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学,为何要“借光”

2024-01-16 04:30邱俊霖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23年12期
关键词:借光师旷晋平公

邱俊霖

车胤幼时家境贫寒,他学习勤奋,但家里常常没有点灯的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像这样“借光”读书的故事,在古代可不少呢。

江泌追月

江泌,字士清,济阳考城人也。父亮之,员外郎。泌少贫,昼日斫(zhuó) (xiè)为业,夜读书随月亮,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坠地则更登。

——(选自《南史》)

【员外郎】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

【少贫】小时候贫穷。

【昼日】白天。

【斫屟】斫,用刀斧砍削。屟,木鞋。即制作木屐。

【随】跟随,顺从。

【升】向上或向高处移动。升屋指登上屋顶。

南北朝时,有个叫作江泌的人。他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但他很爱读书。他白天要给人制作木屐以维持生计,所以,只能利用夜晚来读书学习。

然而,在当时,晚上读书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难题:照明。如果没有足够的照明,江泌晚上就没有办法学习了。可江泌是个不服输的人,他左思右想,后来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在天气晴朗、月光皎洁的夜晚,如果站在屋外,便能看清楚书本上的字。

于是,江泌异常珍惜每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只要月亮出来,他便会站在月光底下就着月色读书,直到月亮西坠,他才将书本放下。为了能够多争取一些读书的时间,他常取来梯子,爬到屋顶,顺着月光继续读书。有一次,时至深夜,他因为非常困倦摔落了下来。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放弃,摔下来后,又爬上去继续看书。

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西京杂记》)

【烛】蜡烛。

【邻舍】隔壁的人家。

【逮】捕捉。

【穿】凿破、凿透。

【引】伸长。

江泌虽然是一位刻苦学习的代表,可他取光照明的方法因为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且对眼睛不益,不能借鉴。相比之下,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匡衡的取光照明方法虽然很特别,可安全系数却高得多。

匡衡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不仅白天读,晚上也闲不下来。可匡衡家里穷,买不起蜡烛。

好在他的邻居家生活条件不错,晚上蜡烛照得屋里明亮亮的。匡衡家与这位邻居家隔着一道墙,墙那边的光线自然被这道墙给阻隔了。为了读书,匡衡便悄悄地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于是,一道微弱的光亮便从邻居家里照了过来,匡衡终于能借着这束微弱的光线继续读书了。

后来,匡衡读完了家里的书,如何阅读新书又成了一个大难题。正好同乡有个大户人家,户主叫文不识。虽然名字叫作“文不识”,但文先生却是当地有名的藏书家,家里拥有非常多的书。

于是,匡衡想了个法子,主动报名进了文府,去为文家打工,而且还不要工钱。文不识对匡衡的行为感到奇怪,就问他:“你来我家里当佣工却不要工钱,图个啥?”

匡衡回答:“我为您工作,不图别的,只是希望先生您能让我将您家里的书都读一遍。”

文不识听了之后甚是感慨:没想到年纪轻轻的匡衡竟然如此热爱学习。于是,文先生就把家里的书都借给他读。就这样,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匡衡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

【恐】恐怕,担心,害怕。

【暮】接近末尾,太晚、太迟。

【矣】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炳烛】点燃蜡烛。

【安有】哪有。

【戏】嘲弄;调笑。

【君】诸侯、国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闻】听说,听闻。

【阳】阳光。

【孰与】相当于“……跟(与)……怎么样?”。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善哉】说得好啊。

虽然许多古人读书得“借光”,可其实古人照明自有办法。《汉书·刑法志》里也有过这样的话:“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即秦始皇亲自拿笔,白天审理案件,晚上整理文书。所以,先秦时期的人们便已经会用烛灯照明了,不然秦始皇晚上如何整理文书呢?

汉代的刘向便记载了一则《师旷论学》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平公上了年纪,时常非常伤感。有一天,他问手底下一个叫作师旷的乐师:“我都七十岁了,想学习怕已经来不及了。”师旷却说:“那您咋不点烛灯呢?”

晋平公以为师旷在说笑,有些不快地說:“哪有作为臣子的还敢调笑国君的?”师旷解释道:“盲臣怎么敢调笑国君呢?臣只是听说,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总比摸黑走路要好呀!”

晋平公听了,笑道:“说得好啊!”

既然当时已有“炳烛之明”,为何那么多古人还买不起看上去很寻常的蜡烛呢?

古人用的烛灯,主要有两种:蜡烛和油灯。不过,蜡烛和油灯都不便宜。比如油灯,其燃料是动物油脂,成本非常高,因而价格不菲。所以,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会出现那么多独特的“借光”行为。直到唐宋之后,蜡烛才渐渐普及,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此外,老百姓们还发明了一种“省油灯”,即在灯盏里放水,保证燃油过程中盏内温度不高,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正是因为有了照明设备,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深夜读书时,还能感慨道:“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明朝时,一生坎坷的唐伯虎也舍得一个人点着油灯辗转反侧:“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夜读》)看来,后来的人们在深夜读书时,终于不必为“借光”而操心了。

猜你喜欢
借光师旷晋平公
反话救人
反话救人
师旷论学
师旷劝学
师旷撞晋平公
凿壁借光
凿壁借光
师旷妙语劝说平公学习
凿壁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