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中止泻汤联合皮内埋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4例

2024-01-13 12:37赖立贵张丽珍杨光勇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肝郁疏肝脾虚

赖立贵,张丽珍,杨光勇

(龙泉市中医医院· 浙江 龙泉 323700) (昭化区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02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胃肠道疾病,是一组包含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据流行病学调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总体发生率约为10%~15%,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西医常用治疗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益生菌等,虽能缓解症状,但尚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2]。肠易激综合征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3],值得深入研究。笔者自拟疏肝和中止泻汤具有疏肝、健脾、止泻的功效,符合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原则。皮内埋针治疗是将一种复合性针刺治疗方法,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通过皮内留针起到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转归[4]。鉴于此,笔者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的方法探讨了疏肝和中止泻汤联合皮内埋针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观察获得龙泉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龙泉市中医院收治的100 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中药组33例、埋针组33例和联合组(中药+埋针)34例。中药组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36.27±4.01)岁;病程1~11年,平均(5.35±1.13)年。埋针组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7.39±3.96)岁;病程1~10年,平均(5.15±1.02)年。联合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1~62岁,平均(37.22±4.11)岁;病程1~12 年,平均(5.88±1.29)年。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5]中标准;2)中医分型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6]中肝郁脾虚证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西医诊断和中医分型标准;2)年龄18~70岁;3)患者依从性良好,能严格遵从医嘱接受治疗,并定期至医院复检;4)具备基础的阅读理解能力,可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语言功能良好,可自主表述自身异感;5)对该临床观察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加入。

1.4 排除标准 1)存在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炎症性肠病者;2)存在心、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3)既往存在腹部创伤史、手术史者;4)药物导致的腹痛、腹泻者;5)合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者;6)备孕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7)患者存在糖尿病、全身中毒等其他可引起腹泻疾病者;8)过敏体质者或对本方案中药物成分过敏者;9)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未完成临床观察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疏肝和中止泻汤[煅龙骨30 g(先煎),白芍、当归、茯苓、党参、白术各15 g,柴胡、陈皮、防风各10 g,炙甘草6 g],由医院中药房代煎,1剂/日,每剂取汁300 mL,分早晚温服,连续治疗4周。埋针组患者给予皮内埋针治疗,于患者上脘、中脘、下脘、气海、中枢、关元穴实施皮下埋针。具体步骤为:常规消毒患者穴位局部皮肤,采用镊子夹持图钉型揿针紧贴穴位皮肤进针,将脱敏胶布展平固定于皮肤上;告知患者每4 h按压揿针2 min,以微微出现酸胀感为宜,1 d更换1次揿针;疗程为4周。联合组患者给予疏肝和中止泻汤(同对照组)加皮内埋针(同埋针组)联合治疗。

2.2 疗效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7]中标准行评定。

2.3 观察指标 1)比较3 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胀、腹泻评分:治疗前后对3 组患者腹痛、腹胀、腹泻按症状程度分别进行评分,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分、2分、4分、6分。2)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郁脾虚证候积分:主症(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依轻重程度分别记0~6分、次症(两肋胀满、纳呆、身倦乏力)依轻重程度分别记0~3分,计算主症、次症及证候积分。3)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quality of life scale,IBS-QOL)[8]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情绪、精神状态、睡眠等9 方面,30 个条目,总分15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取检验水准α=0.05;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3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3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3组患者治疗前后肝郁脾虚证候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3 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比较分)

3.4 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4 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其病位虽然在肠,但主要与肝、脾等脏腑有关[9]。笔者文中探讨的肝郁脾虚型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患者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是其主要病机。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司,故而出现腹胀、腹痛;而脾属土,喜燥恶湿, 饮食不节、劳倦太度易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加之肝气郁滞,横逆乘犯脾土,则出现泄泻;再者,脾气虚,脾失健运,湿从中生,“湿盛则泻”。对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学者指出“痛责之木旺克土,泻责之脾虚湿盛”[9]。基于上述病因病机分析,治疗上当抑木扶土,故此笔者以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健脾渗湿止泻为主要治法拟方疏肝和中止泻汤。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畅达肝气,且可升举清阳;白芍养血柔肝、缓解止痛;肝藏血,体阴而用阳,故用当归补血活血,三者合用可疏肝郁、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党参益气健脾;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止泻;白术健脾益气,燥湿止泻;陈皮理气健脾、醒脾燥湿,助脾运化;再配以少量防风,其为脾经引经药,有祛风盛湿止泻之功,与白芍、白术相配散肝郁、健脾气,调和肝脾而止泻;煅龙骨平肝、安神、收敛固涩而止泻;最后用甘草补气调中、调和诸药。脑-肠轴学说被认为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主要发病机制[10]。笔者推测疏肝和中止泻汤可能通过作用于脑-肠轴,一方面可通过调和肝脾、肠道,促使情志通达,另一方面又可舒畅情志来促使肝脾调和、肠道传导正常,起到双向正性调节的作用,利于患者恢复。现代研究显示,方中柴胡含有大量皂苷成分,可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力,可调节肠道运动[11];白术含有白术多糖,可增加患者肠道内有益菌群数量,优化肠道内菌群数量[12]。

《灵枢·官针》有云:“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也”。“半刺”和“直刺”均是将针具刺入皮下或皮内,其操作要求与皮内针疗法极其相近,是皮内留针的基础[13]。皮内留针是一种中医外治法,是集针刺疗法、穴位封闭疗法为一身,具有操作方便、疗效好的优点,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通过对所取穴位长时间的微弱刺激,提高穴位的传导性,以调整气血以及脏腑功能,进而改善患者免疫系统,促进疾病转归。文中所选取的上脘、中脘、下脘穴均主治腹痛、腹胀、泄泻,气海穴是腹部纳气的根,机体气息的升降失调,都可通过刺激该穴位缓解和改善;中枢穴属督脉,具有健脾利湿、理气和中、散寒止痛之功;关元穴则为小肠之募穴,小肠之气皆结聚于此,有培元固本之功。对上述穴位采取皮内留针,可长久、柔和地刺激穴位,从而发挥调理脏腑功能紊乱、温补脾肾的功效。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中药组、埋针组及中药加埋针的联合组患者腹痛、腹胀、腹泻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肝郁脾虚主症、次症及证候积分也均明显减低,IBS-QOL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联合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大于中药组和埋针组,且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和埋针组。该结果提示疏肝和中止泻汤联合皮内埋针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腹痛、腹胀、腹泻症状,更好地改善患者肝郁脾虚证候,更显著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进而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肝郁疏肝脾虚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从肝郁论治失眠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柴胡疏肝散合天王补心丹治疗不寐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