构密度视图及关键词共现分析图。利用CiteSpace6.1.R4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突现分析及时间线分析。设置时间分区为2000-2022年,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关键词(keyword),Top N设置为50,Pruning栏中选择关键路径、单个切片作为裁剪方式。

2 结果

2.1 发文时间分布

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3 814篇,其中CNKI 1 340篇、万方数据1 604篇、VIP 870篇,将检索题录信息去重后剩余1 823篇,逐条筛查后最终纳入文献1 304篇。对纳入文献进行年度发文量统计分析(见图1),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为115篇;随后在2021年下降为84篇。2022年截至11月30日仅发文45篇,可见近2年该领域的研究热度略有下降,但总体而言,中医外治法治疗GA仍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图1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发文时间分布

2.2 发文期刊

纳入的1 304篇文献发表于318本期刊。发文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国中医急症》《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上海针灸杂志》《内蒙古中医药》《新中医》等,发文量前14位期刊见图2。

图2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高发文期刊(前14位)

2.3 作者

纳入文献共涉及作者2 890位,发文量最高者为朱英和陈日兰,均为7篇。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N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Mmax为所纳入文献中作者的最高发文量),计算可得N=1.98,则发文量≥2篇即为核心作者,共计428位。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核心作者的相互合作情况,去除独立节点后绘制作者合作网络图(见图3)。可见,以朱英、陈日兰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与该领域多个团队间存在深入合作,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壮医药线点灸治疗G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6]。

图3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领域核心作者(发文量≥2篇)合作网络

2.4 研究机构

发文量≥10篇的研究机构共12所,均为中医药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发文量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1篇)、深圳市中医院(19篇)、成都中医药大学(15篇),见表1。以“作者-机构”为节点生成密度视图,见图4。结果显示,形成了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代表的核心合作机构,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总连接强度最大,最具影响力。总体上该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区高校及其附属机构,仅少部分研究机构之间存在跨区域交流合作,提示应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升科研产出和质量。

表1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研究机构(发文量≥10篇)

图4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发文机构共现网络

2.5 关键词

2.5.1 共现分析

分析得出文献关键词1 181个,出现频次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见表2。设置词频≥3次后筛选出关键词213个,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5。结果显示,该领域主要涉及中药外敷、针刺、刺血疗法、电针、火针等中医外治法的有效性研究,并以湿热蕴结型GA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类型多侧重于临床观察研究,动物实验相对较少。中药内服外敷及中西医结合疗法亦受到关注[7-8]。

表2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前20位高频关键词

图5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2.5.2 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见图6,形成了12个有意义的聚类,该聚类的聚类模块值为0.537,平均轮廓值为0.804 5,说明该领域文献关键词聚类显著,且合理可信[6]。聚类内容可分为以下12类:#0外敷、#1痛风性关节炎、#2急性期、#3针刺、#4中西医结合疗法、#5中医药疗法、#6临床疗效、#7秋水仙碱、#8刺血、#9血尿酸、#10炎性因子、#11金黄散,其中,#0、#3、#8、#11为该领域较为常用的中医外治法,#2为研究的疾病阶段,#4、#7为治疗手段中最常用的西医疗法,#6表示研究类型为临床观察,#9、#10为具体观察指标。

图6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2.5.3 聚类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见图7。可见2000-2009年作为该领域研究起始阶段,形成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高频关键词,开展了多种外治法治疗GA的临床疗效观察。2010-2019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大量中药复方制剂被用于中药外敷及穴位贴敷治疗,中医外治法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同样受到重视。2020年至今,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多延续上一阶段。

图7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2.5.4 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展现一个领域中新出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能够反映某领域的新趋势和动态变化[9]。本研究共展示20个突现关键词,见图8,其中突现强度较大的关键词有湿热蕴结型(9.39)、炎性因子(8.28)、中医药疗法(8.07);突现时间较近且较为活跃的关键词有湿热蕴结型、炎性因子、微创针刀镜、临床疗效等。

图8 2000-2022年中医外治法治疗GA文献突现关键词

3 讨论

中医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GA的发病部位,不仅能够使药物经皮肤吸收、经络传导后直达病所,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还能够避免因口服引起的胃肠道刺激、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与依存性。

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GA的文献量整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虽在2021年发文量相对减少,但基于确切的临床疗效及较大的发文量,中医外治法治疗GA仍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共计318本期刊发表了中医外治法治疗GA的相关研究,其中《中国中医急症》《四川中医》《实用中医药杂志》为发文最多的3本期刊,分别为46、34、32篇。该领域文献研究的作者共有2 890位,发文量≥2篇的作者有428位,占总发文量的14.8%,其中发文量最高的学者为朱英和陈日兰,均为7篇。该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朱英、彭元霞、庞学丰、陈旭等为代表的合作网络,但数量较少;形成了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市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但合作局限于区域内高等院校及其附属机构,提示各机构在紧密围绕区域内高等院校、研究所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此开拓视野,致力于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对关键词的分析和回顾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①该领域内关注度较高的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针刺、刺血疗法、电针、火针、针刀、艾灸、穴位贴敷等,今后仍将是研究热点;②对GA中医证型的研究多集中在湿热蕴结型[10],仅有少部分文献涉及风寒湿痹证的研究[11];③相较于单一的中医外治法,该领域研究多侧重于多种治法相结合治疗疾病,其中中药内服外敷、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常见[12-13];④研究类型多为临床疗效观察,动物层面的相关机制研究相对较少,不利于为中医外治法治疗GA提供客观证据;⑤以中医序贯疗法为代表的治疗理念受到关注,针对病情传变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一种连贯有序的治疗模式,充分发挥各类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彰显中医特色[14]。

由图7、图8分析发现,2000-2009年作为该领域研究的起始阶段,出现大量关键词,研究热度多持续至今,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出现了中药外敷、梅花针、拔罐、中药熏洗、电针、推拿等多种中医外治法的相关研究,其中尤以电针的突现强度最大[15];(2)治疗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外治法,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结合的治疗方式,其中针药并用饱受关注[16]。2010-2019年关键词保持稳定,该阶段研究内容包括:①重点关注针刀、艾灸、穴位贴敷、温针刺、微创针刀镜等中医外治法的疗效研究;②涌现出大量中药制剂作为穴位贴敷及外敷的载体,代表性制剂有消炎散、金黄膏、四妙散、栀黄止痛散、痛风汤等[17-19];③中医证型中侧重于湿热蕴结型的相关研究;④对各类外治法进行了广泛的对照观察,着重研究了各类外治法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20]。2020年至今随着发文量减少,形成的突现词也逐渐减少,仅形成了以放血疗法为代表的少量突现词,其余研究热点多延续上一阶段。

尽管有大量数据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GA的有效性,但该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①该领域以临床研究为主,缺乏细胞分子层面的具体作用机制探讨,若能开展更多的细胞分子层面的基础实验,则能提高中医外治法的评价证据质量和级别;②目前尚停留在宏观疗效观察层面,仍旧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及循证数据,若能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将有利于推动各类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开发应用;③部分临床研究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仅使用单一的治疗方式易影响临床疗效,造成诸多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今后应当重视类似中医序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等特色鲜明的治疗方式,使各类治疗方式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新疗法的创新发展;④部分中医外治法仍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准则,提示今后该领域学者应当进一步明确各类外治法的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推动更多的中医外治法融入GA临床诊疗方案,着力提高中医外治法在GA临床应用的安全性;⑤该领域目前形成的稳定的合作团队较少,并且团队之间存在壁垒,在今后的研究中,各机构在紧密围绕区域内高等院校、研究所展开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此开拓视野,致力于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科学计量学软件,以知识图谱分析的方法梳理了有关中医外治法治疗GA的相关文献,直观地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总体而言,中医外治法治疗GA具有疗效确切、简单便捷、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发展前景良好,值得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该领域英文文献数量过少,未纳入英文文献进行分析,仅纳入了中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存在遗漏部分文献的可能,后续仍需持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外治法发文中医药大学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中医外治法应对早期麦粒肿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