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双重加工机制研究

2024-03-06 07:52孟令俊曹家琳孙艺宁
煤炭工程 2024年2期
关键词:矿工威胁决策

祁 慧,孟令俊,曹家琳,孙艺宁

(1.华北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2.华北科技学院 矿山安全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随着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逐步提升和安全管理制度的持续改善,我国煤炭安全生产呈现稳步向好的态势,但各类事故并未得到彻底遏制,百万吨死亡率仍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已有研究表明,80%甚至更高比例的煤矿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1],目前,关于矿工不安全行为的研究论文众多,从方法论视角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行为学理论,采用定性分析或定量回归的方法探究影响矿工行为决策的个体心理因素和组织环境因素。其中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应用较为广泛,认为矿工是有计划有预谋地主动采取了不安全行动。如田水承[2]、杨佳丽[3]等以TPB为基础,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向是不安全行为最直接的前因变量,并验证矿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因素与行为意向之间的相关性。第二类是基于人因工程理论探究矿工人因失误的机理,认为人因失误是人机互动过程中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如李红霞等[4]研究发现矿工的操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决策能力、人机匹配度和机器设备安全水平是矿工人因失误的重要因素。牛莉霞等[5]研究发现压力源正向影响矿工倦怠,倦怠会导致矿工注意力下降,发生心智游移,造成人失误。第三类是基于效价驱动理论探究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机制,认为矿工是基于理性的计算而决定是否采取不安全行为,这类研究中矿工如何判断“安全”效价是重点问题。如陈红等[6]研究了矿工不安全行为选择的过程激励模型,发现矿工会根据绝对收益感知选择遵章或违章行为。李琰等[7]采用动态仿真模拟的方法探究成本收益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向激励会抑制不安全行为。

综上,众多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解释了矿工的不安全行为,为煤矿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现有的研究却忽略了“感知无威胁”和“未经深思熟虑”等心理或注意力状态下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制。本文拟基于当前心理学领域关注较多的“双重加工理论”,探讨矿工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加工路径,建构矿工不安全行为产生机制的解释模型。

1 理论基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将人在决策中的注意力机制区分为两个系统,并予以中性化的命名: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决策过程是快速的、不需要深思熟虑,但容易受情感、刻板印象影响,造成非理性偏差,系统2的决策是更加准确的、经过理性评估的,但速度缓慢,耗费较高认知资源。在绝大多数人类行为决策的情景中系统1占主导地位,人们采用最省力的办法依赖系统1做出行为反应,此时直觉思维导致的错误偏差可能无法避免[8]。双系统理论形象地说明了个体在处理不同事务时的心智过程,本文拟基于双系统理论剖析矿工“未经深思熟虑”的不安全行为和“理性计划”的不安全行为的双重加工机制。

1.1 双系统理论

现代心理学从不同心理学分支出发提出多个双系统模型。在推理领域,Evans提出人类的推理活动在行为和意识思维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形式,一类是自发的、不依赖高级的认知控制,另一类是串行的、慢速的,需要付出较高的认知努力[9]。在社会认知领域,Petty提出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认为人们信息处理过程分为中心路径和旁侧路径,中心路径加工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度处理决策信息,通过信息整合判断形成态度倾向;旁侧路径不需要深思熟虑,仅根据表面信息直觉地形成态度倾向[10]。在组织行为领域,著名心理学家Tversky和Kahneman在决策与判断领域建立了权威,他们认为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决策行为时会经历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阶段,一种是快速、无意识、不费劲并且关联的直觉式系统1的处理,另一种是慢速、连续、费劲系统2的处理[11]。这些模型虽然命名方式、理论观点及研究视角不同,但主要观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2]。两种不同的信息加工系统同时对人们的决策选择、行为方向产生影响。

运用双系统理论解释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XU等[13]将行人违反交通法规意图的形成分为受控分析过程和自动联想过程,探究发现行人违规行为依赖于习惯,更多是由系统1自动过程驱动。宋育亮[14]在探究风险决策影响机制时发现在有时间压力和高认知负荷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依赖系统1进行风险决策。NIU等[15]基于双系统理论探究领导者底线心态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作用机制,消极的领导风格会导致矿工情绪衰竭,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资源导致系统2失效,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安全行为。若矿工系统2故障,系统1会直接指导个体行为,系统1并不总是可靠的,它源于个体的内隐信念,安全意识下降时,有意或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就会发生。这项研究给予领导者的视角建构了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双重加工路径,为本研究从个体和任务视角探讨不安全行为的双重加工机制提供了参考。

1.2 计划行为理论

在众多的行为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各类“有意识”的行为。本文研究认为矿工在启动系统2时的行为决策过程符合计划行为理论。前述已及,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目标行为直接由行为意向引导,行为意向表示个体执行某行为的主观意愿。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共同影响行为意向[16]。文献[2,3]的研究均证实了这一过程。

综上,笔者认为矿工在系统2状态下会对不安全行为的威胁性做出谨慎评估,其实施不安全行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是,矿工在时间压力、作业环境熟悉、作业流程固定、疲劳、及他人示范效应等情形下,系统1将更多被启动,进而实施未经深思熟虑的不安全行为。本文尝试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使矿工启动系统2,评估常见的不安全行为的威胁性和实际行为发生的频次。高水平的威胁评估会降低个体不安全行为的实施意向[17],因此,当调查结果显示出某一行为“高频发生”的比例高于“低威胁评估”的比例时,认为存在系统1状态下的不安全行为选择。

2 系统2心理状态下的威胁评估与行为选择

填写问卷不是矿工熟悉的工作情形,对矿工进行调查问卷,能激活其启动系统2状态,在注意力集中状态下通过逻辑分析对不安全行为的威胁水平做出谨慎评估,同时评估该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频次。

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2018—2022年人因煤矿事故调查报告173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官网和煤矿安全生产网。从事故报告中共提取25种典型的不安全行为(具体行为见表1),根据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三类,程序违反型行为主要指矿工在生产过程中简化作业流程、违反作业规定或程序执行不到位;实施“明令禁止”型行为指矿工在知晓行为规范的情况下,仍执行被“禁止”的各类行为;不安全管理行为主要指管理者在生产过程中行为决策不当或违章指挥导致的不安全行为。

表1 不安全行为威胁评估Table 1 Threat assessment of unsafe behaviors

本研究利用李克特7分制量表调查矿工对上述25种不安全行为的威胁评估,并回忆日常工作中这些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频次。威胁评估的测量主要包括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指标,题项设置为“某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和“某行为一旦导致事故发生造成的后果严重性为”,选项从“0”完全不可能/没有后果,至“6”一定会发生/后果极为严重。行为发生频次的测量题项为“在您平时工作中某行为是否常见”选项从“0”完全没有至“6”经常会发生。

2.2 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安徽省某煤矿企业矿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有效率为85%。102份有效问卷基本信息为:36-45岁矿工占32.4%,46岁及以上矿工占52.9%;受教育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占83.3%,大专以上占16.7%。将矿工对各种不安全行为的威胁评估用坐标图进行描述,聚集较多的点画在坐标图中并标出频数,选择不同种类的代表性行为展示出来,具体情况如图1—图3所示。

图1 程序违反型行为威胁评估Fig.1 Threat assessment of program violation behaviors

图2 实施“明令禁止”型行为威胁评估Fig.2 Threat assessment of “explicitly prohibited” behaviors

图3 不安全管理行为威胁评估Fig.3 Threat assessment of unsafe management behaviors

1)图1—图3呈现了矿工在系统2的状态下,经过深思熟虑对各类不安全行为进行威胁评估的情况。总体来看,矿工对这些不安全行为的威胁评估普遍偏高,每种行为有50%以上的矿工认为其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且造成的后果很严重。长期以来矿工在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奖惩制度的影响下对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2)矿工对不安全行为的威胁评估值大多数分布在高可能性-高严重性区域和低可能性-低严重性区域,本文统计了低威胁评估(可能性<3,严重性<3)、中等威胁评估(可能性=3,严重性=3)、高威胁评估(可能性>3,严重性>3)的人数比例,以及评估每种行为经常发生(频次=4,5,6)、偶尔发生(频次=1,2,3)、从不发生(频次=0)的人数比例,见表1。数据表明,高威胁评估的人数比例普遍高于认为该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从不发生”的比例。如行为15,机器设备运行期间,违章接触性作业,选择“经常发生”的比例高达15.7%,同时评估该行为属于低威胁水平的比例为9.8%。表明在现实生产中的确存在矿工在系统1的状态下采取了不安全行为的情形。

3 不安全行为双重加工机制解释模型

以上研究表明,矿工在日常生产中选择实施不安全行为,存在两种加工路径,包括系统1路径和系统2路径。本研究拟基于理论研究与矿工访谈整合双重加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建构不安全行为信息加工机制的解释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矿工不安全行为双重加工机制模型图Fig.4 Model diagram of dual processing mechanism of miners’ unsafe behaviors

图中整合了现有研究中影响特定行为加工机制的主要因素,模型建立的依据阐释如下。

1)过去行为。在稳定熟悉的环境中重复执行相同的动作,该行为就会由情境直接触发,在无需刻意努力的情况下形成执行意图[18]。习惯理论模型强调情境线索通过激活相应的记忆表征来诱导习惯的应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行为发生在具有相似线索的环境中,无意识的习惯性反应就会代替深思熟虑的决策[19]。矿工工作初期由于对环境陌生,工作流程不熟练,较多情形下处于系统2被激活状态,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作业环境熟悉,流程固化,系统1将逐渐接替系统2,成为日常工作中主导的心理机制。如不全面敲帮问顶、不采取防止物料掉落的安全措施、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等此类不安全行为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中发生的频次会增加。个体应对未知情景的成功经验将参与到下一次类似情景的决策中,过去违规行为的心理表征在相似的环境中被自动激活,久而久之形成自动的心理启发式行为[13,20]。如果矿工的不安全行为长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或处罚制度未得到严格执行,矿工会不断重复此行为,行为的决策过程逐渐从缓慢的理性分析过程转变为自动化的决策过程,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在熟悉情境下矿工的选择可能会立即浮现在脑海中,简化理性评估过程。

2)时间压力。时间压力是指个体感到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当前任务,是工作环境中的重要特征,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境下个体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存在差异[21,22]。根据双系统理论,系统2是缓慢的综合全面信息的理性分析方式,系统1是自动快速的决策方式。时间压力下个体的决策选择更快,导致系统2的信息加工被削弱,倾向于依赖系统1进行行为决策[23]。矿工工作时间长、任务强度大,多采用计件工资制度,当矿工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或者追求更高绩效时往往会产生时间压力,使得矿工失去常态情景的判断和思考能力,难以做出准确判断。此外,高度时间压力影响个体在任务环境中的注意对象和范围,使之更局限于工作本身,忽略其他相关特征[24]。矿工为达到期望目标完成工作任务,在时间压力下会减少对环境中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注,将大部分注意力分配在工作任务上,导致了在系统1的状态下发生井筒和运输巷道中不按规定路线行走、机器设备运行期间,违章接触性作业、擅自进入有明显警示标志的危险区域等行为。

3)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者在有足够能力处理该问题时,会采用深层次的信息处理;相反,如果信息处理者没有足够能力进行处理时,会通过一些存在暗示采用简单的浅层次加工模式[25]。井下作业遇到复杂情形时,若矿工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可能会产生基于系统1的“蛮干行为”,不安全管理行为的产生与指挥者的处理能力密切相关,多是能力缺乏导致的。

4)认知动机。认知动机强弱影响个体不同信息加工模式的采用,动机越强更倾向于采用系统2进行信息加工,个体越有动力仔细检查所有相关信息,并且更加深入地分析和思考[26]。已有研究表明环境噪音、精神疲劳等因素会导致认知动机降低,个体缺乏动机容易导致认知懒惰,在决策前处理较少信息[27]。此外,个体心理因素对认知动机也存在显著的影响。积极的安全态度、主观规范以及自我效能感等是促进个体提高认知动机稳定的内在因素。

5)卷入程度。已有研究表明,卷入程度高的处理者会采用深层次的信息处理[28]。煤矿企业对矿工“三违行为”普遍采取了罚款的手段,以此提高矿工在作业过程中对安全问题的卷入程度,进而使个体更多采用深层次的信息处理。在部分情境下,通过提高卷入减少矿工系统1路径下的不安全行为是有效的,但同时会导致“动机减弱”的问题。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可知,外部的奖励或惩罚(违章要惩罚)会降低个体的内在动机[29]。安全是个体的内在需求,在工作中提高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动机是出于个体的内在需求,提高卷入会降低认知动机,削减了处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促进矿工进行系统2路径下的“有计划”(个体会评估躲避惩罚的可能性)的不安全行为。

6)风险认知。研究者发现,当信息处理者已经存在的信息和感知需要的信息之间差距越大,感知到的风险越大,那么越容易采用系统的加工模式[30]。简言之,特定风险的“未知”或“难以观察”特性使个体产生更高的风险感知,进而更多采用系统2的路径。在煤矿企业的管理实践中,采取各类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得个体对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具备了充足的信息,反复的强调往往“夸大”了行为的后果,如前“威胁评估”的调查所示,这种情形并不能促进个体使用系统2的加工路径。

4 管理建议

1)提高监管能力,加强安全培训。对于矿工因环境熟悉直接采用系统1做出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企业可以引进视频监控、计算机可视化识别技术进行监控预警,及时提醒并纠正矿工自动化、无意识的消极行为习惯,避免人工管控低效。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应侧重于提升矿工的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其良好工作习惯,定期宣讲加深矿工对“不要做”以及“应该做”的认知,培养矿工的规范信念和自控能力,使矿工即使在系统1状态下也能做出安全的行为决策。

2)改善工作设计,关注矿工心理压力。针对矿工面临的时间压力问题,企业应结合生产需要,建立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增加矿工数量,减小矿工时间压力。部分岗位实施轮岗制度,既可缓解岗位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定期体检、心理压力测试数据导入信息化系统中,建立矿工的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员工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3)善用激励制度,提高矿工创新意识。矿工长时间缺乏认知动机会导致认知懒惰,对此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创新平台,激励矿工进行科技创新,按照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效益给予不同的奖励。鼓励矿工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机器设备,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使矿工自觉关注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4)推动风险工作小组机制,改善以“罚”代管。利用教育培训的机会,组织矿工展开充分的风险认知讨论,利用“风险心理地图”刻画各类不安全行为的风险感知特征,消除被动的信息填塞带来的认知偏移。同时,关注矿工内在的动机,减少甚至取缔“罚款”手段,从安全态度、安全自我效能方面提高认知动机水平,通过强调责任担当提高个体卷入程度,提高系统2加工路径的选择,提高企业的安全水平。

猜你喜欢
矿工威胁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金牌挖矿工
人类的威胁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老矿工的家国情怀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矿工老李
Why Does Sleeping in Just Make Us More Tired?
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