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本贯通培养的产教融合进路与优化研究

2024-01-22 07:29王勇王振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王勇 王振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 100176)

一、引言

纵观我国“本科职教”办学,出现了四种形式:专科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办”,专科高职“试办”,专科高职“创办”,普通本科“转办”[1]。北京市采取“联办”形式,自2015年开始启动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试点,试点了“中高本贯通(即”2+3+2“贯通培养,高中2年+高职3年+本科2年)”和“中本贯通(即”5+2“,中高职5年+本科2年)”两类模式[2],以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联合的高职类本科职教为主。当前实习实训等实践衔接是继课程、师资和管理三大衔接之后的重要环节和薄弱之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中高本贯通的实践衔接中有效尝试各个层次递进产教融合,依托邻近开发区优势,将校企合作升级为区校合作,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

二、产教融合促进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

(一)中高本贯通技能定位对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

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高度依赖性。其具体培养目标是从事高精尖产业,掌握高新技术、胜任高端岗位,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高学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3],与本科层次高等教育不同,表征为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类型差异,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高”“厚”“宽”“新”四个特点[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技术导向、实践导向和就业导向等特征,其实现方式注重校企合作是内在要求。

(二)中高本贯通实践导向对理实结合的专业要求

中高本贯通的技能目标以及需要配套的实践环境差异明显,在产教融合中资源侧重有所不同,分阶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依据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知识是由易到难的过程,简单技能为复杂技能铺垫,简单概括为“基础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纵深拓展”。三个阶段遵循了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要求对实践资源细分和精准匹配,正如职业带理论(Occupational spectrum)描述的人才的结构与分布沿着“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由低向高的职业带迁移;此类技能需要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知行结合,依赖专业实践资源、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实习培训等支持。

(三)中高本贯通职业导向对工学交替的现实诉求

中高本贯通三段衔接依据目标定位应将职业性贯穿始终,在实现路径上,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工学交替的二元性。然而,在培养现状中往往遇到“中间弱,两头缺”问题,即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或职业启蒙课开设不足、高等职业教育没有突破而沿用原有职教体系、本科阶段侧重职业教育则不凸显或弱化,而升入本科基本接受学术型教育脱离了职业教育[5]。因此,贯通培养不能偏向升学特征、偏离职教属性,而工学交替是确保职业性主线贯穿的关键措施。因此,高中和本科的职业教育实践资源的匹配度和易获得性,将成为检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能否实现其定位,以及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中高本贯通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6]。然而,当前产教融合已进化出现新的形态,即由20世纪初便开始的校企合作办学的“点对面”模式的1.0版本,进化为“面对面”模式的区校合作2.0版本“区校一体化”[7]。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15年整体迁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突破地理位置条件约束,发挥地理空间邻近性优势,实现学校和开发区企业两类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共享、对本科职教依赖的职教资源有效供给,化解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衔接薄弱问题,构建了中高本贯通实践资源需求与供给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高本贯通实践资源需求与供给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一)中高本贯通基础段,紧跟“产业链”和“专业链”

中高本贯通基础段为入学第1至2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后段高起点办学打好基础。核心素养对未来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8],学院引入北京示范高中第三十五中学的办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开设常规通识课程如人文、社会、数学、科学、德育、美育、体育、心理等,尽早地为学生职业启蒙和专业感知做准备和铺垫。

第一,增强专业与职业感知。运用区校合作来响应贯通培养初始阶段学生的职业启蒙和职业感知的资源诉求。一是开设职业启蒙先修课程。学院集聚了校内外专业知识与职教资源,在每学期末两周固定开设30多门创新课,以“走班上课”形式先修,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职业倾向与职业认同,为高职段专业选择做好准备。二是开展职业入园入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引企驻校、引校进企,让学生参观开发区企业运营的真实场景,了解企业与专业关系、专业与市场需求关系,感知企业文化与职业品格、职业精神,将企业和职场要素及早融入贯通培养过程。

第二,反馈产业链变革动态。“产业链”演进带动“人才链”变革,“人才链”演进促进“教育链”变革。中高本贯通培养专业布局离不开城市定位和区域产业分布。首先,学院发挥其处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所依托“三城一区”之“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时反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首都高精尖产业动态,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提供重要产业信息。其次,学院依据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建立院系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调整六大专业群,专业数量做“减法”缩减到44个专业。因此,基础阶段产教融合对中高本贯通专业设置十分重要,学生可为两年后转段如何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第三,制定人才行业标准与评价标准。学院专业教师与开发区高精尖企业双向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考核评价标准,防止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标准脱钩,提高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程度,提高企业招聘需求与院校专业设置的吻合程度。

(二)中高本贯通专业段,优化职业技能培养过程

中高本贯通专业段即入学后的第3至5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学院结合自身被纳入国家“双高”和北京“特高”建设校所具有的产教融合优势,为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打造职教双师队伍。在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方面,学院既与对接本科高校、对应行业企业联合设计、开发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等课程群,又构建支撑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是校企互聘互用师资队伍。根据贯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依赖工学结合的特点,聘用企业劳模、行业工程师、技能大师、榜样技工到学院授课任教,实现人力资源嫁接,弥补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只有学校教师没有行业导师的不足。二是共建职工、教师培训基地。让脱离企业的教师去企业实践,反哺实践教学能力。学院制定了《关于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教师每三年内有半年到企业实践锻炼,双师素质比例超过85%。

第二,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在职业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训练方面,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开发区众多产业园区汇聚了大量的企业,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有丰富经验积累,形成了十四个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联合体,通过合作不同类型主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验、实习实训场地,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实验、实习实训需求。学院目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27个,如“生产性体验中心”“未来技能中心”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丰富的企业实践项目和优质资源,有效地完成实训类课程的教授任务。

第三,实现“研赛创”融合。学院注重“研赛创”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即胜任工作的技能或处理复杂工作关系的综合职业能力等。一是科研项目类实践活动。学院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亦庄工作站电科院分平台、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实现以研促教。二是学科竞赛类及技能竞赛类实践活动。学院承接了开发区企业举办的国际机器人、数控加工、叉车、可编程控制器等技能大赛,以及京东集团部分项目培训,师生积极参与,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三是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学院搭建创客空间,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就业创业提供近距离、零距离的平台。

(三)中高本贯通拓展段,助力“升学”或“就业”

中高本贯通拓展段即在校的第6至7年,转段升入本科高校,旨在实现专业理论水平提升和应用创新拓展,通过产教融合满足学生“升学”或“就业”需求,拓宽学生职业选择面和发展空间。

一是提高专业理论能力。学院贯通培养本科阶段分两类:外培班与海外英语、法语、德语等国家高校对接,内培班与北京市属本科院校对接。此阶段培养最终使学生在专业方向上了解并掌握在工作中用到的核心理论知识,沿着专业纵深拓展,具备职业迁移潜能和终身职业发展能力。尽管此阶段管理主体不在学院,但为实现产教融合的纵向衔接,应做好国际、校际和校企关于实习实训的交流和互通有无,借鉴吸收经验同时调整高职段的流程,使其匹配和服务好学生本科段工程应用训练、工程实践创新。

二是提升应用创新能力。贯通培养本科段实习就业、毕业设计或创业实践等活动来源于高职段所初步形成的意向性行业和目标企业。企业和市场不仅是学生专业方向设定或问题的来源,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就业归宿。如学院六大专业群分别与行业龙头为主企业联姻,为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见习、社会实践或就业提供有利环境。学生参照企业的反馈从事产品开发及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作,有的放矢地提高创新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产教融合促进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

(一)完善实践衔接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系

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需完善校企间实践衔接机制,理顺各个层次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以及对应校企合作之间关系,共同制订“2+3+2”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方案,建立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依据“基础性”“专业性”“拓展性”的层次递进关系,实践设置要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标准等要求衔接融通。一是贯通基础阶段增加培训和认证,除了使学生感知企业和职业启蒙外,还需要吸纳和兼容职教高考制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实行现有创新课和中职资格证书互认,使转段考试同职教高考接轨。二是高职专业阶段增加优质实践项目供给,有效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基础实训、综合实训、技能大赛、专业社团等活动培养就业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三是本科拓展阶段注重校内外岗位实习和技能认定,让学生考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开展柔性化实践教学

中高本贯通对产教融合依赖性较高,旨在提高技能的实训课程占“半壁江山”。一方面,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一是公共基础课的后学段课程前置。“2+3+2”不是三个学段简单相加,为充分实现知识、技术、技能的贯通,可将一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前置,将三个学段理论课优化,为实训实践赢得时间。二是专业课的逆向课程体系开发。产教融合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任职技能需求,以此为起点,逆向倒推出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和素养。面向工作变革传统的知识到技能的流程,让专业课程成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纽带。另一方面,开展柔性化实践教学。除了支持以往“认岗”(学生到企业参观、观摩与体验等)和“顶岗”(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两种形式之外,有力支持工学交替方式“跟岗”(不能独立,需指导参与、辅助性参与、阶段性参与等),形成了易于办学的实训实操柔性化实践课程体系和校外实习体系。

(三)加强“区校企”合作,协调需求与资源供给

开发区为产教融合提供了结构化实践资源和极佳的区域载体,发挥校企合作及区校合作功能,消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实障碍[9]。一方面,宏观上加强“区校企”合作。学院自觉嵌入本地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区校合作的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的资源集聚优势。“区校企”合作框架,供给了贯通培养所需的教学、培训、实习与就业资源。另一方面,微观上激励校企联动。一是共谋专业设置,重视企业参与的锚定作业,及时沟通,掌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设置重点核心专业、支撑专业群以及与产业群对接的专业群,适应社会民生、城市定位、市场产业和行业企业的需求变化。二是共建课程体系,避免实践内容重复、滞后和断层等问题,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质量评价标准,企业介入实习实训环节等。三是共组师资队伍,建立教师和企业师傅互认互兼、联合培训、定期交流和共享资源等机制。四是共享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互通有无,共建共享或更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

五、结语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正在市域层面建立产教联合体,北京市计划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开展“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将在原有探索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这一创新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