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信贷资源投入 赋能民企行稳致远

2024-03-14 08:02柴洁
中国信用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金融

◎文/柴洁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半壁江山,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金融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民营经济方能行稳致远。

2023年以来,民营经济迎来重大利好。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公开发布,一系列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配套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经济。2023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更是给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通知》强调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不仅回应了众多民营企业的关切,更有力提振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政策密集发力 激活“一池春水”

2023年三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年内再次回升,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706.5万户,同比增长15.3%;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20.2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3%……民营企业交出一张亮眼“成绩单”。

“旗帜鲜明地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一以贯之的重视和关切,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创业近40年,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深有感触。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态势。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实施,民营经济多元化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超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快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截至2023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同比分别增长24.1%和13.3%。

回顾2023年,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为引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接连落地,从财政、税收到金融等民营企业的关切点出发,“数箭”并发,形成合力,聚焦解决民营经济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将政策“含金量”化为民营企业“获得感”。

7月19日,被称为“民营经济31条”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激活了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与此同时,一系列配套政策举措也加速出台。围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推出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如7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等八部门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提出28条具体措施,其中提出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底,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接入“信易贷”、地方征信平台等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强化跨部门信用信息联通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针对性举措。

8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的公告》。

8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围绕建立违约失信信息源头获取和认定机制、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机制、强化工作落实的政策保障等3个方面提出9条举措。

8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接续推出和优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8月30日,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提出,畅通民营企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透露,金融监管总局督导各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中国证监会负责人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优化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

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着力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从组织架构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中缺乏统筹协调与综合施策的难题。

11月27日,《通知》的印发,更是为民营经济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强化正向激励、优化配套政策等方面作出全方面部署,指导金融机构大力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度。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25条具体举措向市场释放了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政策再度加码,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有望继续拓宽。同时将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振市场发展信心,对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韧性与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表示。中金公司也发布报告称,本轮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的政策发力正逢其时。

《通知》明确了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目标和重点。总量上,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结构上,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从A股市场的数据来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力量,上市非金融企业数量达3368家。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分析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5182家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累计贷款规模17.95万亿元,而民营上市企业贷款规模仅有4.39万亿元,占上市企业贷款比重为24.45%。

“三支箭”加快显效 多渠道畅通民企融资

25条具体举措是覆盖金融各领域、多维度的“红利包”,《通知》再次强调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全方位保障,“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畅通信贷、债券、股权多元融资渠道”“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将全面打开。

“《通知》以破除民营企业融资难为导向,以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主要抓手,采用类似“三支箭”的政策组合拳形式,从贷款、债券、股权三种融资渠道为民企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服务部联席负责人王正国说。

实际上,为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三支箭”的政策组合,用来解决民营企业“缺水”难题。其中,“第一支箭”是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提供长期、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第二支箭”是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是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在8月30日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潘功胜强调“要畅通民营企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意味着“三支箭”将继续发力。本次《通知》指出,要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着力畅通信贷、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政策的落地方向。

“金融机构需要强化科技赋能,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精准性。同时,金融机构还应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

在信贷支持方面,《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提升民营企业贷款比重,继续引导金融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让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逐步与其贡献相匹配。同时,增强首贷信用比例,有助于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民营企业、科创企业、绿色发展等新兴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章俊认为,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缺失问题,金融科技赋能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增强。金融机构需要强化科技赋能,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精准性。同时,金融机构还应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

“实际上,当前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亮点突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高出整体贷款增速13.2个百分点。这表明,近期金融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持续处于高位。

除信贷支持外,债务融资工具也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9月末,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已累计为140家民营企业发行的2426亿元债券提供了增信支持,对于缓解民营企业信用收缩、修复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银国际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肖成哲分析,《通知》对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直接融资便利度做出了详细安排。针对民营企业债券认可度较低的痛点,《通知》强调充分发挥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增信作用;同时,鼓励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的配置。在制度建设方面,针对民企天然存在的生命周期短、业务风险偏大等特征,《通知》也指明了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的方向,通过法制化建设和市场化定价,以完善的处置机制和合理的风险回报,解决债券市场上的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

王青认为,在如何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方面,《通知》给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安排,能够真正降低民企债券融资门槛,还能在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下,缓解金融机构“资产荒”的现象,推动金融资源按照市场化方式实现有效配置。

股权方面,拓展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一直是金融管理部门的关注重点。《通知》明确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股权投资基金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

2023年以来,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特别是科创板、创业板推动资金流向民企的作用正逐步发挥。目前,A股民营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超六成,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余额合计约4500亿元,超过16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

专家表示,要立足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协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区域性股权等上市挂牌,进一步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王正国表示,《通知》强调抓住注册制改革的契机,优化发行上市条件,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近年来,已经有一大批符合条件的“硬科技”和“三创四新”民营企业在“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的政策红利下获得了上市融资机会。

信贷投放提速增效让金融活水流到“实”处

“上午申请,下午放款,这个‘金融服务码’真是帮了大忙!”浙江台州友喜阀门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林天友转愁为喜。

在生产车间里,机床有序运转,一排排崭新的阀门整齐地摆放在一旁,工人们正在组装成品。2023年三季度,一边是企业订单明显增加,销售回暖,需大量购进原材料;另一边是企业新建车间和购置设备投入了大量资金,流动资金紧张。眼看交货日期逐渐临近,若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就会面临违约赔偿和失去顾客的风险。

“您的手续已办妥,款项下午就会到账。”直到玉环永兴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通过移动设备扫描了“金融服务码”后,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让林天友便捷申贷办贷的“金融服务码”,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台州监管分局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衍生出来的新应用,汇集个人婚姻登记信息、失信人执行信息、企业基本信息等102个接口,这个应用使得林天友能够便捷地申请和办理贷款,对于解决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等难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信息不对称是民企融资的主要障碍之一,银企信息的充分共享是金融服务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前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强化数据信息共享,是当地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提质增效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知》提出,要完善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推动水电、工商、税务、政府补贴等涉企信用信息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放查询,缓解信息不对称。

交通银行公司机构业务部副总经理周玮认为,对民营企业的一些关键信息缺乏了解,是金融机构“不敢贷”的原因之一。他建议,应汇聚多方合力做好民企增信,如建设完善的信用信息平台,汇集工商、司法、税务等信息,帮助金融机构更好“认识”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工信、科技、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合作和数据对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民营企业“精准画像”。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年报改革,向银行等机构共享经营主体年报数据,帮助经营主体争取融资、招投标等方面优惠政策。浙江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推行信用积分“秒贷”,形成经营主体依法诚信发布年报、运用年报数据反哺经营主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四川省搭建了“民企首贷通”融资对接平台及二维码,将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走访”联动形式拓宽民营经营主体贷款覆盖面;广东深圳推出“个体深信贷”,为资金周转困难、信用评价较好的个体工商户提供纯信用、低利率、全流程线上贷款渠道。

与此同时,周玮认为,一些民营企业缺乏厂房等固定资产抵押物,是金融机构“不能贷”的原因之一。

“民营企业拥有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生产要素流转融资等方面已作出有益探索,应继续帮助民营企业利用现有资产、资源获得资金支持。”周玮建议,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式。

肖成哲认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痛点在于信用资质较弱、缺乏抵押物、在债券市场上认可度偏低等。此次《通知》在多渠道支持民营经济融资的政策制定上,不仅仅在总量层面提出了提升占比和规模的量化目标,还针对痛点做出了细致的政策安排。如针对民企缺乏抵押物而着重加大信用贷支持力度等。

“农牧类企业缺乏可抵押物,作为免税企业又难享受税务类相关贷款政策,融资一直很困难。”陕西中盛农投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雄伟无奈地说。

陕西中盛农投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是榆阳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成立5年来,总投资约7亿元,但获得的银行融资很有限。2023年,这一困境得以“破冰”。

在榆林市金融局牵线搭桥下,榆阳区榆正融资担保公司和长安银行在企业试点开展“活物”抵押贷款,安装智能化羊子监控系统,通过抵押1万只羊子,为企业授信2000万元贷款。

“这不仅是我们‘活物’抵押贷款的首次尝试,也让更多农牧企业和农牧业经济合作社看到了融资新的可能性。”姚雄伟表示。

“自身经济基础弱、融资担保难、管理规范性不足是许多民企的痛点。”榆林市金融局银保科科长薛瑞祺说,“我们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和推广更多面向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融资增信产品。”

“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企业发展更有底气。截至2023年9月底,榆林市金融局已组织金融机构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108次,对接服务企业1486家,签约授信478.07亿元,目前已完成贷款投放150.22亿元。

“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制约因素,着力破解政策落实难、获得融资难、成本降低难、转型发展难,为民营企业清除路障、排除干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榆林市市长张胜利表示。

金融引“解渴”活水多项融资举措落地

随着中央层面一批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因地制宜,落实落细、分解任务清单。在政策引领下,多家银行制定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给出 “真金白银”的金融支持。

“邮储银行提供的科创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和服务,助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拓了新产品市场。”福建晋江民营企业灵源药业副总经理吴文槐说。

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近年来,灵源药业有限公司主动适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改良创新一系列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让“老字号”焕发活力。随着万应茶、降糖茶等产品的产能和销量不断扩大,研发和生产投入增加,企业需要更多信贷支持。吴文槐介绍,邮政储蓄银行泉州市分行针对其成长期特征量身定制融资方案,为他们提供了抵押贷产品,放款1000万元并匹配信贷审批“绿色通道”、纾困专项贷款利率优惠政策,不仅帮助公司解决了融资难题,还为他们节约10余万元融资成本。

灵源药业受惠于金融的例子,是福建省加大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缩影。近年来,福建省内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外贸、乡村振兴等多领域加大信贷支持,有效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泉州着力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破解小微融资“最先一公里”难题的“首贷”专项行动经验获福建全省推广。一是金融精准滴灌。聚焦破解民企“首贷”难,接续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深耕、扩面系列行动,累计新增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户1.3万户、金额314.77亿元。二是推动上市融资。实施拟上市企业“潜龙出水”调研建档专项行动,从纳税超500万元企业中优选企业进行上市引导,将企业上市激励奖补额度提高至2000万元。引导符合条件的民企加快改制进程,2022年全市新增4家A股上市公司、5家企业在福建证监局辅导备案。三为扩大直接融资。率先建立企业改制挂牌上市协调服务体系,将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打造成为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服务平台。支持民企开辟发债融资渠道,安踏体育发行体育行业首单绿色债券、恒安国际发行澳交所首只民企熊猫债。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制度,规范发展类金融机构,引流民间闲散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超过5000亿元。2023年1~10月民间投资增长21.4%(不含房地产),高于同期固投8.6个百分点。

放眼全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等地接连出台专门政策文件,引导信贷资源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倾斜,拓宽股、债等直接融资渠道。江西提出制定专属信贷方案、提高民企首贷户数等措施;四川搭建“民企首贷通”融资对接平台及二维码,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走访”联动形式拓宽民营市场主体贷款覆盖面;武汉推出促进民间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的若干政策措施……各地出台的一系列真招实策助力打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年伊始,各地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忙生产,冲刺首季“开门红”。图为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南舍工业园区的一家纺织企业智能化生产车间,工人在赶制出口订单。新华社 发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融资金融
融资
融资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5月重要融资事件
P2P金融解读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