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底质和光周期对青蛤潜沙和摄食行为的影响

2024-03-06 10:49魏敏宋杰刘玉李德盛秦俊杰刘潘江徐晓怀姚顺管彬单昕马欣然孙雨绮郑伟
水产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暗箱底质摄食

魏敏,宋杰,刘玉,李德盛,秦俊杰,刘潘江,徐晓怀,姚顺,管彬,单昕,马欣然,孙雨绮,郑伟

(1.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5;2.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5)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黑蛤、圆蛤、牛眼蛤等[1],广泛分布于日本及我国南北沿海砂质的潮间带,主要栖息于近高潮区和中潮区有淡水汇入的河口滩涂中[2,3],是我国重要的埋栖型暖水性经济型双壳贝类。青蛤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滤水效果好,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养殖和消费市场[4]。

目前,有关于温度、盐度、流速、规格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埋栖贝类潜沙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5-9],但不同底质对青蛤潜沙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10],这对青蛤养殖十分不利。为了探究青蛤在不同底质下的潜沙规律和昼夜摄食节律,找出青蛤的最佳养殖条件,本文从行为、生理、生长等方面,研究光照与底质对青蛤潜沙行为、摄食规律和消化代谢的影响[11-14]。本研究通过揭示青蛤的潜沙行为过程及其与光照的关系,明确光照对其摄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优化青蛤养殖环境,提高底播增殖的存活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 龄青蛤购于山东潍坊地区青蛤养殖场。随机挑选一定数量健康、活力旺盛个体于室温下(25±3)℃暂养一段时间后,随机抽取近似规格的个体放入本课题组设计的养殖暗箱中进行实验(水温22 ℃),每箱放8 个个体。试验后解剖青蛤,取出内脏团,于-20 ℃冰箱中冷冻保存,用于后续酶活的测定。

实验用养殖暗箱由三个养殖暗箱和一套水循环系统组成一个单元(图1)。养殖暗箱主体为玻璃缸外层包裹遮光层和隔热隔音棉层,人工调控水温、光照和声音。养殖箱的箱盖上安装了LED 灯管和带红外线摄像功能和WIFI 模块的相机,无论有无光照均可摄像拍照和远程传输。增氧和加热装置在养殖暗箱外的水循环系统,避免噪音和水体受热不均匀影响养殖暗箱内的实验。

图1 实验养殖暗箱结构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xperimental device

本实验使用的酶活测试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1.2 方法

1.2.1 潜沙行为观察

将在连云港赣榆区青口盐场青蛤养殖池塘挖取的泥洗净除杂,用漂白粉消毒后,阳光下曝晒晾干备用;海边挖取的海沙不断淘洗,用滤网去除大颗粒杂质,待海沙的粒径符合一定要求后(平均粒径为0.125~0.250 mm),用漂白粉浸泡消毒,洗净后晾干备用。

将泥沙按不同比例混合为四组:全泥组(含沙量0%),沙泥比1∶3 组(25%沙),沙泥比1∶1 组(50%沙),沙泥比3∶1 组(75%沙),全沙组(100%沙),均匀平铺在30 cm×30 cm×30 cm 的养殖暗箱底部10 cm 厚。注水后整个养殖箱沙稳定后,放入青蛤开始实验,每组放入青蛤8 只,自然、均匀地洒落于底质表面,即开始试验(每组重复3 次)。观察并用摄像头拍摄记录青蛤的潜沙过程。通过开关养殖暗箱盖上的LED 光源来模拟和观察青蛤在有光(12 h)和无光(12 h)条件下的潜沙行为以及潜沙后的生活状态。

1.2.2 摄食行为观察

每组挑选8 个相同规格的青蛤在养殖暗箱中观察摄食行为。每天早晚各投喂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1 次,连续投喂3 d,并用摄像观察记录。通过定时开关(开启:6:00;关闭:18:00)控制养殖暗箱盖上的LED 光源模拟自然光照来研究青蛤摄食的昼夜节律。将其伸出水管作为摄食标志,伸出水管时长为摄食时长。每组3 个平行,重复三次。统计录像视频中青蛤伸出水管的时间分别计算出黑天(黑暗条件)与白天(光照条件)摄食的总时长,对比得出青蛤的最适摄食时间。

1.2.3 酶活测定与分析

设置三个实验处理组:持续24 h 黑暗处理组(“24 D”)、持续24 h 光照处理组(“24 L”)和12 h黑暗处理后再继续进行12 h 光照处理组(“12 D+12 L”,模拟自然光照并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时分别随机从三组中取6 只蛤,测定内脏团组织的消化和代谢酶(α-淀粉酶、丙酮酸激酶、胃蛋白酶、己糖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酶活。具体步骤按照酶活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浓度。

1.3 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误(Mean±SE)表示。使用Excel 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用软件SPSS 18.0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蛤的潜沙行为

在盐度27、水温22 ℃、pH8.0 的天然海水中,对录像结果的分析发现(图2),青蛤将双壳打开,依次缓慢先伸出水管再伸出斧足,此阶段需时约50 min。接着青蛤把斧足伸入沙层内,水管向上,腹缘向下,将壳竖起。随后,青蛤通过斧足挤入沙中并开始左右摆动,每摆动一下便向下潜一小段距离,一般在20 次左右便能够全部潜入泥沙中,水管在沙面上留下2 个小孔,至此完成潜沙。由此可知,青蛤潜沙行为过程包括五个步骤:伸出水管,伸出斧足,竖壳,钻沙,潜沙。

图2 青蛤潜沙完整过程Fig.2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burrowing in the sand of clam Cydina sinesis

2.2 不同底质和光照对青蛤潜沙的影响

观察发现(表1),无论有无光照,全沙组和泥沙比3∶1 组青蛤的潜沙时间为最短。全沙组中,光照条件下青蛤潜沙时间(25.66±1.59)min 显著低于黑暗条件下的青蛤潜沙时间。

表1 青蛤在有/无光环境下在不同底质中潜沙时间/(min)Tab.1 Burrowing time of clam Cyclina sinensis in different sediments under light or dark environment

2.3 青蛤昼夜摄食行为分析

光照对青蛤的活动影响显著,光照条件下(模拟白天)青蛤的摄食时长(伸出水管时长)明显低于黑暗时(模拟黑夜),摄食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22:00 这个时间段(图3-A)。

图3 青蛤体内酶活的测定(L-光照条件下,D-黑暗条件下)Fig.3 Determination of enzyme activity in clam (L-light condition,D-dark condition)

2.4 光照对青蛤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24 h 黑暗的“24 D”组青蛤的α-淀粉酶和胃蛋白酶酶活显著低于“12 D+12 L”组(P<0.05,图3-B),但“24 D”组青蛤的胃蛋白酶酶活显著高于“12 D+12 L”组(P<0.05,图2-C);“24 D”组青蛤的己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酶活均显著高于“24 L”组(P<0.05,图3-D、3-E 和3-F)。

3 讨论

3.1 青蛤的潜沙行为

埋栖型贝类通常都具有发达的斧状足,以挖掘泥沙,使部分或者整个身体进入泥沙内生活[15,16]。从泥沙表面到钻入泥沙内整个过程中,需要时间具有个体差异,有个青蛤只需要5 min 就能潜沙完毕,有的需要30 min 以上甚至不潜沙。经观察,青蛤潜沙的一个明显特征为竖壳,健康的青蛤只要能把壳竖起来,就能潜下去,先竖壳的基本上先完成潜沙。因此认为,青蛤潜沙快慢与其自身的健康状态直接相关。这一结果与于志华等[10]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幼苗潜沙行为有相似之处。

埋栖贝类在早期具有附着习性,后期进行埋栖生活,评判埋栖贝类增殖放流成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潜沙能力[17]。潜沙所用的时间越短,埋栖的深度越深,贝类就能尽快进入身体周围被保护的环境,减少敌害生物的侵袭,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提高存活率[18,19]。

底质中泥沙比例不同对青蛤潜沙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20]。青蛤在泥沙比3∶1 的底质环境中潜沙时间较短,潜沙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表明合适的泥沙配比能为青蛤潜沙提供更好的环境。光源的有无对青蛤潜沙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但是,本实验观察,有光和无光对青蛤潜沙影响并不显著,其中在无光的环境下,青蛤潜沙时间稍短,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青蛤的昼夜节律

行为观察表明,光照对青蛤运动时长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黑暗条件下青蛤的运动时长大于持续光照条件下,青蛤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黑夜,尤其是夜间19:00—22:00 时间段,而持续光照下极少活动。观察结果暗示,光照对青蛤的行为活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持续黑暗条件下,青蛤三种糖酵解酶(已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酶活均显著高于持续光照组(P<0.05),表明光照对青蛤的代谢同样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动物主要通过糖酵解及之后的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来产生ATP 供能,已糖激酶、乳酸脱氢酶及丙酮酸激酶均为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其中已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主要限速酶,能够反应动物体内糖酵解的水平,而乳酸脱氢酶是无氧途径的关键酶[21-23]。本研究中,已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在黑暗组和自然光照组中的酶活正好相反,暗示这两种糖酵解限速酶在体内可能存在一定补偿机制。因此,推测黑暗条件下青蛤的活动显著增加,较高的代谢活力产生的能量正好能够满足自身活动所需。

本研究中,持续黑暗组中青蛤的α-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自然光照组,而持续黑暗组中青蛤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光照组。持续光照组中青蛤的α-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自然光照组,而持续光照组中青蛤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光照组。藻类是滤食性贝类的主要食物。无光条件下,藻类不能进行正常光合作用,藻体中淀粉等糖类有机物积累较少,可能导致贝类摄入的糖类不足而降低体内淀粉酶(α-淀粉酶)的活性;但无光照对藻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并无显著影响[24,25],无光条件下青蛤的活动又较为频繁,所以需要更多的能量支持机体活动,因此在藻类中糖类合成不足的情况下,推测通过提高机体内蛋白消化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来消化代谢藻类中蛋白质获取所需机体活动能量。

3.3 总结

青蛤在泥沙比3∶1 的底质环境中潜沙时间较短,潜沙率较高,死亡率较低,相较于其他底质更加适合青蛤的底栖生活。在保持实验水温和盐度相同的条件下,青蛤活动的时间集中在黑暗条件下,夜里活动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00—22:00。青蛤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光照越弱时,青蛤的活动越频繁,在黑暗条件下青蛤活动较为旺盛,其消化与代谢水平相对较高。

猜你喜欢
暗箱底质摄食
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性研究
一种ReliefF和随机森林模型组合的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方法
王加华
用于海底目标识别与底质分类的多波束水体波形预处理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
笼养灰胸竹鸡入冬前日摄食量规律的研究
探索管理层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契合的“暗箱”
文蛤的底质选择性及潜沙能力研究
“解暗箱”方法实施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