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变迁

2024-01-18 06:30蔡建飞陈娣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山市黄山导游

蔡建飞 王 青 陈娣纯

(1.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安徽·马鞍山 243031;2.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安徽·马鞍山 243031)

旅游资源优势区域, 旅游业推动产业更替,促进了人口就业向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流动。 比较典型的是乡村旅游发展使原来从事农业活动的人们逐渐转入到旅游业或相关产业。 2019 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94 亿人次, 全国109 个乡村旅游监测点统计显示,平均每个村有349 人参与旅游就业。 由于旅游就业范围广泛,统计数据的缺乏为研究旅游业促进区域人口向旅游行业流动带来困难。现对于区域旅游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中,关于旅游业带动就业的研究较少。

文章以黄山市为例,研究旅游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变迁及机制,有助于厘清旅游业发展中的就业流动路径及机制,丰富旅游城市化理论。

一、研究进展

1991 年,Patrick Mullins 研究发现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的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他们集中于旅游服务业和建筑业、 房地产业, 由此提出了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的概念[1]。 国内学者研究指出旅游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新的旅游行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带动了劳动力移动[2]。 人们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产生的就业岗位,甚至出现了异地就业的旅游劳工移民现象[3]。 特别是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推动下,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居民逐步退出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入到旅游相关的产业,实现职业结构变迁[4]。 究其原因,旅游职业的从业门槛低、工作形式多样化和就业人口的高流动性为人们进入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可能[5],甚至在经济调整期间,旅游业成为大量职业转换劳工就业的避风港[6],旅游劳工的职业转换促进了区域旅游就业结构的变迁[7]。

二、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与旅游从业人员变迁

(一)案例介绍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部,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面积9807 平方公里,2022 年末户籍人口147.44 万人。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黄山和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两处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 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 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 处。1979 年7 月,邓小平视察黄山并同安徽省委、黄山市委领导座谈后,发表“黄山谈话”,掀开了黄山市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2019 年,黄山市共接待旅游者7402.21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659.45 亿元。

(二)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

旅游业发展带动了黄山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带动的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图1)。 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四个时期。

图1 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与旅游及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践》[J].科技管理研究,

1.萌芽发展期(1990 年之前)。 在“黄山谈话”精神的指引下,当时行政区划尚未调整的徽州地区改变以“林茶为主”的山区生产方针,开始走“旅工农”的经济发展之路。 1987 年11 月, 地级黄山市成立后, 以黄山风景区为中心, 开始发展旅游业;1990年,黄山市旅游收入首破亿元达到1.14 亿元。 旅游业推动的第三产业占GDP 总量的26.7%,与第二产业齐头并进。

2.成长发展期(1991-1997)。以旅游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产业发展政策确立后,黄山市开始进行旅游设施建设,以中心城区为功能定位的屯溪区城区面积扩展到12 平方公里;1993 年,以服务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公路、铁路、机场等外部交通建设拉开框架,1996 年成立的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旅游企业改革的步伐。 同时,乡村旅游开始兴起,以西递、汤口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接待量约占全市旅游接待量的30%,旅游业成为推动乡村区域旅游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3.快速发展期(1998-2014)。 1998 年后,旅游业主导的第三产业开始带动黄山市的城乡居民就业,2002 年,黄山市第三产业就业比达31.4%。 其后,黄山市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开始融合发展,继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之后,以新安医学、徽派古建筑、徽菜产业发展等为主题的会展品牌逐渐成熟,“互联网+旅游”的新模式推动了黄山旅游发展的“二次创业”,前园路、黄山旅游商贸城及屯溪老街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 黄山市旅游业占GDP 比重从1998年的16.64%提升到2014 年的68.97%,旅游业发展推动的城市化进程, 为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2014年,黄山市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49.93%,其带动的就业比达38.78%,当年黄山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24.8%。

4.全域发展期(2015 年之后)。 2015 年后,黄山市突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以“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体育、扶贫、互联网等相结合,带动产业扩张,实施全域旅游发展。 黎阳巷旅游休闲街区、三江口历史文化街区、宏村夜旅游、黟县乡村旅游度假区等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形成互补。2019 年,以徽州文化为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共接待研学旅行团319 万人次。 研学旅行、民宿、非遗文创、运动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成为黄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0 年以来,黄山市已建成72 个国家级、省市级研学基地,新增体育旅游、运动休闲、汽车自驾营地等32 项(个)。 2019 年,黄山市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值达80.61%,以旅游为重要动力的黄山市城市化率达35.76%,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42%。

(三)黄山市旅游从业结构变迁

黄山市旅游发展政策的确立,促进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区域的旅游相关企业开始发展,城乡居民开始进入导游、餐饮、住宿等旅游行业就业。 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初期,宾馆和招待所的服务员、厨师,以及驾驶员、导游、翻译等主要为国企员工或是旅游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居民参与旅游就业的机会较少。 景区周边的乡村则以开设旅店、餐饮店、零售摊,以及为旅游者提供摄影、背挑行李、抬轿等简单的服务为主。 1985 年, 祁门县旅店从业人员已达195 人。 1987 年后,受黄山市旅游发展政策的推动,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服务公司、农民自办的旅游公司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带动了黄山市城乡居民的旅游就业,除了导游、饭店服务员等传统旅游职业外,景区服务、车船驾驶、索道运营服务以及乡村旅游服务,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新途径。1996 年,以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成立为标志的旅游企业改革,促进了旅游企业用工形式的变化。 2006 年,黄山市星级酒店共60 座, 黄山国际大酒店、 黄山国脉大酒店、花溪饭店等三星级以上酒店的职工人数均超过210 人;2008 年,包含旅行社、星级宾馆、普通宾馆及私营旅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商品销售等企业的职工达59253 人。 2015 年后,在“旅游+”、全域旅游等发展战略指引下,城乡居民开始进入到演艺、文创、民宿、旅游直播、康体休闲、露营、研学、夜游、旅游定制等新型旅游企业,就业岗位涵盖了从景区安全员、停车场引导员、保洁员等简单劳动,到专业程度较高的旅游顾问、旅游策划、新媒体运营、文旅运营、OTA 旅游产品经理等。

(四)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变迁

黄山市旅游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向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流动。1987 年,黄山市以导游、摄影服务,甚至帮游客扛包等为主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1773 人;1993 年,黄山市的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服务公司等按公司注册的旅游企业职工人数共5404 人; 随着旅游从业人员用工形式的变化,各类型旅游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01 年,黄山市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达10445 人;2007 年,黄山市景区、 旅行社、 饭店宾馆的职工统计人数为10579 人, 其他类型旅游企业的从业人数为9419人。 2009 年, 黄山市旅游相关行业的从业队伍达21.27 万人,占全市劳动就业的23.62%。 同时,旅游业发展也推动了黄山市导游队伍的扩张。 全市持有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导游人员从1987 年时的85 人增长到1996 年的694 人, 其中专职导游536 人,1999 年达到1200 人。 2005 年,占全市总数60%的1402 名导游以兼职形式注册于导游服务公司,成为黄山市旺季导游服务的蓄水池。 2021 年,黄山市持证导游4438 人。

旅游业发展还吸引了黄山市农业人口的参与,位于黄山风景区脚下的汤口镇,1987 年共有637 人直接从事与旅游接待相关的服务劳动,占当年汤口劳动力总数的75%。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1996 年时,黄山市以服务于旅游者的农业人口达到2 万多人, 旅游业发展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2015年,黄山区农村区域从事旅游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全部旅游从业人数的61.8%,2017 年,全市有10 万多农业劳动人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 元。

三、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变迁机制

(一)旅游政策引领

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是党和政府根据市情实际,因地制宜作出的战略决策。1978 年,黄山风景区等景点的旅游者仅28 万人次, 旅游业没有充分体现出经济和社会效益。1979 年的“黄山讲话”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 年地级黄山市成立,屯溪区以区位交通优势成为旅游者来黄山旅游的中转站,以“黄山风景区-屯溪区”为结构的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了宾馆、旅行社、餐饮等旅游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旅游就业。1989 年,华山宾馆等16 家饭店成为黄山市第一批旅游涉外饭店。1999 年后,国家放开旅行社经营权后,黄山市旅行社总量达到104 家。 之后,黄山市明确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工业经济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思路, 并于2008 年提出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2016 年开始,黄山市围绕“旅游+”战略,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2022 年《黄山市“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再次确立以“旅游+”战略,构建大文旅产业体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黄山市旅游发展政策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1986 年开始兴办旅游的西递村打开了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2007 年黟县已发展为中国旅游强县;1987 年汤口镇山岔村创办全国第一家农村旅游公司,推动了汤口镇的旅游城镇建设。2014 年,黄山市出台《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服务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新媒体运营、旅游直播等方式促进了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2017年, 黄山市200 个行政村开展的旅游经营活动,吸纳了大量农民参与旅游业。

(二)区域产业转变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长期以林业和茶叶生产为主, 缺煤少电和工业基础差限制了其工业发展,发展旅游业为黄山市产业更替带来了机遇。

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改变了景区附近的农业区域的产业结构。1980 年,时属徽州地区的黄山区,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为95.6:4.4:0,此时还没有第三产业人口就业,到2005 年,就业结构比为64.2:14.4:21.4,当年黄山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98 元,是1978 年的32.4 倍。 农民们在参与旅游就业中获得了高于农业生产的收入回报,推动了全市农民办旅游的热情,2006 年,全市近14 万农民从事旅游或相关的产业。 2015 年,黄山市推进乡村旅游“百千工程”建设,歙县雄村乡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黄山区庄里村和黟县卢村两个村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更加坚定了黄山市乡村产业模式向以旅游主导的产业转变。2017 年以来,黄山市以“旅游+休闲、体育、摄影、农业、文化”等模式,促进了民宿、夜游、研学、康养、非遗等各种类型的旅游企业不断发展。 2019 年,黟县被选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同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403.61 万人,旅游收入达395.67 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60%。

黄山市城市区域的产业变迁在建市后开始发生改变。 以水泥、纤维板、罐头等为主的工业一直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1996 年, 以旅游主导的第三产业占GDP 的37.99%, 首次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成为黄山市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2019 年,黄山市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达58.17%, 带动的就业人口比为42%。 产业变迁成为黄山市旅游职业变迁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形态转型

旅游者的到来,带动了黄山市各种类型旅游企业开始发展。 建市初期,屯溪区作为旅游者进入黄山市旅游的中转中心,以服务旅游者为主的餐饮企业、旅行社、饭店、旅游街区等开始出现,1991 年,旅行社及分支机构、导游服务公司、旅游汽车服务公司等86 家旅游企业集聚屯溪区;2005 年,屯溪区饮食企业和个体饮食店增长至957 家, 另有22 家星级饭店和219 家宾馆、 招待所, 带动7000 多人就业。 旅游业发展还推动了屯溪老街的旅游功能转换,1979 年114 户以经营日用品为主的老街店铺,1995 年时扩张至280 户,2005 年,老街263 户商店中,以面向旅游者的旅游工艺品、文房四宝、徽州三雕、茶叶土特产等店铺占据多数。2010 年,黄山市将老街一、二、三马路分别打造成古玩街区、休闲街区、文化体验街区,中心城区的旅游功能逐渐提升。

旅游业发展推动了黄山市旅游企业的变革。 黄山旅游集团从1989 年成立时以经营传统旅游为主,如今拓展至休闲度假、文化、会展、演艺、节事、保险等新业态。 1995 年,黄山市三星级及以下饭店仅有13 家, 至2008 年时, 三星级以上饭店共72家,员工6203 人;2018 年,黄山市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651 个,员工14037 人,以旅游饭店、旅馆、民宿、 露营地服务和其他住宿业为主的企业337个,员工9861 人。 截至2023 年1 月,黄山市3215家民宿带动了5 万余人就业[8]。

黄山市乡村旅游企业是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开始发展, 初期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1987年,汤口镇村民389 人开始以饮食、旅店、售卖摊贩、背挑行李、抬轿子等形式的旅游经营活动,拉开了汤口镇旅游发展的序幕,1999 年, 汤口镇完成商业步行街改造,2008 年, 汤口镇专营旅游的商店达到68 家[9]。 目前,汤口共有876 个个体经营户,旅社、宾馆超过136 家,已成为黄山旅游服务接待的重要集散地。

黄山市其他乡村也积极发展旅游业。 1993 年,甘棠镇民主村、 新明乡樵山村开始开发浦溪河漂流、樵山神仙洞等旅游项目,太平湖周边的村民集资购买游船、快艇等开始发展旅游业;1997 年,黟县五里村119 户依托乡村资源,开始农业观光旅游村建设。 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人口向旅游业流动,西递村自1986 年开始发展旅游业以来,西递旅游集团、度假酒店,以及村内的旅游商铺,吸引了西递村及周边居民参与旅游业,2007 年西递村共有398 人从事旅游业。 2015 年之前,休宁县祖源村是一个不足50 户,人口过百的留守村,“梦乡村”民宿的开发吸引了祖源村上百户村民回乡就业,目前村里280 名常住人口积极投身办农家乐、 建晒秋场、复兴民俗等旅游活动。 2018 年,黄山市70%的村庄已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经营活动。

(四)城乡居民参与

黄山市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就业首先在乡村区域展开,随着黄山市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以山地耕作的农业经营收益效率低下与旅游服务业的需求相叠加,拉动了原来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进入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中。 1987 年,上张村156 户村民集体开发、经营翡翠谷景区,当年即实现人均20 元的分红回报;2005 年,具有旅游经营优势的汤口镇,从事旅游服务的农民达1018 人。2008 年,黄山市共有105 个村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总收入达41 亿元;2018 年,黄山脚下的山岔村有75%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2019 年, 黟县近30%的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景区周边劳动人口70%的收入来源于旅游业, 旅游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达52%[10]。 2023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呈坎、潜口等地的民宿发展吸引了320 人回到家乡,投身旅游创业。

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城市居民开始职业转变。 1991 年,屯溪区的旅行社职工仅80 人,到1993 年,全市79 家旅行社职工达935 人。 之后,随着民营旅行社的发展,2007 年, 全市104 家旅行社共有职工2040 人。 旅游业带动各类旅游企业的发展,为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就业提供了机会。1996 年,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公司员工1269人,现已超过4000 人;2000 年,黄山市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旅游服务的旅游企业职工为6847 人;2004年, 黄山市40 家旅游景区共有职工6701 人;2006年,全市各类饭店、宾馆2605 家,员工23715 人,其中国营及控股、集体、外资或合资115 家,员工7928人,个体及私营旅馆2490 家,带动就业15787 人,旅游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旅游就业。 2008 年,黄山市从事各类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达21 万人,平均每7 个黄山市居民中,就有1 人参与旅游就业, 按当年全市非农劳动力人口计算,占其总数的46.7%[11]。2017 年,服务于全市各类型旅游企业的旅游从业人数达25 万人。 特别指出的是,疫情期间,黄山市4438 名导游临时转行做旅游直播、采茶等工作为过渡,他们坚定于黄山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坚守于黄山的导游事业。

黄山市旅游业还帮助贫困村民通过旅游就业实现脱贫。2016 年,乡村旅游带动休宁梓源村、歙县长源村等3268 人脱贫;2018 年, 黟县539 户1257人参与旅游就业脱离贫困;2019 年,汤口镇实现30户100 多人脱贫, 黄山市当年累计实现旅游脱贫926 户2370 人,黟县宏村、休宁县田里村和徽州区张村、坑上村等分别被中央和安徽省列入旅游扶贫典型。

(五)旅游就业支持

黄山市城乡居民进入旅游业或相关行业实现职业变迁,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拉力效应,也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等通过引导、培训等方式的推动作用。

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黄山市于1984 年在大桥中学、各职业中学设置旅游班,开设烹调、 宾馆服务与管理、 旅游服务、 财会等专业,1986 年黄山旅游职业学校成立,为黄山市旅游发展初期培养了各类专业人才。 同时,黄山市通过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旅游职业技能,1987 年黄山市旅游局组织145 人参加导游、厨师技能学习,并组织280 多人到安徽省参加饭店、 餐饮与管理等培训。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每年对新进导游和持证导游,根据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还为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考生开设辅导班,1996 年, 黄山市参加导游考试的考生面试通过率达到80%。 为拓宽导游人员的职业选择,黄山市积极组织导游人员参加出境游、赴台游领队和中高级导游员考试。 2001 年, 黄山市建成市、区(县)、旅游企业三级培训机制,翌年,黄山市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成立。 2016 年,黄山市为780 名旅游行业、企业负责人专门开展旅游企业转型升级专题培训。

黄山市还以旅游职业技能比赛推动行业交流,树立行业典型,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近年来,黄山市先后在全国、安徽省旅游饭店服务、农家乐服务、旅游服务、导游等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2 人被评为全国“文明导游员”,1 人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对参与旅游就业的农民开展旅游技能培训,扩大了乡村居民的旅游认知,有效实现了农业人口的旅游职业转换。2007 至2014 年间,黄山市各县区联合旅游管理、 妇联部门等通过开办乡村旅游培训班,成立乡村旅游联合会等形式,为旅游从业人员、村民开展旅游职业技能培训, 并于2016 年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学习、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增强了乡村居民旅游就业的信心。2019 年,黟县、歙县对1041 家民宿、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超过4375 人。2020 年疫情期间,休宁县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了21 场培训,累计培训1052 人次。

结 语

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黄山旅游城市化经历了萌芽发展期、成长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全域发展期四个时期, 黄山市城市化率从1978 年的12.76%提升到2021 年的37.82%, 旅游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贡献,2019 年, 黄山市旅游业对GDP 的贡献率达80.78%。 随着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黄山市各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开始成长,带动了黄山市旅游从业人员从为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员等基本的旅游服务,向景区管理、文旅融合,以及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策划、在线旅游、旅游定制等专业化服务的职业方向变迁,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从旅游业发展初期的1773 人, 发展到全行业各类从业人员25 万人。2019 年,以旅游业推动的第三产业为主的黄山市城乡居民就业比达42%,黄山市旅游发展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居民的职业变迁。

黄山市旅游城市化进程中,旅游业推动的城乡居民就业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黄山市委市政府以“黄山谈话”精神为指引,明确以“旅游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路,推动了黄山市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类型,转向了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旅游企业的发展,为黄山市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就业打下基础,各种形式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他们参与旅游就业的信心,为保障城乡居民积极投入旅游就业,进而实现旅游职业变迁,提供了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黄山市黄山导游
寻找火星导游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黄山日落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