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2000—2022年)

2024-01-23 04:25
关键词:贡献率贡献比重

胡 鞍 钢

(1.清华大学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院,北京 100084;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始终把自身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为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1]21世纪的头2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到底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哪些新的重大贡献?本文从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多方面产生的正外部性,即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进行量化分析。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经济规模效应,规模越大贡献越大;二是发展速度效应,速度越快边际贡献越大。本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信息对2000—2022年期间中国及世界的发展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证明,用实践检验,全面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九个方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世界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对世界工业化的贡献、对世界信息化的贡献、对世界专利创新的贡献、对世界科技期刊论文数增长的贡献、对世界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对世界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对世界消除绝对贫困的贡献。这些贡献反映了四大全球性效应——超大规模基数效应、发展指标高速发展效应、发展增量贡献率效应、发展结构变动效应——的组合作用,加速改变了世界经济、产业、科技、贸易的南北格局。

一、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五大国际机构发布的《2008国民账户体系》规定: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1)《2008国民账户体系》规定,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将本国货币计量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而不是汇率)转换成以通用货币计量的数据。众所周知,通常市场汇率和固定汇率都不能反映不同货币之间的内在相对购买力。。为此,本文进行国际比较时均按这一严格规定进行中外比较,以准确判断我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既在国内的实践中进行纵向检验,又在国际舞台上接受横向检验。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权威信息(见表1),中国GDP从2000年的4.36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22年的25.68万亿国际元,年均增速为8.4%,这与《2023中国统计摘要》按中国GDP指数计算的8.4%是一致的,中国GDP年均增速远高于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速(3.3%)。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6.4%提高至2022年的18.5%,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5个百分点。中国GDP在2001年超过日本,2016年超过欧盟,2017年超过美国,到2022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19倍,这标志着世界经济中心正在从欧盟、美国转向中国。在2000—202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GDP的贡献率高达30.1%,高于OECD国家的29.5%,相当于美国贡献率(7.4%)的4倍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这表明:中国经济兴,世界经济兴;中国经济强,世界经济强。无论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都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曾在不同时期屡屡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崩溃论”,都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实面前,一一崩溃。

表1 中国、美国、OECD的GDP及占世界比重(2000—2022年)

二、中国对世界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农业增加值信息(按2015年美元计算)(见表2),中国农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5100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22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0%,既高于世界年均增速(2.8%),也大大高于美国的年均增速(0.5%)和OECD国家的年均增速(0.7%)。中国农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24.4%提高至2022年的31.9%,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2021年为4.8%)的6.65倍,相当于OECD国家(2021年为19.1%)的1.67倍,标志着世界现代农业中心已经从美国等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在2000—2020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对世界的贡献率高达41.0%,而美国仅为1.2%,OECD国家也仅为5.8%。这与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

表2 中国、美国、OECD的农业增加值及占世界比重(2000—2022年)

中国谷物产量从2000年的4.05亿吨上升至2021年的6.32亿吨,年均增速为2.1%,不仅超过中国总人口年均增速(0.5%),而且超过世界谷物产量年均增速(1.9%);中国谷物产量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9.7%上升至2021年的20.6%,提高了0.9个百分点,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17.9%),中国人均谷物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5%;中国对世界谷物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2.3%,相当于美国贡献率(10.8%)的2.06倍(见表3)。

表3 中国、美国谷物产量及占世界比重(2000—2021年)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Lester R.Brown)在《国际论坛先驱报》撰文《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他预言:“从1990年到2030年,中国总人口不断增加,但粮食总产量至少减少20%。中国将进口约3.84亿吨粮食,这将导致世界粮价迅速上涨。摆在世界各国领导人面前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这种潜在的粮食赤字迅速扩大,到那时,谁能供养十几亿中国人?”当时,笔者就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历史悲观论,其沿袭了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Dean Gooderham Acheson)1949年的悲观论调——共产党的政府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3]。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实现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策,解决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不可能依赖世界粮食市场,更谈不上会引起世界粮荒,布朗的推论“中国的粮荒将变成世界的粮荒”是缺乏依据的[4]。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对世界农业特别是世界谷物产量的增长,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检验谬误的标准,中国用胜于雄辩的发展事实有力地反驳了布朗散布的“中国粮荒悲观论”。

三、中国对世界工业化的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权威信息(见表4),中国工业增加值(按2015年美元价格)从2000年的1.03万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6.50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8.7%,这与《2023中国统计摘要》中按中国工业增加值指数计算出的年均增速8.7%是一致的。中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7.9%提高至2022年的26.8%,提高了1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6个百分点。中国工业增加值于1997年超过德国,2002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欧盟,2011年超过美国,到2021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70倍。在2000—202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9.1%,相当于美国贡献率(4.7%)的10.4倍,相当于欧盟贡献率(5.2%)的9.4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增长的最大发动机,这标志着过去20年世界工业中心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中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驶入工业化的快速路。中国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5]

表4 中国、美国、欧盟工业增加值及占世界比重(2000—2022年)

四、中国对世界信息化的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权威信息(见表5),中国宽带互联网用户从2002年的300万户上升至2022年的5.90亿户,年均增速为30.2%,中国宽带互联网用户占世界比重从2002年的4.5%提高至2022年的41.8%,提高了37.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中国宽带互联网用户2002年超过德国,2004年超过日本,2008年超过美国,2010年超过欧盟,到2022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4.65倍。在2002—202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宽带互联网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3.7%,相当于美国贡献率(8.0%)的5.5倍,相当于欧盟贡献率(8.6%)的5.1倍,是世界最大的宽带互联网发动机,这标志着过去20年世界宽带互联网中心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中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6]

表5 中国、美国、欧盟宽带互联网用户及占世界比重(2002—2022年)

五、中国对世界专利创新的贡献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权威信息(见表6),中国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比重在2000年为2.9%,2010年提高至23.7%,2021年提高至58.2%,21年间提高了55.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中国专利申请量在2003年超过德国,2009年超过美国,2010年超过日本,到2021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4.97倍,相当于日本的6.42倍,相当于德国的35.8倍,这标志着世界技术创新中心正在从美国、德国和日本转向中国。在2000—2021年期间,中国对世界专利申请量的贡献率高达92.7%,是世界发明专利增长最大的发动机,超额实现了我国国务院2005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2020年目标——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5位[7],已跃居世界首位。

表6 中国、美国和高收入组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比重(2000—2021年) 单位:%

六、中国对世界科技期刊论文数增长的贡献

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占世界比重在2000年为5.0%,2010年提高至16.0%,2022年提高至22.8%,22年间提高了17.8个百分点(见表7),平均每年提高0.81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在世界排第5位,中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在2003年超过德国和英国,2004年超过日本,2016年超过美国,到2022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47倍,相当于日本的6.63倍,相当于德国的6.14倍[8]。在2000—2020年期间,中国对世界科技期刊论文数的贡献率高达33.1%,成为世界科学研究最大的发动机。此外,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名列第12位,也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世界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9]。

表7 科技期刊论文数占世界比重(2000—2022年) 单位:%

七、中国对世界出口增长的贡献

中国商品出口额从2000年的2500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3.59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2.9%,这与《2023中国统计摘要》中按中国商品出口额指数计算出的年均增速是一致的。中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9%提高至2022年14.3%,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47个百分点。中国商品出口额在2004年超过日本,2010年超过德国和美国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22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1.74倍,这标志着世界贸易中心已经从美国转向中国。在2000—202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商品出口的贡献率高达18.0%,相当于美国贡献率(6.9%)的2.61倍(见表8),中国是世界商品出口最大的发动机。

表8 中国、美国商品出口总额及占世界比重(2000—2022年)

八、中国对世界进口增长的贡献

中国商品进口额从2000年的2251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2.72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1.9%,这与《2023中国统计摘要》中按中国商品进口额指数计算出的进口贸易增长的年均增速数值一致。中国商品进口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4%提高至2022年10.6%,提高了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中国商品进口额在2000年超过荷兰,2003年超过日本,2009年超过德国后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22年中国商品进口总额已经相当于美国的80.5%。在2000—202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商品进口的贡献率高达13.1%,相当于美国贡献率(11.1%)的1.18倍(见表9),中国是世界商品进口增长最大的发动机。随着中国从出口增长导向转向进口增长导向,未来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目标就是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口国。

表9 中国、美国商品进口总额及占世界比重(2000—2022年)

上述事实表明,“中国贸易兴,世界贸易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短短20余年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增长了11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10]未来时期,实现“中国贸易强,世界贸易强”的愿景指日可待。

九、中国对世界消除绝对贫困的贡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11]。按照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2000年我国贫困人口约为942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9.8%[12]。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让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稳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3]。

2020年,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农村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14]。

世界银行发布的贫困标准为每人每日支出2.15国际元(2017年国际元价格),从国际比较看(见表10),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1999年的46%降至2020年的0.1%,贫困人口从5.8亿人降至100万人,几乎消除了全部低收入人口,占同期世界减少的贫困人口总量(11.41亿人)的50.9%。这表明,一方面,中国减少绝对贫困的成功就是世界减少绝对贫困的成功;另一方面,中国从世界上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到建成世界最大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显著标志之一。

表10 不同收入组贫困人口发生率(1999—2020年)

十、结语: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曾说:“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5]

67年过去了,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2000—2022年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1%,对世界农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0%,对世界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1%,对世界专利申请量(技术创新)的贡献率高达92.7%,对世界科技期刊论文数的贡献率达到33.1%;对世界商品出口贡献率(世界市场)达到18.0%,对世界商品进口贡献率(中国市场)达到13.1%。其中,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减贫对世界的贡献。在1999—2020年期间,按世界银行公布的国际贫困线——每人每日支出2.15国际元,中国对世界减少贫困的贡献率高达50.9%;按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每人每日支出3.65国际元,中国对世界减少贫困的贡献率高达68.2%;按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每人每日支出6.85国际元,中国对世界减少贫困的贡献率高达135%。2020年,中国不仅消除了本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而且也已消除了世界银行提出的两类绝对贫困人口,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惠及十四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

第二,和平与发展理念对世界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基本方略,无和平就无发展,无发展就不能保证和平,这与几百年来西方式现代化“国强必霸”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历史逻辑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另辟蹊径,创新了和平发展道路。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充分显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大变量,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四大效应:一是世界人口、经济、市场、减贫等超大规模基数效应,二是世界经济等发展指标高速发展效应,三是世界经济等发展增量贡献率效应,四是世界经济等结构变动效应,根本改变了几百年来世界经济、产业、科技、贸易的南北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还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正如1935年毛泽东所预言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16]

猜你喜欢
贡献率贡献比重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