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书·上经》重要语句三题

2024-02-21 03:40赖雪瑜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寸口太阴灵枢

赖雪瑜,柳长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5)

2023年3月《天回医简》正式出版,其中的《脉书·上经》是最早的医学经典[1]。同月,业师柳长华先生带着我们开始细致研究天回医简。迄今,老师和我们主要精力在《脉书·上经》,讨论过程中不断有新知。业师柳长华先生言,出土的医学文献除了重视识字外,同时应该讲求文通意顺,使医学经典的理论可理解、可运用。

《脉书·上经》作为医学经典,主要是在讲述“气之通天”的内容[2]。其中有三处语句:“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臂之大阴为脉口”为全篇提纲挈领的语句。其中“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为该篇首句,自发现就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两句“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臂之大阴为脉口”两句,其文中所蕴含的医学理论尚未得到足够的挖掘和解读。由目前出土的文献看,西汉时期经脉为相对独立循行,尚未形成《灵枢·经脉》之循环流注。十二经脉不相连贯,如何通过寸口,以诊断全身之病。我们从《脉书·上经》中三处重要语句得以窥见其缘由。

1 题一:“人有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鼂于气”

这句话见于《脉书·上经》简一,其内容见于传世医经,是全篇总领性的语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与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髹漆经脉人,其体表所刻画的信息可与该语句内容相对应,足见此语之重要性,同时也提示该句话具有特殊的内涵。该语句还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被引述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在“鼌于气”三字。“鼌”同“朝”,“朝”原释作“朝会”;“气”,受《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影响,释作“天气”[3]。如此解读似乎没有疑义,然结合下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其理论内涵,该说法还未尽妥帖。

古人将人体之经脉类同于江河。《素问·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论衡·书虚》:“夫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也。血脉流行,汎扬动静,自有节度。百川亦然,其朝夕往来,犹人之呼吸气出入也。”王充将潮汐现象与人的血脉流行起伏以及有节奏的呼吸相比拟[4]。《文选·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朝。”又《温热经纬·赵序》:“存亡判于呼吸,得失决于一朝。”可见,呼吸乃是百川、血脉实现潮汐往复的关键所在。《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肺主气,司呼吸,由息之往来出入,调节全身之气血如潮水般运行。

“朝”作潮水的义项,在传世医经中亦有多处。如《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即言喉咙干,津液不上潮之状。《脉经·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动作头痛重,热气朝者,属胃。”即谓其发热有定时,有如潮汐。[5]《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肺主一身之气,使百脉气血如潮水般规律运行,通过切按气口能够诊断全身气血的变化。

因而“鼌”即“潮”也,而“鼌于气”的气若作天气讲,缺少医学角度的意义,气当指天府之气,详见题二。

2 题二:“金之通天气为天府”

“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见于《脉书·上经》简一十二。肺为金藏,金即肺也。《灵枢·热病》:“金者,肺也。”《说文·肉部》:“肺,金藏也。”天府,原释作诊候肺气的部位[3]。依据为《灵枢·本输》:“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黄帝内经明堂》卷一“手太阴”:“天府,在掖下三寸,臂臑内廉动脉,手太阴脉气所发。”杨上善注:“肺为上盖,为府藏之天,肺气归于此穴,故谓之天府。”此说认为天府为手太阴之腧穴。

然作为腧穴讲,于上下文义不通,天府当指胸中,为人体之部位。《说文·广部》:“府,文书藏也。”《玉篇·广部》:“府,聚也。”“天府”即天气所聚藏之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气通于肺。”《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广雅·释诂三》:“宗,聚也。”可知天气所聚藏之处为胸中。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往来将天气,也就是自然之气聚藏于胸中。胸中即为肺通天气之处,故言“金之通天为天府”。

中医学中的概念往往从社会生活中来,由文化层面引入医学中来。“府”字,金文或加“贝”,本义为库藏处所,指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柳长华先生在第四期“中医药冷门绝学”课程《汉晋医经的编纂》中的讲授)。《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孔颖达疏:“府者,藏财之处。”天府为肺所居,肺为金藏,藏于胸中,亦有类于金银之物藏于府库。

医学文献中大量引入“府”的概念,诸如“风府”“血府”“神明之府”等。“天府”最初并非医学术语,乃源自其作为库藏处的本义,引入医学之中,在《脉书·上经》中作天气所藏之处,又在传世医经中作为腧穴之名。理解了“金之通天气为天府”,进而能深入解读“臂之大阴为脉口”的内涵。

3 题三:“臂之大阴为脉口”

“臂之大阴为脉口”见于《脉书·上经》简一十三。“臂之大阴”,指臂内侧近桡侧的动脉。《逆顺》简一二:“肺出辟(臂)大阴。”“臂之大阴”即臂大阴脉,又称手太阴肺经。“脉口”又称“寸口”“气口”。《素问·五藏别论》:“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王冰注:“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

寸口是手太阴经脉动之处。《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也。”《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在寸口部位切脉,可以诊候全身经脉气血的基本情况。此诊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中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该理论与《内经》中营卫学说的创造密切相关,其产生时代较晚。近年来,随着出土医书的不断发现,我们得以知道早期还存在十脉(绵阳双包山漆人)[6]、十一脉经脉系统(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脉书》)。这些经脉系统多呈向心性,是相对独立的经脉走行,不同于《灵枢·经脉》中首尾相贯的循环流注。

如此而来,不禁令人疑惑,早期经脉系统如何得以通过寸口,即手太阴经之脉口以诊断全身之病?其原因正是在于题二所言“金之通天气为天府”。

肺通天气于胸中,手太阴肺经之脉口通于胸中之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寸口,积在胸中。”在《脉经》中有多处论述通过寸口以诊胸中之气行变化。《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寸口脉沉,胸中短气。”《脉经·病可吐证第五》:“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胸中为气海,一身之气如潮水般通于海,而变见于脉口。因而在十二经脉未相连时,依然能够通过“臂之大阴”的脉口以诊一身之气血变化。

4 结语

早期经脉乃独立循行,尚未形成《灵枢·经脉》之循环流注。十二经脉不相连贯,诊病何以独取寸口。由《脉书·上经》中的三句纲领性语句,我们可知:①人的“九窍、五藏、十二节”皆如潮汐般有节奏、有规律地通于天府之气,也就是胸中之气。②肺居胸中,主一身之呼吸,通过呼吸的往来出入将天气,也就是自然之气聚藏于胸中,胸中即为“金之通天气”之处。③胸中为气海,一身之气如潮水般通于海,而变见于脉口。因而在十二经脉未相连时,依然能够通过“臂之大阴”的脉口以诊一身之气血变化。

该三处语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为我们揭示了西汉时期诊寸口脉之原理,对于我们理解早期经脉医学的内涵,探索其理论的源流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其的深入理解,对于我们解读《脉书·上经》,分析、梳理其与传世医经的源流关系,还原早期医学面貌,启示当下医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寸口太阴灵枢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
黄帝内经 灵枢·寿天刚柔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