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和塑造对策
——以陕西8所高校调查分析为例

2024-01-30 04:13胡江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胡江南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信仰是亘古通今的现实议题。它是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的人基于自由意志选择而形成的对某种(抽象或具体)对象极度信服、尊崇并愿意将其作为自身行动指南的强烈精神状态,本质上是人关于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意识,是人置自身于外在世界与内在反思意识下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坚守,蕴含着自由主体对现存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向的情感表达和价值期许,是可供共同体中成员分享和选择的统领主体精神世界、行动逻辑的价值核心,具有重要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建立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物质基础上的信仰在历史进程中发生过多次内涵扩展、形态嬗变,最终在近代历经世俗化转向,摆脱对自然、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奉,形成以理性知识为基础的信仰形态。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个体宗教信仰的哲学转换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有系统组织的工人运动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国际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信仰火种播散至世界各地,多国工人阶级组织和革命团体以其为鲜明旗帜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在夺取、巩固政权的政治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由“个人信仰”到“组织信仰”,再到“社会信仰”的三重演变。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可、选择而被确立为占据思想领域核心地位的主导价值和政治信仰,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邓小平曾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6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326,要求“重温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3]。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是在“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紧迫课题。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青年始终是参与推动社会革命运动、改革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党和国家红色江山继任者、复兴伟业建设者、决定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后备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群体,普遍成长于网络时代,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但缺乏实践经验、世俗历练,易受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错误思潮影响,致使理想信念、信仰动摇,是敌对力量进行思想侵蚀和观念改造的关键对象,更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信仰塑造和政治引领的争夺对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选择引领塑造工作,通过给重要青年论坛致贺信、给青年大学生代表回信、莅临高校开展师生座谈、在关键场合和重大会议发表讲话、作报告等多元形式形成关于增强青年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论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4],“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切实要求党团组织“研究新形势下的青年运动特点和规律”[6],积极组织青年、宣传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两个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衍生出佛系、丧、星座崇拜等亚文化,冲击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式微、政治冷漠等现代性症候凸显,则表征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全球市场空间拓展、经济思维发育、多元思潮竞争交锋等带来的困境和挑战,与时俱进加强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和信仰塑造实证研究也日益成为亟需被关注的现实议题。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323鉴于既有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研究存在理论研究居多而科学实证研究较少的局面,多数调查研究也存在问卷内容陈旧、量化设计和相关性分析不足、描述性论证为主等问题,立足新时代方位和“两个大局”背景,重新严谨考察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影响因素、塑造对策,既能回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魂脉”的坚守之需,也能为高校加强青年学生价值引领和信仰塑造工作,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直接数据经验支持。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遵循严密逻辑展开调查、研究和阐释。借鉴薄明华[7]、刘建军[8]等主流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权威共识成果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重要领导人对党自身政治信仰的丰富论述(1)注: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重要领导人多次论述过政治信仰。2000年1月和2001年7月,胡锦涛、江泽民分别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信仰危机折射的是信任危机,根子在上面。”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青团要帮助青年“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些论述为本研究从目标、道路、理论、实践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操作化提供了有益借鉴。进行概念界定、概念操作化、调查问卷编制和试调查检验。

(一)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技术可行性、调查成本可控性、调查对象代表性、调查精力可承受性等考量,面向陕西8所高校(2)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西安交大城市学院、咸阳师范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调查对象基本涵盖陕西不同区位和办学层次院校学生,具有一定代表性。学生开展正式调查。调查发放并收回问卷1 003份,剔除雷同、作答时间较短的问卷得到有效样本904份。进行样本信度、效度检测,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861,位于0.8~0.9之间,KMO检验值为0.899,Bartlett检验P<0.05,说明问卷设计合理,样本数据真实性和可信度高,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符合因子分析要求。

表1 信度检测表

表2 效度检测表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性别方面,被调查学生的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女生占54.09%,男生占45.91%;学校层次方面,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学生较多,分别占48.23%和43.81%,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学生占比较少;年级方面,低年级样本居多,大一、大二学生分别占35.51%和37.83%,大四学生占11.39%,大三、大五学生和研究生占比均小于9%;专业方面,自然科学类(理、工、农、医)占61.73%,人文社科类(文、史、哲、法、经、管、艺、军)占38.27%;民族方面,汉族学生居多,少数民族学生占8.19%;政治面貌方面,共青团员最多,占76.44%,其次是中共党员,占13.27%,群众占10.29%;家庭属地方面,城市和村镇学生占比基本均衡;学生月生活费方面,多数处于1 000~1 500元,居于中等消费水平;信仰认知方面,47.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明确信仰的占44.47%,二者基本相近。从信息获取途径看,主要以微信、微博、B站获取信息,知乎、抖音等亦是重要渠道,充分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化、数字化生存现状。

(二)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

1.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状况良好。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维度指标测量均分为4.01,在共产主义目标信仰、社会主义道路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自觉践行的过程信仰方面信仰状况指标测量均分为3.60、4.27、4.41和3.92,接近满分5,说明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整体水平较高,主流信仰的主导地位稳固。具体而言,样本中多数青年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有较强信念,75.32%的学生认同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趋向和共产主义阶段能够“消除阶级差别”“人获得全面自由平等发展”;77.54%的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超过82.3%的学生充分信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工作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充满高度信心;84.85%的学生认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思想和行动中践行为多数人谋幸福的初心。

表3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赋分统计表

2.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具体层面差异显著。通过卡方检验不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卡方检验sig值<0.05,说明青年学生群体内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差异显著。进一步通过测量变量之间的交叉分析,考察呈现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在性别、学校、年级、专业、民族、政治面貌、家庭属地、消费水平、信仰认知等具体层面存在差异。

表4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差异表

3.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选择多元化和功利化、认知感性化现象。调查显示:47.9%的学生明确信仰马克思主义,44.5%的学生没有确切信仰,2.0%和1.4%的学生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4.2%的学生不清楚信仰的内涵,说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虽是主流,但也存在信仰选择多元化现象。此外,样本中占比79.43%的学生情感上认同集体主义原则,具有超个人功利的奉献精神,但只有56.19%的学生愿意付诸实践,表明23.2%的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情感和行动上相互分离的现象,且在重点院校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中尤为凸显;63.16%的学生入党动机纯洁,14.71%的学生则存在“功利化入党”思想,错误认同“入党是为获取党员身份带来的好处”观点,亟需加强教育引导;超过50.0%的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知,对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实现的必然逻辑缺乏系统性认识,对信仰的感性认知大于理性认识,易因理论基础不深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确立和坚守。综合表明,青年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功利化、非理性化等不良倾向。

表5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情况

4.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模糊、弱化甚至动摇现象。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发展前景存在错误认识和悲观态度,尚有10%的学生党员和8.8%的共青团员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少数学生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表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模糊、弱化、动摇、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风险,亟需加强信仰教育和塑造。

(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主要致因

依据调查样本量(低于5 000)采用S-W检验,显著性P值均为0.000***,水平呈现显著性,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题项与影响因素变量对应的P值<0.05,进一步研究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构件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正负相关关系(见下表)。

表6-2 spearman相关分析表二

研究表明,党和政府的责任形象、社会经济环境、社会风气、学校宣传教育、学生关怀程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势等因素对青年大学生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正相关影响。综合而言,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背景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局部困境和淡化风险的致因主要有: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而未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感召程度弱。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政治属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选择,深受客观环境尤其是政治气候的制约和形塑。样本分析证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势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重要影响,72.68%的学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感知不足。自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多国社会主义政权更迭蜕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实践中严重受挫,共产主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遭到质疑,共产主义的实现面临困难和挑战,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心、热情减退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力。到21世纪,世界各国整体进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垄断资本获得超额利润推行福利政策、政治权利让步、意识形态建设,削弱了内部阶级冲突和工人运动的国际影响;同时,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国际资本主义力量悬殊,基于建设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以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的考量,调整了以直接冲突对抗和激烈意识形态论战为特征的国家间剧烈对立关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关联强度下降,共产主义情感号召力、社会主义制度吸引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感召程度有所减弱。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越发彰显生机活力,一定程度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复苏发展,但相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频次、规模、激烈程度,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整体情势兴而不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学生的感召力、吸引力仍然受限。

2.市场逻辑重构主体价值选择,“集体为重”易向“个己优先”。信仰本质上是一种被认同的价值选择,蕴含着生活导向,无论是建立在封建落后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宗教信仰,还是随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理性信仰,都是体现着个体意识自觉的价值选择,会随着生产方式、物质基础变迁而微调和变化。高校青年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现象,源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调整,调查显示46.91%的学生对“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更注重金钱等个人利益,人情淡漠明显”的观点表示“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44.58%的学生认同“当今社会,人们很少谈理想、信仰、情怀和奉献,多讲实惠。”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深刻,全球市场化浪潮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市场经济合法性得到正名等解放了人们长期被阶级斗争等浓厚意识形态裹挟的思想,现实的人的观念、行动被纳入市场逻辑中,激发出实践交往主体的逐利性和盲目性。市场逻辑驱动个人本位思想和自我为中心观念形成,当蕴含“集体价值”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市场逻辑孕育的“个人优先”价值认知冲突时,主体基于实利选择会诱发价值调整易向,逐渐由“集体为重”转向“个人优先”,最终致使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信仰模糊、淡化、动摇。

3.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和侵蚀,主流价值遭受错误思潮消解。全球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网络空间正日益成为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侵蚀、浸润的中心阵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两者间充斥着公开、隐蔽的意识形态斗争,列宁曾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9]38。长期以来,中国等后发社会主义国家在话语权建设和维护各方面同资本主义相比处于明显劣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9]40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交互、思潮传播的主场域。调查显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信仰塑造深受网络环境影响,超过60%的学生通过微信、微博获取信息,45%~60%的学生长期使用B站、抖音、知乎阅览信息,只有13.83%的学生仍关注报纸报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常常借助其在取得政权统治数百年实践中建立的强大技术统治工具和系统性意识形态体系等优势,通过话语建构、话语权护持、媒介控制、文化隐喻、价值输入、收买和培植网络代理人等隐蔽方式占据人类道德制高点和意识形态传播高地,利用片面负面现象指责、抹黑、攻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西化分化战略”[10]。西方意识形态经常以内嵌特殊诉求而又具备普遍外观的社会思潮形式呈现,渗透、侵蚀中国主流价值,分化惑乱青年大学生,支配形塑离心意识。高校位于文化交流、思想交融、思潮交锋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依存度高、猎奇心强、理性辨别意识不足,易受网络错误思潮影响致使信仰动摇。

4.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不足,信仰生发、孕育空间受限。高校是启智润心、引领思想、传播文化、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重要场域,肩负着思政育人、塑造青年信仰的使命责任,高校进行信仰塑造的内容、形式、载体、途径、过程等对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关键作用。调查表明,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教育中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如:宣传途径不广,载体不丰富,形式单一;思政课程内容陈旧,授课方式缺乏创新,课堂氛围枯燥,吸引力不足;学生应试教育思维有待突破;党员引领示范效应有待提升等。其中,36.5%的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并不满意,18.8%的学生从未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学生党员尚未在同辈群体中形成较强示范引领效应。此外,通过观察、访谈、查阅高校“学生代表大会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提案”(3)注:西安交通大学第34次学生代表大会A05006号“关于强化同学们思政政治教育学习的提案”内容。等方式,均发现高校存在思政教育课程创新不够、学生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不足、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信仰生发所依赖的物理、精神空间有待重新构建。

图1 青年大学生获取时事信息的渠道分布图

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对策

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铸魂工程,高校各类主体要立足“两个大局”,即“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的新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坚持系统观念,从信仰塑造原则、塑造内容、实践路径层面开展青年学生信仰塑造工作。

(一)遵循“辩证原则”增强价值引领和信仰塑造成效

第一,坚持党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原则。坚持党性是开展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首要原则,其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1]高校要在全局方面坚持党性不动摇,坚持党对关涉高校学生信仰塑造各项工作(如学生党建、思政课建设、校园宣传、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坚持党性原则推动优秀文化和思想理论时代传承创新,壮大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真、善、美”话语舆论,巩固高校学生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坚持用党的教育方针强化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民族复兴信心。同时,要坚持灵活性原则,构建党建引领、校内外联动、社会各界协同发力的青年大学生信仰塑造机制,清除错误思潮迭代传播的土壤,形塑更具亲和力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样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

第二,坚持广泛性与针对性辩证统一原则。信仰只有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自觉价值选择才能充分彰显和发挥其魅力、凝聚力和引领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具有集体价值导向的非个人功利性主义选择,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方式融入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并塑造其思想观念,才能起到意义建构和价值引领作用。高校信仰塑造要坚持广泛性原则,树立信仰塑造主体、对象、途径、载体、时间和空间的广泛意识,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实施信仰塑造工程。同时,高校学生因性别、学校、专业、政治面貌、家庭经济收入等不同而存在明显的信仰差异,高校在信仰塑造具体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对象特点采取针对举措,综合施策提升引领成效。

第三,坚持创新性与趣味性辩证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成员理解和认同基础上的价值选择,以马克思主义“可信”和成员“确信”进而深度“信服”为前提。针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现象和学校信仰塑造存在短板等问题,需要高校坚持创新性和趣味性统一的原则深化信仰塑造:通过内容创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阐释力;通过理论创新,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重要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通过传播途径和方式创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影响力;通过话语表达创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魅力;通过打破僵化的、机械的教育思维,力戒空洞说教,以多元方式和题材增强信仰塑造趣味性与吸引力。

第四,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辩证统一原则。灌输是克服工人运动自发性、狭隘性和涣散性,塑造无产阶级成员自觉性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方式,灌输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贯原则。塑造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和目标,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让党信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人和建设者的重要环节,要坚持用直接或间接的富有感染力的方式灵活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灌输不是机械的教条式说理,高校要突破知识传授由“教师主体”到“学生客体”的传统单向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建构主体、客体融合互动的教学生态,兼以启发式教学塑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知和自觉信仰。

(二)创设“知—情—意—行”四维贯通的信仰塑造内容

第一,在认知层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夯实生成信仰的理论基石。调查样本显示,占比约45%的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匮乏是阻碍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信仰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理性知识的基础作用越发凸显,信仰对象能经受住理性逻辑、实践检验是现代社会信仰生成和稳固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立以科学理论为学理基础,高校学生信仰塑造要坚持问题导向意识,通过媒介宣传、课程教学、实践锻炼等路径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在逻辑上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行、社会主义好、共产主义是发展的必然归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发展的必要力量”等基本问题,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信赖与行动支持,消除理性认知缺乏引起的信仰弱化和动摇的风险。

第二,在情感层面,提升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巩固孕育信仰所需的集体情感和价值共识。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变化引发的工具理性逻辑重构了学生的信仰选择,消除集体价值式微、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风险有赖于用无产阶级道德塑造、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共产主义道德是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的道德,体现公共精神、社会精神、协作精神,是超越资本主义狭隘道德的更高人类道德形式。十月革命后,俄国曾面临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进攻,列宁高度重视用共产主义道德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在《青年团的任务》中阐述教授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方法时指出:“道德是为人类社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的剥削服务的”“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12]341-34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强调没有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就建不成社会主义。[13]367结合当前国情,提升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促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4],受生产力发展等因素限制和文化相对独立性影响,社会中封建落后思想将长期存在,高校学生受到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过程中输入的西方错误思想影响风险在增加,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15]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坚持用“团结、集体主义、诚挚的劳动态度、爱国、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爱护公共财产、节俭、爱科学等”[16]利于实现共产主义的公共道德开展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弱化精致利己思维,巩固孕育信仰所需的集体情感和价值共识。

第三,在意志层面,增进革命传统和历史教育,淬炼坚守信仰的纯真意志。塑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透彻说理、以理服人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中国革命历史、革命传统是说理服人、塑造坚守信仰意志的独特题材。一方面,增进革命传统和历史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淬炼学生坚守信仰的纯真意志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以历史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毛泽东曾要求辩证看待历史,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从古代发展而来,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7]708,要求加强历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看待中国未来。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对学生的不良影响,邓小平说:“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3]304,强调要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反侵略抗争的革命历史教育青年大学生“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1]206当前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其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为内核、以扭曲和解构人民的历史观来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目的,扭曲了部分学生的党史观,动摇了其理想信念,继续深化历史传统教育利于清除错误思想影响,坚定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信仰意志。另一方面,历史传统中也蕴含着主体思维,内含提升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资源。增进历史教育可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引导学生体悟人民力量,树立“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增强在发展中坚持人民观的行动意志。同时,中国历史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高度内在契合性,提炼二者共性元素开展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道路选择、制度性质、发展前景,既益于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层自信,也是推进“两个结合”的必然要求。

第四,在行动层面,强化时事政治和使命教育,凝练实践信仰的磅礴伟力。时事政治具有较强时效性、综合性、新颖性和影响力,强化时事政治和使命教育是高校增强对学生信仰感知的政治引领、促进信仰塑造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直接方式。毛泽东曾十分注重运用时事政治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发表时评文章揭露和批判美国对华政策的侵略实质,引发各界讨论等方式加强人民群众、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世界面临百年变局,借助时事政治构建、炒作虚假政治议题是西方敌对势力破坏和颠覆中国政权的主要方式,这迫切要求高校结合时事政治题材塑造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18]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时政宣传要讲导向[2]333。这启示高校,自身要借鉴历史经验、牢记责任提升结合时事政治开展信仰塑造的工作能力,对社会突出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时政热点现象等跟进阐释解读,引导学生在思想认知、生活学习、政治实践中树立正确政治观,塑造青年大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祖国前途、关心人类理想的精神追求和担当品格,转化和聚合青年大学生践行信仰的力量。

(三)构筑主体承领、孕育和塑造“客体信仰”的实践路径

第一,信仰塑造主体要用民族形式通俗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调查样本中,36.5%的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不满意,课程枯燥是重要致因。马克思主义属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质文化,内容和语言形式等实然带有西方话语色彩,但其又是以国际主义为原则的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特点进行运用。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7]53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再次探索、鲜明提出“两个结合”重要命题。各类研究和宣传主体用民族形式通俗表达马克思主义内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人民群众、赢得人民认可、获取人民信仰的重要方式。高校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关键责任主体,在面向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过程中要减少空洞说教,避免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内容,要在宣传教育中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形式生动结合,用新鲜活泼的、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融入学生的生命逻辑,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并厚植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信仰塑造过程要注重批判错误思潮以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魅力。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初期曾遭到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联合围剿,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批判武器”,一经诞生也成为各种反动学说诋毁的对象,但马克思主义依旧在同工联主义、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自由主义、修正主义等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至今。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网络侵蚀和错误思潮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要坚持对错误思潮批判的深刻性和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彻底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20]274这就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形成传播机制,透彻分析共产主义宗教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蜕变论、资本主义复辟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观点的基本内容和产生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错误思潮、观点的底层哲学逻辑错误,揭露其本质目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和真理的强大力量来回应、说服、引导学生[21],在批判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和真理魅力,增强信仰吸引力和信仰塑造成效。

第三,信仰塑造资源方面,要挖掘、提炼、运用好历史经验资源和高校红色资源。一方面,要梳理、提炼和借鉴历史经验资源。赢得青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未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向来重视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在百年进程中积累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就认识到青年在身心方面的优越性和青年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寄予青年大学生“奔走呼号,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22],积极参加政治革命斗争以实现中国新生的希望。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由民主主义者转向社会主义者过程中,高度重视通过创刊、办报、演说、大学任教、课堂讲学、刊发文章、支持进步社团、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青年大学生信仰塑造,影响和团结青年大学生,鼓励他们走与工农实践结合和革命的成长道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作用定位、政治身份定性和培养目标定向,认为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但存在经验不足、看不起体力劳动等缺点和陋习,倡导通过说服教育、大众文艺感染、青年团组织教育、劳动教育、勤工俭学教育等途径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观、革命传统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23]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立足世界政治形势变化,将塑造“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24]的四有新人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布局中,要求党和政府部门重视协调抓好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历史传统教育、劳动法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座谈、讲话、回信等形式对高校塑造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出系列论述,为高校坚守教育阵地、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忠实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人才提供了遵循。当前,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各类主体,尤其是高校这一直接责任主体需要充分借鉴历史经验资源以深化学生信仰塑造工作。 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挖掘、提炼、用活自身独特红色校史资源,构筑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依赖的特定物理生活场域和精神生发空间。中国高校普遍建立和成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具备同党、国家命运相连的鲜亮本色和独特红色文化基因,校史蕴含的资源在价值内核和思想引领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目标存在多重契合,是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塑造学生精神品格、激发学生奋斗动力的特色载体。高校要注重依托自身红色校史资源,拓展信仰塑造空间,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个体性、社会性功能,促进学生信仰塑造。

第四,信仰塑造关键,在于注重回应客体原始诉求,解决学生发展现实需要。当前,无论是宗教信仰亦或马克思主义信仰,均面临现代性困境和挑战。信仰是基于理解、认同作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坚守,青年大学生信仰塑造工作不能简单停留在媒体宣传和意识形态灌输层面,根本上要关注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创造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在心理上依赖、在行动中践行、在信念上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条件。恩格斯曾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26]因此,破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问题的根本方法也要从经济基础中探寻。调查表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源于物质基础变迁诱发的价值调整和易向,启示高校信仰塑造各类主体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20]278,重视解决学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回应青年大学生升学、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诉求,通过关注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彰显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和制度优越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关怀性和理论正确性,才能让青年大学生切身体悟马克思主义主信仰魅力,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成效,进而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力量。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