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通络法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临床观察*

2024-03-07 07:12魏月娟纪立霞苏林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2期
关键词:通络内皮活血

魏月娟 李 娜 纪立霞 韩 琳 苏林英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沧州 061000)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指多重因素下,冠状前小动脉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引发心绞痛、心肌缺血等[1-2]。依照CMVD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病”范畴,根据其解剖特点,亦有医者认为,其当属络病范畴。叶天士提出“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冠脉微血管则属于“心络”[3]。CMVD 病机在于络脉壅塞不通,病因多为饮食损伤、脏腑受损,治疗当以通络为主。补脾通络方源于古补阳还五汤,以益气健脾、通络化瘀立论,改善微循环,以达到控制CMVD疾病进展的目的[4]。本研究基于络病理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脾通络方治疗CMVD,并通过疗效分析,阐述用药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符合CMVD 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标准[5];符合《胸痹心痛中医诊疗指南》脾虚血瘀证型诊断标准[6];年龄40~65 岁;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高血压,或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等者;冠脉狭窄>50%或存在扩张者;严重肝肾肺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免疫或血液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史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100 例CMVD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龄41~64 岁,平均(52.86±5.04)岁;病程2~9 年,平均(4.95±1.18)年。对照组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42~63岁,平均(53.17±4.96)岁;病程2~8年,平均(4.71±1.06)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西药治疗,给予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心绞痛缓解药物等,依病情改变调整药物使用及其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补脾通络方:薏苡仁、丹参、黄芪、茯苓、当归各20 g,党参、白术、川芎、桃仁、赤芍、白芍各15 g,红花、地龙各10 g,土鳖虫9 g。水煎取汁50~100 mL,早晚温服。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评价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心胸隐痛、胸闷、神疲乏力、气短、倦怠懒言、自汗症状评分,将上述症状分别按严重程度计分,无、轻、中、重度计0、2、4、6 分。2)心电图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观察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范围。有效:降低的ST 段虽仍未达到正常水平但回升幅度在0.05 mV以上;倒置T波改变(平坦→直立,或变浅程度在25%以上),室内或房室传导阻滞有所改善。无效:ECG 改善不明显。加重:降低的ST 段进一步下降且幅度在0.05 mV以上,倒置T波有所加深且幅度在25%以上,或直立T波改变(平坦→倒置),或新的传导阻滞、异位心律等出现。3)心绞痛症状。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8]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心绞痛症状,该量表包括五大因子,分别为:活动受限、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情况、疾病认知度、治疗满意度,得分转化为标准积分:(实际-最低分)÷(最高-最低分)×100,分数越高则机体功能越好。4)血液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处理(3 000 r/min,10min),取上清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管内皮指标: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内皮素-1(ET-1)水平,通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试剂盒来自上海凯博生化试剂。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评估。依照患者治疗4 周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将降低程度≥70%者纳为临床控制;降低程度≥50%,<70%者纳为显效;降低程度≥30%,<50%者纳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纳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患者胸闷、心胸隐痛、气短、神疲乏力、自汗、倦怠懒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胸闷3.92±0.63 1.18±0.30*△4.01±0.87 1.64±0.32*心胸隐痛3.86±0.59 1.24±0.32*△3.73±0.66 1.49±0.38*气短3.66±0.54 1.44±0.38*△3.70±0.73 1.71±0.45*神疲乏力4.04±0.71 1.35±0.33*△3.98±0.69 1.61±0.42*自汗3.13±0.60 1.19±0.29*△3.04±0.66 1.03±0.30*倦怠懒言4.17±0.68 1.62±0.37*△4.22±0.75 1.84±0.41*

2.4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SAQ量表评分比较见表4。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SAQ 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SAQ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SAQ量表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45.27±5.39 57.14±6.27*△46.30±5.66 54.66±5.19*心绞痛稳定状态31.78±8.14 74.20±10.36*△32.89±7.23 70.03±8.18*心绞痛发作情况48.80±9.27 78.96±11.15*△49.51±7.45 73.36±10.16*治疗满意程度23.46±5.46 55.28±8.81*△24.27±5.02 53.37±7.70*疾病认知程度20.23±4.63 40.06±7.25*△21.19±4.99 39.78±6.80*总分37.19±5.95 55.25±6.02*△37.88±5.36 51.06±6.29*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指标比较 见表5。两组治疗后血清ET-1、ESM-1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NO 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指标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指标比较(±s)

组 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ET-1(ng/L)63.49±6.88 45.80±5.30*△64.15±7.79 50.36±6.12*ESM-1(μg/L)1.30±0.13 0.96±0.19*△1.34±0.17 1.09±0.18*NO(μmol/L)51.29±8.12 101.46±9.20*△52.13±9.77 93.38±8.83*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6。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组 别观察组(n=50)对照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hs-CRP(ng/mL)5.19±0.97 2.92±0.75*△5.35±1.04 3.87±0.87*IL-6(ng/L)17.78±4.12 8.26±1.46*△18.25±3.85 9.92±1.52*TNF-α(ng/L)29.40±6.06 13.86±2.92*△28.84±5.88 16.33±3.04*

3 讨 论

CMVD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疾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活性介质异常表达等相关[10]。中医学认为,CMVD 病机以病络为主,病位在心络,外邪侵袭络脉,或体内血瘀、气滞、气虚、痰浊等,致气血受阻,引起络虚或络瘀,发为本病,治疗原则当以通络为主[11]。

补脾通络方方中黄芪固表益气、化瘀活血、利水消肿;茯苓补脾渗湿、散结清热、安心凝神;薏苡仁健脾利水、解毒散结;丹参活血通经、除烦清心;当归化瘀活血、养血补气、止痛活血;党参补中益气、通脉化瘀、生津健胃;白术益气健脾、化瘀活血、散结清热;川芎化瘀活血、养血益气、行气止痛;桃仁活血镇痛、抗菌抗炎、益心除燥;赤芍止痛散瘀、活血益气;白芍祛湿温阳、健脾胃、补体虚;红花通经活血、去瘀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利尿通淋;土鳖虫逐瘀破血、止痛通经,诸药合用,共奏化湿健脾、除痹通络、益气活血之功[1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3],黄芪可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脏循环,发挥抗氧化、氧自由基清除作用;茯苓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机体免疫;薏苡仁具有降血糖血钙血压、调节血脂、抗炎镇痛、抗氧化等多重作用;丹参具有损伤细胞修复作用,可帮助心脏心肌细胞恢复,改善血液循环,软化血管;当归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微循环;党参可减少心肌耗氧,改善左室收缩功能;白术可减轻心肌细胞缺血,提高机体免疫;川芎可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桃仁有显著血液凝固抑制作用,可防治血栓形成,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赤芍可增加冠脉血流,预防冠心病发作,降低冠心病风险;白芍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作用,同时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红花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对心绞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地龙可降低血黏度,具有较强的溶栓作用,使心脑血管梗死部分恢复通畅,恢复正常功能;土鳖虫有抗凝血、抗血栓、扩张血管、血脂调节作用。

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脾通络方治疗,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补脾通络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CMVD 疗效确切,用药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进一步比较两组心电图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这提示了补脾通络方应用于CMVD 患者中可明显改善心电图状况,究其原因,补脾通络方具有冠状动脉舒张、心肌收缩力增强、微血管痉挛缓解及微循环改善、流速和流量提高等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机体心肌血氧供应,促进心功能恢复,改善心电图状况[14]。CMVD 患者冠脉微血管不能满足心肌正常代谢下血流要求,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SAQ 量表从活动耐力、症状轻重、心绞痛次数、硝酸甘油使用情况、治疗满意度多个方面评价患者心绞痛症状。本研究中两组治疗后心绞痛SAQ 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补脾通络方更有利于CMVD 心绞痛改善,补脾通络方宣通玄府、络脉补益,促进经脉濡养,使气机通畅,津液运行正常,改善微循环障碍,从而有效减轻心绞痛症状,耿彬等[15]研究结果支持本结论。

目前普遍研究认为[16],CMVD 首要发病机制在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NO、ET 为血管舒张、收缩因子,二者维持动态平衡,参与血管平滑肌张力调节;ESM-1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是反映血管内皮应激性损伤的指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致NO/ET-1分泌失衡,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小板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和凝血级联反应,引起CMVD 的发生。而反过来,陈佩儿等[17]研究也指出CMVD 患者内皮功能障碍,NO 合成减少,ET-1释放增加,导致微血管收缩,心肌供血不足。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NO 表达高于对照组,ET-1、ESM-1 表达低于对照组,表明补脾通络方联合常规治疗CMVD,可有效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提示补脾通络方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补脾通络方可加强氧化自由基清除,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浸润及损伤。炎症反应可导致微血管栓塞,引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阻力增加使心肌灌注不足,引起心绞痛。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TNF-α、hs-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补脾通络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有利于减轻CMVD患者机体炎性反应,补脾通络方可调节炎症因子分泌,增加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减轻炎性损伤。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补脾通络方治疗CMVD 可有效降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减轻心绞痛症状,提高心电图疗效,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和炎性损伤。

猜你喜欢
通络内皮活血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
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