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南湖船拳调研报告

2024-01-25 10:13杨雨秋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南湖传统武术嘉兴

杨雨秋

船拳,是广泛流布于江浙沪地区的传统格斗术,以在船上徒手打拳或运用器械而得其名。南湖船拳,属于江南地区船拳的一支流派,2012 年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区域主要分布于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解放两个街道,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海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啸峰。2023 年6 月28 日到7 月1 日,笔者一行到嘉兴市南湖区调研南湖船拳的传承现状,走访了南湖文化馆、海华武术馆、东栅小学等地,对非遗负责人、船拳代表性传承人、学校体育老师进行采访,取得了相关文字、影视资料,经归纳提炼,撰成此调研报告。

一、水乡武林事

在嘉兴民间,有不少关于南湖船拳由来的传说。其明确的师承谱系可追溯至自清同治年间,一系列武术家都曾传习过这门武功,可谓是享誉武林界的经典功夫。在不同武术形式的交流融合下,南湖船拳既保持了原初的特色,又博采众长,发展出现在的形态。虽然侠客豪杰仗剑闯荡四方的江湖武林似乎已离我们远去,但如今以韩海华为代表的传承人仍坚守着身为武家子弟的规矩与风范。

1.南湖船拳的发源传说与演变

嘉兴地处东南沿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水路系统使得船成为了古代嘉兴人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关于南湖船拳的历史渊源,有不同的传说,有说是由水战军事演练逐渐演变而来,有说是嘉兴百姓为了抵抗外敌侵略而家家习武,不仅习得徒手拳术,船具和生产工具也都成为了他们的武器。[1]据韩海华口述,其师周荣江认为南湖船拳源于春秋吴越争霸时期,当时越国战败,受到吴国的军事制约,不允许越国人练习武艺,禁止他们私藏兵器。一批越国的爱国志士便在渔船上偷偷练武,没有兵器,就将船桨、船篙、缆绳、鱼叉等工具当作兵器来使用,形成了南湖船拳的雏形。还有说法认为自大运河开凿以来,富庶的嘉兴地区一直都是官方漕运途经的重要地点,为防贼寇袭击,漕运船需要武艺精湛的兵卒来保驾护航,[2]船拳技艺因此代代相承。总的来说,出于水路军事需要以及百姓的防身需求,船拳在此地域内流传下来。

作为一门套式完备且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武艺,船拳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还逐渐成为了当地节庆娱乐内容的一部分。在南湖区许家村、七星镇等地,至今仍保有“出船拳”的民间风俗,每逢端午、中秋等节日,便有拳师在船头甲板上献艺,引得两岸百姓观看叫好,给节日增添了热闹气息。

2.博采众长的武学渊源

南湖船拳武艺的传承谱系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的“江南单刀王”朱松涛与“江南镖师”朱永寿。20 世纪40 年代后,嘉兴一带的大型船拳活动逐渐消失,船拳因而散落在民间,以家族、村庄传承为主,套路虽大体相似,但也各具特色。20 世纪中期,有“江南大力士”之称的周荣江(1898—1994)先后师从朱松涛、朱永寿学习船拳技艺,并致力于搜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船拳套数,整合成一套系统的拳法,成为近现代南湖船拳的宗师级人物,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劳振坤、章宝春、罗国强、蔡光复、韩海华皆出其门下。

嘉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南湖船拳“似南拳,亦非南拳;似查拳,亦非查拳”,因为它本身兼收并蓄了不少外来拳种及其他武术形式的特点。以韩海华的拜师经历为例,1954年,韩海华出生于武术世家,自七岁起便开始习武,跟随父亲韩忠明学习了七式拳、掼牛、摔跤等技艺。韩海华认为中华武术虽然种类流派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十八般武艺皆有相通之处,因此只要练好基本功,便可融会贯通。他转益多师的经历也深刻印证了这一观点:九岁时,他拜著名武术家李尊思为师,学习源自河南的心意六合拳与查拳,后又师从大红拳传人王亮臣、“中华武林百杰”李青山等武术名家。1981 年,韩海华通过在湖州举办的一场武术气功观摩座谈会结识了周荣江并拜他为师,并继承师傅的意志,决心将南湖船拳发扬光大。他将师傅教授的拳法套数一点点整理出来,并融合吸收查拳、心意六合拳、七式拳等拳种所长,归纳成八节六十四拍,是为南湖船拳母拳,以便门人弟子传承。他开设了海华武术馆,广收弟子,将毕生所学传授与他们,目前已有甘岗、曹啸峰等传承弟子30 余人。

3.南湖船拳的招式与特色

南湖船拳的手形由拳、掌、指、勾等基本动作组成,出招灵活迅敏,刚劲有力,兼具进攻与防御。拳法快、准、狠,每一招每一式的力度都要到极限,爆发力很强,再配上肘击以增强打击力度,适合在狭小的船面上攻击敌方。嘉兴地区河道较窄,渔船也较小,拳师们只能在仅有一张八仙桌那么宽的船头打拳。出于习武空间的限制,又由于要在船上经得起风浪的颠簸,南湖船拳的腿法便较为收敛,讲究稳扎稳打,注重腿部、臀部和腰部的发力,要求下盘稳固,身体一般在原地转动,步型多为弓步、马步、骑龙步等,腿部动作幅度较小,很少有跳、纵、腾等大幅动作,切腿动作较多,以便灵活转身。

除了徒手拳法外,传统南湖船拳也会运用船桨、船篙、鱼刀等日常生产生活工具作为器械进行演练及对打,一般配以斗笠蓑衣等着装,以体现江南水乡的渔家特色。武器也有改良和创新,受武侠文化潮流的影响,韩海华根据金庸《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的形象打造出同款武器,分别为妙手铁扇、飞天魔杖、樵夫扁担、弥陀屠刀、金发铁秤、越女铜桨和江南龙鞭,成为了他这一脉南湖船拳的特色武器,也更为这门传统武术增添了一份江湖武侠的色彩。

4.武家风尚存:师门礼仪与规矩

在漫长的岁月中,船拳所蕴含的武家精神被传承了下来。南湖船拳的许多套路都将恭请等类似动作纳入拳谱之中,通常置于套路的首部、中部或是最后,以彰显拳师守礼尚德的优良品质。中华传统武术十分注重师承关系,因此拜师仪式也是武林界自古至今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韩海华一脉的师门规矩也并不仅仅流于表面形式,他要求弟子勤加练武,恪守作为武家子弟的本分。据他回忆,他年轻且有余力亲自训练徒弟时,曾天天带领徒弟们围着小区跑步,跑完步再练基本功,上午、下午、晚上都要练习。先要苦练一段时间,等弟子的武术造诣得到师傅的认可后方可正式拜师,比如曹啸峰自2009 年起开始跟着韩海华练功,一直坚持练功到2014 年才获得了拜师的资格。

由于嘉兴南湖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从小在南湖长大的韩海华认为红船精神与船拳背后承载的坚韧、奋进等中华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要求弟子门生在拜师之前,都要在武馆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学习党史接受红色革命精神的教育洗礼。参观纪念馆后回到武馆,由引荐人(即当初将此徒弟介绍给师傅的人)引入,正式开始进行拜师仪式:师傅师娘坐在主位,师叔师伯、师兄师姐分坐两侧,作为拜师仪式的见证人。仪式流程较为简洁,首先弟子需递上一张拜师帖,行大礼(由于韩海华是回族人,不受跪拜礼,因此行礼改为抱拳礼,行大礼时则是弓步加抱拳礼),向师傅师娘奉上改口茶。接下来,师傅会训诫弟子要遵守师门规矩,如不经师门允许不准将武功传授给他人。韩海华还立下“三不打”的规矩,即不打老人、不打弱者、不打女人,教育弟子要牢记训诫,秉承武家道德。接下来,由师叔伯们在拜师帖上签名,表示整个师门对这位弟子的认可。最后,弟子向师娘送上四盒礼,俗称“四大件”。一般不建议铺张浪费,送四盒平价实用的礼物以表诚意即可。例如韩海华当年向周荣江拜师时,买了菠萝、苹果等水果作为礼物,他还明确向自己的徒弟们提出不要红包和贵重物品。作为师傅,韩海华也需要回礼,他一般选择送弟子运动服、运动鞋或是兵器,这些都是作为习武之人的刚需物品。

二、危机与新变:南湖船拳在当代的传承途径

在热兵器普及的现代社会,运用冷兵器甚至赤手空拳进行近身肉搏的船拳似乎已经失去了它最初的实战功能。再加上汽车、火车等陆路交通工具的通行与城市文明的扩张,水路运输逐渐失去往日的重要地位,庙会也逐渐消失在城镇居民的生活中,船拳技艺的展现空间被严重压缩,南湖船拳的传承因此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在危机面前,南湖船拳代表性传承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与创新。同时,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也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扶持,例如与旅游项目结合,推出宣传船拳等嘉兴特色非遗项目的舞台剧,以及在地方小学、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

1.水面到陆地:船拳练习空间的改变

受城市化进程影响,嘉兴市内已没有合适的水上训练场所,因此第二代船拳代表性传承人蔡光复和韩海华便通过对传统套式的发掘、整理和改编,将船拳移植到了陆地上。在练武场地,师徒们通常站在条凳上练习船拳,利用窄而长的条凳充当狭小的船头。为了模拟小船在河面上不停摇晃的感觉,海华武术馆还在室外打造了几个船头模型,四角系以缆绳,悬吊于地面之上。当船拳被移植到陆地上后,它的练习空间实际上是扩大了,弟子们可以在陆地进行习练,也为今后的南湖船拳舞台剧表演及武术健身操创编奠定了基础。

2.江南有武魂:作为观赏性艺术的船拳表演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韩海华积极寻求船拳等非遗项目的发展道路,曾参演过不少武打题材影视剧的他想到要把武术搬上舞台,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再在故事中间加入实打实的武术表演,希望能借此让这些非遗武术获得更多关注。将非遗项目与嘉兴地方旅游业相结合,推出可供游客欣赏并能在观赏过程中了解嘉兴文化的舞台剧目。经韩海华多年构思,又经过专业编辑反复修改润色,终于打磨出了一部融地方民俗、武术舞蹈、民间歌谣于一体的大型非遗舞台剧《江南武魂》。本剧讲述了在元代某年比武大会上,嘉兴武林界代表水文化的船家、代表农耕文化的牛家以及掌管运河官方漕运的青龙帮,在争夺至高荣誉“子胥剑”以及参加“江南新七侠”七妹月荷(与嘉兴南湖区著名古建筑群月河历史街区的“月河”同音)的比武招亲过程中发生的惊心动魄故事。[3]它结合了海华武术馆所传承的掼牛、船拳、样刀三个非遗项目,其中将船拳的拳术、器械套路、对练、硬气功等格斗招式融入表演中。《江南武魂》舞台剧自2018 年公演至今已常态演出两百多场,获得了观众不错的反响,尤其是武林弟子在表演高难度的武术动作时,观众席时不时会传出一片掌声与叫好声。

相对于注重格斗功能的传统武术,作为活态艺术展演的武术更讲求观赏性。曹啸峰在访谈中提道:“传统武术可能没有那么‘好看’。”这里的“好看”主要指的是舞台效果,因此他们与编导、舞美、造型师等人共同对传统船拳做了稍许改良。首先,在服饰方面,船拳弟子身着渔家风格的短衣古装,在网状背心外套上缀一圈流苏,在挥拳抡臂间,流苏跟着身体的扭转而舞动,在空中甩出一道弧线,突出表现了船拳弟子出招时矫健的身姿与不俗的气力。船拳的动作招式也有所改编,在展现武技时,船拳弟子会尽可能多地将正面朝向观众,以便大家更好地观赏南湖船拳的一招一式。另外,还加入了一些舞蹈元素,例如船拳弟子躺在条凳上,提起大腿,小腿像自由泳打水那样不停地交错着上下挥动,好似鱼儿畅游在水中,用肢体语言向观众描绘了嘉兴的水乡自然环境。

3.船拳健身操:传统武术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为了嘉兴地方传统武术的代际传承,南湖区武术协会努力推进南湖船拳的“非遗进校园”工程。目前,已在东栅小学、油车港镇实验小学设立了江南船拳传承(教学)基地,并在辅成小学、光明小学、吉水小学、三水湾小学等学校进行过推广和教学活动。

以东栅小学为例,该校自2010 年起便在与武术协会的合作下将南湖船拳的拳术与器械套路融入进广播体操,创编出了多套南湖船拳武术操,并邀请海华武术馆的船拳传承人对学生进行教学。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低、中、高年级学生会学习对应年龄段的武术健身操,动作难度与复杂度依次加大:一二年级学习基础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三四年级学习运用扇子为兵器的《妙手铁扇》,五六年级学习的《江南船拳》则以南湖船拳的母拳套路为核心。除此之外,全校学生都要学习《新编红船精神版船拳》,打拳时配以红船精神的响亮口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勤善和美,勇猛精进/南湖船拳,非遗传承。”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武术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受到红色革命精神与地方非遗的双重熏陶。

除日常教学外,学校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武术节,至今已举办过13 届。在武术节上,孩子们得以展示自己习得的武艺,这是激励他们强身习武的好机会。不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以南湖船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据此选拔了一些武术苗子组成一支校队,这些学生需要学习更高难度的扇子、龙鞭、船桨等器械的运用,并且学习一些竞技类武术套路。他们会定期代表东栅小学参加省市举办的武术竞技比赛,曾取得过第九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集体项目第一名、2013“三星皮装杯”嘉兴市第四届武术比赛单项赛儿童组团体第二名等优异成绩。如今,“南湖船拳”武术项目已然成为了东栅小学的特色招牌,这是武术教学新思路的一次良好探索。

三、对于南湖船拳发展前景的思考

经过深入访谈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笔者总结出三个值得讨论的点,有的是当今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共同遇到的难题,有的良好经验则值得其他武术传承者借鉴。

1.年轻一代传承人缺乏充分训练

自海华武术馆引进工厂管理制度后,就严格要求实施双休和八小时工作制,再加上韩海华今年已年满70 周岁,无暇亲自监督徒弟们训练,本门弟子平时事务较多,几乎都有赖以养家糊口的本职工作,因此目前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严格进行训练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现在年轻一代传承人的习武强度不够,缺乏系统性训练,难以担起传承南湖船拳的重任。

2.关注武术材料的整理与编写

由于传统武术大多通过口头及亲身教授进行传承,而且旧时武林师傅的文化水平往往比较有限,因此传统武术非遗项目的文字材料较少。以南湖船拳为例,它流布甚广的历史渊源其实只是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可信度有待商榷。在古典文献中,虽然有关于嘉兴地区的“水戏”(它现在被认为是南湖船拳的原型)的记载,[4]但仅仅是只言片语,只知道是在水路上进行的一种格斗武术,没有详细的武术套路描写,并不能得知所谓的“水戏”与当今的船拳在拳术、套路等方面有多少相似处。因此,相关资料的整理、归纳及编写,对于传统武术在当代的书面资料保存是很重要的。海华武术馆就有专门整理武术资料、撰写武馆材料等文书工作的弟子,他就是已经退居武术教学二线的曹啸峰。这种材料多有涉及武术套路及专业术语,让非武术行业的人来写不易上手,因此由曹啸峰这样的行内人来编写则更为对口。

3.“江南船拳”非遗项目的构想

韩海华致力于将整个长三角地区(包括南湖、舟山、练市、朱家角、沙家浜等地区)的船拳整合起来,组合成名为“江南船拳”的项目,以获得国家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不过,各地船拳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拳法套式[5],比如在舟山的大海船上打的船拳就要比南湖船拳的动作幅度大得多,尤其体现在腿部动作上[6]。要想达成这一宏大的构想,还需要各地船拳传承人在求同存异之中共同努力。

从防身保家的格斗术,到如今的武术表演与武术健身操,南湖船拳顺应时代变化,在不断地改良创新中积极寻求代际传承的路径。随着新一届杭州亚运会的到来,南湖船拳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非遗武术类节目《南湖船拳》代表嘉兴市登上“我们的亚运 我们的盛会 我们的村晚”杭州第19 届亚运会倒计时200 天主题活动演出舞台,传承人韩海华还作为火炬手传递嘉兴站的第20 棒亚运会火炬,可以看出嘉兴地方对于这项非遗的重视与自豪。2023 年9 月23 日,由海华武术馆与嘉兴南湖学院联合组建的《南湖船拳》表演团队登上了亚运会开幕式舞台,通过荧幕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展现嘉兴的特色传统武术文化,相信这也能给南湖船拳带来相当可观的宣传热度。

猜你喜欢
南湖传统武术嘉兴
传统武术怎么了?
《初心》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嘉兴学院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浙江嘉兴卷
南湖早春(节选)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