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乡宁县新民歌的思想内容及美学特征

2024-01-24 05:08婷,
关键词:民歌山西音乐

栗 婷, 李 静

(中北大学 艺术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晋南乡宁县地处吕梁南端、 临汾西隅, 当地流传的民歌数量众多, 内容丰富, 曲调优美, 歌词生动, 感情真挚, 便于传唱, 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对家乡的热爱, 是千百年来乡宁县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上, 笔者对所搜集的民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 以有无曲谱为标准将乡宁县民歌分为无谱式和有谱式民歌两大类: 现存无谱式乡宁县民歌有两百多首, 无法歌唱, 仅呈现为案头诗歌读物, 主要指乡宁县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所创作的传统民歌以及少数抗战革命歌曲; 有谱式乡宁县民歌约两百首, 由乡宁县优秀的艺术家所创作, 如阎玉宁、 阎于明、 阎灵娣、 王晋强等, 其中以王晋强创作的乡宁县新民歌为主, 大多收录在《王晋强创作歌曲选》中, 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历史事件的态度以及对祖国山河、 未来青年一代的歌颂。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宁县新民歌,通过对新民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分类, 进一步分析其美学特征。

1 研究综述

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到目前为止, 收录在《晋绥民歌》《晋冀豫鲁民歌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山西民间歌曲》《山西民间歌曲集》(1~6 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等书籍中的山西民歌就有两万多首, 但学术界对山西民歌的研究并不乐观, 研究方法与视角也较为单一, 未能对山西各市县的民歌特色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 对一些县域的民歌研究还存在学术空白。

本文以“山西民歌”为关键词, 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数据库可知, 从1990 年收录的第一篇论文《山西民歌与风土民情》到2023 年3 月为止, 共收录650 篇相关论文。按山西七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进行分类①参见韩军编著的《晋之风山西民歌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年,第4 页。: 晋北地区44 篇, 晋中地区118 篇, 晋东地区3 篇, 晋西地区6 篇, 晋东南地区26 篇, 晋西北地区67 篇, 晋南地区26 篇。从其研究数量来看,研究山西晋中、 晋北、 晋西北地区民歌的论文相对较多, 而研究晋东、 晋西、 晋南地区民歌的论文则相对较少, 尤其是拥有30 个县市的晋南地区, 研究论文仅有26 篇, 远未达到对该区域民歌应有的研究水平。

从思想内容来看, 目前研究山西民歌的论文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 教育功能方面, 代表性论文有牛强的《声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1]一文, 以山西民歌为例, 重点阐述声乐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意义; 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根据不同唱法体系, 着重分析声乐教学中民歌教学的相关方法。 《山西民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探讨》[2]《山西民歌在高校教育传承的教学实践探索》[3]也属于同类研究论文。第二, 文化价值方面, 代表性论文有彭栓红的《多元文化交汇下的晋北民歌初探》[4]一文, 从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儒释道文化、 三晋文化等多元文化角度出发, 研究其内容、 形式、 音乐特征在山西民歌中的独特地位。《从地域文化谈山西民歌的发展》[5]《地域文化的再生——山西民歌动画创作解析》[6]也属于同类论文。第三, 艺术特色方面, 代表性论文有徐娟的《探析晋方言在山西民歌中的作用》[7]一文, 以山西晋方言为研究对象, 剖析其与山西民歌歌唱的密切关系。 《山西民歌艺术特色及声乐演唱浅析》[8]《新编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9]也属于同类论文。第四, 传承与保护方面, 代表性论文有李岩峰的《论山西民歌的发展路径与传承问题——基于“黄河系列”三部作品的比较分析》[10]一文, 以三部“黄河系列”的优秀作品为例进行比较, 结合山西民歌发展的现状, 对山西民歌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进行思考。上述关于“山西民歌”的研究成果对山西民歌自身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 促进了山西民歌的发展, 弘扬了山西民歌的文化价值, 为山西民歌今后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遗憾的是, 上述研究并未涉及山西全部市县的民歌创作, 尤其对乡宁县新民歌艺术价值的研究存在学术空白。

2 新民歌界定

新民歌是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目前学术界对新民歌主要有三种界定: 第一种是胡予萍[11]将新民歌划分为传统民歌改编曲、 全新创作曲、 民谣风格曲三类; 第二种是王倩[12]将新民歌划分为艺术类新民歌和通俗类新民歌两大类; 第三类是陈东[13]将新民歌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 五六十年代、 八九十年代进行研究。以上三种不同的分类研究, 使得新民歌从不同角度继承了传统民歌所蕴涵的民族文化, 但始终未对新民歌给予明确的界定。王亮认为新民歌, 即“现代社会在传统民歌基础上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及大众品位特点的歌曲”[14], 以人民性为根基, 民族风格为主题, 进一步缩小了新民歌的界定范围, 但未能详述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因此, 笔者将新民歌界定为: 改革开放至新时代, 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民族政治认同下,由人民群众以传统民歌为基础, 创作出带有民族风格并被大众所喜爱的歌曲。从其内涵来看,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治认同下的人民性, 才是传统民歌中劳动人民到人民群众话语权真正实现的关键。因此, 新民歌中应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民族认同为前提。第二, 传统民歌中的创作主体是劳动人民, 并通过口头相传而流传, 不存在不被大众接受的可能性, 而新民歌包含大量个人创作, 并通过发布专辑流传。因此, 新民歌中还应以“大众所喜爱”为必要条件。从其外延来看, 新民歌不仅包含了人民群众的私人感情, 还包含了个人、 群体对党和国家情感的表达。

3 乡宁县新民歌的思想内容

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 所以对某一事物可根据其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属性进行不同的分类[15]。例如, 图书可以按书籍类型、 图书名称首字母、 作者、 出版时间以及文字类型等进行分类。但无论哪种方式, 都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实践要求。本文为了进一步讨论乡宁县新民歌的美学特征, 将乡宁县新民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四类。

3.1 迎接港澳回归, 表达对祖国繁荣的赞美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和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乡宁县新民歌突破了传统民歌创作的固有模式, 创作出一些与时代变化紧密联系的民歌, 其中一类是以迎接港澳回归祖国怀抱为题材, 奏响祖国统一的时代强音, 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例如, 1997 年乡宁县艺术家王晋强作词作曲的新民歌《香港明天更辉煌》, 歌曲首句以沉闷的低音吟唱着“历经百年沧桑, 饱尝艰辛和创伤”[16]20的心声, 描述了香港在风雨中随波飘荡的百年苦楚, 渲染了分离与期盼的悲痛情感; 随着“一九九七年七月的头一天, 五星红旗在你的上空飘荡”[16]21歌词的转折, 迎来了全曲振奋人心的时刻,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 举国欢庆的激动情景; 尾句“明天你会更加灿烂辉煌”[16]21反复演唱并在高音“do”持续七拍, 情感强烈, 音乐气势宏大,唱响了时代强音, 歌颂香港回归, 祖国越来越富强。1999 年, 王晋强又发行单曲《澳门歌谣》, 歌词以杨洪基演唱、 瞿琮作词的《澳门歌谣》为基础, 对其进行重新编曲, 全曲没有慷慨激昂的旋律, 却彰显出澳门回归、 祖国统一的赞美之情。

3.2 怀恋故乡热土, 表达对家乡人民的思念之意

不同民歌有不同民歌的思乡情怀, 乡宁县新民歌中除了有迎接港澳回归, 表达对祖国繁荣的赞美主题外, 还有怀恋黄河故土, 表达对家乡思念的思想主题。说到黄河, 对于中国人而言, 她是孕育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母亲河, 哺育和见证着华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繁衍生息与风雨历程, 她早已和我们华夏儿女的血脉相连[17]。对于乡宁县的劳动人民来说, 黄河是难忘的故乡。乡宁县地处黄河中游岸边, 黄河水声是乡宁人民的摇篮曲, 黄河土地是乡宁人民的根基, 黄河浪花是乡宁人民努力奋斗的动力。新民歌《黄河风》《黄土情》《黄河浪》《黄土地》《饮水思源》等都是这一主题下的代表作品。表达思念之情最为强烈的是由王晋强作曲、 李银贝填词的《饮水思源》, 歌词开篇以问句的形式“当年的大槐树有多高”[16]142, 表达了游子多年飘荡在外, 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歌词后段又发出怒吼“叩问一声汾河水, 啊, 我眷恋的老家, 啊, 我神往的故土”[16]142, 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推到了高潮, 声声怒吼却也无法表达其对家乡的强烈思恋。尾句“梦里想你多少回, 嘴里念你多少辈, 老家的甘泉胜美酒啊, 游子归心醉”[16]142, 歌词情真意切、 基调悲凉, 将浓浓的思念与忧愁融入这似水胜酒的醉梦之中, 表达了游子归乡的强烈愿望。

3.3 赞美无私奉献, 表达对高尚品德的传承之歌

乡宁县煤炭资源丰富, 以煤闻名, 县域内蕴藏着1 600 平方公里煤田, 改革开放以来为祖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过程中, 当地劳动人民形成了吃苦耐劳、 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以及默默坚守在采煤一线的良好品德。因此, 吃苦耐劳成为乡宁县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标签, 默默奉献成为其精神写照。表达和歌颂这一美好品德和精神, 便成为其中一大主题。 《风雨同舟情满人间》《煤矿工人之歌》《为祖国献出光和热》《乡宁煤运之歌》《申矿之歌》等早期新民歌则很好地反映了这一主题。这些新民歌描述了乡宁县矿工的采矿生活, 明确了“抓管理, 堵漏洞, 增效益, 作贡献”[16]220的奋斗目标, 通过叙述乡宁县开垦煤炭一百多年的历史, 表达了煤矿工人为了祖国灿烂的明天, 愿意献出光和热的美好愿望。乡宁县新民歌将这种吃苦耐劳、 坚韧不拔、 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质用民歌的方式进行了传唱, 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弘扬, 从而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民歌的具体表现形态。

3.4 弘扬爱国精神, 表达对全国人民的团结之爱

歌词是寄寓在音乐中的文字, 而音乐则是时代中的声韵。优秀的歌曲不仅会传唱一时, 更会历久弥新、 成为一种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样的铭记不是歌词或旋律的自我建构, 而是社会赋予的特殊标志[18]。千禧年是新的千年的开端, 中国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全国上下齐心协力、 共渡难关。乡宁县新民歌中有一类就是表达在疫情的危难关头,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爱国情愫, 讴歌了抗疫过程中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新民歌《辛苦了, 白衣战士》《最可爱的人》《防疫员之歌》就是对抗疫期间冒着高发感染危险, 为了人民的健康平安, 夜以继日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生命赞歌。歌曲开始均以深沉的低音吟唱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以及当时严峻的形势, 用气势磅礴的高音抒发对疫情的痛恨、 对一线人员为国献身的赞颂, 借此来唤醒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奋斗志气, 激发所有生者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地朝着胜利前进的精神动力, 充分发挥了用音乐振奋人心的教育感化作用。

4 乡宁县新民歌的美学特征

4.1 以“颂”为美

东汉郑玄认为:“颂声兴盛而成为《诗》之正经,此乃天下大治的景观再现, 是令人振奋鼓舞的, 并为后代学者士大夫所津津乐道, 奉为典范; 此为治世之音, 不颂而何?”[19]可见, “讴歌盛世的颂声”成为政治清明的共识, 颂美之音也成为《诗》之主调之一。这说明早期诗歌的颂美之声是盛世局面下文人对国家兴盛的自豪感与优越感的情感共鸣。“赞扬”“歌颂”之歌诗, 不仅反映“颂”的内容, 而且传达美的节奏旋律、 愉悦人的精神意识, 被后世奉为典范之作。汉代《毛诗序》曰:“颂者, 美盛德之形容, 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19]可见, “颂”具有赞美君主功德、 歌颂光明并告知神明的审美价值追求。司马相如曰:“赋家之心, 包括宇宙, 总揽人物。”[20]意味着颂的创作题材不再被限制, 审美对象更加多样化, 审美范围被逐渐扩大, 促进了早期歌诗颂美风格的形成。

颂美风格的歌诗自问世以来, 不仅为诗词歌赋开了先河, 而且为民歌艺术树立了典范, 对后世民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民歌自然也不例外, 尽管二者所处时代相隔甚远, 但新民歌为主动契合当代的审美诉求, 大多以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 拥护中国共产党、 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新面貌为主要题材, 继承了早期歌诗中“颂”诗的审美风格, 具有跨时代的审美承续与发展。乡宁县新民歌中多次使用典型意象来歌颂或赞扬新中国, 表达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爱戴。例如, 新民歌《中国要富强》中借“太阳”意象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歌词中“春风引路, 春潮浩荡, 五千年的民族充满自信和力量。啊, 中国朝前走”[16]60, 象征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朝着光明的道路大步迈进。歌曲曲调铿锵有力, 加以电声乐器伴奏, 尽显歌颂气势的磅礴之美。再加上歌曲采用齐唱的方式, 使得整首歌曲充满热烈高涨的颂党情怀。此外, 新民歌《请到乡宁走一走》更是以多元的意象,即食物意象: 大棚菜、 苹果、 油糕、 羊肉饸饹、 油炸麻花、 油酥饼子等; 物品意象: 精煤、 生铁等; 风景意象: 青山绿水、 云丘山、 结义庙等, 歌颂了新时代乡宁县乡村建设的新面貌。歌曲在编配上, 选择普世化的审美元素, 旋律线条清晰流畅, 加以节奏鲜明、 押韵式的说唱形式, 流行电声乐器伴奏, 便于传唱。这不仅丰富了乡宁县乡村建设的审美意象, 而且实现了审美经验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使得听众在欣赏新民歌时实现了精神愉悦。

总之, 歌者音乐审美心理中的以“颂”为美, 在新时代艺术中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被滋养传承。 《诗经》以及古代的颂美之诗中所倡导的“和谐”之“颂”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这样的音乐审美实践下, 乡宁县新民歌以“颂”为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美感体验下的审美超越, 使得乡宁县新民歌的艺术趣味变得风清气正, 充满了新时代的正能量。

4.2 以“雅”为美

“雅”最早见于《毛诗序》, “‘雅者’, 正也, 言王正之所犹废兴也”[19]。可见, “雅”是诗人反映天下政事、 四方风俗的诗歌。随着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 古人将公卿贵族所制作的乐曲歌词称为“雅”,是《诗经》中三种诗歌题材之一[21]。随着历朝历代对雅乐的发展, “雅”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呈现出十分丰富的审美内涵, 既包括含蓄细腻、 意境深远的音乐风格、 反映人类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的音乐表现形式, 也包括对听众审美心理的调动等多方面。时至今日, 中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一直延续着雅乐的审美内涵与文化意义。乡宁县新民歌的创作正是在传统乡宁县民歌的基础之上, 吸收了雅乐的古典艺术精华, 迎合了当代审美趣味, 才能在时代的变化中长存。

改革开放后的乡宁县新民歌的创作, 改变传统乡宁县民歌世俗趣味浓的音乐创作, 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以“意境”为审美切入点, 探索乡宁县新民歌中人声与器乐音响表达之间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追求一种音画美的诗情画意。这些诗情画意编织着作曲家内心“雅”的审美品位以及人声音响下给人视听画意的美感享受, 如《我村我的家》中“大河奔腾万丈峡, 谷岸开满石榴花, 红花丛中点点厦, 那是我村我的家”[16]138, 通过具象性的旋律、 节奏展开大河、 谷岸、 石榴花意境的联想和描绘, 保留了优雅、 古朴的曲风; 电音化的音响伴奏为人声增添了和声织体, 柔美的音束声伴着清亮的音色似山林间泉水叮咚, 鸟啼花落; 选用二胡对主旋律的模仿、 琵琶对泛音的模仿, 惟妙惟肖地让欣赏者获得音乐伴奏旋律与人声演唱之间动静一体的视听画面美, 特别是歌曲的第二段歌词与琵琶、 短笛遥相呼应, 同时加入女声伴唱, 既保持了民族古典和声音乐的特色, 又营造出空灵的混音效果, 音响空灵而清雅, 描绘出作者家乡山水如画之意境, 人们心底对浓浓乡土气息的眷恋, 设计精巧, 意味深长。

除此之外, 新民歌的“雅”还呈现出独特的精神旨趣, 与其所遵凭的美学价值取向密切相关[22]。作曲家对“雅”品味的追求, 使得雅韵的审美创作无须考虑社会功利性, 摒弃繁复、 返璞归真, 达到艺术升华, 成就其雅韵之境的审美效果。这在乡宁县新民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曲家将传统民歌中的方言雅化, 选用标准的普通话来演唱; 旋律构造中的音符、 节奏、 和声的排列趋向于一种淡雅、 简朴的自然美, 不做过多的短倚音、 波音、 滑音修饰, 追求淡雅而简朴的民歌风格, 如《鄂颂》(见图1)就是一种对古代叙事意境的审美表达, 作品采用七声雅乐调式的二部曲式, 以单一的旋律音调书写古代鄂文化的传奇, 其中问答式的结构布局, 讲究对比呼应, 有机统一, 体现出作曲家对“雅”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感悟, 并让欣赏者在欣赏歌曲时了解古代鄂文化的渊源和文化内涵, 树立起文化自信; 通过简朴的旋律排列和民族和声的编配, 以雅韵的音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极大地提高了乡宁县新民歌的文化品位与审美价值。

图1 《鄂颂》(王晋强曲, 阎灵娣词)

总之, 在乡宁县新民歌的创作中, 创作者除了追求雅美的审美意境外, 在音乐旋律的创作中也会运用雅乐曲调以及雅韵风格, 并且为演唱者、 欣赏者营造一种景外之境、 韵外之致的非凡雅境。其简约素雅的审美取向, 既为民歌文化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 又为构建中国民歌审美理想新境界提供艺术支撑。

4.3 以“器”为美

传统乡宁县民歌是一种口头即兴创作的歌谣,演唱自带山野清新的风格, 所作乐曲大多没有规范的音乐修饰, 从而导致其在传唱过程中不容易被歌者准确把握音准曲调。乡宁县新民歌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 从歌曲曲调本身的美学特征来讲, 它不再是传统乡宁县民歌无伴奏的清唱形式, 而是用中西乐器演奏伴唱的形式, 最后升华为一种器乐化表达民歌情思的美感。这些乐器虽然是人们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 但由于特定社会中的人们赋予了它们特殊的文化蕴含和象征意义, 使得这些“会说话”(即能发出优美乐声)的工具本身便以其特殊的美感音响和文化象征获得了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存在价值[23]。因此, 乡宁县新民歌与传统民歌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就体现在器与乐之中。

传统乡宁县民歌是由山野村民自发演唱, 从未被搬上舞台, 因此也缺乏正规的民族乐队伴奏, 而乡宁县新民歌大多能用乐器演奏, 如《歌手的心愿》:“大厅灯火辉煌, 管弦一齐奏响”[16]4。此处的“管弦”, 是指铜管乐器和拉弦乐器的合称, 描写了歌手为送别朋友们, 欢聚一堂时的感言, 歌手的歌声化作春风, 融化朋友们心头的冰霜, 管弦相交点燃着对朋友们眷恋的情愫。作曲家受现代音乐理论的影响, 伴奏大多使用西洋乐器演奏, 旋律上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使其在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色彩的同时不乏西洋乐曲之风格。如《梅花破》前奏以竹笛、 花鼓与二钹结合演奏, 将整首歌曲带入到自然、 纯朴的风格当中, 主歌部分多以电音化的鼓声作为伴奏低音, 富有深沉浑厚的大调色彩, 加强了歌词的叙事化特征。副歌部分创造性地融入西方的竖琴与吉他, 使得歌曲淳朴又具有流行性;王高丽演唱的《戎子姑娘》为加入变宫的六声A 角调式, 伴奏融合了二胡、 琵琶、 竹笛以及电声乐器,伴奏与演唱者紧密融合, 表现了春秋时期狄戎首领狐突之女, 为晋狄和睦, 不舍与父母分离的情绪,优美的歌声与乐器伴奏相融合, 仿佛将欣赏者带入到晋狄两国友好相处的情境之中。

音乐的声音不仅包括人体发出的声音, 还包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所有的这些声音都不同于自然的音响以及语言音调, 是美化后形成的极具艺术性的声音[24]32。乡宁县新民歌在传统乡宁县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中西乐器等音乐元素, 并与当代电声化音乐审美文化相融合, 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容,增强了民歌感染力, 给听众带来了听觉上的审美享受, 是器乐音响为民歌传承所作的贡献。

4.4 以“和”为美

“和”在美学中是指和谐、 协调和平衡的概念。最早在音乐中提出“和”的艺术概念的是《书经·舜典》[25]13。最初更多地指向古代八音乐器合奏要合乎一定的顺序、 节奏, 即要和谐, 而随着“和”与“乐”的紧密联系, “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观念和审美意蕴。 《诗经·国风·蒹葭》有云:“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26]113该歌诗呈现出音乐中“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美。《论语·八份》记载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26]1呈现出音乐的“中和”美。 《乐记·乐本》中记载“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 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27]171呈现出音乐的“政和”之美。可见,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哲学思辨在美学领域的重要体现, 是中国美学领域最基本的范畴,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文化中最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审美规律[28]。

改革开放以来, 作曲家受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 乡宁县新民歌的创作既继承了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感、 精神和谐的美感、 政通人和的美感, 更兼具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如《乡宁美》中“乡宁的山水比江南美……风光秀, 牛羊肥, 花果香, 林海翠……乡宁的山美人更美”[16]194。 《乡宁美》生动再现了乡宁县以云丘山为首的群山巍峨挺拔、 青翠秀丽, 以鄂河为首的河流清澈见底、 静如明镜, 牛羊肥硕, 花果飘香为之增添了人间烟火气息, 描绘了乡宁县人民怀揣梦想、 淳朴善良、 勤劳勇敢、 奋力拼搏把家乡建设成美丽的世外桃源, 最后将情感升华为人民创造的新时代。整首歌曲将人、 自然、 情感融于一体, 真正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响应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9]375的生态文明建设。《我是乡宁人》:“我是乡宁人, 压不垮的泰山筋骨,忘不了的报国赤心, 愿用我一腔热血描绘乡宁似锦。”[16]179歌词中蕴藏着教化人们奋斗拼搏、 为国奉献才能构建美丽家乡的和谐之美, 是对传统音乐精神和谐美感的审美继承。除了在歌词内容中呈现乐和美感之外, 乡宁县新民歌更多地将“和”作为一种独立语言, 融入到音乐的思想内容、 歌曲创作、演唱表达等过程中。例如,《我们拉起手来》:“伸出你的手, 伸出我的手, 合成一条渠道, 汇集友爱的暖流……孤独的小船就靠了岸。”[16]163歌词中蕴藏着教化人们手拉着手才能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对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伦理、 情感、 道德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突出以“和”为美的审美特色; 歌曲创作中强弱、 快慢适中, 呈现出刚柔并济的和谐韵律;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也跟随音乐的旋律, 松弛有度,通过民歌演唱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展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 乡宁县新民歌以“和”为美的审美内涵还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美好之中, 如《领导和咱心连心》:“帮咱果园把销路, 找销路, 访贫看望咱张大娘, 教咱把生态环境来规划”[16]147, 描述了政府助力人民谋幸福, 精准扶贫奔小康, 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画面, 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盛况, 发扬了中国“和谐音乐”的精神, 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0]的号召。

中国古代艺术很好地践行了对生命的艺术表达, 而生命存在的最大贡献无疑是对艺术境界的促生和营造[31]164。乡宁县新民歌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以和为美”的审美内涵有所继承, 而且通过民歌传达了“天人合一”“政通人和”的生命情思, 在乡宁县新民歌中创造了一种新时代生机盎然的生命和谐的审美意境, 使得中国生命美学的艺术精神在乡宁县新民歌中得以完美地呈现与彰显, 同时也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文学艺术思想。

5 结 语

综上所述, 我们能清楚、 直观地看到乡宁县新民歌从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作曲技巧中汲取了多元文化精髓和音乐创作元素, 并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艺术思想, 符合新时代人民的审美趣味, 更贴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产物。乡宁县新民歌通过用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对传统乡宁县民歌进行创新, 旨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文化符号, 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创造时代艺术之新声。本文抛砖引玉, 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乡宁县新民歌的认知与理解, 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民歌山西音乐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