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2024-01-27 16:33李慧新金叔宣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卡维地洛尼可地尔持续时间

李慧新,许 净,金叔宣

1.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漯河 4620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导管室,上海 200127

心绞痛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1-2]。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为主,扩张冠状动脉,改善CHD 心绞痛患者心肌处血流状态,降低心肌耗氧量,以此来减轻心绞痛发生的频率、缩短持续时间[3-4]。常见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物有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5]。卡维地洛作为一种新型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心绞痛,缓解患者的痛感,在保护心脏和保护神经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合理应用卡地维洛可以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情况,使冠状动脉血流得以恢复[6-7]。本研究采用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CHD 心绞痛患者,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CHD 心绞痛患者69 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39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为45~71 岁,平均(45.80±2.86) 岁,病程为1~7年,平均(5.65±1.46)年;对照组:男29 例,女10 例,年龄为38~70 岁,平均(45.69±4.35) 岁,病程为1~9年,平均(5.26±1.69)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8]中的标准进行筛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患者在激烈运动后或情绪激动时感觉胸骨下疼痛并放射到左肩;心电图出现阳性结果;血压下降或剧烈上升。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对卡维地洛、尼可地尔具有耐受性;②既往史、用药史等病历资料完整;③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2 次;④精神状态良好;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卡维地洛、尼可地尔过敏;②合并其他重大疾病;③存在认知和精神障碍;④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⑤失访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卡维地洛(凯络,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为10 mg)治疗,每次1 粒,每日2 次,根据疗效用药6~8 周,预后观察2 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喜格迈,Nipro Pharma Corporation Kagamiishi Plant,规格为5 mg)治疗,每次1 片,每日2 次,根据疗效用药6~8周,预后观察2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心绞痛每周发作的频率为0 次,恶心、头痛、心悸、心痛、心律失常等症状消失;有效,心绞痛每周发作的频率≤1 次,恶心、头痛、心悸、心痛、心律失常等症状显著减轻;无效: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和时间及恶心、头痛等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2)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LVESD)。

(3)微粒(microparticle,MP):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内皮细胞源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红细胞微粒(red blood cell microparticles,RMP)。

(4)对氧磷酯酶1(paraoxonase 1,PON1)、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以及MPO/PON1水平。

(5)发生心绞痛的时间和次数。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疗效以“例(%)”表示,行χ2检验;心功能指标、MP 指标、MPO/PON1指标以及心绞痛发生的频率和时间用(±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vs. 79.49%)(P<0.05)。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的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2 groups

2.2 2 组心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2 组LVEDD、LVEF、LVES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LVEDD、LVESD 显著低于治疗前,LVEF 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LVEF 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 组心功能的比较 (±s)Tab.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2 groups (±s)

表2 2 组心功能的比较 (±s)Tab.2 Comparison of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he 2 groups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t P例数30 39 LVEDD/mm治疗前62.37±5.89 62.89±5.77 0.368 0.714治疗后51.79±5.26*55.52±5.37*2.886 0.005 LVEF治疗前41.77%±5.36%40.56%±5.44%0.922 0.360治疗后54.10%±5.86%*51.23%±5.56%*2.076 0.042 LVESD/mm治疗前57.33±5.98 56.06±5.77 0.892 0.376治疗后45.58±5.24*48.85±5.67*2.454 0.017

2.3 2 组MP 的比较

治疗前,2 组PMP、RMP 和EM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PMP、RMP 和EMP 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 组外周血微粒的比较 (±s)Tab.3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particles between the 2 groups (±s)

表3 2 组外周血微粒的比较 (±s)Tab.3 Comparison of peripheral blood particles between the 2 groups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t P例数30 39 PMP治疗前11.07%±3.20%11.21%±2.08%0.220 0.827治疗后6.08%±2.13%*8.30%±3.06%*3.389 0.001 RMP治疗前10.30±1.01 11.07±2.20 1.776 0.080治疗后6.03±1.80*7.10±2.01*2.293 0.025 EMP治疗前13.87±2.53 13.66±3.12 0.300 0.765治疗后7.16±2.10*8.77±1.06*4.155 0.000

2.4 2 组MPO、PON1 和MPO/PON1 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2 组的MPO、PON1、MPO/PON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MPO、MPO/PON1 显著低于治疗前,PON1 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MPO、MPO/PON1 显著低于对照组,PON1 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见表4。

表4 2 组MPO、PON1 以及MPO/PON1 水平的比较 (±s)Tab.4 Comparison of MPO, PON1 and MPO/PON1 between the 2 groups (±s)

表4 2 组MPO、PON1 以及MPO/PON1 水平的比较 (±s)Tab.4 Comparison of MPO, PON1 and MPO/PON1 between the 2 groups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t P例数30 39 MPO/(μg·L-1)治疗前127.18±42.44 126.17±32.40 0.112 0.911治疗后60.44±31.12*74.88±28.32*2.011 0.048 PON1/(U·mL-1)治疗前92.20±30.09 93.00±28.03 0.114 0.910治疗后158.07±56.02*130.03±52.11*2.145 0.036 MPO/PON1治疗前3.97±1.58 3.66±1.73 0.766 0.446治疗后0.20±0.10*0.37±0.13*5.935 0.000

2.5 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比较

治疗前2 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显著少(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见表5。

表5 2 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比较 (±s)Tab.5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and time of angina pectoris between the 2 groups (±s)

表5 2 组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比较 (±s)Tab.5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and time of angina pectoris between the 2 groups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项目观察组对照组t P例数30 39日发作次数/次治疗前5.43±0.36 5.52±0.57 0.756 0.452治疗后1.58±0.22*3.38±0.78*12.252 0.000一次发作持续时间/min治疗前6.63±1.56 6.47±1.85 0.381 0.705治疗后2.43±0.45*4.49±0.59*15.887 0.000

3 讨论

心绞痛一般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应嘱患者立即停止活动,而后症状即可消除,平时应尽量避免过度劳动、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诱发因素[9];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通过无创检查评价心肌缺血情况,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高危患者,需要服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从而起到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10-11]。心胶痛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由于有斑块附着在冠状动脉上,冠状动脉因此变得狭窄,而斑块一旦脱落将会堵塞血管,使输入心肌的血量减少,引起患者的压榨样疼痛[12]。严重心绞痛患者胸痛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患者胸部易产生长期的压迫感[13]。CHD 心绞痛患者的病情复杂,常伴发其他心血管疾病,临床上治疗CHD心绞痛主要以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相对而言,介入治疗的疗效较为明显,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一些患者在经过介入治疗以后,心绞痛症状表现得更为明显[14]。

卡维地洛作为一种新型的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过程中能发挥非选择性血管扩张的作用,相比于传统β受体阻滞剂,其抑制氧自由基、扩张血管的作用更强,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效,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同时血流动力学也比较稳定,能发挥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15-16]。尼可地尔属于硝酸酯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血管扩张剂,能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并且能够防止冠状动脉痉挛,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并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17]。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CHD 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有利于提高CHD 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输出量,同时满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下氧流量的需求,降低心肌的收缩力、舒张冠状动脉血管和松弛平滑肌等,有效地减轻了心脏的前负荷与后负荷。MP 是CHD 心绞痛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观察组的PMP、RMP 和EMP 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体内PMP、RMP、EMP,下调体内各项MP 粒子的水平,降低炎性反应,减轻炎症。观察组的PON1 显著高于治疗组,MPO、MPO/PON1 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有利于降低MPO 质量浓度、增加PON1水平,从而减轻粥样硬化程度、发挥抗氧化作用。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少(短)于对照组,表明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卡地维洛作为新型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CHD 心绞痛患者中发挥扩血管、抗氧化及保护心脏的作用,同时联合尼可地尔具有减轻痉挛、舒张平滑肌的作用,能有效改善CHD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升治疗CHD 的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18-19]。相比于单一应用卡维地洛治疗CHD,二者联合应用更能有效发挥协同作用,改善血管的收缩与舒张状态,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状况及心肌缺血的状态,增强药效[20]。

综上所述,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有利于增强CHD 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患者外周血MP 水平,维持PON1、MPO/PON1 水平,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持续时间。

猜你喜欢
卡维地洛尼可地尔持续时间
尼可地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
尼可地尔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尼可地尔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应用于老年顽固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评价
尼可地尔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卡维地洛与福辛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衰疗效分析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
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比较
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