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

2024-01-23 03:20乔木
江西农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条锈病赤霉病植保

乔木

(宿州市埇桥区农业科技园管理服务中心,安徽 宿州 234100)

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一次性施药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三重效果,是促进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小麦生长后期管理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关键性增产措施。“一喷三防”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而且在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及农业绿色发展方面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概述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一喷三防”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该技术是指在小麦种植期间采用杀虫剂或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以及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同时防早衰、防干热风等问题,是促进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1]。“一喷三防”在小麦扬花期到灌浆期使用,需要严格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统筹兼顾,以防治病虫害为重点,加强对常见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浆虫以及麦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控,防止小麦出现早衰问题,确保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在“一喷三防”技术使用过程中,使用杀虫剂、杀菌剂以及微肥混合剂,需要采用综合作业方式,达到“一喷多效”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购买相关药剂时,必须到三证齐全的正规门店购买,同时不能使用所谓“改进型”等药物,否则会对实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药量,依据每亩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药物总量,不能随意加药。

综合来看,小麦生长中后期,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病虫发生种类多,且发展速度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所以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工作,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夺取夏粮丰收。

2 小麦生产基本情况

埇桥区位于安徽省北部,与苏鲁豫三省接壤,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东邻陇海产业带,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北部兼有丘陵岗地。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倾斜,总面积约为2868 km2,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具备南北过渡气候类型的特点。平均气温14.4℃,年降水量857.1 mm,平均日照时数2450 小时。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非常适合小麦生长,所以小麦一直是埇桥区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种植不仅保障了当地粮食供给,同时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021 年,埇桥区粮食种植面积461.9 万亩,比2020 年增加8.51 万亩,总产量预计超过200 万吨。小麦种植面积约在220 万亩左右,比2020 年略有增长。小麦品质较好,就地加工转化比例较高[1]。

3 工作开展情况

2021 年,埇桥区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185 万亩,环保型农药覆盖率达9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100%。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异常天气的影响,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的发生概率增加,有爆发病害的风险。埇桥区政府及农业部门,通过整合资金、紧急购买环保型农药,以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防控为切入点,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为重点,开展无人机飞防服务,积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监测预警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统防统治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全力推进小麦“一喷三防”,确保2021 年小麦增产增收。

埇桥区辖25 个乡镇,11 个街道,全面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区的植保专业化防控组织已达129 家,从业人员1830 人,各种大中型植保机械1026台套,其中已纳入省植保无人机监管平台的飞防组织有57个,植保无人机有360 架,日作业能力达到50 万亩[2],降低了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风险,将病虫害发生概率降至最低,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成本高、力度大、效果差、防治不及时、农户家中无人防治的难题,社会效益显著。

4 “一喷三防”技术的应用情况

结合小麦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基本情况,在“一喷三防”技术应用中我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一喷三防”技术应用于小麦病虫害防治时,一般在小麦穗期至灌浆期使用。当小麦生长到抽穗阶段时,容易发生赤霉病、白粉病以及锈病等多种不同小麦病虫害,此时应用“一喷三防”技术,可以采用三唑酮、丙环唑等药物对小麦锈病及小麦白粉病进行防治。以防治锈病、吸浆虫为主的麦田,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 g 或12.5%烯唑醇40 mL 加4.5%的高效氯氰菊酯50 mL、再加98%磷酸二氢钾100 g或液体叶面肥50 mL 加水喷雾。以防治赤霉病、麦穗蚜为主的麦田,亩用50%多菌灵60 mL或70%甲基硫菌灵100 g、加3%啶虫脒乳油25 mL 或10%吡虫啉20 g、再加磷酸二氢钾100 g 喷雾。以防治叶枯病、穗蚜为主的麦田,亩用65%代森锰锌150 g 或70%甲基托布津100 g 加10%吡虫啉20 g,再加磷酸二氢钾100 g 喷雾[3]。小麦根腐病,采用丙环唑和甲基硫菌灵等药物进行喷洒,能够提高小麦对根腐病的抵抗能力。小麦全蚀病,采用10%三唑酮500 倍溶液或12%全蚀净悬浮剂,喷洒小麦根部。

小麦生长至中后期,是蚜虫和小麦皮蓟马发生的高峰期。若蚜虫达到了50 只/667 m2左右,采用200 mL 腐殖酸喷施肥兑水30 kg/hm2,或采用生物菌肥,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剂则使用20%菊马乳油80 mL 兑水50 kg,在露水干后或下午均匀喷洒,如果蚜虫虫害较为严重,可以喷洒15%吡虫啉混合喷雾[4]。

埇桥区在“一喷三防”技术应用中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对病虫害的发生实现了有效控制,结合科学的技术以及药物使用,在消灭病虫害的基础上,不会对小麦农田环境产生破坏,综合防治应用效果较好。

5 “一喷三防”技术应用成效分析

2021 年埇桥区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采用了“一喷三防”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防控,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2021 年小麦条锈病出现得早、暴发性强、传播迅速、危害严重,特别是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遇连雨天,田间雨水多,湿度大,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等病害爆发流行风险大,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埇桥区反应迅速,不等不靠,准确预测,果断出击,及时采取了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有效控制了小麦病虫害的传播及蔓延。全区预计小麦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12 万亩次。其中,赤霉病偏重发生,自然发生面积约237 万亩;纹枯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130 万亩;锈病(条锈病、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50 万亩;蚜虫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70 万亩次。在此次防控过程中,主要采用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农药减量节省约30%,降低防治成本约25%,防治效率提高了30%[5],此次防控不仅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同时解决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6 “一喷三防”技术应用注意问题

一是如果采用可湿性粉剂农药作为“一喷三防”的主要药剂,需要采用二次稀释技术,必须先用少量水将药剂化开配置母液,之后倒入设备中进行搅拌,确保搅拌均匀,防止药液不均匀影响实际应用效果。二是在用药过程中,使用药量一定要精准,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在喷药时注意避免漏喷或重喷,喷药不均会影响防治效果;在喷药时需要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避免在高温或大风天气下喷药。如果小麦病虫害发生较重,需要喷药2 ~3 次,确保防治效果[6]。三是混合用药需要将药剂充分混合,混合后立即喷洒,不能存放,长时间存放会导致药剂挥发,影响防治效果。此外,药剂不能与碱性物质同时使用。四是操作人员需要戴完善的防护装备,比如口罩、手套等,避免与药剂直接接触,保障“一喷三防”技术应用安全性,避免对人员产生影响。作业结束后,需要立即清洗相关设备以及机械,并对农药废水进行处理,不能将带有农药的废水倒入河流中,污染周围的生态环境。

7 埇桥区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落实方法

7.1 加强组织领导,突出粮食安全

埇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把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作为春季农业生产的重点工作来抓,进行了全面落实和精心部署。制定了详实的《2021 年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方案》[7];成立了以各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村两委”负责防控任务、乡村振兴工作队负责防控技术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困难帮扶的防控措施,把防控任务和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确保不留“死角”,做到精准科学防控小麦病虫害。

7.2 加强宣传引导,突出统防统治

村里通过广播、条幅、会议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防控“窗口期”,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主动出击、见花打药,让农户充分明白小麦“一喷三防”好处,小麦赤霉病的危害性和及时防控的必要性,并统筹抓好条锈病、蚜虫等其他病虫害防治工作,一药多用、一喷多防,全面提高防治质量,提升综合防效,形成统防统治的良好局面。

7.3 加强检查指导,突出科学防控

在配合“村两委”做好免费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品发放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对发放农药的技术参数进行检查,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综合防治、见花打药”的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发挥植保无人机速度快的优势,抢抓防治关键节点及时防控,强调20 kg以下的无人机最大飞行高度为距农作物2.2 m,大于20 kg 的无人机与农作物垂直距离可以适当高于2.2 m;所有植保无人机机最大飞行速度为6 m/秒,亩用药量按项目规定(一般为1 ~1.5 L/亩),喷幅按厂家建议,一般建议设置在5 ~7.5 m[8]。

7.4 及时监测,精确预警

2021 年天气异常,4 月-5 月连续阴雨天气较多,小麦条锈病上游菌源地菌源量大、发病早。埇桥区农业部门及早做出工作安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指导组,深入到各镇街积极发动农技人员、植保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和其他农户全面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切实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田”,密切监测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开启9 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站,智能化预警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害发展态势。实行有偿报告制度,谁先发现奖励谁,由区农业部门免费发放防治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启动了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切实做到了早调查、早发现、早防治。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提高小麦品质及产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降低农业成本投入、减少损失率的有效措施。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小麦病虫害发生较重,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应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组织,加强“一喷三防”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创新“一喷三防”技术的宣传方式,做好小麦“一喷三防”技术的推广工作,落实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条锈病赤霉病植保
小麦条锈病田间为害损失的初步分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215份小麦材料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初报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