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脆弱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以靖远县为例

2024-01-28 08:55崔艳琳王婵颜宋启全张洪鼎叶亚军
甘肃科技纵横 2023年12期
关键词:靖远县禀赋标准值

崔艳琳,王婵颜,宋启全,牛 锐,张洪鼎,叶亚军

(甘肃省自然资源规划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自然资源是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根本载体[1],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的重要要求。2020 年1 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全面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2]。方案在明确自然资源概念及分层分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内容和数据库建设等基础上,提出要对调查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为科学决策和严格管理提供依据[3]1。统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是贯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环节,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自然资源融合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深化共享开放、激活数据价值、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力抓手[4]。近两年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陆海分界得到统一,地类含义和分类标准被明确,国土调查数据库覆盖国家、省、市、县4级。同时,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等专项调查已经展开,并要求以“三调”成果为底图,统一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3]2。此外,支撑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集成管理与空间量算的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也正在构建中[3]3。

为深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构建,选取甘肃省靖远县为验证区域,以坚守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底线、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实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为目标,根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体系》(2021版),围绕守住安全底线、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生态功能、改善生活品质、降低环境影响、提升治理水平等6个目标,广泛收集资料,全面评价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禀赋、保护利用、生态环境影响和综合治理等情况,分析各类指标之间合理性和适用性,进一步验证指标体系分类含义及其细分类型,通过梳理指标名称、解释和计算方法等完善指标解释、设置、计算和调查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验证结果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等级评价标准,确保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此次研究将为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依据,为甘肃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政府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自然资源严格管理提供依据。

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指标为主,反映资源安全、资源效益、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根据区域特殊性,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基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技术指南》(试点文件,以下简称《指南》)、《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从守住安全底线、提高利用效益、保护生态功能、改善生活品质、降低环境影响、提升治理水平6个维度,建立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利用程度、利用效益等分项指标层,新指标体系共包含14项基本指标,49 项细化指标,从各方面衡量了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综合水平,详见表1。由于各个指标单位都不一样,无法整合起来得出上一层的评价数据[5],所以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研究采用极差值法作为无量纲化方法。

表1 评价指标表

1.2 数据来源

前期对靖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保局、统计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收集整理了包括“国土三调”及变更调查数据、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数据、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甘肃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靖远县国土空间规划、《靖远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与沙化监测矢量及文本成果等相关数据。因为收集到的数据多且杂、格式不一、标准不一,通过将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利用ArcGIS10.0进行空间分析、处理和坐标转换,形成具有相同格式和坐标系的矢量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资源禀赋安全评价

以耕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相对数量(含潜力)的空间分布为底版(基础),以资源量和质量为厚度,以“底版×厚度”乘积的立体形式,并以全省相应资源分布(面积占比)为参照,对靖远县自然资源禀赋度按式(1)进行计算:

式中:Si为第i类资源面积数=1,2,3…6,分别为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水域;bi为潜力修正值;S为评价区面积;Si0为全省第i类资源的面积数量;S0为全省面积;ai为第i类资源质量修正及换算系数,反映资源质量指数。

耕地潜力修正值b1=k1×耕地潜力面积,k1系数取值区间(0,0.2],该评价k1值取0.2;建设用地潜力是根据《靖远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中的“城镇建设适宜区比重”,b2=k2×评价单元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评价单元面积,k2取值区间(0,1],该评价k2值取0.4。

耕地质量修正是以靖远县各等别的面积加权平均与白银市的面积加权平均等别的比值计算a耕地;林地质量修正参照《指南》,结合区域实际,并以全省单位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32 m3/hm2)的近似值及全国平均水平(约60 m3/hm2)为参照,据评价区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x,可按a林=0.6+0.4(x-32)/(60-32);草地质量修正以全省单位面积天然牧草地鲜草产量2021年估算值(0.83 t/hm2)及国家平均水平(5 t/hm2)的比较,据评价区单位面积草原产草量x,按照a草=0.6+0.4(x-0.83)/(5-0.83),式中,x为单位面积草原产量;水域之水资源量及质量等级折算以区域平均单位水域水资源量与全省平均单位水域水资源量比率并据水质折扣计算,见表2。

表2 资源质量修正及换算系数及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综合指标值

本研究指标值划分为5个等级,即好(优于标准区平均水平)、较好(较优于标准区平均水平)、中等(与标准区平均水平相当)、较差(较劣于标准区平均水平)、差(劣于标准区平均水平),以下简称“好、较好、中等、较差、差”。自然资源禀赋度A结果以2

2.2 自然资源底线安全评价

2.2.1 耕地保护安全量(Ts耕地)

耕地保护底线、永久基本农田底线计算公式分别见式(2)、(3)。

靖远县现状耕地面积(137 218 hm2)大于耕地保护目标,根据式(2),将耕地保护底线取值为1;现状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大于永久基本农田目标,根据式(3),将“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取值为1,经计算,耕地保护安全量为0.999 5。底线安全(T耕地)与压力(P)的关系为P=1-T耕地。当P<0,即负压力,意味着无压力。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靖远县P=0,表明耕地压力处于临界状态。

2.2.2 生态保护底线安全量(Ts生态)

生态保护底线安全量计算公式见式(4)。

靖远县圈内生态用地面积(38 495 hm2)大于生态保护红线目标,根据式(4),将“生态保护底线安全量”取值为1。通过评价结果,平靖远县P=0,表明生态压力处于临界状态。

2.2.3 城镇开发建设底线安全量(Ts建设)

城镇开发建设底线安全量计算公式见式(5)。

按式(5)计算,建设用地底线安全量为0.958 7,通过评价结果,靖远县P>0,表明建设底线承受压力。

2.2.4Ts变化量

耕地保护底线变化量、生态保护底线变化量计算公式分别见式(6)、(7)。

上述现状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数据,2021 年耕地保护目标、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来源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2020年耕地保护目标来源于“靖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调整完善成果”,2017年永久基本农田目标数据来源于“2017 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按式(6)计算,ΔTs耕地为0.348 4。

生态红线保护目标来源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圈内生态用地面积来源于“生态红线与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矢量数据的空间叠加成果”,按式(7)计算,ΔTs生态为1.803 2,自然资源底线安全变化量和底线安全指数计算公式分别见式(8)、(9)。

基于上述数据,根据公式(8)、(9),计算ΔTs为1.196 2,T为1.096 3。

2.2.5 自然资源禀赋安全(ES)

自然资源禀赋安全计算公式见式(10)。

式中:Es为自然资源禀赋安全度,A为自然资源禀赋度,T为自然资源安全底线指数。

按式(10)计算,计算出自然资源禀赋安全为1.911 3。

2.3 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

提高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包括资源利用强度、资源利用效益、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等各项指标。根据表3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指标分值,资源利用强度、资源利用效益、集约节约度以及区域利用总效率等指标的fi值(指标值与标准值的比例)。

表3 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评价结果表

以5

以4

以2

以3.4

2.4 保护生态功能评价

保护生态功能评价指标包括生态保护度、生态系统功能指数。根据表4 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各指标分值fi(指标值与标准值的比值)。

表4 生态功能保护指数评价指标值

以1.5

以20

以5.4

2.5 改善生活品质评价

生活品质度评价指标包括生活便利度、交通覆盖度、景观文化度。根据表5计算方法,计算出各指标分值fi。

表5 改善生活品质评价结果表

以1.4

以2

以1.4

以1.6

2.6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基于四级指标计算值,根据环境影响I 计算公式,计算出评价区环境影响度值。因环境影响度为负向指标,故fi值计算根据式(11)。

以0.8

表6 环境影响度评价结果表

2.7 自然资源治理水平评价

治理水平评价指标包括资源监管度、修复度。根据表7中计算方法,计算出各指标分值fi。

表7 自然资源治理水平评价结果表

以0.9

以2

以1.2

2.8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评价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B、E、L、R和I分别为区域利用总效率、生态功能保护指数、生活品质度、治理水平指数和环境影响度。

按式(12)计算,则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指数U为0.327 9,评价区各维度之间的差异大,开发利用保护综合状态位居后位。

以2.1

2.9 自然资源利用与禀赋总体综合评价

2.9.1 耦合协调性评价D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指数U与资源禀赋A(或禀赋安全指标Es)的耦合协调度(D)结果以不同的阈值区间,将评价区耦合协调性评价D划分为1~10级。

从评价结果来看,靖远县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指数U与资源禀赋A呈良好协调发展趋势;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指数U与禀赋安全Es呈中级协调发展趋势。

综上,耦合协调度D可度量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系统内部两大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综合评价结果,靖远县自然资源科学可持续利用呈现良好协调的水平,并在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相对平衡的发展,见表8。

表8 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综合指数U与资源禀赋A(或禀赋安全指标Es)的耦合协调度(D)等级划分结果

2.9.2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数CEI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EI1和CEI2是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分别相对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禀赋安全的比率。

按式(13)计算,靖远县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数。以10

以10

2.9.3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加权指数CEWI

根据《指南》,结合实际,确定权重,将上述6 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值与相应权重的乘积之和作为综合指数来进行评价,A(或Es)、B、E、L、I、R权重取值分别为0.3、0.25、0.15、0.15、0.1、0.05。

以2

以2

2.10 评价结论

靖远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农牧业土地开发过度导致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对确保黄河水质承担着重要责任。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干旱少雨的背景下,靖远县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加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构筑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安全。同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仍然存在,应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城镇空闲、闲置和低效用地的开发利用,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此外,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农业生产过度消耗水资源,节水问题严峻,应解决农业节水问题。水资源利用问题突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任务紧迫,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需加强节约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城市环境改善明显,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宜居性。

3 结束语

研究以靖远县作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验证区域,并以“国土三调”和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本底数据。同时综合考虑现有阶段支撑政府工作的评价指标[6]1,以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底线、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为基本目标。通过验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甘肃经验”,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

通过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发现该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文章细化指标标准值采用的是国家标准值,综合指标评价结果可能会与实际存在差异,故在后期完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该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全面评价区域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的禀赋安全、利用效益、生态功能和综合治理情况,为修改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2)在指标体系中应加入绿色指标,如“自然保护地面积”和“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协调类指标,如“常住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共享类指标,如“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此外,还可以增加林草方面的指标,如“林木覆盖率”和“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以及荒漠化和盐碱化评价指标。甘肃省是全国荒漠化的主要区域之一,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等类型,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该问题。此外,由于甘肃省存在较大的盐碱地面积,尤其是河西走廊受干旱少雨等因素影响,盐碱地面积较大,也应对其进行评价。(3)针对“水土流失程度”的缺失问题,可以采用水土保持部门的土壤侵蚀强度数据进行评估。另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在不断推进,“统一底图”将不断丰富评价的数据资源,探索不同数据类型、精度的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6]2。

猜你喜欢
靖远县禀赋标准值
15个健康“硬指标”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依托红色教育资源 推动学校优质发展——靖远县西关小学红色教育工作纪实
改革促发展 创新增活力——靖远县教育改革与特色发展综述
把发展“航向” 扬协作“风帆”——靖远县实施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纪实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靖远县东湾乡三合村设施蔬菜种植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